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问题

汉语词类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冬梅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汉语
  • 词类
  • 语法
  • 语言研究
  • 中文
  • 学术
  • 教材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3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9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

汉语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突出的热点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多轮讨论,依然热度不减。而近些年,汉语语法学界在进一步认识到汉语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问题。面对海量的论争资料和纷繁的观点,很多学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无所适从甚至盲从的倾向。《汉语词类问题》为本丛书之一种。

有鉴于此, 本着摆脱印欧语眼光,摆脱传统(主流)观点束缚,带有导向性,在综述中铺垫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的宗旨,沈家煊先生主编了“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筛选出十几个理论相关的语言学的热点专题,就每个专题,以8万-10万字的篇幅,全面整理海内外相关资料,对文献做出深入透彻的分类梳理,力求客观呈现各家的主要观点,对其优缺点作适当分析点评,指出学术发展的前景。该丛书以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和朱德熙《语法答问》为楷模,追求站在汉语的立场上看汉语,用汉语的方式说汉语的“自我表述”。有助于推动汉语句法语义学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大专院校中语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开展。


内容简介

词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汗牛充栋,词类转化问题则是焦点所在,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成为学界难题。本书从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词类观出发,围绕兼类词问题、名物化问题、“中心扩展规约”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定语和状语、宾语和补语的纠葛、单双音节等问题,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概括前贤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力争对词类转化问题有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明确未来词类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

1972年生,山东临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研究员。

主要理论兴趣集中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法研究和探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于2010年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0年度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


目录

目 录

总序/沈家煊


绪论


1 词类是个老大难问题

1.1 理论上的不自洽和过于复杂

1.2 应用上面临的困难


2 “名动包含”说

2.1 “名动包含”的含义

2.2 “名动包含”的实质

2.3 名词的根本性

2.4 动词是虚化名词

2.5 从“名动包含”出发看词类研究中的问题


3 继承和突破

3.1 继承

3.2 突破


4 讲究方法和方法论

4.1 比附法带来的困扰

4.2 比较法遵循的原则


5 尊重事实,尊重语感

5.1 偏侧分布的语言事实

5.2 结构平行性原则的运用


6 词类类型学的视野

6.1 “名动包含”格局丰富了词类系统的类型图景

6.2 人类语言的词类循环模型


7 破和立

7.1 “是” “有” 大分野——汉语重视的区分

7.2 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

7.3 汉语的语法离不开用法

7.4 汉语大语法体系雏形


8 汉语语法理论的哲学基础

8.1 中西方范畴观的不同

8.2 关于更好地“表述自己”


9 解释一些具体问题

9.1 标记理论的深化

9.2 关于“实词不实”

9.3 双音化的功能问题

9.4 关于谓语的指称性

9.5 形容词地位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绪论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 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

……

本书就以“名动包含”格局为出发点,对汉语词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首先说明汉语词类研究是个老大难问题,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介绍“名动包含”模式的要义,指出包含模式对前人的继承和突破之处,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特点、对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名动包含”格局的哲学基础;最后从“包含模式”的视角对词类研究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辨析。本书除了对词类问题进行梳理辨析外,更希望以此为例,说明汉语语法研究只有摆脱印欧语眼光、从汉语事实出发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前言/序言

总 序

沈家煊


这一套丛书的缘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比方,说小孩套圈游戏,小圈圈只能套小老鼠,印欧语“葛郎玛”(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了汉语这只大熊猫。这种感觉突出反映在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上。有的曾经是热点,如词类问题、单句复句问题,冷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时时冒出来困扰着我们;有的是国外出了新的理论,用来处理汉语而形成新的争论点,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问题,音步和韵律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新的争论热点,显然也是因为新搬用的理论用起来不顺畅、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有的问题,例如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曾经是热点,后来问题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主语和话题继而成为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主宾语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这是摆脱印欧语那种主宾语观念的结果。

国外的理论在不断的翻新,出来一个我们跟进一个,有时候人家已经翻新了,声明放弃原来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家那个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许多人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想要改变现状。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视和彰显语言的“共性”为理由,想维持现状,其实他们所说的“共性”是以人家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为参照的,却忽略或者无视汉语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语言的个性哪来语言的共性呢?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逐渐形成一个认识,要弄清人类语言的本质,先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多样性。我的同道朋友朱晓农君说,universals(共性)应该音义兼顾翻译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有你没有我,对此我十分赞同。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学者也不希望我们只是跟着他们走,而是想听到基于本土语言事实提出的新见解,发出的新声音,使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语言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另一方面,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我们的前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如朱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争论问题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引起的,要是我们能摆脱这种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有许多争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还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可能还在不知不觉中受传统观念的摆布,那就要等后人来纠正了。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印欧语的那种“名词化”,这是摆脱干扰的一次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叔湘先生跟朱德熙先生的想法一致,在晚年向我们发出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号召,要把“词” “动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等名称暂时抛弃,要敢于触动一些原先不敢动他一动的条条框框。

