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中英文套装)

西方哲学史(中英文套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兰克梯利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中英文
  • 套装
  • 学术
  • 文化
  • 思想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39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29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5
字数:1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英双语两本,以硬装盒装形式呈现。它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此次出版,共有中英文两本。具体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编。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宗教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经院哲学的形成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启蒙运动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法国和英国的哲学、法对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二十篇。篇下设章,讲述更为具体。文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细目。中文字数接近七十万,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哲学史著作。此次中英文两册一起出版,规模浩大,出版方特意延请业内的两位哲学博士共同翻译打造校准,力求让此选题更加精准、完善,让更多学人、哲学爱好者,一起了解并传播西方哲学。


作者简介

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1865—1934),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曾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乃尔大学教授哲学和心理学,并于1915年至1921年间担任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院长。著作有《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导论》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

很少有民族的发展能够远远超出神话阶段,除去希腊,其他民族可能都没有发展出一种真正的哲学。基于这一理由,我们的论述就从希腊人开始。他们不仅为后来所有的西方思想体系奠定基础,而且几乎提出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研究的所有问题和答案。从简单的神话开端发展到复杂全面的体系,他们的哲学是所有民族提供的例证中的最好例证之一。激励着希腊思想者的独立精神和对真理的爱从未被超越过,也极少有能与之匹敌者。基于这些理由,对于较深的思辨思想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研究希腊哲学应当是一件有吸引力、有价值的锻炼。

我们说的希腊哲学史是指在希腊起源并得到发展的理智运动。但是我们不仅应当将希腊人自己的体系,而且应当将那些展现希腊思想特征并兴盛于雅典、罗马、亚历山大或小亚细亚等地的体系包括在内,因为这些体系很明显是希腊文明的产物。

第二节 环境

我们要研究其哲学的这个民族居住在多山的希腊半岛,这一区域的自然特征很适合一个强壮有活力的民族发展。这里有许多港口,有利于航海和商业,为移民到各岛屿及大陆提供了口岸。希腊的殖民地从大陆到小亚细亚海岸,最后到埃及、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赫拉克勒斯的石柱,构成了一条连续的链条;这些殖民地并没有同宗主国失去联系,在和有着不同风俗、传统和制度的民族的积极交往中,他们轻易从中获利。由这些条件带来的令人惊异的经济进步,商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财富的积累和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这些都对整个希腊的社会、政治、理智和宗教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一个新的、更加丰富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一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助于激励理智和意志;它给人们的生活和世界一个更加宽阔的事业,激发了人们的批评和反思精神,促进了独特人格的发展,促成了人类思想和行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民族生来就具有敏锐的智慧、对知识的热望、精致的美感、注重实际的精力和雄心,这一环境为这个民族磨炼其力量和才能提供了物质资料,让它能够在政治、宗教道德、文学和哲学领域取得快速进步。

第三节 政治

在其本土和殖民地的希腊城邦的命运呈现了某些共同特征:任何地方都是从部族首长专制经过贵族统治进而演化到民主制。《荷马史诗》所描述的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政体形式是部族首长专制。少数人对财富和文化的获取导致了贵族统治形式的建立,随后是寡头政治的建立。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公民阶级(平民)出现并开始夺取特权阶级的领导权。从贵族制到民主制的转变,公元前7世纪和6世纪,那些勇敢而负有雄心的人不断尝试从君主手中夺取权力,僭主制在整个希腊世界得以确立。最后人们自己掌握政权,僭主制让位于民主制。


Preface to the Revised Editi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late Professor Thilly’s A History ol Philosophy appeared over thirty-five years ago. Few books in the fields of philosophy or history have maintained undiminished popularity as texts and usefulness as reference works over so long a period. The remarkable vitality of Professor Thilly’s work may be traced to its original conception and execution.

Perhaps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Professor Thilly’s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as the objectivity and impartiality of his historical attitude, which escaped the distorting effect of a do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fessor Thilly allowed the philosophers to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in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later system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rovide the criticism of earlier schools, kept his own criticism to a minimum.

