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 著
图书标签:
  • 英美小说
  • 叙事理论
  • 文学研究
  • 叙事学
  • 小说理论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文学批评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09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9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4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一部将后叙事理论与传统和现代叙事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专著,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有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

内容简介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一部将后经典叙事理论与事理论与传统和现代叙事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专著。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又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本书上篇探讨传统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中篇关注现代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下篇则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美后经典小说叙事理论。本书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较新。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作者简介

  申丹,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等,在北美、欧洲以及国内CSSCI源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目录

绪论/ 1
上篇传统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9
第一章18世纪英国小说叙事理论/ 12
第一节小说理论的发轫:贝恩贝恩(Aphra Behn)和康格里夫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2

第二节笛福笛福(Daniel Defoe)与同时代的作家/ 15

第三节第一个高峰:理查逊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和菲尔丁菲尔丁/ 18

第四节高峰过后:斯摩莱特斯摩莱特、斯特恩斯特恩(Laurence Sterne)及其他/ 31
第二章司各特和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论小说叙事/ 39
第一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对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传统的梳理/ 39

第二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论哥特小说的叙事特点/ 46

第三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论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 49

第四节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论小说叙事/ 50
第三章英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58
第一节书信体与第一人称叙述/ 58

第二节第三人称叙述与介入性评论/ 64

第三节从“好故事”到“有机体”/ 69

第四节刘易斯刘易斯(G�盚�盠ewes)论小说叙事/ 74
第四章美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79
第一节爱伦·坡坡与哥特小说的影响/ 80

第二节霍桑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与传奇叙事理论/ 84

第三节梅尔维尔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与深刻叙事/ 88

中篇现代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99
第五章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人:亨利·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 104
第一节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的宣言:《小说艺术》/ 107

一、 小说——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 108

二、 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思考/ 111

第二节作者隐退与小说“戏剧化”/ 115

第三节人物视点与缩短线条法/ 122
第六章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之后:理论的系统化与多元化/ 128
第一节戏剧化理论的阐释与确立——卢伯克卢伯克(Percy Lubbock)/ 128

一、“图画法”与“戏剧法”/ 130

二、 小说视点/ 135

第二节斯蒂文森斯蒂文森的小说自足论/ 138

一、“小说艺术即叙事艺术”/ 140

二、 言语——文学模仿的对象/ 144

第三节回归欧洲传统:沃顿沃顿(Edith Wharton)论小说技巧/ 147

一、 提倡欧洲传统 / 148

二、 人物的“可视性”/ 150

三、 反对叙事成规/ 152

第四节康拉德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印象主义与威尔斯威尔斯(H�盙�盬ells)的道德论/ 154

一、 小说:比现实更为清晰/ 154

二、 小说的“内部视点”/ 155

三、 小说的道德功能/ 159
第七章福斯特福斯特(E.M.Forster)论小说美学/ 164
第一节故事与情节/ 165

第二节小说人物/ 168

第三节图式与节奏/ 172

第八章其他现代小说家论叙事模式/ 178
第一节缪尔缪尔(Edwin Muir)论小说结构/ 178

一、“行动小说”“人物小说”与“戏剧小说”/ 179

二、 情节结构中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184

三、 编年史小说/ 187

第二节诺里斯诺里斯(Frank Norris)的“美国小说”/ 189

一、 文学真实性/ 190

二、 小说情节结构/ 192

三、“美国小说”/ 195

第三节吴尔夫吴尔夫(Virginia Woolf)的心理现实主义/ 198

一、 小说形式/ 199

二、 小说中的时间问题/ 202

三、 重视人物与淡化情节/ 204
下篇后经典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209
第九章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 213
第一节“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214

