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字与文字相关的角度——语言、历史、文化、考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挖掘并向读者展示汉字的美,在弄清一个个古文字的同时,了解它们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这将是何等快意的事!
姜慧 山东青岛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数字化处理。曾参与《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的编写,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
廖宏艳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参与编辑的图书有:《近代汉语词典》等。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其对“意境”的构建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字等于B颜色”,而是通过精妙的语言组织,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只见其形,不见其色,却能感其色”的境界。例如,书中对“黄”的描写,不仅仅是泥土或稻谷的颜色,更是与“中央”、“厚土”这些概念绑定在一起的,带有一种庄重、孕育生命的力量感。这种将视觉感受与哲学、伦理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显得既宏大又亲切。作者的文风兼具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使得即便是最晦涩的词源分析,读起来也充满画面感和韵律感。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纠正”现代人对色彩的认知,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人思维框架的钥匙,让我们得以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品味这份古老的色彩遗产。读罢全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和设计我的藏书空间,让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能在色彩和文字的交相辉映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的探索,值得所有对汉字、色彩和文化有兴趣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汉字中的色彩之美》简直让人耳目一新,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它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艺术感的方式,将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汉字与那些微妙、丰富的色彩世界巧妙地连接了起来。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从那些刻在甲骨上的笔画中,提取出日出时的朱红、深海的玄青,甚至是苔藓的嫩绿。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流动的色彩画廊,每一个汉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温度、气味和特定的光影。比如,书中对“白”的解析,绝非简单地指向空白或纯净,而是延伸到了雪覆大地时的冷峻、宣纸初染时的温润,以及珍珠母贝反射出的那种带着微光的柔和。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让人对汉字的审美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视觉艺术载体,承载着先民对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投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那些色彩的描述得以充分呼吸和沉淀,读起来完全没有压迫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次缓慢而深入的冥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那种信手拈来的自然,丝毫没有堆砌之嫌,反而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那种低调的墨色背景上,用烫金工艺印出的几个篆体字,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之后,才发现内容更是宝藏。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文化普及”读物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汉字“造字”的哲学核心。这本书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字源考证,而是大胆地将符号学和美学原理结合起来,去探讨古人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的提炼,来构建起抽象概念的。书中对“黑”与“玄”的辨析尤其精彩,前者是物理上的缺乏光线,后者则被赋予了宇宙洪荒、深不可测的哲学意境,这种微妙的区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盯着书里呈现的某一特定字形,然后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出作者所描述的色彩情境——或许是黄昏时分大地被染上的那一层沉静的赭石色,或许是雨后初霁时竹叶上凝结的翠玉光泽。这种主动的想象和参与,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立体和富有参与性。对于长期沉浸在快节奏数字信息中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字体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审美智慧。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们对汉字“工具性”的固有认知,将其提升到了“感性认知”的层面。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对比如“青”与“绿”的模糊地带,以及古人如何用一个字来涵盖一个色谱范围,这种对语言边界的探索,非常引人入胜。书中举例的那些生僻字或古字,并非是卖弄学问,而是恰恰说明了,在古代,对于色彩的精确区分,是多么重要的一项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医药到纺织,无一例外。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非常高级的“视觉符号解读课”,学会了如何用更丰富、更立体的感官去解读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关于“五色”的论述,特别是对“中色”的探讨,颇具启发性,它揭示了中国人对和谐与平衡的终极追求,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被巧妙地隐藏在了对颜色名称的分析之中。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走在街上,看到一块招牌,我不再只是阅读文字内容,而是下意识地去分析那个颜色和字形之间的潜在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视觉觉醒”。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购入这本《汉字中的色彩之美》的,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翻阅的心态,没想到它竟然成了我近半年来案头必备的一本书。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流畅,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生硬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带着我们,沿着一条由色彩构筑的时间长廊缓缓前行。比如,书中探讨了“红”在不同朝代的社会含义演变,从早期的祭祀用色,到后来的权威象征,每一种色彩的浓淡深浅,都对应着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的变迁,这不仅是色彩学,更是社会史的微观展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它既能满足对汉字起源有兴趣的学者,也能让对艺术和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入的跨文化对比视角,虽然主题是汉字,但通过与其他文明对色彩的认知进行参照,反衬出汉字色彩体系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读完某一章,我常常会忍不住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新描摹那些被重点分析的字形,试图用自己的手感去“触摸”到那种作者所描述的色彩质感,这种人机交互的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