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博学多才,诗词创作造诣高、用典多,其《选堂诗词集》于1978年面世后,震撼诗坛,好评如潮;共收录《选堂诗存》《选堂乐府》两种。1993年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再版,增加了《选堂诗词续集》一种,该版细分为《佛国集》《固庵词》《苞俊集》等二十三集。
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饶宗颐先生诗词,本书以1993年台湾新文丰版为底本,按照原书体例顺序进行编排、注释,说明各集的创作背景,先释义后引例证。全书注释《选堂诗词集》全1300多首诗词中的重点、难点词语以及全部诗题、词题、前言、跋语、后记、小引、诗序、词序、自注等。
梅大圣,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曾任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长期进行苏轼散文及诗词研究,后专注于选堂诗词注释和研究。
上 卷
总 序
说 明
钱序 1
夏 序
选堂诗存
下卷
选堂乐府
选堂诗词续集
附 词学理论综考序
附 新诗一首
后记
作为一名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我对《选堂诗词集通注》这部作品充满了敬意。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在通篇的注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一条注解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无论是对典故的出处,还是对诗句的细微之处的阐释,都显得一丝不苟,令人信服。这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是如今学界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心境的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将诗词仅仅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诗词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波动和思想轨迹。这本书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和对前人成果的尊重。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选堂先生的诗词,在“潮汕文库·研究系列”的这个载体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注解过程中的一丝不苟,那种对文字的尊重,对先贤的敬畏,扑面而来。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呈现诗词,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传承、关于地方文化根脉的故事。我在阅读中,偶尔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民间传说,一些老一辈人偶尔哼唱的歌谣,感觉遥远的诗词与鲜活的地域文化之间,似乎建立了一种不易察觉却又坚实的联系。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的挖掘。有时候,一句看似平淡的描绘,在通注的引导下,会展现出惊人的意境和哲理。这让我体会到,好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凝练,以及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我常常会在某个深夜,捧着这本书,反复咀嚼一首诗,然后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被它所触动,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瞬间静止,只剩下诗句与我心灵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某一类地方性诗词研究的空白。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地方性的文化,往往是构成这片宏伟图景不可或缺的基石。选堂先生的诗词,作为“潮汕文库”的一部分,无疑承载了潮汕地区的独特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这本书的“通注”,我得以窥见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独特价值。 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诗词本身的解读,更将诗词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它让我明白,诗词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语言本身的艺术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信息、地方特色以及作者的情感寄托。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深度,也让我对“潮汕文库”这个系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引人入胜”上。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我发现,即使是对古典诗词了解不多的人,也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入门的路径。注解部分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比较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读者。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诗词,更是在学习一种研究的方法,一种解读文本的视角。作者在注解中,常常会引用其他的文献,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趣味。这种“引路人”的角色,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它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一场可以循序渐进、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颇具挑战的书。初翻开,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上下两卷,厚实精装,透着一种对学问的敬意。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心生向往,但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语言隔阂,或者缺乏深入的解读,而难以窥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选堂先生诗词世界的大门。 我特别欣赏的是其“通注”的处理方式。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简单罗列注解的书籍,这本书的注解是真正地“通”,它不仅仅是字词的释义,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甚至是对诗人生平创作心境的揣摩。我常常会在读一句诗词的时候,被注解中的一段历史故事深深吸引,然后会暂时放下对诗句本身的聚焦,转而沉浸在那段尘封的岁月里。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奇妙,它打破了线性阅读的僵化模式,让我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