第二节经典叙事学与读者和语境/ 216

第三节“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220

第四节经典叙事诗学下一步需注意的问题/ 225
第十章修辞性叙事理论/ 230
第一节布思布思(Wayne Booth)从经典到后经典的小说修辞学/ 231

一、 布思布思(Wayne Booth)的经典小说修辞学/ 231

二、 布思布思(Wayne Booth)向后经典叙事理论的有限迈进/ 237

第二节查特曼查特曼(Seymour Chatman)的叙事修辞学/ 240

一、 修辞学与叙事学:等同还是区分/ 240

二、 文本研究:在经典与后经典之间摇摆不定/ 242

三、 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 246

四、“隐含作者”之“修正”/ 246

第三节费伦费伦(James Phelan)的多维、进程、互动/ 249

一、 学术背景/ 249

二、“三维度”人物观/ 250

三、“四维度”读者观/ 258

四、 进程与互动/ 261

第四节卡恩斯卡恩斯(Michael Kearns)的语境、规约、话语/ 264

一、 对语境的强调/ 264

二、 虚构性,叙事性,叙事化/ 270

三、 基本规约与言语行为理论/ 274

四、 话语与“声音”/ 280
第十一章女性主义叙事学/ 284
第一节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过程/ 285

第二节与女性主义文评之差异/ 287

一、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对女性主义学者的批评/ 288

二、 女性主义与叙事学的“话语”与“声音”/ 291

三、 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292

四、 女性阅读与修辞效果/ 293

第三节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之批评的正误/ 296

第四节叙述结构与遣词造句/ 302

第五节“话语”研究模式/ 306

一、 叙述声音/ 306

二、 叙述视角/ 309

三、 自由间接引语/ 311
第十二章认知叙事学/ 316
第一节规约性“语境”与“读者”/ 316

第二节不同研究模式/ 318

一、 弗卢德尼克弗卢德尼克(Monika Fludernik的普适认知模式/ 318

二、 赫尔曼赫尔曼(David Herman)的“作为认知风格”的叙事/ 324

三、 瑞安瑞安(Marie�睱aure Ryan)的认知地图与叙事空间的建构/ 325

四、 博托卢西博托卢西(Marisa Bortolussi)和狄克逊狄克逊(Peter Dixon)的“三种方法并用”/ 328


第三节对接受语境之过度强调/ 330
第十三章米勒米勒的“反叙事学”/ 335
第一节米勒米勒的学术背景/ 336

第二节解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 338

一、 解构“情节的首要性”/ 339

二、 解构叙事线条的开头/ 340

三、 解构叙事线条的结尾/ 343

四、 解构情节的逻辑性/ 347

第三节叙事线条中部的非连贯性/ 348

第四节(自由)间接引语与反讽/ 352

第五节与叙事学家里蒙凯南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睰enan)的对话/ 357
第十四章经典概念的重新审视/ 370
第一节再看“故事与话语”之分/ 370

