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性和素质,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当前成长,而且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本书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维度,语言运用、信息素养、自我理解、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参与、社会责任和国际理解九个关键要素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进行了探讨。
本书所构建的“三维度九要素”的核心素养理解框架和探索提出的相应培育路径,或许都还有待商榷,但人们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探究永远在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种人的一种探究,其旨趣在于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探寻某种理路。
导论/
*节核心素养的由来/
一、 国内外人才培育的趋势所向/
二、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 核心素养的定义/
二、 核心素养的特点/
三、 核心素养的维度/
四、 核心素养的价值/
*章语言运用/
*节语言运用的内涵/
一、 语言运用的界定/
二、 语言运用的结构/
三、 中小学阶段语言运用的表征/
第二节语言运用的价值/
一、 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二、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节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
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二、 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辅撑作用/
第二章信息素养/
*节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 信息素养的内涵/
二、 信息素养的构成/
三、 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信息素养的价值/
一、 有利于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信息素养的培育/
一、 建构支持性学校教学环境/
二、 教师自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三、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第三章自我理解/
*节自我理解的内涵/
一、 自我理解的定义/
二、 自我理解的维度/
三、 自我理解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自我理解素养的价值/
一、 于教育改革的价值/
二、 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一、 学校层面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二、 家庭层面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第四章反思能力/
*节反思能力的内涵/
一、 反思能力的定义/
二、 反思能力的维度/
三、 反思能力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反思能力的价值/
一、 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 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
第三节反思能力的培育/
一、 学校层面反思能力的培育/
二、 家庭层面反思能力的培育/
第五章创新精神/
*节创新精神的内涵/
一、 创新精神的界定/
二、 创新精神的构成/
三、 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创新精神的价值/
一、 作为社会进步的精神之源/
二、 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
三、 有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 建设创新型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二、 建构支持型家庭教育环境/
第六章实践能力/
*节实践能力的概述/
一、 实践能力的现状反思/
二、 实践能力的概念辨析/
三、 实践能力的结构特征/
四、 实践能力的年龄表征/
第二节实践能力的价值/
一、 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
二、 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三节实践能力的培育/
一、 学校营造实践氛围,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二、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养/
三、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孩子自主发展空间/
第七章合作参与/
*节合作参与的概述/
一、 合作参与的内涵诠释/
二、 合作参与的维度建构/
三、 合作参与的年龄表征/
第二节合作参与的价值/
一、 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 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
第三节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一、 学校层面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二、 家庭层面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第八章社会责任/
*节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 社会责任的定义/
二、 社会责任的维度/
三、 社会责任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社会责任的价值/
一、 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 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
第三节社会责任的培育/
一、 学校层面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二、 家庭层面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第九章国际理解/
*节国际理解的内涵/
一、 国际理解的界定/
二、 国际理解的构成/
三、 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国际理解的价值/
一、 有利于个体适应时代发展步伐/
二、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三、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三节国际理解的培育/
一、 切实推进学科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合/
二、 培育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教师/
三、 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
四、 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迟疑的心态。封面设计简洁,书名直指教育前沿,让人感觉内容会比较理论化,可能有点枯燥。然而,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她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教育模型,而是从一个具体的小学课堂案例切入,描绘了孩子们在面对一个开放性问题时,从最初的茫然到逐渐展现出独立思考和协作精神的全过程。那种细腻的观察力,仿佛带着我亲身站在教室的角落,感受着每一次眼神的交流和每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特别是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探讨,书里不是简单地介绍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现实环境中,设计出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保证深度学习的活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阐述,她没有把它描绘成一个高不可攀的技能,而是融入到日常的提问和反馈机制中,让这个概念变得可感、可操作。读到最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教育者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而不是一份冰冷的学术报告。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了触手可及的教学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甸甸的,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反思和对未来教育的期许。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对照现实中的教学情境,然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行动冲动”。它不像有些教育理论读起来很舒服,读完就放下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块磨刀石,它不断地挑战你固有的思维定势。比如,书中对“知识的遗忘曲线”和“深度加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证,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作者提出,有效的学习不是重复记忆,而是通过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向极致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书中提及的几种新型评估工具,希望能够更客观地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发展轨迹。
评分我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期间穿插着无数次重读和标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并非线性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张不断扩展的思维网络。前半部分侧重于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的界定,用了很多跨学科的引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一点点神经科学的知识,使得整个理论框架非常扎实。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中后段,作者开始聚焦于具体领域的教学创新,比如艺术教育如何促进逻辑思维,科学探究如何培养合作精神。她提供的案例并非是那种在顶尖私立学校才能实现的“理想化”场景,而是基于大量普通公立学校的实践经验,充满了烟火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论述,作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终身学习者和环境的设计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这种对教师主体性的强调,读起来让人倍感振奋,也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怎样培育现代人才的蓝图,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错位”。作者非常敏锐地指出了我们常常将“知识的传递”等同于“能力的培养”这一误区。她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提醒我们,真正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构建一套能够支持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学习和适应的内在操作系统。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深思熟虑后的平静,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只有一步一步、逻辑严密的论证,如同构建一座精密的桥梁,每一块砖石都放置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讨论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使用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时,作者提出的“技术为人服务”的原则,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未来,不在于掌握多少新工具,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人”的成长规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传统教育著作的严谨和刻板,反而带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思辨色彩和人文关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的犀利剖析。比如,书中对“标准化考试”与“个性化发展”之间张力的探讨,观点非常尖锐,她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前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最大化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受启发,因为它直面了教育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深度去审视教育的本质,她不仅仅是在描述“怎么教”,更是在探讨“为何教”和“教什么”。书中的一些比喻和类比非常精妙,比如将学习过程比作攀登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强调过程中的迷失与坚持同样重要,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成功教育”的理解,更注重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韧性和适应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