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

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圣叹,选批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金圣叹
  • 选批
  • 古典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诗词鉴赏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8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8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0-50岁古典文学爱好者

每个中国人家里,都应该有一部唐诗。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哗众取宠之作,金圣叹作为古往今来ZUI有趣的中国文人,他所选的唐诗更注重唐诗的鉴赏价值。这是他给儿子开的唐诗私房课,可谓掏心掏肺,精血相授。

打开它,也许你会迎头撞上“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也许你会插肩而过“倚栏愁立独徘徊”的温庭筠,再或许你会望见“空林独与白云期”的王维。

一天的疲乏之后,在一盏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间之中,摒除喧哗闹市,穿越千年,与ZUI精彩的灵魂相遇。


内容简介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金圣叹选录了从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近六百首进行细致点评,着重于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种种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等,或鞭辟入里,或借题发挥,对于欣赏和研究唐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金圣叹首chuang“七律分解法”来评点唐诗。他将唐诗分为“前解”“后解”,分析隐藏在诗句背后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或使后世之人不止见唐诗之字,而尽得见唐诗之诗”。

《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作者简介

金圣叹,名喟,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

中国ZUI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清朝野史大观》称“吴郡金喟,字圣叹,少有才名,性放诞,出词罔忌” 。

他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进行批点。他说:“才子者,菩萨也,真能致知格物者也。”除此之外,他还批点了唐人七言律诗,《左传》《孟子》的篇段,以及一些古代散文。可惜六大才子书他只完成了《水浒》《西厢》的批注,《杜诗》尚未完成而因哭庙案被杀。


精彩书评

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晚清的梁启超:“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记》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李渔在《闲情偶记》一书的第三卷说“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之填词为第yi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yi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 “读金圣叹说评西厢,能叫千古人心死”。


清代小说批评家冯镇峦就极为佩服金圣叹:“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目录

金圣叹选批唐才子诗序


杜审言二首

春日京中有怀 大酺

李峤一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

沈佺期六首

兴庆池侍宴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再入道场纪事 红楼院 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龙池

宋之问三首

三阳宫石淙侍宴得幽字 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山庄

崔湜一首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

马怀素二首

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武平一一首

立春日内出彩花树

刘宪二首

立春日内出彩花树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

韦元旦一首

兴庆池侍宴

裴漼一首

龙池

张说四首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 三月三日承恩游宴定昆池官庄 幽州新岁作 湖山寺

苏颋四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 兴庆池侍宴 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

张九龄一首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贾曾一首

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

徐安贞一首

闻邻家理筝

李邕一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

孙逖一首

和左司张员外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长安逢立春日赠韦侍御及诸公

张谔一首

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    

庾光先一首

奉和刘采访缙云南岭作    

李憕一首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       

贾至一首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王维十五首

大同殿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百官共睹圣恩 便赐宴乐敢书即事 酬郭给事 早秋山中作 敕赐百官樱桃 积雨辋川庄作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 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酌酒与裴迪 春日同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之作 出塞作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 春望之作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泉寓目 送杨少府贬郴州

裴迪一首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孟浩然三首

除夜有怀 登安阳城楼 春情

王昌龄二首

万岁楼 九日登高

高适五首

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东平送前卫县李寀少府 重阳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崔颢二首

黄鹤楼 行经华阴

岑参九首

西掖省即事 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 奉送杜相公发益州 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之作 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存目)

李颀五首

送魏万之京 题璇公山池 寄綦毋三 宿莹公禅房闻梵 送司勋卢员外

祖咏一首

望蓟门

万楚一首

五日观妓

綦毋潜一首

经陆补阙隐居

崔曙一首

九日登仙台呈刘明府容

元结一首

橘井

严武一首

巴岭答杜二见忆

张谓四首

春园家宴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别韦郎中 西亭子言怀

刘方平一首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陶岘一首

西塞山下回舟作

独孤及一首

同皇甫侍御斋中春望见示之作

张志和一首

渔父

李白七首

登金陵凤凰台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送贺监归四明 题东溪公隐居 鹦鹉洲 寄崔侍御 别中都兄明府 刘长卿十七首 汉阳献李相公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赠别严士元 登余干古城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使次安陆寄友人 送耿拾遗归上都 送陆澧仓曹西上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送柳使君赴袁州 题灵祐和尚故居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送灵彻上人还越 过贾谊故居 北归入至德界偶逢邻家李光宰 赋得

