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无心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史
  • 哲学
  • 思维方式
  • 常识
  • 趣味科学
  • 知识
  • 文化
  • 理性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44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8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0
字数:144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需要储备更多科学知识的群体以及所有对科普读物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藏着一番科学道理;
一草一木,一饮一啄,点点滴滴中都是知识的光芒。
用好玩的故事、真实的案例,告诉你“是什么”与“为什么”!
人气科普作家、食品营养专家云无心和你聊聊那些你特别在乎却没弄明白的事儿!

内容简介

吃了致癌食物,会得癌症吗?
买西瓜前到底敲还是不敲?
精油芳香疗法靠谱吗?
……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问号,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问题都不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我们遇到的类似问题越来越多。人气科普作家云无心这次将平时大家特别关注、存在争议,甚至一直存在误解的问题归纳总结为四大篇章,分门别类从不同学科角度,通过幽默有趣的方式用专业知识为我们一一解答。
可能这些问题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品质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弄清楚这些问题也不会立竿见影地解决我们手头的所有困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认真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会为我们增加一个思考维度,带给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
书中处处充满惊喜,读完这本书,你会不由地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作者简介

云无心,畅销书作者,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读者(原创)》《中国周刊》《新发现》《广州日报》等媒体撰稿,并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著有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和《吃的真相2》。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目前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

精彩书评

特!别!想!看!这是一本很酷的书,而且是一本真材实料的科学酷书。
全书读完必然“涨”知识!说浅薄一点儿的用途,你的聊资会特别高端特别酷;论高深一点儿的收获,你会对所处的这个世界有着洞悉般的认知。科学青年们可以直接下单了!
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

这是一本让生活变得有趣的书,带上它,身边的寻常事物——西瓜、荷叶、咖啡、牛奶等便化身为一座自然博物馆。
姬十三 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

云无心关于生活健康的文字,扎实靠谱,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严锋 复旦大学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

破解老人困惑,缓解新妈妈焦虑,带给孩子知识……整本书充满与逻辑、数据、新闻、实验室息息相关的新鲜热辣的科学干货。读者们将受益于作者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希望更多读者能在阅读中找到和我一样的愉悦和力量。
大脸撑在小胸 中科院气象学博士、科普作家

科学家总是能为我们讲述意想不到的故事。我们身边的一粥一饭、一嗅一味都与科学紧密相连。倾听云无心老师讲述《万物皆有理》,正是避免尴尬、爱护钱包、拥抱生活的秘诀。
史军 科普作家、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会员

目录

自 序 科学,并不只在实验室 / V
第一章 生活中的数学与逻辑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 003
检查结果是阳性,也先不要恐慌 / 006
蟾蜍搬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吗 / 013
破解神迹——从对香草冰激凌敏感的汽车谈起 / 018
为什么庄家不怕你赢,只要你继续赌 / 023
一直生到生出男孩为止,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吗 / 027
实验室手记之见鬼了没 / 029
第二章 万物有理,不是为了在考试中难为你
没有落差的水可以发电吗 / 035
都在说绿色建筑,其实它根本不是绿色的 / 039
善于制造垃圾的美国人把垃圾送到了哪里 / 044
迈克尔·杰克逊“对抗重力”的秘密 / 049
那个著名的斜塔实验,伽利略是不是错了 / 053
看,食品界这样对付混入的“不速之客” / 058
实验室手记之仪器别闹了 / 061
实验室手记之师妹的大作业 / 065
自从懂得了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了 / 069
第三章 你的美好生活,是从化学和生物开始的
闻香治病靠谱吗 / 075
避免“老人味”,做优雅的老人 / 078
蛋白质进肚,命运各不同 / 082
造药?造酒精?美国人这样处理废弃西瓜 / 090
地沟油不能吃,那它们应该去哪里 / 094
吸烟、肺癌与基因的“三角绯闻” / 103
人蚊大战,基因技术登场 / 106
无因咖啡中的咖啡因是怎么去除的 / 112
从英雄到众矢之的,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 115
多吃米饭能让全球变暖吗 / 120
汽车也需要添加剂了吗 / 125
新材料让新型支架完成任务后自然消失 / 128
有机养殖中能不能用合成添加剂?蛋氨酸说不 / 131
水果敷脸是原生态的果酸护肤吗 / 135
面膜竟成细菌培养皿?你被吓坏了吗 / 139
橄榄油护肤靠谱吗 / 141
蜂王浆对人类有用吗 / 145
从古偏方到现代神药,青霉素经历了什么 / 150
第四章 比微米还小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精彩
界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无奈 / 157
如果太空里有一团水,会是什么形状 / 158
滴下一滴水,它该有多大 / 163
通过山寨荷叶,科学家发明了自我清洁的涂料 / 167
在界面的世界里,“两面派”很可爱 / 175
从皂角到加酶洗衣粉 / 180
蛋白质摆造型,可不是为了自拍 / 182
牛奶的秘密,其实行业内都知道了 / 192
牛奶家族的旁系亲属 / 196
毛巾吸水,曾经的永动机设想 / 202
“大鱼”如何吃“小鱼” / 208
水立方的灵感来自何处 / 210
为什么泡沫都会破灭 / 215
冰激凌为什么那么好吃 / 218

