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J.F.C.富勒 著,姚军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军事史
  • 战略
  • 战术
  • 历史
  • 战争
  • 欧洲战争
  • 太平洋战争
  • 轴心国
  • 同盟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20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60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49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个军事史爱好者没法不崇拜英国人J.F.C.富勒,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军事史学家

☆ 欧洲兵家,有四个人*有名。19世纪,拿破仑战争时代,他们出过两个大师,瑞士的约米尼和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他们也出过两个大师,富勒和利德尔?哈特。富勒是利德尔?哈特的老师。

世界所有大国卷入其中,1亿军人投身沙场,战火烧遍四大洲四大洋,几十场局部战争和难以计数的战役,不同阵营、不同肤色、不同政治立场和信仰的人们相互厮杀。如何才能认识这场浩劫和前后两个不同的世界?

作为英国陆军少将,富勒有着第一线的丰富经验;作为装甲兵理论的开创者,他看到德国人将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深感理论落后于现实军事需要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中,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做了庖丁解牛的处理。

富勒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他正确地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胜利而是和平,如果和这个手段背道而驰,那么胜利也就变成了胜利者难以承受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战略,如果不能克制胜利带来的诱惑,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手段。德日熟知自己面对美国和英国时的弱点,结果却无法坚持正确的战略,逐渐开始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美国和英国也囿于自己的观点,加大了自己胜利的代价。

富勒在叙述和分析时,同时具备超越时代的眼光和缅怀往昔的情绪,他既谴责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军事家们,又用怀念的口吻写道:我们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科学发展而文化和道德却日渐衰败。战争也由此变成“匪帮的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是J.F.C.富勒这位军史大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总结性著作。

富勒从全球的视角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大的战争,从德、英、苏、美、日、法、中等多个角度,在战略的高度对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做了自己极具理论思考深度的论断。在富勒看来,交战双方都做了许多违背自己*终战略意图的行动,无论这些行动当时看起来有多么成功,都无益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举例来说,富勒认为战略轰炸不仅挤占了本可以用在登陆舰上的大量资源,而且对敌方作战能力、工业体系和居民士气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

富勒本人曾因为对装甲兵理论的支持而受到军方冷落,幸运的是,他亲眼看到自己理论在战场上的实践,不幸的是,首先取得成果的是英国的敌人德国。富勒敏锐地指出,虽然武器更加现代化,但很多军事指挥者基于一战过时经验的指挥,是战役乃至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1878—1966),英国军事理论家、装甲兵理论创始人之一、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陆军少将、历史学家,生出版了大量军事著作,其中不少被英国陆军军事学院用作教科书;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译者简介:

姚军,曾翻译《决胜诺曼底》《秘密武器——影响深远的二战军事科技》等多部军事图书。


精彩书评

战争的真正目的是和平而不是胜利。

——J.F.C.富勒

富勒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分析伟大战略和伟大战术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目的和手段。

——布赖恩·霍尔顿·里德(富勒传记作者)

富勒巧妙结合了详细的军事历史和自己的军事理论洞见,出色地展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阔场景。


目录

第1 章 战争的背景

第2 章 德国的主动权、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3 章 德军行动路线的变化

第4 章 日本的主动权、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5 章 德国主动权的丧失

第6 章 日本主动权的丧失

第7 章 盟军在西线主动权的确立

第8 章 两条战线的主动权

第9 章 盟国在欧洲取得完全的主动权

第 10 章 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完全的主动权

附录 照明攻击


精彩书摘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的一天”,哈罗德·尼科尔森在《1919年的媾和》中写道:“我们抵达时,克莱蒙梭已经就座,他的头上是厚重的天花板和‘国王独治’的画卷。他看上去瘦小、脸色蜡黄。这是一位重压之下的矮人……门口的共和国卫队士兵佩剑入鞘,发出响亮的声音。‘请德方代表进场。’克莱蒙梭说。德国人被引导到自己的座位上,克莱蒙梭立即打破了沉默。‘先生们,’他粗声粗气地说,‘会议开始。’他还加进了几个不恰当的词:‘我们到这里来签署和平条约。’然后,圣昆廷走向德方代表,神气活现地将他们引导到一张小桌子处,和约已经在桌上展开。他们在上面签字。”