钱起四首

幽居暮春书怀 阙下赠裴舍人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

包何三首

阙下芙蓉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同阎伯均宿道观有述

秦系二首

献薛仆射 题章野人山居

李嘉祐六首

题游仙阁息公庙 题灵台县东山主人 早秋京口旅泊赠张侍御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 有作因寄从弟纾 送朱中舍游江东 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闻枉刘七侍御诗 因以酬答

韩翃七首

题仙游观 送王少府归杭州 送李少府入蜀 送冷朝阳还上元 送高别驾归汴州 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 送客归江州

皇甫冉七首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 使往寿州寄刘长卿 秋日东郊作 酬李补阙 酬张二仓曹杨子所居见寄兼呈韩郎中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韦应物四首

宴李录事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寓居澧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寄李儋元锡

皇甫曾二首

早朝日寄所知 秋夕寄怀素上人

郎士元四首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 还赠钱员外夜宿灵台寺见寄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卢纶三首

长安春望 晚次鄂州 早春归盩厔旧居寄耿拾遗李校书端 

耿一首

上裴行军中丞

司空曙五首

南原望汉宫 酬李端校书见赠 题暕上人院 寄胡处士 九日登高

李益二首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同崔颁登鹳雀楼

崔峒一首

寄上韦苏州兼呈吴县李明府 窦叔向一首夏夜宿表兄宅话旧

李端二首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送濮阳录事赴忠州

张南史一首

陆胜宅秋雨中探韵

朱放一首

早发龙且馆舟中寄东海李司仓郑司户

窦常一首

寒食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

窦牟一首

秋居对雨赠别卢七侍御

于鹄一首

送宫人入道

杨郇伯一首

妓人出家

戴叔伦五首

和汴州李相公人日立春 赠司空拾遗 过故人陈羽山居 酬耿少府见寄 过贾谊旧居

朱湾一首

寻隐者韦九于东溪草堂

王建二十一首

早春午门西望 献王枢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送从侄凝赴江陵少尹 上阳宫 华清感旧 同于汝锡游降圣观 寄旧山僧 题金家竹溪 题石瓮寺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 赠卢汀谏议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赠崔杞驸马 微雪早朝 送宫人入道 送司空神童 岁晚自感 闻说 送吴谏议上饶州 故梁国公主池亭 武元衡四首 崔敷叹春物将尽恨不同览时余方为事牵求 及往寻不遇因题留赠 秋夕对雨寄史近崔积 严司空荆南见寄 春题龙门香山寺

王表一首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权德舆三首

田家即事 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因思惠阇黎茅处士 送李处士弋阳山居

刘禹锡十二首

金陵怀古 松滋渡望峡中 送李庾先辈北选 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之日已及新秋 因举目前仰酬高韵 怀妓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中别墅 荆门怀古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汉寿城春望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 题于家公主旧宅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作命同答  

羊士谔二首

郡中即事 郡中言怀寄西川萧员外

陈羽一首

夜别温商梓州

韩愈七首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张十一功曹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晋公自蔡州入觐途中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 宾客愈因之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

柳宗元七首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别舍弟宗一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杨巨源十六首

寄江州司马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 古意赠王常侍 寄中书同年舍人 送人过卫州 薛司空自青州归朝 酬卢员外 冬夜陪丘侍御听崔校书弹琴 题贾巡官林亭 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 赠浑钜中允 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 广宣上人兄弟 早朝 赠张将军 观征人回 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

张籍三首

寄和州刘使君 寄苏州白二十三使君 寄陆浑赵明府

白居易九首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 寻郭道士不遇 临卧听法曲霓裳 余杭形胜 履道池上作 舟中晚起 湖上春行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元稹七首

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楼在江陵 节度使宅北隅 和乐天早春见寄 鄂州寓馆严涧宅 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早春寻李校书 初除浙东妻有沮色以诗晓之 赠严童子

李绅八首

入泗口 江南春暮寄家 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回望馆娃故宫 重到惠山 忆春日太液池亭东候对 皋桥 晏安寺

