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需要儲備更多科學知識的群體以及所有對科普讀物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數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每一個問號的背後都藏著一番科學道理;
一草一木,一飲一啄,點點滴滴中都是知識的光芒。
用好玩的故事、真實的案例,告訴你“是什麼”與“為什麼”!
人氣科普作傢、食品營養專傢雲無心和你聊聊那些你特彆在乎卻沒弄明白的事兒!
內容簡介
吃瞭緻癌食物,會得癌癥嗎?
買西瓜前到底敲還是不敲?
精油芳香療法靠譜嗎?
……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齣現這樣或是那樣問號,無論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問題都不少,隨著年齡的增長、信息量的增加我們遇到的類似問題越來越多。人氣科普作傢雲無心這次將平時大傢特彆關注、存在爭議,甚至一直存在誤解的問題歸納總結為四大篇章,分門彆類從不同學科角度,通過幽默有趣的方式用專業知識為我們一一解答。
可能這些問題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品質産生什麼實質性影響,弄清楚這些問題也不會立竿見影地解決我們手頭的所有睏難,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透過現象看清本質、認真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邏輯,會為我們增加一個思考維度,帶給我們全新的思維方式。
書中處處充滿驚喜,讀完這本書,你會不由地感嘆:“哦,原來是這樣!”
作者簡介
雲無心,暢銷書作者,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渡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公益組織科學鬆鼠會的科普明星。長期為《讀者(原創)》《中國周刊》《新發現》《廣州日報》等媒體撰稿,並在《瞭望東方周刊》上開設“食色物語”專欄。著有科普暢銷書《吃的真相》和《吃的真相2》。在國外從事科學研究多年,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證據來解析現代食品問題。目前在美國從事蛋白質應用方麵的研究。
精彩書評
特!彆!想!看!這是一本很酷的書,而且是一本真材實料的科學酷書。
全書讀完必然“漲”知識!說淺薄一點兒的用途,你的聊資會特彆高端特彆酷;論高深一點兒的收獲,你會對所處的這個世界有著洞悉般的認知。科學青年們可以直接下單瞭!
薑振宇 中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組長
這是一本讓生活變得有趣的書,帶上它,身邊的尋常事物——西瓜、荷葉、咖啡、牛奶等便化身為一座自然博物館。
姬十三 果殼網CEO、分答創始人
雲無心關於生活健康的文字,紮實靠譜,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嚴鋒 復旦大學教授、科學雜誌《新發現》主編
破解老人睏惑,緩解新媽媽焦慮,帶給孩子知識……整本書充滿與邏輯、數據、新聞、實驗室息息相關的新鮮熱辣的科學乾貨。讀者們將受益於作者包羅萬象的內容和深入淺齣的文字,希望更多讀者能在閱讀中找到和我一樣的愉悅和力量。
大臉撐在小胸 中科院氣象學博士、科普作傢
科學傢總是能為我們講述意想不到的故事。我們身邊的一粥一飯、一嗅一味都與科學緊密相連。傾聽雲無心老師講述《萬物皆有理》,正是避免尷尬、愛護錢包、擁抱生活的秘訣。
史軍 科普作傢、植物學博士、科學鬆鼠會會員
目錄
自 序 科學,並不隻在實驗室 / V
第一章 生活中的數學與邏輯
吃瞭緻癌食物,你就會得癌癥嗎 / 003
檢查結果是陽性,也先不要恐慌 / 006
蟾蜍搬傢,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嗎 / 013
破解神跡——從對香草冰激淩敏感的汽車談起 / 018
為什麼莊傢不怕你贏,隻要你繼續賭 / 023
一直生到生齣男孩為止,會導緻男女比例失衡嗎 / 027
實驗室手記之見鬼瞭沒 / 029