精彩书摘

科学,并不只在实验室
科学工作者或者科普作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会谈到自己小时候接触了某本科学图书,于是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如果也算一位科普作家的话,并没有受过这样的启蒙。
在童年时期,我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除了小人书,就是《故事会》之类的通俗读物。科学于我,只是宣传画里的科学家遥不可及而崇高的形象。尽管我在数学考试中经常可以取得
100 分,但它的“用处”也仅限于做一些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计算题。我上初中时,偶然得到了一本《生活中的数学》,讲几名中学生在暑假里和老师一起用数学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现在,书中的内容我已经基本上全忘了,但那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都遵循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
后来我前往美国读博士,从事表面化学与胶体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世界,在我们不经意的地方无处不在。之后我在网上写博客,写了一些用基本原理解释
生活现象的文章,写作内容也逐渐集中于食品技术和营养健康领域,生活中的知识反而提及得越来越少。
不过,用基本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陈晓卿做《舌尖上的中国2》的时候,想在其中加入一些科学元素,我们共同的朋友就向他推荐了我。在我为节目内容
做科学顾问的过程中,编导们为我讲解他们拍摄的烹饪操作,我负责查阅资料、分析原理、解释现象,这个过程是我和编导们一起学习的过程。虽然最后在节目中呈现的只是一小部分,
但在美食节目中大概也称得上“具有科学精神”了吧?
不懂得烹饪背后的科学原理,不影响我们做出好吃的菜;不懂得电子和通信的基本原理,不影响我们使用智能手机;不懂得土木工程和建筑的常识,也不影响在房地产行业大获成功。对大多数人来说,科学知识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人把科学视作“真理”或者“知识”,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科学的一些“产品”而已。科学从根本上说是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关键不在于探索自然、认识世界,更不在于这些探索和认识的“产品”,而在于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或许不能帮你赚更多的钱,也不能帮你在尔虞我诈中避免上当受骗,它的价值在于让你对周围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毕竟觅食与生存早已不需要人类花费太多的精力,洞悉周围的世界也能让人产生愉悦感。