一、 对解构性挑战的反“解构”/ 371

二、 非解构性的挑战/ 385

第二节有关“隐含作者”的网上对话/ 399

一、 对话的导火线/ 399

二、 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400

三、 多个真实作者与一个隐含作者(或一个真实作者与多个隐含作者)/ 404

四、 是否可以扩大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405

五、 不是择一,而是兼收/ 406
引 用 文 献/ 410
人 名 索 引/ 427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引言 文学叙事,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艺术形式,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人类的思想、情感与生存状态。叙事,简而言之,即讲述故事的过程,然而,在其表象之下,隐藏着复杂的结构、精妙的技巧与深邃的意义。英美小说,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了无数经典之作,其叙事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更是值得深入探究。本书《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主要流派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实践,以期揭示英美小说叙事艺术的精髓,并为理解和创作小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第一章 叙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叙事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对于情节、人物、思想、语言等要素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将叙事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学科进行研究,则主要兴起于20世纪。 1.1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初步的结构性关注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如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等人,强调文学作品的“陌生化”效果,关注叙事结构本身,区分了“故事”(fabula,事件的序列)与“情节”(syuzhet,叙述的编排)。他们认为,叙事技巧并非仅仅是填充故事的工具,而是构建意义本身的重要环节。 紧随其后,英美新批评派,如艾略特(T.S. Eliot)、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和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等,虽然侧重于文本的内在结构与意象分析,但其对文本细节的精微解读,也间接推动了对叙事策略的关注。他们强调文本的“多义性”与“张力”,这些都与叙事结构的设计息息相关。 1.2 结构主义的系统性探索 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思潮深刻影响了叙事学的发展。以法国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安德烈·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为代表,他们将语言学的方法论引入文学分析,试图揭示叙事运作的深层语法与结构。 巴特与叙事语法: 巴特在《叙事结构分析》等著作中,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提出了叙事的“函数”(function)、“指示”(indicator)等概念,将叙事分解为更小的单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叙事具有普遍性,存在于各种文化形态中。 热奈特与叙事时间、视角: 热奈特是叙事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他系统地梳理了叙事的“时态”(tense)、“语态”(mood)和“声态”(voice)三个核心维度。 时态(Tense): 指的是叙事中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叙述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包括顺序(ordering,如插叙、倒叙)、持续(duration,如场景、摘要、省略)和频率(frequency,如一次性事件叙述一次、多次叙述一次等)。 语态(Mood): 涉及叙述者与故事世界的关系,包括叙述的距离(distanciation,即叙述者与事件之间的透明度)和视角(mimesis vs. diegesis,即呈现事件还是讲述事件)。 声态(Voice): 关注叙述者是谁,以及叙述者与叙述内容的关系,包括叙述者的类型(全知、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与故事角色的关系(同叙事、异叙事、超叙事)等。 1.3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挑战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普遍主义和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像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学者,强调文本的“延异”(différance)与“不确定性”,认为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被生产与消解的过程。 在叙事研究中,后结构主义者关注文本的“裂缝”与“矛盾”,质疑全知全能叙述者的权威性,强调读者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他们对作者意图、文本客观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促使叙事研究更加关注文本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1.4 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与后殖民叙事理论 20世纪后期,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批判性理论兴起,它们对叙事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 女性主义叙事理论: 关注女性在文学叙事中的位置、声音与经验。女性主义批评家如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伍尔夫(Virginia Woolf)等,分析了传统叙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并试图挖掘被边缘化的女性叙事。她们探讨了“女性写作”的特征、女性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如何通过叙事来挑战父权制文化。 后殖民叙事理论: 萨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学》开创了后殖民批评的先河。后殖民叙事理论关注被殖民者如何通过叙事来书写自己的历史、身份与经验,挑战西方中心的叙事模式。萨依德、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等学者,分析了“他者化”叙事、身份的杂合性(hybridity)、“间隙”(in-betweenness)等概念,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叙事策略如何重塑历史与权力关系。 第二章 英美小说叙事的核心要素与技巧 英美小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叙事手法。本书将聚焦其中一些最核心且具有代表性的要素与技巧。 1. 叙述者与视角(Narrator and Point of View) 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视角则是叙述者观察和呈现故事的“窗口”。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人物、事件和主题的理解。 全知视角(Omniscient Point of View): 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进入任何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了解故事发生的全部背景。这种视角赋予叙述者极大的自由,但也可能显得疏远。例如,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作品常采用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Limited Point of View): 叙述者只从一个或几个角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只能了解该角色的思想和感受。这种视角能增强读者与特定角色的认同感。例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常使用限制性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由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我”)来讲述故事。