“外面突然间传来了礼炮声,向巴黎宣告穆勒博士和贝尔博士已经签署了第二次《凡尔赛和约》。克莱蒙梭又粗声说:‘会议结束。’没有多讲一个字。”

“我们坐着不动,而德国人在引导下,就像犯人离开被告席一样,他们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远处的地平线。”

“我们继续坐着,等待五巨头走过。威尔逊、劳合·乔治、各自治领代表以及其他人,最后是步态摇摆不定的克莱蒙梭。我旁边的潘勒韦站起身来向他致意,伸出两只手握住克莱蒙梭右手的手套,向他表示祝贺。克莱蒙梭说道:‘是,这真是美丽的一天。’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在我附近的玛丽·穆拉特听到了他们的话。我问她:‘您相信吗?’她回答:‘一点也不’,真是个聪明的女人。”

就这样,“一战”的炮声远去,“二战”已在酝酿之中,虽然后者的根本原因和前者一样,可以追溯到蒸汽机、账房甚至部落人的本能,但直接原因就是《凡尔赛和约》。这并不是因为它的严苛,也不是因为它缺乏智慧,而是因为它违反了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协定。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正是这种无耻的行为,使得希特勒有能力引领整个德国,并向德国人民证明,他对和约的侵犯是合理合法的。

下面简述一下这个故事:1918年10月5日,德国政府照会威尔逊总统,接受他的《十四点和平纲领》,请求进行和平谈判。三天之后总统作出了回答,询问自己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德国参加和谈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十四点和平纲领》《四项原则》和《五项细则》中的条款细节表示赞同?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并进一步联系之后,11月5日,威尔逊向德国政府作出了最后的答复,称协约国各政府“宣布愿意按照威尔逊总统1918年1月8日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十四点和平纲领》)中所列条款,以及此后的咨文谈到的原则基础上,与德国政府进行和谈。”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后来的凯恩斯勋爵)写道:“通过这一文件交换,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条约性质已经明确无疑。和平条款应该按照总统的演讲,和会的目的是‘讨论其适用细节’。签订和约的环境极其庄严且具有约束力;和约的条款之一就是德国应该遵守使其处于无助境地的《停战协定》。德国无条件地信赖《和约》,协约国承诺履行它们在条约中的职责,如果条约有不明确的地方,不能利用战胜国的优势。”

但是,协约国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相反,将德国置于无助境地之后,它们首先放弃了之前的和谈(包括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谈)中遵循的程序—与敌方全权代表进行口头协商;其次,它们在整个和会期间封锁消息;最后它们废弃了《停战协定》的条款,正如哈罗德·尼科尔森所指出的:“在威尔森总统的23个条件中,准确地说,只有4个进入了《凡尔赛和约》。”

关于第一点,和约签署时的意大利首相尼蒂在其《不平静的欧洲》一书中说道:

“……这将在现代史上永远留下一个恶劣的先例,违反所有誓言、先例和传统,甚至全然不听取德方代表的意见;此时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个结局:签署和约,因为饥荒、物资短缺和革命的威胁使其别无选择……在教会的古老法律中规定,每个人都有解释的权利,甚至连魔鬼也不例外:Etiam dia-bulus aidutur(即使魔鬼也有解释的权利)。但是在国际社会认可的新民主制度下,竟然违背黑暗中世纪都恪守的戒律:保证被告的尊严。”

至于第二点,大家应该铭记温斯顿·丘吉尔于1919年3月3日在下院发表的演讲:

“我们保持着全面的高压手段,或者使这些手段随时可用。我们也将保持封锁,保有强大的军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进军。德国已经非常接近弹尽粮绝的境地,我已经从陆军部得到报告,首先,全德国人民都饱受贫困之苦,其次,在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压力之下,德国的社会和民族生活结构已经濒临整体崩溃。因此,现在正是签约的时机。”

由此可以看出,逼迫德国在枪口之下签约正是西方列强的意图。

在会议召开之际,凯恩斯写道:“然后,他们就开始编织诡辩和虚伪解释的罗网,最终用来文饰整个条约中伪善的文字和内容。他们用这样的文字来迷惑巴黎人民:

公正是愚蠢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公正

这句话在空中盘旋,穿过烟雾和污秽的空气

“最狡猾的诡辩家和最虚伪的起草者们开始忙碌起来,煞费苦心地运用了许多欺骗手法,即使是比威尔逊总统更聪明的人,也可能会被蒙蔽上一阵子。”