第二章 萬物有理,不是為瞭在考試中難為你
沒有落差的水可以發電嗎 / 035
都在說綠色建築,其實它根本不是綠色的 / 039
善於製造垃圾的美國人把垃圾送到瞭哪裏 / 044
邁剋爾·傑剋遜“對抗重力”的秘密 / 049
那個著名的斜塔實驗,伽利略是不是錯瞭 / 053
看,食品界這樣對付混入的“不速之客” / 058
實驗室手記之儀器彆鬧瞭 / 061
實驗室手記之師妹的大作業 / 065
自從懂得瞭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瞭 / 069
第三章 你的美好生活,是從化學和生物開始的
聞香治病靠譜嗎 / 075
避免“老人味”,做優雅的老人 / 078
蛋白質進肚,命運各不同 / 082
造藥?造酒精?美國人這樣處理廢棄西瓜 / 090
地溝油不能吃,那它們應該去哪裏 / 094
吸煙、肺癌與基因的“三角緋聞” / 103
人蚊大戰,基因技術登場 / 106
無因咖啡中的咖啡因是怎麼去除的 / 112
從英雄到眾矢之的,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 115
多吃米飯能讓全球變暖嗎 / 120
汽車也需要添加劑瞭嗎 / 125
新材料讓新型支架完成任務後自然消失 / 128
有機養殖中能不能用閤成添加劑?蛋氨酸說不 / 131
水果敷臉是原生態的果酸護膚嗎 / 135
麵膜竟成細菌培養皿?你被嚇壞瞭嗎 / 139
橄欖油護膚靠譜嗎 / 141
蜂王漿對人類有用嗎 / 145
從古偏方到現代神藥,青黴素經曆瞭什麼 / 150
第四章 比微米還小的世界,有著彆樣的精彩
界麵的世界很精彩,不無奈 / 157
如果太空裏有一團水,會是什麼形狀 / 158
滴下一滴水,它該有多大 / 163
通過山寨荷葉,科學傢發明瞭自我清潔的塗料 / 167
在界麵的世界裏,“兩麵派”很可愛 / 175
從皂角到加酶洗衣粉 / 180
蛋白質擺造型,可不是為瞭自拍 / 182
牛奶的秘密,其實行業內都知道瞭 / 192
牛奶傢族的旁係親屬 / 196
毛巾吸水,曾經的永動機設想 / 202
“大魚”如何吃“小魚” / 208
水立方的靈感來自何處 / 210
為什麼泡沫都會破滅 / 215
冰激淩為什麼那麼好吃 / 218
精彩書摘
科學,並不隻在實驗室
科學工作者或者科普作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經常會談到自己小時候接觸瞭某本科學圖書,於是對科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我如果也算一位科普作傢的話,並沒有受過這樣的啓濛。
在童年時期,我能接觸到的課外書籍除瞭小人書,就是《故事會》之類的通俗讀物。科學於我,隻是宣傳畫裏的科學傢遙不可及而崇高的形象。盡管我在數學考試中經常可以取得
100 分,但它的“用處”也僅限於做一些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計算題。我上初中時,偶然得到瞭一本《生活中的數學》,講幾名中學生在暑假裏和老師一起用數學去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故事。現在,書中的內容我已經基本上全忘瞭,但那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都遵循著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
後來我前往美國讀博士,從事錶麵化學與膠體方麵的研究。這是一個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世界,在我們不經意的地方無處不在。之後我在網上寫博客,寫瞭一些用基本原理解釋
生活現象的文章,寫作內容也逐漸集中於食品技術和營養健康領域,生活中的知識反而提及得越來越少。
不過,用基本原理解釋生活現象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陳曉卿做《舌尖上的中國2》的時候,想在其中加入一些科學元素,我們共同的朋友就嚮他推薦瞭我。在我為節目內容
做科學顧問的過程中,編導們為我講解他們拍攝的烹飪操作,我負責查閱資料、分析原理、解釋現象,這個過程是我和編導們一起學習的過程。雖然最後在節目中呈現的隻是一小部分,
但在美食節目中大概也稱得上“具有科學精神”瞭吧?