Professor Thilly’s own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commitments were to idealism and rationalism, but he did not allow his own philosophical biases to obtrude in his account of the historical figures with whom he dealt. Indeed, if anything, he was frequently more successful in the 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ies with which he was in disagreement than of those with which he was in sympathy. His idealism was not of the dogmatic Hegelian variety, but was closer to the critical idealism of Kant. Professor Thilly considered mind an indubitable fact whose existence was guaranteed by introspective experience. His idealism was, however, not a subjectivism which denied the external world or reduced it to the status of mere appearance, and his rationalism insisted that experience, or nature, has rational structure and coherence which render it intelligible to man’s rational mind. His was not a dogmatic rationalism of the Cartesian variety which posits innate, self-evident truths, but rather a critical rationalism, which considers the basic truths of mathematics and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o be indispensable presuppositions of an intelligible world.

A second feature of the book which explains its sustained success is the sense of proportion displayed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inkers in their place in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Without adopting an Hegelian dialectic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illy discerned an inner logic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dividual thinkers were integrated to movements, and the movements in their turn formed parts of a larger historical pattern. His recognition of the inner logic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did not, however, prevent his giving due recognition to the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personal or temperament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ndividual philosophers. Thilly’s assimilation of philosophers to movements was particularly skillful in his organization of the modern period. Bacon and Hobbes were grouped together as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igures who, while not properly part of the British empiricism of Locke, Berkeley, and Hume, prepared the way for it. Descartes and Spinoza were considered together as the founders of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and Leibniz, instead of being included, as was customary, as the third in the triumvirate of rationalists, was introduced after British empiricism as a philosopher of the enlightenment.

A third feature was the clarity and simplicity of Professor Thilly’s style. In discussing with me the composition of his history Professor Thilly told me that the book grew out of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ritten with no intention of publication, but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er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one another. This clarification which Thilly achieved for himself pervades the entire exposition.



思想的史诗:一部跨越千年的智慧之旅 本书并非对某一本具体著作的介绍,而是试图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画卷,一部人类智慧在西方世界近三千年的漫长探索与演进的史诗。它并非为某个特定学者或某一家学派的成就作传,而是追踪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存在的最深刻、最持久的问题,以及为解答这些问题而涌现的无数闪耀思想的光芒。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爱琴海畔启程,那里是西方哲学最初的摇篮。在神话的朦胧中,出现了第一批试图用理性解释宇宙奥秘的先驱。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他们将目光从神灵转向自然,试图找到万物的本源,水的、无定形的、还是流动的变化?这些早期的思辨,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人类求知的土壤中。 随后,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诘问方式,将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转向了人本身。他所关注的“德性”、“正义”、“美德”等概念,至今仍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他的弟子柏拉图,则以其卓越的想象力和系统性的构建,将苏格拉底的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关于“理型世界”的洞见,为后世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石,他笔下的“理想国”,则成为政治哲学中永恒的讨论对象。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以其严谨的逻辑分析和丰富的经验观察,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他对于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更引领了科学研究的早期方向。 从古希腊的辉煌走向罗马的实用,哲学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根发芽。斯多葛主义强调理性、德性与顺应自然,为个人在动荡时代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伊壁鸠鲁主义则倡导快乐的生活,尽管其对快乐的理解常常被误读。赫伦尼乌斯、塞涅卡、马克·奥勒留等人的思想,在后世无数心灵的迷茫时刻,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期。神学与哲学紧密结合,为理解信仰与理性、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框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不仅是个人心灵的探索,更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哲学辩护。他关于罪、恩典、自由意志的论述,深刻影响了西方教会思想。 中世纪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典哲学遗产的继承、消化与再创造。阿奎那集大成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巧妙地融合,构建了庞大而精密的经院哲学体系。他的“本体论证明”和对“神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至今仍是哲学和神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对人本身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及对古典文化的炽热追寻。人文主义的兴起,将目光从彼岸的上帝转向此岸的人类,强调人的理性和创造力。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现实的冷峻剖析,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启了政治学的现代视角。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为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对认识论的深刻探讨,他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最终找到了确定无疑的起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将神与自然等同,试图建立一个严密的理性体系。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展现了对实在本质的独特思考。 英伦岛上,经验主义的思想家们,如洛克,强调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他的《人类理解论》对认识论和政治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休谟则以其彻底的怀疑主义,质疑因果关系和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引发了哲学上的巨大震动。 与此同时,大陆上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形成了思想的对话。康德,这位伟大的集大成者,试图调和两者,提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并非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而是我们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塑造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他的“先天范畴”和“物自体”等概念,深刻地改变了哲学对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理解。 十九世纪,哲学的舞台更加多元,思想的火花更加璀璨。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其宏大的历史哲学视野,描绘了精神在历史中的辩证发展过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预言了共产主义的到来。他的思想不仅是哲学,更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尼采,以其“权力意志”和“超人”的思想,对传统的道德和宗教提出了激烈的挑战。他认为,上帝已死,人类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则从意志的视角解释人类的痛苦,并提出解脱之道。 二十世纪,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细致、更加多元的时代。现象学,以胡塞尔为代表,强调回归事物本身,关注意识的结构和意向性。存在主义,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则将焦点置于个体的存在、自由、责任与荒谬。他们关注人的孤独、焦虑与选择,强调个体在虚无中创造自身意义的责任。 分析哲学,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为代表,强调语言分析和逻辑清晰。他们致力于澄清概念,解决哲学问题,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源于语言的误用。 这些思想流派,它们之间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既有融合,也有对立。它们如同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人类思想的浩瀚海洋。 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条纵横交错、波澜壮阔的思想河流。它记录了人类在追问“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根本性问题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所展现的非凡智慧,以及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提醒我们,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通过回溯这条思想的史诗,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深层根源,更能获得启迪,照亮我们自身的思考之路,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假期里,将这套书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的,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非常美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智力的“健身”。当我读到尼采那段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性批判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时代巨变的巨大撕裂感。作者对尼采的解读非常到位,没有将其简单地标签化为“虚无主义者”,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权力意志”背后的生命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用书中的理论框架去审视当下的社会现象,比如面对消费主义的泛滥,我脑海中浮现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这种知识与现实的即时对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总的来说,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类精神困境的全新视角和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一切既定的“真理”。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入手这套书是带着一点“朝圣”的心态,毕竟“西方哲学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无可替代的权威感。然而,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时,我常常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比如,对于康德“先验哲学”的解读部分,文字的密度极高,一个句子往往包含了好几层复杂的逻辑关系,让人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尽管如此,作者的叙事技巧还是非常高超的,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历史背景或人物传记的小插曲,为那些冰冷的理论注入一丝人性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学派之间辩证关系的梳理,如何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中看到洛克的经验主义的影子,又如何被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所挑战,这种绵密的思想网络构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识和洞察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指引我们认识这片广袤而复杂的思想领地,虽然有些路段崎岖难行,但每一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评分