吕先生和朱先生虽然是针对语法研究而言,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却是适用于整个汉语的研究。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语言的组织运行之法,包括语音、语义和用法在内,过去按“小语法”来理解汉语的语法,这本身就是受印欧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策划这套丛书的出发点就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近年来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显著,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有必要做个小结,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继续前进。这套丛书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个设想有幸得到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实现。虽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目前书中摆出的新观点、新思想还大有充实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划这套书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写法,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但还是要写得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量少用难懂的名称术语,篇幅简短一些,一个问题一个小册子,不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繁复,不得要领,望而生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目前的面目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对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将还是刚入门的新手,对广大的语言教师,包括外语和母语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而且希望那些对语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那些在语言工程、信息处理、语言心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得到一些启示。


2017年12月12日





《汉语言语之辨》 引言: 人类的思想,借由语言得以流传,而语言的精妙,则体现在其词语的丰富与组合的逻辑。《汉语言语之辨》是一部深入探索汉语言词语奥秘的著作,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法框架,而是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深刻的视角,剖析汉语词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旨在揭示汉语词语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并提供一套全新的、更贴合汉语实际的分析方法。 第一部分:词语的本质与流变 词语的定义与边界: 本书首先从词语的根本属性入手,探讨“词”究竟是什么。我们并非简单地将词视为孤立的符号,而是视其为承载意义、连接概念的最小单位。然而,在汉语的语境下,词语的边界并非总是清晰可见。例如,一些词语的组合,例如“跑了”、“吃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单一的意义单位,而非独立的动词与附加成分。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边缘词语”的特征,并提出区分词语和非词语组合的新标准。我们将考察词语的语音、形体、意义以及功能四个维度,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语音维度: 汉语词语的语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组合,不仅赋予了词语独特性,更在历史发展中影响了词语的演变。我们将追溯某些词语语音上的细微变化如何导致意义的偏移或发展,以及声调在区分同音词、形成固定搭配中的作用。 形体维度: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字形本身蕴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本书将探讨字形演变、偏旁部首的组合如何影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例如,形声字的造字原理,以及相同部首的字词在意义上的潜在联系。 意义维度: 词语的意义是其最核心的属性。我们将区分词语的字面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以及语境意义。特别关注多义词的产生机制,以及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的多重含义。我们会探讨词语的语义场,即词语之间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如何影响词语的选择和搭配。 功能维度: 词语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即其语法功能。本书将超越传统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简单划分,关注词语在实际语用中承担的更复杂的组合功能。例如,一个词语可能既有动词的意义,又能在特定语境下承担状语的功能。 词语的生成与消亡: 语言是活的,词语也在不断地产生与消亡。《汉语言语之辨》将审视词语产生的新途径,包括但不限于: 新概念的诞生: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大量新词。本书将分析这些新词的构词方式,如合成、缩略、借用等,并探讨其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 词语的借用与融合: 汉语吸收外来词汇的能力极强,本书将考察外来词的音译、意译、形译等方式,以及它们如何融入汉语体系,并可能对原有词语产生影响。 词语的演变与再生: 许多词语并非简单地消失,而是通过意义的引申、语法的改变而获得新的生命。例如,一些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书将追溯这些词语的生命周期,分析其演变轨迹。 词语的消亡: 随着社会变迁,一些词语因其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消失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书将探讨词语消亡的原因,以及对某些古语词在现代语境下的解读。 第二部分:词语的辨析与应用 同义词的精妙辨析: 汉语拥有大量的同义词,它们之间细微的意义差异,往往是理解汉语精妙之处的关键。《汉语言语之辨》将带领读者深入辨析常用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包括: 词义侧重: 同义词在意义上往往各有侧重,例如“看”与“瞧”都表示“用眼睛看”,但“瞧”更带有随意、轻松的意味。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揭示这些侧重点。 感情色彩: 同义词可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贬义或中性。例如,“领导”与“管辖”都表示管理,但“领导”带有积极色彩,而“管辖”则可能带有压迫感。 搭配习惯: 同义词在与其它词语搭配时,往往存在特定的习惯。例如,“深思”与“熟虑”都表示仔细思考,但“深思”更常与“远虑”搭配,而“熟虑”则常用于“周密考虑”。 语体风格: 同义词的使用也与语体风格相关,如书面语、口语、文学语体等。本书将分析不同语体中同义词的选择倾向。 反义词的意义张力: 反义词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更形成了意义上的张力,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汉语言语之辨》将探讨反义词的构成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在对比中强化各自的意义: 对立性与互补性: 并非所有反义词都构成绝对的对立,有些反义词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例如“开始”与“结束”。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反义关系。 模糊性与过渡性: 在某些情况下,反义词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清晰,存在模糊地带和过渡状态。例如,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是“勤奋”或“懒惰”,而是处于一个连续谱上。 多义词的解读与语境: 多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给语言表达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但也给理解带来了挑战。《汉语言语之辨》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解读多义词: 核心意义与派生意义: 分析多义词的核心意义,以及由核心意义引申出的派生意义。 语境的决定性作用: 强调语境在多义词解读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句,展示不同的语境如何激活词语的特定意义。 比喻、转义的机制: 探讨多义词是如何通过比喻、转义等方式产生新的意义的。 词语搭配的文化密码: 汉语的词语搭配,并非简单的语法组合,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约定俗成的规律。