这种视角最能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但其局限性在于叙述者可能不诚实、有偏见或信息不足。例如,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 客观视角(Objective Point of View): 叙述者如同一个摄像机,只记录人物的言行和外部环境,不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制造了一种疏离感和戏剧性。 2. 情节结构(Plot Structure)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事件的组织和安排。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式“起承转合”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英美小说中依然普遍,但现代小说也发展出许多非线性、碎片化的情节处理方式。 线性叙事(Linear Narrative):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是最常见的叙事模式。 非线性叙事(Non-linear Narrative): 打乱时间顺序,通过倒叙、插叙、闪回、平行叙事等方式来构建情节。例如,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电影风格就深受非线性叙事影响,许多英美小说也采用此法。 “情节线”(Plot Line)与“故事线”(Story Line): 热奈特区分了“故事”(fabula)——事件的原始序列,与“情节”(syuzhet)——叙述者实际呈现的事件序列。情节的编排是艺术家处理故事的关键。 3. 时空处理(Treatment of Time and Space) 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对小说的叙事效果至关重要。 时间(Time): 顺序(Ordering): 插叙(flashback)、倒叙(flashforward)等。 持续(Duration): 场景(scene,事件在叙述时间内发生)、摘要(summary,浓缩一段时间的事件)、省略(ellipsis,跳过一段时间)。 频率(Frequency): 对同一事件的叙述次数。 空间(Space): 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可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烘托气氛、暗示主题的重要元素。例如,哈代(Thomas Hardy)作品中的韦塞克斯,其地理环境就深刻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4. 对话与叙述(Dialogue and Narration) 对话是人物塑造、推动情节、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手段。叙述则承担着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内心、传递思想的任务。 人物语言(Character Speech): 真实、生动的对话能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教育程度等。 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与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 叙述者如何呈现人物的语言,是表达方式的一种选择。 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与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旨在捕捉人物思维的流动,如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便是意识流的极致体现。 5. 象征与意象(Symbolism and Imagery) 象征和意象是英美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们赋予文本多重含义,深化主题。 象征(Symbol): 一个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意象(Image): 通过感官描写唤起读者想象。 第三章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 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小说,运用前面章节介绍的叙事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以展示理论的实践价值。 1. 19世纪英国小说:传统叙事的演进 简·奥斯汀(Jane Austen): 侧重于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微妙的社会关系展现,常采用有限视角下的全知叙述,通过巧妙的对话和内敛的旁白来揭示人物的真实动机。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他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善于运用全知视角,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生动夸张的语言来揭露社会问题。 勃朗特姐妹(Brontë Sisters): 如《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呼啸山庄》中多重叙述者的运用,都展现了当时叙事手法的创新。 2. 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革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意识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如《到灯塔去》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叙事聚焦于人物不断变化的内心世界,挑战了线性的叙事逻辑。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他的《尤利西斯》是对叙事技巧的极致探索,融合了神话、日常、意识流等多种元素,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本。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运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叙述、破碎的句式等,展现了美国南方历史的复杂性与人物精神世界的纠葛。 3. 当代英美小说:多元化的叙事探索 后殖民叙事: 如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作品中对历史、神话、现实的交织运用,展现了身份的杂合性与边缘的声音。 女性主义叙事: 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作品,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描绘,挑战传统性别观念。 metafiction (元小说): 探讨小说本身作为虚构的性质,常常直接指向创作过程,如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第四章 叙事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1. 理解文学作品: 深入理解叙事理论,有助于读者更精准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洞察文本深层的结构与意义,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2. 批评与解读: 叙事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使批评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3. 创作实践: 对于作家而言,掌握叙事理论,如同掌握绘画的构图与色彩,能帮助其更有效地组织素材,选择最恰当的叙事策略,创作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4. 文化研究: 叙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叙事,可以揭示社会变迁、思想演进与权力结构。 结论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并非仅是一次理论的梳理,而是一场对英美小说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通过对叙事理论的溯源、核心概念的解析,以及在经典作品中的实践应用,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全面的叙事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英美小说所蕴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叙事永无止境,理论亦在不断发展。本书的完成,仅是开启读者深入探索英美小说叙事奥秘的起点。