贾岛四首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题虢州吴郎中三堂 寄韩潮州愈 送卢少府归牛渚

朱庆余四首

自萧关望临洮 羽林郎 归故园 题废宅

李商隐二十九首

七夕 圣女祠 重过圣女祠 哭刘 隋宫 二月二日 筹笔驿 即日 马嵬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宿晋昌亭闻惊禽 泪 楚宫 赠从兄阆之 井络 写意 安定城楼 杜工部蜀中离席 曲池 潭州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 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流莺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和人题真娘墓 水斋 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 子初郊墅 赠赵协律晳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温庭筠二十首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 南湖 过马嵬驿 经李徵君故居 寄岳州李员外 游南塘寄知者 寄卢生 春日偶作 和友人溪居别业 赠知音 过陈琳墓 题崔公池亭旧游 西江上送渔父 利州南渡 山中与道友夜坐闻边防不宁因示同志 寒食前有怀 宿云际寺 河中陪节度游河亭 寄清凉寺僧 伤李处士 杜牧十五首 九日齐山登高 题青云馆 寄题甘露寺北轩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早雁 西江怀古 齐安郡晚秋 长安杂题 又 街西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自宣城赴官上京 柳 商山麻涧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许浑三十三首

姑苏怀古 南庭夜坐贻开元禅定二道者 韶州驿楼宴罢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 咸阳城西门晚眺 登故洛阳城 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 淮阴阻风寄楚州韦中丞 和友人送僧归桂州灵岩寺 骊山 伤李秀才 与韩郑二秀才同舟东下洛中亲友送至景云寺 姑熟官舍 凌歊台送韦秀才 沧浪峡 再游姑苏玉芝观 重游练湖怀旧 村舍 四皓庙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主人宴饯 至频暮宿东溪 凌歊台 金陵怀古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卧病 酬钱汝州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 送王总归丹阳托看故居 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 秋晚自朝台至韦隐居郊园 将归姑苏南楼饯送李明府 汴河亭 李远四首 听话丛台 失鹤 赠南岳僧 听王氏子话归州昭君庙 赵嘏十五首 长安晚秋 齐安早秋 长安月下与故人语故山 东望 题横水驿双峰院松 登安陆西楼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忆山阳 忆山阳 早发剡中石城寺 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 经汉武泉 送卢缄归扬州 寄归 寒食新丰别故人

薛逢六首

开元后乐 长安夜雨 汉武 猎骑 宫词 题白马驿

姚鹄一首

玉真观寻赵师尊不遇

刘威一首

游东湖黄处士园林

刘沧十五首

秋夕山斋即事 秋日寓怀 秋日山寺怀友人 经龙门废寺 咸阳怀古 题王母庙 留别复本修古二上人 怀汶阳兄弟 江楼月夜闻笛 春晚旅次有怀 和友人忆洞庭旧居 晚归山居 长洲怀古 经麻姑山 经炀帝行宫

项斯二首

宿山寺 山行

雍陶五首

送徐山人归睦州旧隐 经杜甫旧宅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赠玉芝观王尊师 晴

来鹏二首

寒食山馆书情 鄂渚除夜书怀

崔鲁三首

春日即事 过蛮溪渡 春晚岳阳言怀

曹邺二首

碧浔宴上有怀知己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李群玉七首

黄陵庙 送秦炼师归岑公山 玉真观 金塘路中 九子坡闻鹧鸪 同郑相公出歌姬小饮戏赠 秣陵怀古

李郢九首

赠羽林将军 江亭晚秋 晚泊松江驿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友人适越路过桐庐寄题江驿 裴晋公 江亭春霁 暮春山行田家歇马 送刘谷

李频四首

湘中送友人 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怀 题张司马别墅 鄂州头陀寺上方

刘得仁一首

赠敬晊助教

方干四首

题乌龙山禅居 法华寺上方 赠式上人 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轻棹往返颇谐素心 因成四韵

翁绶一首

陇头

司空图一首

寄赠诗僧秀公

张乔一首

河中鹳雀楼

胡曾二首

寒食都门作 自岭下泛舟到清远峡作

唐彦谦三首

长陵 蒲津河亭 寄怀

章碣一首

桃源

沈彬一首

入塞

皮日休七首

西塞山泊渔家 开元寺客省早景 初冬偶作寄南阳闰卿 寄闰卿博士 褚家林亭 病后即事 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有怀