前言/序言


《好奇心的艺术:在日常的脉络中寻觅真理》 你是否曾在某个清晨,被窗外斑驳的光影吸引,心中涌起一丝好奇,想要探究这光线是如何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叶,投下如此细碎而温柔的影子?或者,在享用一份精心烹制的甜点时,你是否曾沉浸于那复杂的香气与口感,却未曾细想,这背后蕴含着多少物理、化学,乃至生物学的巧妙联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然而,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却蕴藏着令人着迷的科学原理,它们像无形的脉络,编织着我们所见的万物,驱动着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好奇心的艺术》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它是一场邀你踏上探索之旅的邀请函。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世界的好奇,鼓励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理所当然”,发现那些隐藏在熟悉事物背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宏大的理论或晦涩的公式,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见的场景,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和引人入胜的类比,层层剥开隐藏其中的科学奥秘。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水”。我们饮用它,沐浴它,烹饪它,甚至在高温下将其转化为蒸汽,驱动着庞大的机械。但你是否曾深入思考,为什么水具有如此独特的性质?为什么它能够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并且在不同形态之间转换时,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物理表现?这本书会带你走进水的微观世界,探索它独特的分子结构,理解氢键如何赋予水奇妙的表面张力,让昆虫能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它会解释水的比热容为何如此之高,从而成为调节地球气候的关键;它也会揭示水在结冰时为何会体积膨胀,这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你将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水,而是开始“理解”水,理解它为何如此不可或缺,理解它在自然界中的关键角色。 再比如,你手中的那杯咖啡,它的香气为何如此浓郁?你吸入的空气,它又是如何传递声音的?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次空气的交换,但空气的流动、声波的传播,这些看似寻常的物理现象,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学原理。本书会带你探寻空气的成分,理解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如何构成风的动力;它会让你明白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而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解读为悦耳的旋律或清晰的语言。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交谈,都是一次精妙绝伦的物理学表演。 厨房,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空间,更是科学的宝库。当你煎炒烹炸时,高温是如何改变食物的质地和风味?淀粉是如何糊化,蛋白质是如何变性?你将了解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在烹饪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理解为何不同的烹饪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美味。书中的例子或许会让你在制作一道菜肴时,多一份从容和自信,因为你不再是被动地遵循食谱,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道理,甚至能根据科学原理进行巧妙的改良。 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科学逻辑。例如,为什么我们会在看到账单时感到“心痛”?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其中还涉及到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和神经科学中的“奖励机制”。本书会探讨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甚至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情绪。你将了解到,许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直觉”或“感觉”,其实都是由大脑在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神经信号交互作用下产生的。 《好奇心的艺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教会我们一种“提问”的能力。面对未知,不再是简单的回避或茫然,而是燃起探索的火花,去追问“为什么”。这种提问的能力,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驱动力。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并通过类比、推理和简单的观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并非要求你成为一名科学家,而是鼓励你拥有一颗科学的心,用理性去认识世界,用好奇去丈量生活。 书中还会触及到一些更宏观但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为什么有些色彩能够刺激食欲,而另一些则会让人感到平静?这涉及到色彩心理学和生理反应的联动。为什么我们在人群中容易感到焦虑,而独处时则能获得宁静?这关乎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和个人边界的神经基础。这些看似与“科学”距离遥远的话题,在本书的叙述下,却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科学逻辑。 《好奇心的艺术》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避免了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穿梭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每一次的停留,都是一次深刻的顿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智力上的愉悦。 如果你曾经因为某个自然现象而驻足,因为某种生活细节而陷入沉思,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系统而有趣的解答框架。它会让你明白,我们所处的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妙和有序。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科学故事,等待着被发现,被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它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如何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如何用好奇的探索去发现真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深入理解,变得尤为重要。《好奇心的艺术》将是你培养这种能力,拓宽认知边界的绝佳伙伴。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你眼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你会在每一次的喝水、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烹饪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会到“万物皆有理”的深刻内涵。这本书将点亮你对世界的认知,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智慧。它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旅程,一次关于启迪的探索,一次关于你与这个世界更深层联系的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篇关于日常决策心理学的文章查找资料,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语。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冠以“揭秘”或“常识颠覆”名号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这类书籍往往是标题党,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支撑。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引用的例子极其贴近生活,比如为什么我们在超市里总是会多买东西,或者为什么某些广告语比其他广告语更有效。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先构建一个我们都认同的场景,然后逐步拆解其中的变量,引入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甚至物理学概念进行交叉印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层次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解谜游戏,每解开一个疑惑,都会带来一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人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就有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上的那句“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更是直击人心。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现象,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却从未停下来想过它背后的复杂机制。这本书显然就是想把这些“空气”变成可以触摸和审视的实体。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展现出一种近乎于孩童般的好奇心,那种不满足于表象的追问,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那时候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特别欣赏它不走寻常路的叙事方式,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然后突然在你眼前揭开一层薄雾,让你看到原本平淡无奇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绝伦的逻辑系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又没有带来阅读的疲惫感,反而让人读完一章就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章要揭示哪一个被忽略的“理”。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理”的定义非常宽泛且富有哲学思辨性。它不局限于科学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际关系、文化习俗乃至艺术审美这些更抽象的领域。举例来说,书中对“排队文化”的探讨,就不仅仅停留在效率和公平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群体心理和契约精神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我个人尤其喜欢作者那种不带批判色彩的观察视角,他似乎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客观地呈现事物运行的规律,将判断权留给了读者。这种克制的叙事手法,反而赋予了文字极大的力量,因为它迫使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去填充那些留白的分析空间,从而达到一种深度的共鸣。读到关于“审美疲劳”的那一段时,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某些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实完全符合书中所描述的模式,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周末开始阅读这本书的,那种需要安静沉思的环境,与书中探讨的主题氛围异常契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知识迷宫。开头部分聚焦于最容易被忽略的微观现象,比如光线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误读;随后逐渐过渡到宏观的社会结构,探讨信息传播的“涟漪效应”。这种由点及面的展开,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逻辑连贯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似乎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调整,看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框架,而是习惯性地寻找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驱动力。这不仅仅是一本解惑之书,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一套更有效的提问方式。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世界怀有永不餍足的好奇心,并且愿意花时间去品味事物本质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匠人精神。它没有追求大段的文字堆砌来彰显深度,反而大量使用了精炼的语句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阅读节奏张弛有度。我常常发现自己会因为某一个词语的精准运用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似乎对汉语的韵味有着深刻的理解,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比如描述一个复杂理论时,他会巧妙地借用一个古老的谚语作为引子,瞬间拉近了古代智慧与现代困惑之间的距离。对于我这种对文字美感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而且,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开放,仿佛在说:“我只是发现了这些有趣的规律,也许你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种邀请式的交流感,是这本书持久魅力的一部分。

评分

非常棒的书籍 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完好无损,还没仔细看,应该不错。

评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

买东西上京东,送货速度快

评分

“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评分

京东快递非常快,非常棒!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可以的,让我懂得了世界的真理,

评分

“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