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和理解那些流淌在文字间的,关于叙事,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的书,我本来以为会读起来有些枯燥,毕竟“理论”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丝疏离感。但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概念,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叙事理论,如同一块块精美的拼图,巧妙地镶嵌进对海量英美小说的细致解读之中。当我读到关于“视角”的章节时,作者选取了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多视角叙事的复杂结构,那种混乱而又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可见,让我豁然开朗。接着,他又转向简·奥斯汀笔下那种不动声色的“有限视角”,那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和人物内心独白,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仿佛也变成了那个洞察秋毫的旁观者,能够深刻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的起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时间性”时,并没有局限于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深入探讨了倒叙、插叙、闪回等叙事技巧如何打破时间逻辑,营造出不同的叙事张力和情感氛围。他通过分析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意识流的片段式叙事,那种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的独特体验,让我对小说的叙事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英美小说的迷人花园,让我不仅看到了花朵的美丽,更理解了它们是如何被精心培育、如何生长、又如何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英美小说叙事技巧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小说创作的兴趣。作者在讨论“叙事语调”时,不仅仅是分析了作家是“悲观”还是“乐观”,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调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情感的倾向,甚至对人物的评价态度,来 subtly 地影响读者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取向。他以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霍尔顿那种带着叛逆和厌世的“少年腔”,是如何巧妙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同情这个格格不入的青少年,即使他的言行有时显得鲁莽和不成熟。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了乔治·艾略特,那种带着智慧和洞察的“教诲式”语调,如何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道德启示和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叙事者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去捕捉和塑造不同的叙事语调,去思考我希望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叙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以为,小说的魅力主要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塑造的生动形象。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叙事方式本身同样是构建小说艺术张力的关键要素。作者在探讨“叙事节奏”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情节推进的速度,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句子的长短、段落的结构、场景的切换,甚至对话的频率来营造出紧张、舒缓、压抑或轻快的阅读体验。他以海明威那些简短、冷峻的句子为例,分析了如何在极简的语言中蕴含巨大的情感张力,以及这种叙事风格如何恰好地契合了他笔下人物的疏离和坚韧。随后,他转向了詹姆斯·乔伊斯那种繁复、意识流的叙事,那种如同潮水般涌动的内心独白,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描绘,在作者的解析下,我才明白这种“慢”并非效率低下,而是为了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波动和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读过的作品,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我曾经忽略的叙事细节,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段落会让我感到心潮澎湃,而另一些则让我感到平静。它让我认识到,叙事者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建筑师,他用文字作为砖瓦,精心建造着我们沉浸其中的小说世界。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我会被“叙事结构”这个概念深深吸引。我原以为它不过是故事的线性发展,但作者却向我展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深入剖析了“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故事的结局和读者的心理感受。他以经典的侦探小说为例,那种层层剥茧、最终真相大白的“封闭式结构”,满足了我们对秩序和逻辑的追求。而当他转向一些更具实验性的作品时,比如那种没有明确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的“开放式结构”,则让我体验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快感。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框架式结构”和“嵌套式结构”,通过分析《一千零一夜》那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式,我才明白,原来小说还可以如此“层层叠叠”地展开,每一层故事都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帮助我拆解了小说叙事世界的内部构造,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故事表象之下的巧妙设计。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匆匆读过的作品,我尝试着去辨识它们独特的叙事框架,去感受那些结构带来的独特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欺骗”读者、让读者深陷其中的小说叙事技巧感到着迷。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扇大门的小径。它没有回避那些最核心、最复杂的叙事学概念,比如“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视角”的界限模糊,以及“不可靠叙述者”所带来的颠覆性效果。作者在解读斯蒂文森《金银岛》时,细致分析了吉姆·霍金斯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他自身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偏见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这种“雾里看花”般的叙事,正是其魅力所在。接着,他又转向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那种对记忆的探索,那种“不可靠”却又无比真实的内心回响,让我对叙事的“真实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作者选取了大量鲜活的英美小说案例,将那些晦涩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能够有意识地去体察叙事者是如何构建故事,如何操纵读者的情感。当我再次翻阅狄更斯的小说时,那些繁复的叙事线索,那些穿插在主线中的大量细节,在我眼中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被精心编织的网,每一根丝线都指向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叙事艺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技巧。

评分

叙事学哈哈哈哈哈哈哈啊

评分

非常好哦

评分

非常好哦

评分

非常好哦

评分

非常好哦

评分

叙事学哈哈哈哈哈哈哈啊

评分

很扎实很专业,非常不错啦啦啦啦啦阿拉啦。

评分

内容很新,质量不错,发货也比较快

评分

叙事学哈哈哈哈哈哈哈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