陆龟蒙十首

�欮� 别墅怀归 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 小雪后即事 中秋后待月 闲书 春雨即事 同袭美游北禅院院是故司勋陆郎中旧宅 奉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褚家林亭

李縠一首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

郑璧一首

哭开元观顾道士

魏朴一首

悼鹤

李洞一首

毙驴

曹唐四首

送羽人王锡归罗浮 送刘尊师祗诏阙庭 暮春戏赠吴端公 赠南岳冯处士

郑谷五首

鹧鸪 渚宫乱后作 渼陂 登慈恩寺塔 石城

崔涂二首

春夕旅怀 鹦鹉洲春望

张二首

边情 赠九江太守

苏广文一首

自商山宿陶令隐居

周朴二首

桐柏观 登福州南涧寺

吴融十二首

金桥感事 彭门用兵后经沛路 废宅 富春 新安道中玩流水 春归次金陵 浙东筵上有寄 书怀 送知古上人 和陆拾遗咏谏院松 即事 东归次瀛上

韩偓九首

春尽 重过曲江 三月 午睡梦江外兄弟 过临淮故里 避地寒食 途中经野塘 伤乱 禁中作

曹松二首

别湖上主人 南海旅次

刘兼一首

梦归故园

王贞白一首

洗竹

韦庄十六首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雪夜泛舟游南溪 鄜州留别张员外 柳谷道中作却寄 忆昔 天井关 江上题所居 鹧鸪 鄠杜旧居 庭前桃 悼亡姬 灞陵道中 江皋赠别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轩车枉访病中延款 不得因成寄谢 咸阳怀古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黄滔三首

寄怀南北故人 雁 送僧

李咸用二首

题王处士山居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廖匡图一首

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韦蟾一首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罗隐九首

曲江春感 桃花 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商驿楼东望有感 梅花 送舒州宿松县傅少府 莲塘驿 忆九华 寄前宣州窦常侍

罗邺一首

征人

谭用之四首

赠索处士 寄左先辈 秋宿湘江遇雨 秋夜同友人话旧

徐夤二首

赠黄校书先辈璞闲居   览柳浑汀洲采白之什因成

伍乔一首

晚秋同何秀才溪上

无名一首

游朱陂故少保杜公林亭

皎然一首

晚春寻桃源观

清江一首

喜严侍御蜀还赠严秘书

护国一首

伤蔡处士

贯休一首

献蜀王建

齐己四首

中秋月 寄庐岳僧 闻尚颜上人创新居有寄 送人入蜀

昙域一首

怀齐己上人

若虚一首

乐仙观

栖一二首

武昌怀古 怀庐山旧隐


鱼庭闻贯

葭秋堂诗序

金圣叹先生传

金人瑞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崔颢

汴州人。登进士第。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诗一卷。○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岁,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解】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显浅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 “白云”耶!不足当一噱已。〇作诗不多,乃能令太白公阁笔,此真笔墨林中大丈夫也。颇见龌龊细儒,终身拥鼻,呦呦苦吟,到得盖棺之日,人与收拾部署,亦得数百千万余言,然而曾不得一乡里小儿暂时寓且,此为大可悲悼也。〇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於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姿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固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〇太白公评此诗,亦只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夫以黄鹤楼前,江矶峻险,夏口高危,瞰临沔汉,应接要冲,其为景状,何止尽于崔诗所云晴川芳草日暮烟波而已!然而太白公乃更不肯又道,竟遂俯首相让而去。此非为景已道尽,更无可道,原来景正不可得尽,却是已更道不得也。盖太白公实为崔所题者,乃是律诗一篇,今日如欲更题,我务必要亦作律诗。然而公又自思律之为律,从来必是未题诗,先命意;已命意,忙审格;已审格,忙又争发笔。至于景之为景,不过命意、审格、发笔以后,备员在旁,静听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则崔命意,既已卓矣;如欲审格,则崔审格,既已定矣;再如欲争发笔,则崔发笔,既已空前空后,不顾他人矣。我纵满眼好景,可撰数十百联,徒自呕尽心血,端向何处入手?所以不觉倒身着地,从实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犹言眼前可惜无数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诗来也。嗟乎!太白公如此虚心服善,只为自己深晓律诗甘苦。若后世群公,即那管何人题过,不怕不立地又题八句矣。〇一解,看他妙于只得一句写楼,其外三句皆是写昔人。三句皆是写昔人,然则一心所想,只是想昔人;双眼所望,只是望昔人,其实曾更无闲心管到此楼,闲眼抹到此楼也。试想他满胸是何等心期,通身是何等气概!几曾又有是非得失、荣辱兴丧等事,可以污其笔端?[一是写昔人,三是想昔人,四是望昔人,并不曾将楼挂到眉睫上。]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独步一时,占踞千载者,须要信其莫不皆从读书养气中来,即如此一解诗,须要信其的的读书,如一、二,便是他读得庄子《天道》篇,轮扁告桓公;古人之不可传者死矣,君之所读,乃古人之糟粕已夫。他便随手改削,用得恰好。三、四,便是他读得《史记?荆轲列传》易水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便随手倒转,又用得恰好也。至于以人人共读之书,而独是他偏有本事对景便用,又连自家亦竟不知,此则的的要信其是养气之力,不诬也。[后人又有欲“捶碎黄鹤楼”者,若知此诗曾不略写到楼,便是空劳捶碎,信乎?自来皆是以讹传讹,不足供一笑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解】前解,自写昔人。后解,自写今人。并不曾写到楼。〇此解,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〇五、六,只是翻趺“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前言/序言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

