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选批杜诗

金圣叹选批杜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甫,金圣叹选批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杜甫
  • 金圣叹
  • 批注
  • 选注
  • 古典文学
  • 唐诗
  • 文学
  • 中华文化
  • 名家注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8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838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线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为唐诗的一座高峰,杜诗在千百年的时光里被无数人传诵、赞叹和批注,这当中金圣叹的选批是令人惊叹和称奇的。为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他对杜诗的真爱和痴迷。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金圣叹有多痴迷杜诗?他去亲友家吃饭喝酒,都常常带着一部,半醉半醒之间,随时批阅。风晨月夕、醉中醒里,灵感来时,信手就写下。他以当杜甫肚里的蛔虫为乐,选注杜诗就是灵魂附体,灌注了他的满腹才情。

这样一部融合了深情与才情的《金圣叹选批杜诗》,可谓是上佳有趣的杜诗选本,真诚地推荐给所有爱唐诗爱杜诗的读者朋友。


内容简介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金圣叹首chuang唐诗“七律分解法”来评点唐诗。他将唐诗分为“前解”“后解”,分析隐藏在诗句背后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或使后世之人不止见唐诗之字,而尽得见唐诗之诗”。

而唐代诗人中,金圣叹又对杜甫情有独钟。

金圣叹有多痴迷杜诗?他去亲友家吃饭喝酒,都常常带着一部,半醉半醒之间,随时批阅。

他以当杜甫肚里的蛔虫为乐,选注杜诗就是灵魂附体,灌注了自己的满腹才情。


作者简介

金圣叹

(公元1608-公元1661年),名人瑞,字若采,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把“批”和“评”这种文学批评方式,推进到一个难得的高度,标新立异,迥出意表,千百年来,别开生面。经他评点的小说、戏曲,在当时几乎“家置一编”,如著名的《水浒》《西厢》评本。金圣叹对杜诗和唐才子诗情有独钟,从规律性角度对诗歌法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其“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精彩书评

1. 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2.晚清的梁启超:“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记》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3.李渔在《闲情偶记》一书的第三卷说“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之填词为第yi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yi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 “读金圣叹说评西厢,能叫千古人心死”。

4. 清代小说批评家冯镇峦就极为佩服金圣叹:“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目录

叙第四才子书

才子书小引

游龙门奉先寺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望 岳(岱宗夫如何)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题张氏隐居二首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登兖州城楼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巳上人茅斋

画 鹰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冬日有怀李白

龙 门

土山植慈竹(即《假山》)

春日怀李白

郑驸马宴洞中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城西陂泛舟

陪李金吾花下饮

赠高式颜

哀王孙

元日寄韦氏妹

玉华宫

羌村三首

赠陈二补阙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寄高三十五书记

月(天上秋期近)

晚出左掖

春宿左省

酬孟云卿

观安西兵过赴阙下待命二首止一首

不 归

独 立

狂 夫

南 邻

徐 步

水槛遣心二首止一首

悲 秋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北 征

画鹘行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望 岳(西岳崚嶒竦处尊)

九日蓝田崔氏庄

春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铜 瓶

空 囊

送人从军

酬高使君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卜 居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蜀 相

漫兴九首

江 村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一 室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数百栽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早 起

石犀行

三绝句(楸树馨香倚钓矶)

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

严中丞枉驾见过

野人送朱樱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越王楼歌

客 夜

冬狩行

归 来

登 楼

绝 句(江碧鸟逾白)

送路十六侍御入朝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对 雨

玉台观(中天积翠玉台遥)

春 归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引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春日江村五首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去 蜀

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

狂歌行赠四兄

旅夜书怀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十二月一日三首 152

子 规

八阵图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别批)

宿 昔

历 历

洛 阳

吾 宗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社日二首

孤 雁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别批)

咏怀古迹五首止三首

雷(巫峡中宵动)

黄 鱼

鹦 鹉

缚鸡行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立 春

寄常征君

江 上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

阁 夜

瀼西寒望

不离西阁二首

谒真谛寺禅师

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画 梦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又示两儿

卜 居(归羡辽东鹤)

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 月末合行李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辞

竖子至

槐叶冷淘

更 题

见萤火

日 暮

月(四更山吐月)

小 园

又呈吴郎

人 日

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别批)