接着,他写道:

“他们并不关心欧洲的未来生活;也不会为未来的生存手段感到焦虑。他们的当务之急,或多或少的与国界和民族有关,与力量平衡有关,与帝国的权势有关,与未来削弱强大危险的敌人有关,与复仇有关,与将胜利者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转嫁给战败国有关。

“两种对世界未来的政策框架展开了竞争——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和克莱蒙梭的迦太基式和平。但是,两者之中只有一种能够实现;敌人的投降并非无条件的,而是基于对与和平一般性质相关条款的承认。”

因此,争斗的种子已经埋下,一场灾难性的冲突已经无法避免,它将比《和约》所平息的战争更加惨烈。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战火中的科技革命:1939-1945》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技术、工程和科学进步,而不涉及具体的战略与战术历史。 ---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1939-1945》 导言:冲突背后的引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军事冲突,它更是一场驱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巨大熔炉。从1939年到1945年,前所未有的资源投入、紧迫的战争需求以及各国政府对科学和工程的空前重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人类工程学的边界。本书《战火中的科技革命:1939-1945》旨在深入剖析这场被战争催生的技术爆炸,聚焦于那些改变了战争形态、并最终塑造了战后世界的关键性发明与工程成就。我们不探讨具体的战役部署或指挥艺术,而是将目光投向实验室、工厂和秘密开发基地,探究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决定性的力量。 第一部分:航空与推进技术的新纪元 战争极大地加速了航空工业的演进。在冲突爆发之初,螺旋桨飞机仍是空中主宰,但到1945年,喷气式推进技术已经从理论构想转变为投入实战的武器。 喷气式发动机的诞生与发展: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英国的“流星”和德国的Me 262等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哲学、材料科学挑战以及首次试飞的意义。我们分析了轴流式和离心式压缩机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解决了早期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推力问题。 空气动力学的突破: 战时对高速飞行的追求,推动了跨音速和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加速。书中阐述了层流翼型、后掠翼设计理念的起源,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原型机测试中,为战后民用和军用航空奠定了基础。 涡轮增压技术与高性能活塞发动机: 在喷气机尚未成熟的阶段,如何榨取传统活塞发动机的最后潜力成为关键。本书详述了多级涡轮增压技术在轰炸机(如B-29)上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活塞机在高空作战中的性能,延长了螺旋桨时代的科技寿命。 第二部分:电子、通讯与信息战的萌芽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战争中变得和弹药一样重要。电子学,特别是无线电、雷达和密码学,经历了飞速的成熟。 雷达技术的飞跃: 从最初的对空探测到高精度对海搜索和火控系统,雷达技术在战争中获得了指数级的进步。我们研究了不同频率(如米波、厘米波)雷达的应用,以及磁控管(Cavity Magnetron)的发明如何使得小尺寸、高功率的雷达系统成为可能,并彻底改变了夜间作战和防空能力。 通讯与电子对抗(ECM): 信息的保密与窃听成为核心议题。书中探讨了短波通讯的稳定化技术,以及各国在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上的竞争。这部分内容聚焦于电子元件的小型化和对频率调制的深入理解。 计算科学的曙光: 密码破译工作的巨大需求,催生了现代计算技术的雏形。本书细致描述了如英国布莱切利园的“巨人”(Colossus)等早期电子计算设备的架构设计、继电器和真空管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处理复杂逻辑运算方面的里程碑意义。 第三部分:动力、材料与制造工程的革新 战争对物资的无止境需求,迫使工业界在材料科学和制造流程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合成材料的崛起: 关键资源的短缺,如橡胶和特定金属,刺激了合成材料的研究。我们考察了合成橡胶(如丁腈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以及在航空器和密封件中应用的新型塑料和树脂,这些都是战后消费品工业的基础。 金属冶金学的挑战: 对更轻、更坚固的结构材料的需求,推动了铝合金、镁合金以及特种钢材的研发。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改进熔炼、铸造和热处理工艺,实现对航空结构件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的提升。 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 为了迅速补充损失的装备,战争期间催生了极致的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方法。本书剖析了美国“自由轮”(Liberty Ship)的模块化建造技术,以及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复杂机械的大批量、高质量生产,这本质上是对工业流程管理的终极考验。 第四部分:核物理与战争的终极武器 核武器的研发,无疑是这场科技竞赛中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 曼哈顿计划的工程奇迹: 本部分侧重于将理论核物理转化为实际武器的巨大工程挑战。我们探讨了铀浓缩(气体扩散法和电磁分离法)的复杂性、反应堆的首次临界实验,以及分离钚的化学后处理工艺。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学科工程协作案例。 理论到实践的鸿沟: 详细分析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何克服材料限制、反应堆控制和纯化难题,最终实现了核裂变链式反应的稳定控制和武器化设计。 结语:科技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技术催化剂,其影响远超战场本身。战争结束后,大量投入研发的资金、培养的科学家群体,以及成熟的工程技术,迅速转化为民用领域的生产力。喷气式飞机的商业化、雷达技术的民用应用(如天气预报和交通管制)、半导体材料的初步研究,乃至核能的和平利用,无不根植于战时那场高强度的技术竞争之中。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硝烟背后的,是一场定义了我们现代世界的科技革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仿佛领着我亲身穿越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在铺陈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对于具体战役的细节描述却丝毫不含糊,从北非的漫天黄沙到东线的严寒酷雪,每一步军事调动、每一次战术博弈都跃然纸上。特别是关于兵力部署和后勤补给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为何某些看似绝境的战局能够被扭转,又有些看似胜券在握的行动最终功亏一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高层决策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没有过多地渲染英雄主义的个人色彩,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资源、情报和工业能力等更本质的制约因素上。读完关于某个特定战役的章节后,我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在其他地方读到的零散信息此刻都找到了清晰的逻辑链条。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历史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行文间透露出一种老派史学家的严谨与厚重,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回报是丰厚的。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刻意简化复杂的军事术语或历史背景,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的决策层。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地图或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消化某些关于复杂钳形攻势或跨海登陆计划的描述。这种“强迫学习”的过程虽然略显辛苦,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作者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敬佩的地步,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材料,使得论证的基石无比坚实,让人无法轻易质疑其推导出的结论。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对一本书产生持久的兴趣,那就是它能提供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熟悉的主题。这本书在处理战略转折点时的切入角度,就极为新颖。它没有将某个具体的战役(比如斯大林格勒或中途岛)视为终极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将这些战役视为一个更大、更漫长博弈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战略惯性”与“战术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一支军队如何既能保持其既有的作战传统,又能吸收新的经验教训并迅速将其融入实战部署中。书中对信息战和宣传战的简要论述也让人眼前一亮,它提醒我们,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仅仅靠枪炮决定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寻求深度战略分析而非仅仅满足于战役故事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准备的。