顺治十七年,春二月八之日,儿子雍强欲予粗说唐诗七言律体。予不能辞。既受其请矣,至夏四月望之日,前后通计所说过诗可得满六百首。则又强欲予粗为之序,予又不能辞也,因复序之。

序曰:夫诗之为德也大矣!苞乎天地之初,贯乎终古之后,绵绵暧暧,不知纪极,虚空无性,自然动摇,动摇有端,音斯作焉。夫林以风戛而籁若笙竽,泉以石碍而淙如钟鼓,春旸照空而花英乱发,秋凉荡阶而虫股切声。无情犹尚弗能自已,岂以人而无诗也哉?离乎文字之先,缘于怊怅之际,性与情为挹注,往与今为送迎。送者既渺不可追,迎者又欻焉善逝,于是而情之所注无尽,性之受挹为不穷矣。

其为状也,既结体以会妙,又散音以流妍,初吐心以烁幽,转附物而起耀。其坚也洞乎金石,其轻也比于丝篁,其远也追乎鬼神,其近也应于风雨。斯皆元化之所未尝陶钧,江山之所不及相助者也。盖是眉睫动而蚤成于内,喉咯转而毕写于外。彼岂又欲借挥洒于笔林,求润泽于墨江者哉?苍帝未生,有绳无字,黄钟先鼓,展气应律,律之所应,讴吟遍野。于是卯角孺子,荷蓑笠而长谣;旧袖女儿,置懿筐而太息。太息之声,即是孔圣之所莫删;长谣之语,乃为卜氏之所伏读。固不待解绳而撰字,贯字以为文,夫而后托肺腑于音辞,树芳馨于文翰者也。

三百之目,传乎泗水,始关终挞,各分章句。章句之兴,所由来矣。章者,段也。赤白曰章,谓比色相宣,则成段也。斐然成章,亦言成段则可观揽也。为章于天,言其成段,非散非迭也。句者,勾也,字相勾连,不得断也。又言连字之尽,则可勾而绝之也。夫花本依于萼跗,而花有 铧之千重。晕特托于云河,而晕有熊熊之万状。由来妙舞回风,必有缀兆之位。清歌流尘,不失抗坠之节。此固凡物之恒致,而非学士之雕撰矣。

先师崛兴,众称大匠,虽由独秀,实妙兼通。兼通者,先师之才;独秀者,先师之道。才非道,固无酝酿;道非才,亦难翱翔。此譬如大海必潜大龙,而亦不让鱼虾;大山必称大材,而亦旁罗莎藓者也。况其周流天涯,曾与万变徘徊,迨于退老故乡,复遭四时侵逼,因而随物宛转。既各得其本情,加之纵心往还,遂转莹其玄照。由是而手提劈岳之笔,笔濡溢海之墨,墨临云净之简,简作参天之书。而亦曾不出于静女夭夭之桃花,征人依依之杨柳,黄鸟嘤嘤之小响,草虫趯趯之细材者,此固其所也。