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

发潭州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宾 至

客 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见王监兵马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予赋诗二首止黑鹰一首

燕子来舟中作

向 夕

白帝楼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清 明

赠韦七赞善


附录

一 沉吟楼借杜诗 金圣叹

二 才子杜诗解叙 王大错

三 金圣叹先生传 廖 燕

四 金人瑞 蔡丐因

五 辛丑纪闻 无名氏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游龙门奉先寺


题是《游龙门奉先寺》,及读其诗起二句,却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已”字、“更”字,是结过上文,再起下文之法。今用笔如此,岂此诗乃是补写游以后事耶?然则当时此题,岂本有二诗,而忘其第一首耶?我反复思之,不得其故。一日无事闲坐,而忽然知之:盖此篇乃先生教人作诗不得轻易下笔也!即如是日于正游时若欲信手便作,岂便无诗一首?然而“阴壑”“月林”之境必不及矣!夫此境若不及,便是没交涉。夫作诗没交涉,便如不曾作。先生是以徘徊不去,务尽其理。题中自标“游”字,诗必成于宿后。如是,便将浅人游山一切皮语、熟语、村语,掀剥略尽,然后另出手眼,成此新裁。杜诗为千古绝唱,洵不诬也!〇岂惟游山,即定交亦然。陶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必与之数晨数夕,而后斯人之神理始出。今日草草一揖,便欲断其生平,此胡可得?〇哀哉!今之诗人,若天幸作得此一首诗,岂有不改题为《宿龙门奉先寺》者耶!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灵籁,月林散清影。


人亦能知杜诗起句突兀,不能知此起之突兀也。看诗气力全在看题,有气力看题人,便是有气力看诗人也。〇日间一游,只为已尽招提,又岂知招提有境,乃在夜宿始见。信知天下事,多有迟之迟之而始得者。三四此即所谓“招提境”也。写得杳冥澹泊,全不是日间所见。“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闹,“境”字静;“景”字近,“境”字远;“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如此十字,正不知是响是寂,是明是黑,是风是月,是怕是喜,但觉心头眼际有境如此。向使游毕便去,岂不终失此境?即使不去,而或日间先作一诗,彼一宿之后,岂不大悔哉!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五写龙门,写其高。〇龙门山,一名关塞山,又名伊阙山也。六写奉先寺,写其寒。〇“云卧”字,对“天阙”,作实字用,犹言云堂、云房。今僧家禅坐处,多有此名。“欲觉”者,将觉未觉也。此时心神茫然,全不记自身乃宿高寒境界。吾尝醉宿他人斋中,明旦酒醒,开帏切认,此竟何处耶?被先生轻轻画出。“闻钟”“深省”,后人务要硬派作悟道语,何足当先生一噱?先生只是欲觉之际,全不记身在天阙之上、云卧之中,世人昏昏醉梦,不识本命元辰,如此之类,正复无限。乃恰当此际钟声訇然,直落枕上,夫而后通身洒落,吾今乃在极高寒处,是龙门奉先寺中也。所谓半夜忽然摸着鼻孔,其发省乃真正学人本事。若如世人所言悟道者,吾不知其所悟何道也!“欲觉”,何不“便觉”?写尽世人悠悠忽忽,欲觉不觉,而晨钟代为发省,是以学者乐与椎同住耳。〇玩此章法,则知三四句乃招提之境,而五六句乃招提境中之人也。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题本赠人,而诗全写自己胸臆者,盖古者赠人之法:富者以财,君子以言,皆实出所有以裨益人。若后人信手横涂而题曰“赠某人”,实是用错“赠”字也!〇十二句诗,凡十句自说,只二句说李侯者,不欲以东都丑语,唐突李侯也。看他用意忠厚,如此类甚多。〇唐人诗,多以四句为一解,故虽律诗,亦必作二解。若长篇,则或至作数十解。夫人未有解数不识而尚能为诗者也。如此篇第一解,曲尽东都丑态;第二解,姑作解释;第三解,决劝其行。分作三解,文字便有起有转,有承有结,从此虽多至万言,无不如线贯华,一串固佳,逐朵又妙,自非然者,便更无处用其手法也。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厌”,足也,熟也。只此一字,供招已尽,犹言被东都教坏了也,于二年中学坏了也。三四,急承上文,写出厌足机巧人丑态来:未来东都时,蔬食一饱,颓然自乐;乃今二年,腥膻满鼻,饫闻足见,先之蔬食,不能复饱。写尽野人到京师不安分,不自得,无限苦事。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看他凭空用“岂无”二字,忽作一转。“青精饭”,只是脱身归山寻常蔬食耳,非真用陶隐居法也。七八二句,说出二年以前来东都本意,只因一“资”字,误尽志气人,使贫士无力学道者,放声一哭!夫所谓“大药资”,岂须多金哉?屋足盖头,田足糊口;韭毛竹笋,足可留客;粗纸中笔,足用抄书;则山林老死,人亦不来,我亦不出,诚大乐事也!只为缺此,勉来东都,冀得如许,便疾引去,又岂料一投苦海,更难拔脚,鹿鹿二年,了无成办。天下滔滔,谁不胸中抱此隐痛哉!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脱身”二字,情见乎词。盖其前之苦,其后之乐,皆不言可知矣!结妙,既已贺其脱身,随又自求脱身,以见东都脱身之难,以勉李侯不可再来,真是朋友规劝良式。〇李侯诗,每好用神仙字,先生亦即以神仙字成诗。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岳”字已难着语,“望”字何处下笔?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何等经营惨淡。〇此诗每二句作一解读。


