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伫立于中国的大地山河之上,历千百年而巍然依旧。它不仅是古老的遗迹,更具有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20世纪之初,在帝制解体与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长城逐渐从物质性的边防工程,转变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长城现代意义的观念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与现代视觉图像的传播方式(摄影、漫画、版画等)有着怎样的具体联系?作者搜集近两百幅国内外的珍贵图像材料,在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的范围内讨论长城图像的生产与传播,以及民族话语如何通过图像得以有效表达,为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吴雪杉,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2003-2015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近年尤致力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及视觉文化研究。
序
导论
第一章 现代目光下的“长城”
第二章 1933:长城抗战与“血肉”长城
第三章 另一种想象:日本及“满洲国”宣传图像中的长城
第四章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风云儿女》的广告、影像及观念
第五章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第六章 新长城图像的扩散
第七章 无尽的行列:西方“新长城”漫画及其中国回响
第八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
结语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古代建筑的书籍不少,但像这样能将人文精神与工程科学如此完美结合的,实属罕见。作者在描述那些气势恢宏的关隘时,所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极富感染力。他没有将它视为一个孤立的防御工程,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探讨了它如何影响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格局。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从军事防御到文化交流,从自然环境到后勤保障,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是精密的手术刀。特别是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它的维护和利用差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国家兴衰与工程命运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更深层次地回答了“它为什么存在,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核心问题,读起来让人感到智力上的极大充实。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美感的独特风格。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语言,讲述着一个关于“边界”的故事。书中关于边塞生活环境的描写,气候的严酷、物资的匮乏,以及驻守者的孤独感,让人感同身受。那些关于烽火台上传递信息的方式、补给线如何维持的细节,描绘得极其生动具体,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风雪呼啸的声音。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对于修建过程中出现的劳役迫害、工程浪费等负面现象也进行了坦诚的探讨,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立体和可信。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赞美之词,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反思之作。读完之后,你会对“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背后是无数生命的代价与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描绘了宏大历史画卷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亲身站在那巍峨的城墙之下,感受着历代匠人的心血与汗水。书中对不同朝代修建长城的细节描写,从选址的考量到砖石的烧制,再到士兵的日常操练,无不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深入骨髓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不同地段的建筑风格差异,像是翻开了一本活生生的建筑史,让我领略到“一砖一瓦皆故事”的深刻含义。书中穿插的民间传说和英雄轶事,更是为这冰冷的防御工事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关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百姓的无私奉献,读来令人热泪盈眶。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描绘,也不乏对历史转折点上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让人在赞叹工程奇迹的同时,更被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凝结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意志的史诗。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毕竟主题如此宏大,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阅读的过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采用了极其现代和富有洞察力的叙事视角,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仿佛是请了一位最博学的导游,沿着这条蜿蜒的巨龙,为我们娓娓道来沿途的风景和背后的秘密。书中对战略布局的分析尤其精彩,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深入探讨了修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技术演变的章节,对比了早期夯土墙和后期砖石结构的优劣,以及不同时期防御体系的创新,这让我对古代工程学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字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深入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坚守”这个主题的理解。作者的笔力极为沉稳老练,在叙述那些漫长而枯燥的修建年代时,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日常细节的精准捕捉,展现了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恒久忍耐力。比如对不同地区防御工事上石料磨损程度的对比,就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防御压力和资源倾斜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诗词歌赋,让那些冷硬的石头墙壁有了诗意的回响,古人的愁绪和豪情,通过文字的力量,穿越千年依然能够震撼人心。整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选择也极为考究,那些清晰的地图和罕见的考古照片,极大地辅助了读者的理解和想象。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在不同的历史侧面发现新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