这套书的英文原版部分,对于我这种想提升专业阅读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习惯于在阅读中文翻译后,再对照英文原文进行细读,这样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措辞上的微妙差异。比如,翻译中对某些德语哲学术语的处理,总是在“信、达、雅”之间徘徊,而对照原文,尤其是那些关键的定义词,就能立刻明白其精确的指向。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阐释,他并没有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考察,比如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将抽象的“绝对精神”具象化为具体的历史动能。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枯燥的逻辑推演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简单概括的“历史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会如何选择?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强迫你进行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让你在历史的洪流中定位自己的思想坐标。

评分

坦白说,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哲学速成读物”,那这套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它要求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苦修的阅读态度。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啃完了关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章节,那些关于“共相”与“殊相”的争论,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脱离实际,但作者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轻视,而是将其视为西方理性精神形成的关键环节。他非常注重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影响,比如他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与自然科学萌芽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思想界是如何从神学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评论部分展现出的那种温和的批判性,他既忠实地再现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又在适当的时候点出其局限性或潜在的危险。这种平衡感,使得整部著作既有百科全书式的包容性,又不失学者应有的独立见解,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拿到手时,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里一沉,仿佛一下子抓住了整个西方思想的脉络。我一直对哲学抱有敬畏之心,总觉得那些深邃的思辨是少数天才才能企及的领域。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很用心,中英文对照的设置,对于我这种常年与外文文献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初读时,我被那种严谨的论述风格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到近代唯心主义的演变过程,剖析得层层深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背后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哲学论证作为支撑。比如,关于“实体”的讨论,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的演进,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即便隔着几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人不再零散地看待那些哲学家,而是能将他们置于一个连续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尽管门槛很高,但里面的风景确实值得跋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