岱宗夫如何?


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〇“夫如何”,犹云:“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题当面,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


齐鲁青未了。


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〇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二句写“岳”。岳是造化间气所特钟,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以前,想见其胸中咄咄!“割昏晓”者,犹《史记》云:“日月所相隐辟为光明也。”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只十字写“望”亦遂尽。〇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〇而庵说曰:“钟神秀”者,“神”言变化不测,“秀”言苞含万有。山之后曰“阴”,日光之所不到,故“昏”;山之前曰“阳”,日光之所到,故“晓”。望岳则见岳之生云,层层浮出来,望者胸为之荡。望之既久,则见归鸟,眼力过用,欲闭合不得,若眦为裂者然。“眦”,眼两眶红肉也。《子虚赋》云:“弓不虚发,中必决眦。”“入”字如何解?日暮而归鸟入望,其飞必疾,望者正凝神不动,与岳相忘,但见有物一直而去,若箭之离弦者然。又,鸟望山投宿,若箭之上垛者然。此总形容望之出神处。说“决眦”字、“入”字确极。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题中无“枉”字,又无“陪”字,然则先生不与宴集矣,如何又有此诗?及读“掾曹”“能吏”二联,而后知刘乃枉驾,郑乃夤缘。一段幽事,败于俗物,故不复书“枉”书“陪”,以明是日身直不在酬酢中。因叹一起一结之妙,正不止于傲然不屑而已。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秋水不但清,乃至于无底,则是渣滓尽去,更不受人动摇。此句兴而比也。夫客心岂能尽无彼我是非?今对此无底清水,不觉萧然都净。读此一起,便知是日有满眼难看之事,先生一以汪洋之度容之也。三四,先出刘九,看“逸兴”“荒林”字,接上“秋水”字,知刘九本不恶。