是故,其篇有几章,章有几句,而止换一字,其余全同者,初吟则恐郁陶,更端始当条畅也。其篇有几章,而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又全不同者,求伸固只一理,难伸遂仗多言,先欲置理以横断,既仍转言而得达也。又有几章全同,而一章独异者,或情文相缠,而遽吐飈焰,或弥缝久之,而终露廉锷也。又有章句全异,而末句必同者,众音繁会,而适期悦耳,膏芗齐化,而意在甘口,口之所甘,耳之所悦,乃在于斯,则不自觉忽忽乎其屡称之也。凡此者,虽非出上圣元始之手,实已经上圣珪璋之心。正如离离夜灯,既托昭昭白日,则固锽锽洪钟,非复铮铮细响。况此又直九合十五诸侯,会星弁以对 一人,匪特三顾七十二子。持丹漆以流通万世,则其命为学术之奥区,尊曰王人之鸿教,腾跃于《离骚》、《乐府》之上,彪炳于《大易》、《尚书》之间,堂堂乎独自成经,其谁谓不宜哉?自是而降,屈宋变响,沿流相传,汉魏不绝。汉自河梁而外,实有枚叔、傅仲,魏当建安之初,并称王、徐、应、刘,其佘又有嵇、阮,清峻而遥深,左、陆,析文以雕采。

吾尝闲访乎翰墨之林,固亦窃骇于龙鸾之多也。然而王迹歇矣,风人不存,即有荣华,何关制作。惜乎停云妙笔,尚嗟其狂狷不及受裁也已,岂况玉树新声,乃欲与风雅居然接辔者也。天不丧文,聿挺大唐,斨斧乍息,人文随变,圣情则入乎风云,天鉴则比乎日月,帝心则周乎神变,王度则合乎规矩。于是乘去圣之未远,依名山之多才,酌六经之至中,制一代之妙格。选言则或五或七,开体则起承转收。选言或五或七者,少于五,则忧其促,多于七,则悲其曼也。开体起承转收者,先欲其如威凤之树耀,继欲其如祥麟之无迹也。当其时也,上自殿廷,下行郡县,内连宫闼,外涉关河,以至山阿蕙怅之中,破院芋炉之侧,沧江蓬舟之上,怨女锦机之前,固无不波遭风而尽靡,山出云而成雨矣。

夫诗之为言诎也,谓言之所之也;诗之为物志也,谓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必于无邪,此孔子之法也。心之所之必于无邪,而言之所之不必其皆无邪,此则郑卫不能全删,为孔子之戚也。今也,一敬遵于孔子之法,又乘之以一日之权,而使心之所之必于无邪,言之所之亦必于无邪。然则唐之律诗,其真为三百之所未尝有也。夫圣者,天之所命以斟酌群言也;王者,天之所命以总一众动也。圣人之事,王者必不能代;王者之事,圣人必不敢尸。然而孔子之时,世无王者,则孔子固于斟酌群言之暇,亦既总一众动矣。如哀周东迁,而奋作《春秋》,是也。大唐之时,世无孔子,则大唐固于总一众动之便,亦遂斟酌群言矣,如惩隋浮艳,而特造律体,是也。

故夫唐律诗,非独一时之佳构也,是固千圣之绝唱也,吐言尽意之金科也,观文成化之玉牒也。其必欲至于八句也,甚欲其纲领之昭畅也;其不得过于八句也,预坊其芜秽之填厕也。其四句之前开也,情之自然成文,一二如献岁发春,而三四如孟夏滔滔也。其四句之后合也,文之终依于情,五六如凉秋转杓,而七八如玄冬肃肃也。故后之人如欲豫悦以舒气,此可以当歌矣;如欲怆怏以疏悲,此可以当书矣;如欲婉曲以陈谏,此可以当讽矣;如欲揄扬以致美,此可以当颂矣;如欲辨雕以写物,此可以当赋矣;如欲折中以谈道,此可以当经矣。何也?三百犹先为诗而后就删,唐律乃先就删而后为诗者也。