不懂得烹飪背後的科學原理,不影響我們做齣好吃的菜;不懂得電子和通信的基本原理,不影響我們使用智能手機;不懂得土木工程和建築的常識,也不影響在房地産行業大獲成功。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知識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人把科學視作“真理”或者“知識”,其實都不是,它們隻是科學的一些“産品”而已。科學從根本上說是探索自然、認識世界的方式。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關鍵不在於探索自然、認識世界,更不在於這些探索和認識的“産品”,而在於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或許不能幫你賺更多的錢,也不能幫你在爾虞我詐中避免上當受騙,它的價值在於讓你對周圍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畢竟覓食與生存早已不需要人類花費太多的精力,洞悉周圍的世界也能讓人産生愉悅感。
前言/序言
《好奇心的藝術:在日常的脈絡中尋覓真理》 你是否曾在某個清晨,被窗外斑駁的光影吸引,心中湧起一絲好奇,想要探究這光綫是如何穿透層層疊疊的樹葉,投下如此細碎而溫柔的影子?或者,在享用一份精心烹製的甜點時,你是否曾沉浸於那復雜的香氣與口感,卻未曾細想,這背後蘊含著多少物理、化學,乃至生物學的巧妙聯動?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跡的世界,然而,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卻蘊藏著令人著迷的科學原理,它們像無形的脈絡,編織著我們所見的萬物,驅動著我們所感知的世界。 《好奇心的藝術》並非一本枯燥的科學教科書,它是一場邀你踏上探索之旅的邀請函。它旨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那份對世界的好奇,鼓勵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理所當然”,發現那些隱藏在熟悉事物背後的深刻洞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宏大的理論或晦澀的公式,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見的場景,通過生動有趣的敘述和引人入勝的類比,層層剝開隱藏其中的科學奧秘。 想象一下,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水”。我們飲用它,沐浴它,烹飪它,甚至在高溫下將其轉化為蒸汽,驅動著龐大的機械。但你是否曾深入思考,為什麼水具有如此獨特的性質?為什麼它能夠以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存在,並且在不同形態之間轉換時,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物理錶現?這本書會帶你走進水的微觀世界,探索它獨特的分子結構,理解氫鍵如何賦予水奇妙的錶麵張力,讓昆蟲能在水麵上翩翩起舞;它會解釋水的比熱容為何如此之高,從而成為調節地球氣候的關鍵;它也會揭示水在結冰時為何會體積膨脹,這對於水生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你將不再隻是簡單地“看到”水,而是開始“理解”水,理解它為何如此不可或缺,理解它在自然界中的關鍵角色。 再比如,你手中的那杯咖啡,它的香氣為何如此濃鬱?你吸入的空氣,它又是如何傳遞聲音的?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次空氣的交換,但空氣的流動、聲波的傳播,這些看似尋常的物理現象,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學原理。本書會帶你探尋空氣的成分,理解分子間的碰撞與傳遞如何構成風的動力;它會讓你明白聲音是如何通過空氣的振動傳播,而我們的大腦又是如何將這些振動解讀為悅耳的鏇律或清晰的語言。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交談,都是一次精妙絕倫的物理學錶演。 廚房,這個充滿煙火氣的空間,更是科學的寶庫。當你煎炒烹炸時,高溫是如何改變食物的質地和風味?澱粉是如何糊化,蛋白質是如何變性?你將瞭解到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在烹飪過程中的具體應用,理解為何不同的烹飪方式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美味。書中的例子或許會讓你在製作一道菜肴時,多一份從容和自信,因為你不再是被動地遵循食譜,而是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其背後的科學道理,甚至能根據科學原理進行巧妙的改良。 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也可能隱藏著令人驚嘆的科學邏輯。例如,為什麼我們會在看到賬單時感到“心痛”?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壓力,其中還涉及到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和神經科學中的“奬勵機製”。本書會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甚至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情緒。你將瞭解到,許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直覺”或“感覺”,其實都是由大腦在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神經信號交互作用下産生的。 《好奇心的藝術》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教會我們一種“提問”的能力。麵對未知,不再是簡單的迴避或茫然,而是燃起探索的火花,去追問“為什麼”。這種提問的能力,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也是個人成長的驅動力。通過這本書,你將學會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現象,轉化為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問題,並通過類比、推理和簡單的觀察,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並非要求你成為一名科學傢,而是鼓勵你擁有一顆科學的心,用理性去認識世界,用好奇去丈量生活。 書中還會觸及到一些更宏觀但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領域。例如,為什麼有些色彩能夠刺激食欲,而另一些則會讓人感到平靜?這涉及到色彩心理學和生理反應的聯動。為什麼我們在人群中容易感到焦慮,而獨處時則能獲得寜靜?這關乎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和個人邊界的神經基礎。這些看似與“科學”距離遙遠的話題,在本書的敘述下,卻能展現齣令人信服的科學邏輯。 《好奇心的藝術》的語言風格平易近人,避免瞭專業術語的堆砌,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牽引著讀者穿梭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每一次的停留,都是一次深刻的頓悟。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種智力上的愉悅。 如果你曾經因為某個自然現象而駐足,因為某種生活細節而陷入沉思,那麼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係統而有趣的解答框架。它會讓你明白,我們所處的宇宙,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精妙和有序。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現象背後,都隱藏著一段跌宕起伏的科學故事,等待著被發現,被理解。 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濛。它教會我們如何運用科學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如何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如何用好奇的探索去發現真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深入理解,變得尤為重要。《好奇心的藝術》將是你培養這種能力,拓寬認知邊界的絕佳夥伴。 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你眼中煥發齣瞭新的光彩。你會在每一次的喝水、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烹飪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體會到“萬物皆有理”的深刻內涵。這本書將點亮你對世界的認知,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智慧。它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旅程,一次關於啓迪的探索,一次關於你與這個世界更深層聯係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