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五六,出郑瑕丘。“能吏”字下得毒。僻地到一曹官,便又寻踪蹑影,此非“能吏”而何?“逢联璧”字,写尽丑态。此时但有两官人相对,彼一老人,竟不知复置何地矣!“一金”,三十两也。“直”字妙,便特地与他估算出来,真毒眼毒口。下吏奉承上人,此费岂止一次?聊与点破,为民脂民膏一哭。又岂知乘兴到荒林者,初心亦不欲尔哉!先生于此不好看,不屑看,亦不忍看,于是据床横笛,自出爽致。彼“联璧”“一金”,于我何有?“泓下”“龙吟”者,言彼既狐鼠为群,我自与龙吟相应,不可言是日曾与人为伍也。诗极难看,从看题得之。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此诗着意,全为与李十二白同寻,全不为范十隐居。因思前篇痛恨东都,而以脱身为李侯贺,岂非先生深见李侯有才无识,将恐不免于世,故特惓惓再三致勉耶?读先生全集,处处见其忠孝友爱之盛心,故于此诗,必不敢忽过也。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赞李侯诗,分寸极明。“有佳句”,则不赞律诗,但赞绝句也。“似阴铿”,则不赞七言,只赞五言也。“往往似”,则虽有律与古诗,而其全篇不能尽佳也。此非文人相轻,盖古人月旦之法如此。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余亦”是承上语,而只以乡里成句者,不欲以前辈自居也。看他一片奖诱后学心地,我尝恨韩昌黎妄自尊大,视先生何啻天壤!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眠何必共被?行何必携手?此殆言己无日无夜不教侯作诗。读他日“重与细论”之句,盖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〇以上先写侯之能诗,及己之爱侯如此。以下方转笔出题,云夫爱之,则不得不终教之。于是我心于侯更有进于学诗一事者。“更想”字,转笔恁好。“想幽期”而“寻北郭”,然则非为北郭也,借北郭而为李侯丹头也。看诗全要在笔尖头上,追出当时神理来。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以上以下,皆是与李十二白同寻,只此四句,是范十隐居,然也是点化李侯要语。入门兴发,言新到人躁气未除。侍立小童,言住山人威仪闲雅。只十字,便活画出少年跳踯叫呼,天地何物,一旦蓦然入有道室中,亲见彼家奴婢如法,器钵无声,而后流汗满背,几至坐立不得,

始喟然叹人固不可以一日不学也。嗟乎,岂不晚哉!“落景”句,言流光迅速,人寿无几。“屯云”句,言世事无常,顷刻变灭。凡四语,语语使李侯通身冷汗。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反结。

 

不愿论簪笏, 悠悠沧海情。正结。

 

上四句既借范隐居作丹头,活现点化,此更以四句严正决绝之。言向来若使早吟《橘颂》,有悟于“受命壹志”“独立不迁”等语,则亦何至今日见秋风,思莼菜,我所本有,求而不得也哉?然则自今以后,便当决意远去,舍簪笏而沧海,一误不可又误也。〇“谁”字妙,言当时我若不来,则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戏谑如画。


前言/序言

叙第四才子书

余尝反复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不能批也。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漩陀罗尼三昧,唱经亦如之。乃其所为批者,非但刳心抉髓,悉妙义之闳深,正复袪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盖少陵,忠孝士也,非以忠孝之心逆之,茫然不历其藩翰,况于奥!犹记我友徐子能有咏杜一律云:“诗史《春秋》笔,大名垂草堂。二毛反在蜀,一字不忘唐。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此乃字字实录也。唱经在舞象之年便醉心斯集,因有《沉吟楼借杜诗》,庄、屈、龙门而下,列之为第四才子。每于亲友家素所往还酒食游戏者,辄置一部,以便批阅。风晨月夕,醉中醒里,朱墨纵横,不数年所批殆已过半,以为计日可奏成事也,而竟不果,悲夫!临命寄示一绝,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句,余感之,欲尽刻遗稿,首以杜诗从事,已刻若干首,公之同叙第四才子书

好矣。兹淝上归,多方搜辑,补刻又若干首,而后第四才子之面目略备,读者直作全牛观可乎!