《大易》学人金人瑞法名圣叹述撰

学人顾祖颂孙闻校过



《唐诗风华录:三百首精选与赏析》 引言: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瑰丽的想象、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博大的意境,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从长安城的繁华街巷,到边塞的朔风烈马;从闺阁的幽怨离愁,到山林的隐逸情怀;从盛唐的气象万千,到晚唐的苍凉悲歌,唐诗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 本书《唐诗风华录:三百首精选与赏析》旨在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份精炼而深刻的唐诗导读。我们并非追求数量上的包罗万象,而是精挑细选了三百首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唐诗艺术高峰的佳作。这些作品,或来自家喻户晓的大家名篇,或为初学者易于入门的经典,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唐诗最璀璨的艺术成就和最动人的精神内核。本书不仅收录了诗歌原文,更提供了翔实而深入的赏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部分:盛世华章,气象万千——初唐与盛唐的诗歌风采 初唐时期,在隋末战乱之后,社会逐渐走向稳定,文学创作也开始复苏。这一时期的诗歌,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开始显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盛唐,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迎来了辉煌的顶点,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划时代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成为唐诗的典范。 山河壮丽,家国情怀——边塞诗的雄浑与辽阔: 本书精选了若干首表现边塞风光和战士军旅生活的诗歌。这些作品以其粗犷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广袤的边疆景象:雄伟的山峦、浩瀚的沙漠、凛冽的寒风、奔腾的战马。它们不仅展现了唐朝强盛的国力,更刻画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家国情怀以及身处孤寂环境中的思乡之情。例如,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描绘,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对征战杀伐、凯旋归来的刻画,则激荡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这些诗歌,是唐代人民对外开拓精神和国家认同感的生动写照。 田园牧歌,静谧悠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新与淡雅: 与边塞诗的雄浑形成鲜明对比,山水田园诗则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秀美的山川、宁静的乡村,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白云悠悠的景象。他们笔下的田园,不仅仅是风光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宁静、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投射。这些诗歌,如同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将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韵律融为一体,为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浪漫飘逸,情思万种——李白诗歌的想象与自由: “诗仙”李白,以其天才般的想象力和不受羁绊的自由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时而将自己比作仙人,遨游九天;时而感叹人生苦短,纵情饮酒;时而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又或是对亲友的深厚情谊。本书选取了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想象,《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质朴乡愁,以及《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情。通过赏析,读者将领略李白诗歌的奇幻想象、豪迈气势和深邃情感。 现实沉郁,关切民生——杜甫诗歌的深情与忧患: “诗圣”杜甫,以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本书收录的杜甫诗歌,将带领读者走进战乱的年代,感受民生的艰辛,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例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都深刻地展现了杜甫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悲悯。 第二部分:转折与演变——中唐与晚唐的诗歌风貌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加剧,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唐时期,出现了新乐府运动,提倡现实主义,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一些诗人也开始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晚唐时期,政治更加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则更加趋于个人化、感伤化,风格也更加雕琢细腻。 乐府新声,针砭时弊——现实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中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们借鉴古代乐府诗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病的诗歌。本书将精选其中一些作品,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以朴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穷苦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官吏的剥削和压迫。这些诗歌,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情深意切,感时伤事——晚唐的哀婉与凄美: 晚唐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的诗歌往往流露出浓厚的人生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的意境、丰富的象征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往往借物抒情,曲折含蓄,表达了对世事的感叹和对爱情的追忆。杜牧的诗歌,则在豪放中带着几分伤感,对国家的衰败和时代的变迁发出慨叹。本书将选取晚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缠绵悱恻,杜牧《江南春》中对繁华不再的追忆。这些诗歌,虽然带有感伤的色彩,但其艺术上的精炼和情感上的真挚,依然具有动人的力量。 叙事生动,故事新说——传奇与叙事诗的魅力: 除了抒情诗,唐代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叙事诗。这些诗歌往往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例如,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关于边塞征战的史诗,都以诗歌的形式得以传唱。本书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诗,让读者在欣赏优美的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和人物的命运。 第三部分:艺术高峰,千古绝唱——唐诗的艺术特色与传承 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唐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其意境的营造。诗人善于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通过对景物的描摹,烘托出内心的情感,使得诗歌意蕴无穷。无论是描绘壮丽山河,还是抒发个人情怀,唐诗都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语言精炼,格律严谨: 唐诗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诗人追求语言的精炼、准确和生动,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同时,唐诗在格律上也日趋成熟,律诗、绝句等形式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在音韵美和形式美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在赏析中,也会对诗歌的用词、炼字以及格律进行简要的讲解。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唐诗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军事、经济,到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再到个人情感、人生哲理,无所不包。同时,唐诗的风格也多种多样,既有豪放飘逸的,也有沉郁顿挫的;既有清新自然的,也有雕琢细腻的。这种多样性使得唐诗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并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传承与影响: 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更是辐射到了东亚乃至世界。无数后世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对唐诗的研究和传播,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编选和赏析,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唐诗,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 《唐诗风华录:三百首精选与赏析》如同一扇窗,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领略唐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去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在诗歌中所留下的印记。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精选的唐诗集,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对情感的共鸣,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品读唐诗,就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伟大的灵魂交流,也是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洗礼与升华。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唐诗海洋的得力助手,开启您与唐诗之间那段美妙而难忘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是它能否激发读者持续的阅读兴趣,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无疑做到了这一点。金圣叹先生的批点,并非是简单的注释,而是一种对话,一种智慧的碰撞。他提出的观点,有时会让我反思自己对诗歌的固有认知,促使我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带领我走进了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我发现,通过他的批点,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书籍,在闲暇时翻阅,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者,在接触唐诗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那些古朴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有时让人望而却步。幸运的是,我发现了《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金圣叹先生的批注,就像一位耐心而又博学的老师,他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语言,为我揭示了唐诗的奥秘。他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而不是直接获得一个结论。他会指出诗歌的妙处,解释那些看似晦涩的词语,还会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仿佛就在现场”的描述,让我能更好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能体会诗人的心境。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六百首优秀的唐诗,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它们,如何从一首首诗中找到共鸣。

