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序
引言
一 杭州
二 杭州方言
三 凡例
壹·房屋建筑
一 住宅
二 其他建筑
三 建筑活动
贰·日常用具
一 炊具
二 卧具
三 桌椅板凳
四 其他用具
叁·服饰
一 衣裤
二 鞋帽
三 首饰等
肆·饮食
一 主食
二 副食
三 菜肴
伍·农工百艺
一 农事农具
二 药事茶事
三 手工艺
四 商业
五 其他行业
陆·日常活动
一 起居
二 娱乐
三 信奉
柒·婚育丧葬
一 婚育
二 丧葬
拐·节日
一 元旦
二 春节
三 元宵节
四 清明节
五 端午节
六 其他节日
玖·说唱表演
一 口彩禁忌
二 俗语谚语
三 歌谣
四 曲艺戏剧
五 故事
调查手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坦白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书籍都显得有些“水”,内容空泛,旨在凑数。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充满了“诚意”和“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或多义性的文化现象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解读路径,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知识、尊重读者的姿态,在当前的出版界是十分可贵的。它不试图用浮夸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用扎实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来赢得尊重。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更审慎、更全面的观察世界和理解文化差异的方法论。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沉淀下来,并对个人思维产生长期积极影响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它的分量,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握住了厚厚的历史和文化。纸张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好,光滑而细腻,油墨的印刷色彩饱满,字体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几幅手绘的插图,线条流畅,意境深远,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中。从封面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批量产品,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让人不由得更加专注,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每一丝文化气息。这种高品质的实体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收藏价值,对于真正热爱书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物件。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涉及到“文化典藏”这种字眼,总是会让人联想到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框架。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充满了生活化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描摹。作者似乎很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深层的文化内核,他不会生硬地抛出概念,而是通过描述那些发生在寻常巷陌间的风俗人情、历史事件的侧面影响,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文化的流变与精髓。举个例子,他对某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介绍,没有停留在工艺流程的机械罗列,而是穿插了手艺人几代人坚守的匠心和其中的家族故事,读起来让人既感动又有所启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地跟上节奏,并且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探索欲,完全不会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高,着实让我感到震撼,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对已有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汇总和重述,而是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的资料和独到的见解。比如,书中对某个历史时期社会习俗的解读,引入了几份从未被广泛引用的私人信件和地方志片段,这些“边角料”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立体认知,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百态。我不得不承认,为了完全消化这些信息,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进行交叉印证。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所获得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每一次的深入探究都让我感觉自己的学识又增进了一层。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逻辑构建能力。在这方面,这本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或者主题并列,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对比和递进分析。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近乎完美,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上一段话的结尾,恰好为下一段话的开端埋下了伏笔,使人有种强烈的“欲罢不能”之感。即便是涉及不同领域(例如文学、建筑、哲学)的内容,也能被一条清晰的文化主线紧密地串联起来,让人清楚地看到不同元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整体风貌的。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严密的逻辑网,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高效且具有启发性,仿佛跟着一位高明的向导,在复杂的文化迷宫中,总能准确地找到下一处关键的风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