矍斋金昌长文识



《金圣叹选批杜诗》:品读唐诗巅峰,领悟圣叹智慧 一、 煌煌巨著,千古绝唱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绝伦的艺术技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的诗歌,以其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唐诗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动,他的诗歌,如同历史的缩影,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从《兵车行》的控诉战争的残酷,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再到《春望》的国破家亡的悲痛,《秋兴八首》的壮志难酬的无奈,他的每一首诗,都饱含着深挚的情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挽歌,是人性的深刻剖析。 二、 慧眼识珠,独具匠心 然而,要真正理解杜甫诗歌的深邃意蕴,领略其艺术的精妙之处,却非易事。杜甫诗歌题材广泛,情感复杂,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鉴赏能力才能把握其精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以其超凡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鉴赏眼光,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精选和批注,为后世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杜甫诗歌的绝佳窗口。 金圣叹,这位以“哭”著称的“狂士”,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水浒传》、《西厢记》等古典小说的杰出评论家,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评论的集大成者。他为人刚直不阿,特立独行,敢于挑战权威,他的批评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本质。他对于杜甫诗歌的偏爱,源于他对杜甫诗歌中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认同。 三、《金圣叹选批杜诗》:一段文脉的传承与升华 《金圣叹选批杜诗》,正是金圣叹倾注心血,为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杜甫的诗歌汇编,而是金圣叹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为读者精心遴选了杜甫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诗篇,并加以精辟入里的批注。 1. 精心遴选,聚焦精华: 金圣叹在选择杜甫的诗歌时,并非追求数量上的庞大,而是重在质量的精粹。他所选录的诗篇,无一不是杜甫创作生涯中的精华之作,涵盖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情感的代表作品。这些诗篇,既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广阔视野和深邃思想,也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讴歌盛世到哀叹乱世,从描绘山川景色到抒发个人情怀,金圣叹的选择,力求让读者能够最全面、最深入地了解杜甫诗歌的魅力。 2. 独到批注,启迪心智: 金圣叹的批注,是本书最闪光之处。他的批注,不同于一般的注释,更侧重于对诗歌思想内涵、艺术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度解读。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又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诗歌的字词句章。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洞见。 思想深度解读: 金圣叹善于发掘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他能洞察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诗歌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以及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博大胸怀。 艺术技巧剖析: 杜甫的诗歌,艺术技巧炉火纯青。金圣叹精于此道,他会细致地分析杜甫在炼字、炼句、构思、章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例如,他可能会指出某个字眼如何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某一句如何巧妙地连接上下句,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他还会分析杜甫诗歌的平仄、押韵等音律美,以及其在写景、写人、抒情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情感共鸣引导: 诗歌的生命在于情感。金圣叹的批注,更是引导读者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他会帮助读者理解杜甫在战乱中的悲伤,在思乡时的痛苦,在贫困时的无奈,以及在壮志难酬时的愤懑。通过他的批注,读者能够与杜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到诗歌穿越时空的力量。 语言精炼,妙趣横生: 金圣叹的批注,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他的语言风格辛辣、幽默,有时甚至带着一丝戏谑,却能准确地抓住诗歌的要点,引人入胜。他不会拘泥于枯燥的理论,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3. 传承文脉,启迪后学: 《金圣叹选批杜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金圣叹通过他的选评,将他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对诗歌鉴赏的独特方法,传承给后世。他的批注,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阶梯,也为研究杜甫诗歌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杜甫诗歌更深层次的兴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探究诗歌的内涵,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 阅读《金圣叹选批杜诗》,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通过金圣叹这位才华横溢的引路人,走进杜甫的世界,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杜甫诗歌的绝世风采,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感受历史的厚重: 杜甫的诗歌,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理解盛唐的辉煌与落寞。 体会人性的光辉: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他以笔为刀,揭露社会的黑暗,歌颂人性的善良。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提升文学素养: 金圣叹精妙的批注,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杜甫诗歌艺术之门。通过学习他的批注,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如何去品读一首诗,如何去体会其内在的韵味。 获得人生启迪: 杜甫的诗歌,虽然充满了悲悯与忧患,但也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远的人生追求。他的诗歌,能够激励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困苦中砥砺前行,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 跨越时代的精神回响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静下心来品读一本古典诗集,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些穿越时空的经典,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一份宁静,获得一份力量。《金圣叹选批杜诗》正是这样一部能够跨越时代,给予我们深刻启迪的著作。 它不仅仅是提供给文学研究者的一部学术参考,更是能够走进寻常读者心中,成为他们精神慰藉和人生向导的佳作。金圣叹的智慧,杜甫的诗情,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共同奏响了一曲跨越千年的壮丽乐章。 六、 结语 《金圣叹选批杜诗》,是一部集选诗、批注、鉴赏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视角、精辟的解读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生动地理解杜甫诗歌的绝佳平台。它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翻开这本书,您将与金圣叹一同踏上探索杜甫诗歌精髓的旅程,感受唐诗的巅峰之美,领悟圣人的博大情怀。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学魅力的深度体验。让《金圣叹选批杜诗》成为您品读唐诗、提升自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金圣叹选批杜诗》,感觉就像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辩论赛,而金圣叹无疑是那个最口若悬河、最有煽动性的主辩。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地告诉你“这句诗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的老师,他更像是个旁征博引、信口开河,但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的“段子手”。他的批注,与其说是注释,不如说是对诗歌的一种“再创作”,是将他自己对诗歌、对人生、对世事的理解,一股脑地倾泻出来,非常有个人风格,也非常鲜明。 金圣叹的批语,很多时候让人觉得他是在“玩”诗,是在和杜甫“对话”,甚至是在“挑战”杜甫。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他认为可以发挥的地方,不管杜甫的原意是什么,他总能从中解读出一些旁人想不到的角度。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他有点“霸道”,有点“自我”,但他就是有这种能力,让你在觉得他“胡说八道”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横溢和洞察力。他对于诗歌的理解,有一种“我自认为最懂”的自信,这种自信,反而让他能够突破常规,抵达一些更深层的意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金圣叹在批注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对世俗名利的疏离感,以及对真性情的推崇。他似乎对那些虚伪的东西很不屑,对那些追求权势、富贵的人充满鄙夷。这种态度,也影响了他对杜甫诗歌的解读。他更容易关注到诗歌背后那些更为真实、更为朴素的情感,比如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挂念,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他的批注,不仅仅是对诗歌的赏析,更是他自己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一种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价值观念的输出。 