评分

第一眼看到《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风流才子,他以独特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解读那些千古传诵的唐诗。我一直对金圣叹的批点风格颇感兴趣,总觉得他能从寻常的字句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深意,甚至是作者本人都未曾想到的妙处。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他究竟是如何“点石成金”的。唐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经过金圣叹这样一位极具个性和才华的批点家之手,想必能让这些诗篇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写意,会有怎样独到的见解。是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精髓,还是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文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欣赏到优美的唐诗,更能通过金圣叹的批语,开启我对诗歌理解的新维度,让我体会到“读诗”和“品诗”之间的区别,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评分

对于一些已经读过很多遍,自认为已经很熟悉的唐诗,在阅读《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金圣叹先生的批语,常常能在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发掘出令人惊喜的意趣。他的解读视角独特,有时甚至带有些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锋芒,但正是这种风格,才让那些古老的诗篇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他不仅仅是在解释字面意思,更是在解读诗歌背后的人情世故,解读诗人内心的波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某些诗歌的“妙处”的阐述,往往是寥寥数语,却能直指核心,让我恍然大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才华横溢的朋友交流,他用他的智慧和阅历,为我打开了理解唐诗的另一扇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熟悉的诗歌,也让我对金圣叹先生这位才子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唐诗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像我这样,虽然喜欢唐诗,但总觉得有些诗歌读起来意犹未尽,或者对其中某些意象、典故不太理解。金圣叹先生的批点,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诗歌的内在世界。他的解读并非枯燥的考据,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常常能点醒我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读到某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金圣叹的批语可能会指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或者对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大加赞赏。他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我喜欢那种被启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的视野,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且,六百首的篇幅也相当可观,这足够让我沉浸其中,慢慢品味,一点点地消化金圣叹先生的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也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评分

印刷,排版,纸张都没得说,主要是看金圣叹的评论。感觉他好多诗,选的不是很对我的口味。

评分

印刷,排版,纸张都没得说,主要是看金圣叹的评论。感觉他好多诗,选的不是很对我的口味。

评分

印刷,排版,纸张都没得说,主要是看金圣叹的评论。感觉他好多诗,选的不是很对我的口味。

评分

就是唐才子书嘛,换了个名。

评分

印刷,排版,纸张都没得说,主要是看金圣叹的评论。感觉他好多诗,选的不是很对我的口味。

评分

嗯…………………………………………………………………………嗯

评分

就是唐才子书嘛,换了个名。

评分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评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