本书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教育学(第7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基本遵循该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16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根据《教育学(第7版)》并参考其他教育学教材整理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结合本教材和参考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圣才考研网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各高校教育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送手机版)、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绪论(1)
0.1 复习笔记(1)
0.2 课后习题详解(3)
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6)
第1章 教育的概念(10)
1.1 复习笔记(10)
1.2 课后习题详解(13)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5)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21)
2.1 复习笔记(21)
2.2 课后习题详解(24)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28)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33)
3.1 复习笔记(33)
3.2 课后习题详解(38)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46)
第4章 教育目的(53)
4.1 复习笔记(53)
4.2 课后习题详解(58)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60)
第5章 教育制度(65)
5.1 复习笔记(65)
5.2 课后习题详解(72)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74)
第6章 课程(80)
6.1 复习笔记(80)
6.2 课后习题详解(87)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90)
第7章 教学(上)(98)
7.1 复习笔记(98)
7.2 课后习题详解(106)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07)
第8章 教学(中)(112)
8.1 复习笔记(112)
8.2 课后习题详解(117)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23)
第9章 教学(下)(129)
9.1 复习笔记(129)
9.2 课后习题详解(136)
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39)
第10章 德育(145)
10.1 复习笔记(145)
10.2 课后习题详解(155)
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61)
第11章 美育(169)
11.1 复习笔记(169)
11.2 课后习题详解(174)
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75)
第12章 体育(180)
12.1 复习笔记(180)
12.2 课后习题详解(184)
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86)
第13章 综合实践活动(189)
13.1 复习笔记(189)
13.2 课后习题详解(192)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194)
第14章 班主任(200)
14.1 复习笔记(200)
14.2 课后习题详解(204)
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207)
第15章 教师(213)
15.1 复习笔记(213)
15.2 课后习题详解(218)
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220)
第16章 学校管理(229)
16.1 复习笔记(229)
16.2 课后习题详解(236)
1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239)
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并提供配套的名师讲堂和题库。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作为《教育学(第7版)》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学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与本书相配套,圣才考研网提供王道俊《教育学》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3D电子书、3D题库。
购买本书享受大礼包增值服务!手机扫码(本书封面的二维码)免费领取本书大礼包。具体包括:①本书3D电子书;②教育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③考研专业课答疑服务。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活力的气息,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材辅导材料,而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知识地图。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耐得住反复翻阅的好货色。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简洁而有力的排版,一眼就能捕捉到核心信息,对于像我这样时间紧张的考研党来说,效率就是生命啊。打开内页,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设置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重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厚厚的辅导书中是相当难得的。而且,随书附赠的那个“电子书大礼包”的宣传语,虽然我还没仔细研究内容,但光是这种“超值”的感觉就让人心情愉悦,感觉自己买到了一个物超所值的学习工具箱,而不是仅仅一本参考书。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分”已经拿了满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专业、严谨且注重细节的学习氛围,让人一上手就充满了翻开它、啃下它的动力,这对于启动学习热情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实体感觉,完全符合我对一套高质量考研辅导资料的全部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跨学科知识点连接”上的处理。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常常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哲学的一些基础概念。我过去自己看书时,往往会因为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参考书中而感到头疼,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然而,这本笔记和习题集巧妙地在相关知识点出现时,进行了明确的标注和简要的提示,比如在讲解某一教学方法时,会附注其背后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支撑,或者指出某一教育思想在社会学背景下的演变。这种“触类旁通”的处理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单一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相互印证的教育学知识体系。这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知识网络,对于应对那些需要综合分析和论述的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构建者”。
评分作为一个习惯了碎片化学习的现代人,我发现这本辅导资料在内容编排上的“可拆解性”做得极好。它并非那种“一气呵成”的厚重典籍,而是仿佛被精心切割成了若干个“微模块”,每个模块都相对独立,但又通过合理的逻辑箭头相互关联。这意味着我可以在通勤路上、午休间隙,随时抽取一小块知识点进行“速效充电”。比如,我不需要为了复习某一特定概念,就必须翻阅到教材的某一章开头,因为笔记部分已经将该概念的所有相关定义、重要学者、经典案例都提炼并归类在一起。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就像一个高效率的知识提取器,能够精准地根据我当前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按需供给”,而不是强迫我进行地毯式的、重复性的阅读,这对于长期备考的心理耐受力维护也是一种积极的帮助。
评分关于习题部分的解析,我必须给予高度赞扬。很多教辅材料的解析部分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或者用几句套话敷衍过去,根本起不到“解析”的作用。然而,这本笔记和习题解析做得非常细致入微,特别是对那些历年考研真题的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出题人思路复盘报告”。它不仅仅告诉你A是正确选项,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剖析为什么B、C、D是错误选项,并且会关联到教材中对应的理论出处和出题角度。这种深度解析,让我明白了命题老师是如何“绕弯子”来考察同一个知识点的,从而帮助我建立起一种“预判性思维”。在我做套题时,如果遇到模棱两可的题目,我不再是盲目猜测,而是能根据解析中提供的逻辑框架,迅速排除干扰项,这对于提高我的答题准确率和考试信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将“知识点掌握”转化为“应试技巧提升”的过渡,做得非常自然且有效。
评分我刚开始接触王道俊的《教育学》原著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点庞杂,体系庞大,很多概念的界限非常模糊,阅读起来效率低下,常常需要来回翻找才能串联起知识脉络。但是,当我开始使用这本笔记和习题解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它显然是经过了专业人士对原著进行了“高强度提炼”和“结构重组”的,将那些散落在章节中的核心理论点,用逻辑清晰的框架图和精炼的语言重新组织了起来。我发现,很多我曾经死记硬背却理解不透的知识点,在这套笔记的梳理下,瞬间变得条理分明,仿佛给大脑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索引系统。例如,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流派的争论,原著中可能要花掉好几页篇幅来铺陈背景和论证过程,但在这里,往往通过一个对比表格或者一个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就能完美呈现,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让我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上,而不是被冗余的文字所困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