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了。不像很多古文的注释那样晦涩难懂,金圣叹的批语读起来,总有一种说书人的味道,时而幽默,时而辛辣,时而感慨万千。他会用很多我们现在也能理解的白话,甚至是当时的时髦语,来解释诗歌,让你觉得他并不遥远,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你一起品读诗歌。这种拉近距离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诗歌鉴赏,变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更是对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的体验。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文学作品是可以被如此“个性化”地去解读的,原来一个批注者,也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与原作者形成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读《金圣叹选批杜诗》,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他讲得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让你跟着他的情绪起伏,最终对故事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第一次翻开《金圣叹选批杜诗》,就被它那种“不同寻常”的格调给镇住了。金圣叹的批注,与其说是对杜甫诗歌的讲解,不如说是他自己的一场“个人秀”,一场围绕着杜甫诗歌展开的、充满了个人情感和见解的“思想碰撞”。他没有给我那种“循循善诱”的感觉,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江湖,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他认为这首诗的“好”在哪里,“妙”在何处,甚至,“坏”在哪里。 他的解读方式,非常“不讲道理”,又非常“讲道理”。不讲道理在于,他常常会跳脱出传统的窠臼,用一种非常规的思路去理解诗歌,甚至会把杜甫的诗和一些他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移情”式的解读。但又很讲道理,是因为他总能抓住诗歌中最动人心魄的那个点,用最精辟的语言将其阐释出来,让你在惊叹于他“神来之笔”的同时,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他的批注,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但这种个性化,却又让你心服口服。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金圣叹的批注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世事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并非仅仅沉溺于对诗歌字面的分析,而是能透过诗歌的表象,看到诗人背后那颗敏感而忧国忧民的心。他的语言,时而尖锐如刺,时而又饱含温情,他会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也会为诗人的遭遇感到不平。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让他在解读杜甫诗歌时,也带上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视角和人文关怀。 而且,金圣叹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恣意汪洋”来形容。他似乎没有任何束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生命力。有时,他的话语会让你忍俊不禁,有时又会让你陷入沉思。他不会用那些空洞乏味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方式,让他在众多批注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存在。 总的来说,《金圣叹选批杜诗》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批注”这本书籍形式的书。它不仅仅是对于杜甫诗歌的注解,更是一位杰出文人的思想精华的展现。金圣叹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赋予了杜甫诗歌新的生命,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解读者手中所能焕发出的无限可能。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初次翻阅《金圣叹选批杜诗》,我首先被它那与众不同的“外表”所吸引。并非指装帧设计,而是指金圣叹先生那充满个人色彩的批注。这不是一本严谨到让人喘不过气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在与你围炉夜话,共同品味杜甫诗歌的精妙之处。他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时而如刀刻般精准,直指诗歌的要害;时而又如流水般细腻,描摹出诗人心中的万般愁绪。 金圣叹的解读,很少拘泥于字词的考据,而是更注重从诗歌的整体意境,以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去体悟。他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杜甫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将其理解转化为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读他的批注,常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本可能令你感到晦涩难懂的诗句,在他的点拨下,立刻变得豁然开朗,诗歌的深层含义也得以充分展现。这种解读方式,既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力,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更难能可贵的是,金圣叹的批注中,常常蕴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他并非仅仅沉溺于诗歌的艺术之美,而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问题。他的评论,常常带着一种仗义执言的勇气,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这种将诗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在品味杜甫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金圣叹的文字,极具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化为具象而生动的画面,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他的批注简练至极,却能字字珠玑,道尽诗歌精髓;有时,他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诗歌的意蕴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这种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能力,让他的批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了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总而言之,《金圣叹选批杜诗》是一本不落俗套的诗歌解读。它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杜甫,也让我领略到了金圣叹这位批注大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文学造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更是对于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解读智慧的探索,令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金圣叹选批杜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更在于金圣叹那独树一帜的批注方式。读惯了传统意义上考据严谨、字字斟酌的注释,金圣叹的批语仿佛一股清流,带着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文人雅趣和犀利洞察。他不像一个循规蹈矩的学者,更像一位坐在你身边的知己,一边品评着杜甫笔下的风雨家国,一边不动声色地揭示着诗歌背后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初翻开,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繁复的注解,结果却被金圣叹那些简练、甚至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语吸引。他并不拘泥于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常常从更宏观的角度,甚至是跳跃性的联想,去捕捉杜甫诗歌的神韵。有时,他会一语道破诗歌的精髓,让你拍案叫绝;有时,他又会提出一些看似出格的解读,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合情合理,甚至比传统的解释更具启发性。这种“以己意解诗”的方式,固然可能存在主观性,但恰恰是这种主观性,赋予了杜甫诗歌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金圣叹本人作为一位独立思考者的鲜活形象。 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金圣叹在批注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并非仅仅沉溺于诗歌的艺术之美,而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批语,常常带有几分不屑于世俗的傲骨,也饱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将诗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在读杜甫诗时,不再仅仅是欣赏文字的声韵和意境,更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体会到诗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悲悯之心。 而且,金圣叹的批语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起来毫不枯燥。他善于运用譬喻、反问、甚至是调侃的语气,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又妙趣横生。有时,他的批语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诗歌晦暗不明之处;有时,又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常常会因为一句精妙的批语而停下来,反复琢磨,甚至会因此对整首诗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金圣叹选批杜诗》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鉴赏的书,更是一次与金圣叹这位文坛奇才的深度对话。他的批注,如同为杜甫的诗歌注入了灵魂,让我们在领略古人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位批点者的智慧、风骨与情怀。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杜甫诗歌,或者仅仅是想领略一番别样解读方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