《汉语言语之辨》将深入探讨词语搭配的深层含义: 固定搭配与习语: 分析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固定搭配和习语,如“风和日丽”、“欣欣向荣”,探讨它们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搭配的逻辑与情感: 揭示词语搭配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色彩。例如,“坚如磐石”表达了稳固和不可动摇的情感。 搭配的禁忌与选择: 探讨在汉语中存在某些词语搭配上的禁忌,以及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搭配。 虚词的妙用与语感: 虚词,如“的”、“地”、“得”、“了”、“着”、“过”等,虽然本身不承载具体的实义,但在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言语之辨》将专题研究虚词的用法: 功能性分析: 详细解析各类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的功能,如表述关系、语气、时态等。 语感培养: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虚词在不同位置、不同组合下所产生的微妙的语感差异。 易错用法辨析: 针对汉语学习者常犯的虚词使用错误,进行深入剖析和纠正。 第三部分:词语与思维、文化 词语与概念的形成: 本书认为,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载体,更是构建概念的工具。我们将探讨汉语词语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的: 分类与认知: 汉语词汇的分类方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抽象思维与具体表达: 探讨汉语如何通过词语的组合,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跨越。 词语背后的文化肌理: 每一个词语都深深植根于其所产生的文化土壤。《汉语言语之辨》将致力于挖掘词语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历史沉淀: 许多词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一些与古代制度、习俗相关的词语。 价值观念: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反映了说话者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思维定势: 某些词语的固定用法,可能反映了某种普遍的文化思维定势。 结论: 《汉语言语之辨》是一部集理论探讨、实践分析和文化解读于一体的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汉语词语,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灵活运用。通过对词语本质、辨析与应用,以及词语与思维、文化的深入探究,本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魅力,提升汉语的运用能力,并从中体会到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所散发出的独特光彩。本书献给所有热爱汉语、希望深入理解汉语精髓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坦白地说,它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实在太高了。书中对某些特定句式的依存关系分析,需要读者对形式语义学和认知句法学有基础的了解。例如,作者在讨论否定副词的位移时,引入了一个复杂的基于Lambda演算的逻辑模型来形式化描述其语义约束,这部分内容让我花费了数倍于其他章节的阅读时间。虽然从纯粹的学术严谨性上无可指摘,但对于希望快速了解汉语词类基本概念的初学者,这本书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挫败感。它更像是为已经浸淫在此领域多年,正在寻找突破口的学者准备的“内参”,而非面向大众的“入门教材”。不过,对于我们这些老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特别是它对“虚词功能化”的论述,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部关于汉语词类划分的著作,坦率地说,是近些年来语言学领域中少有的力作。我从一开始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所吸引。书中对“是”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词性归属进行了长达数十页的细致考量,甚至引入了句法树的动态分析模型,这在传统的汉语语法书中是极为罕见的。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大胆地对某些被学界奉为圭臬的划分标准提出了质疑,并辅以大量的现代口语语料作为反证。比如,对于一些介于副词和形容词之间的模糊地带,作者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度指数”来量化判断,虽然这个指数的计算过程略显繁复,但其试图量化主观判断的努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合上书卷时,我感到脑海中那些陈旧的语法框架正在被小心翼翼地拆解、重构,这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是巨大的。对于任何严肃的汉语学习者或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不啻于一本醍醐灌顶的指南,它迫使你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语言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可能会让一些追求快速阅读的读者感到些许吃力。它不似那些畅销的普及读物那样辞藻华丽、轻松明快,反而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的集合体,充满了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但一旦你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种略显晦涩的表述下蕴含着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尤其是作者在探讨“量词的生命周期”那一章节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方言实例来佐证其关于量词演化路径的假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新词”和“网络用语”中词类动态变化的关注,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丝毫没有陷入“故纸堆”的陈旧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汉语在快速发展中内部张力的微妙变化。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值得一提,它呈现出一种非常古典、沉稳的气质,与内容本身的深度是相匹配的。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内容上,作者在分析具体词例时,很少使用现代的录音转写或网络聊天记录,而是大量依赖于精心挑选的文学经典片段。这种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料的规范性,但也使得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它与当代日常口语的联系略显疏远。不过,作者在探讨“体貌标记”与“动词性”的关系时,其对汉语内在形态学潜力的挖掘,是极其深刻的。他通过对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词汇——比如表示方位的词和表示程度的词——进行跨类别的功能映射分析,揭示了汉语在词类边界模糊性背后的深层句法约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次对汉语底层结构进行深度挖掘的学术探险之旅。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材中那种“非黑即白”的词类划分僵局。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反差来凸显其论点的力量。例如,书中用整整两章的篇幅,对比了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在判断动词与名词界限时的标准差异,通过这种纵向的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逻辑。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每当读者觉得某个理论即将定论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强有力的反例,将讨论推向更深层次的思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语料时不加回避地展示那些“灰色地带”,没有试图用简单的标签去套牢复杂的语言现象。这种勇于直面模糊性的态度,正是优秀语言学研究的标志。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词性”这个问题,都有了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理解。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

一套书全部买齐了,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经典的老问题,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