评分

与其他侧重描绘某一方优越性的历史书籍不同,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客观性,它对交战双方的优劣势、决策失误和战术创新都进行了平等的审视。在分析德军的“闪电战”时,它不仅赞扬了其初期对运动战的精妙运用,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在资源耗尽后的僵化和过度依赖单一突破口所埋下的隐患。同样,对于盟军的胜利,作者也细致地剖析了其在初期准备阶段的迟缓、情报误判的代价,以及最终依靠无可匹敌的工业基础和多方协同才得以实现的战略反扑。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姿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感和复杂性。

评分

我一直对战争史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在宏观战略与微观战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沉溺于单纯的军事行动描述,而是将战略层面的政治意图、外交角力,以及战术层面的单位协同、武器性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空军在特定战役中作用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计算击落架次,而是深入探讨了对地攻击如何影响敌方前线士气和指挥中枢的运转效率。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我对二战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充满张力的。书中对不同军种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阐述,尤其发人深省,让人明白了现代战争绝不是单兵种的独舞,而是一场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

评分

正版书,京东物流送货上门,速度快。售后有保障

评分

富勒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分析伟大战略和伟大战术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目的和手段。

评分

从战役战术角度看二战!

评分

送货很及时,东西还可以,还是会经常来买啊,不用去超市了,不要自己拎

评分

富勒大师作品值得拜读。

评分

装帧和纸张都不错,内容也还可以,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启发性!

评分

书挺好的,搞活动还便宜

评分

富勒的书籍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

富勒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分析伟大战略和伟大战术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目的和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