评分

《金圣叹选批杜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一道极其精致的菜肴,但其烹饪方式和调味汁,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金圣叹的批注,与其说是对杜甫诗歌的“翻译”,不如说是他本人在诗歌世界里的一场“即兴表演”。他不是那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告诉你“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的讲解者,他更像是一个在舞台中央挥洒自如的艺术家,用他独有的方式,将诗歌的灵魂解剖开来,再用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呈现在你面前。 他的解读,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色彩,但他这种“个人主义”却又带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他不会被传统的“正解”所束缚,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大胆地质疑前人的解读。他的批注,就像是一个个充满智慧火花的“火星”,瞬间点燃你对诗歌的兴趣,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你会忍不住去想,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他是不是真的抓住了诗歌的核心?而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尤其让我欣赏的是,金圣叹在批注中,常常展现出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他不会仅仅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义上,而是能够挖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诗歌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他的批注,往往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你世事的艰难,人情的冷暖,但同时又饱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真挚情感的珍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的解读,显得尤为动人。 金圣叹的语言,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像很多古籍注释那样古奥晦涩,反而充满了活力和趣味。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的叙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诗歌赏析,变得妙趣横生。我常常会被他的一句批语逗得哈哈大笑,也会因为他的一段感慨而陷入沉思。他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你带入到那个诗歌所构建的世界里。 总而言之,《金圣叹选批杜诗》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颠覆了我对传统诗歌注释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解读的无限可能性。金圣叹以他独特的智慧和才华,为杜甫的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也为我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歌解读,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评分

惟沂边之清志,独得圣人之一叹。

评分

很好的书,版面,包装都很喜欢

评分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评分

很好的书,版面,包装都很喜欢

评分

惟沂边之清志,独得圣人之一叹。

评分

很好的书,版面,包装都很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版面,包装都很喜欢

评分

惟沂边之清志,独得圣人之一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