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分卷》包括3本图书:丝绸之路、维京人和十字军东征。本套系图书引进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发现之旅”系列为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风靡全球,被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8000000册,全新修订,专家型作者,重量级翻译,值得收藏!一条丝绸之路,正是一部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史,围绕丝绸之路发生的众多故事讲述了这条文化之路的起伏变迁。维京人纵横四海:发现格陵兰,记着长船直达美洲,移民冰岛,掠夺爱尔兰,远征俄国,陷法国于血海。欧洲的基督教徒向东进发,为了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以上帝之名征讨伊斯兰教世界,伊斯兰教徒不甘受害,起而反抗,也要打一场圣战。
让-皮埃尔·戴仁,文学博士,曾是法国远东学院成员,现为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他是中国文化史专家,多年来从事敦煌手稿的研究,成果丰硕。
伊夫·科哈特,1953年生,曾习历史和人种学,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海洋人类学小组的一员。喜爱海洋,对人文科学也有兴趣。与不同学科的人员合作,研究渔民团体的习俗、技术、战略,以及这些习俗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乔治·泰特,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文学博士。1980到1990年任法国近东考古研究所所长。目前是北叙利亚考古团团长、弗朗什-孔泰大学的古代史教授,专事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东方历史。曾发表许多叙利亚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经济和乡村社会的论著。
吴岳添,男,1944年11月6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分会会长。出版专著《法国小说发展史》、文集《眺望巴黎》和译著《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社会学批评概论》等作品百余种。
张荣,留学法国,获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文学院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巴黎东部克雷戴尔大学教师,有多部关于法国文化研究的专著问世。
目 录
15 第一章 地中海世界
35 第二章 第一次东征
63 第三章 东方的拉丁王国
77 第四章 曾吉、努尔丁与叙利亚
97 第五章 萨拉丁胜利
129 见证与文献
180 大事记
183 图片目录与出处
189 索引
11 第一章 在维京人之前
27 第二章 挪威人征服世界
45 第三章 丹麦人进攻
61 第四章 瑞典人的东方之行
71 第五章 出海做生意
91 第六章 家居生活
105 第七章 神和英雄
129 见证与文献
166 年表
170 图片目录与出处
175 索引
罗马人和中国人彼此不了解,只是把对方的国家想象成一个美妙的地方,一块奇妙而神秘的乐土。罗马人以为丝绸是用树的纤维织成的,以为善饮水的赛里斯人能活到两三百岁。
中国人则反过来把罗马人看得和自己一样,国名叫“大秦”,也会种桑树和养蚕:“这个国家的人身材高大,五官端正,和中国人相像,所以人们称这个国家为‘大秦’。”(《后汉书》)中国人没有想到,制造丝绸的秘密,在5世纪才传入西域,6世纪传入君士坦丁堡,直至7世纪才传到西西里。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和罗马帝国互为谜样的国度。彼此之间,充满了传说、神话,以及种种出奇的幻想和猜测。
793年6月,维京人劫掠英国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这次劫掠标志着维京时代的来临。在这一年的夏季,维京人袭击了贾罗,在诺森布里亚海岸的南方。两年后,另外两个修道院也先后遭劫:苏格兰的艾奥那岛和威尔士南岸的莫甘夫格。797年轮到不列颠群岛的马恩岛遭殃;800年贾罗南部的一个修道院遭劫,接着是苏格兰西岸的一个修道院。这些闪电般的袭击只是序曲,预告一首将持续近三百年的史诗。此后, 维京人更加猛烈、更加频繁地攻击英格兰、爱尔兰和高卢的西部。北方人是如何变成掠夺者,使得整个欧洲害怕呢?为了了解他们的历史,必须追溯到史前时期。
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维京人的祖先就已经乘着简陋的小船,走遍斯堪的纳维亚在那个时代,随着岁月流逝,气候逐渐温和,覆盖北欧的厚冰层也融化了。由于气候温和,新的土地出现了,土地上起初长满了苔藓,后来成了森林。北方的游牧民族穿梭于挪威峡湾、丹麦的600个岛屿,以及瑞典无数的湖泊和河流之间。他们为了寻找更多的猎物,甚至冒险来到远海捕捉海豹和鲸。
当时的北欧人已经会制造轻便的独木舟。这些轻舟便于运送,也很容易拆卸,是用浸过油或鲸油的
教皇号召去征服圣地,得到的回应出乎他的意料。他知道可以依靠法国南方的骑士,尤其是土鲁兹的雷蒙·德·圣吉尔伯爵。与伯爵会合的还有另外三支军队:西欧下洛塔林吉亚的法兰德斯人和莱茵河沿岸的人,由今比利时南部布永的戈德弗鲁瓦公爵率领;法兰西岛和香槟区的领主,统率者是法王腓力一世的兄弟——韦芒杜瓦的于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诺曼人,由安提阿亲王博希穆德一世和侄子唐克雷德指挥。这四支军队由骑士组成,不属于任何王国。这些权贵除了想让自己的罪行得到赦免之外,还梦想到东方去征服一个公国,做那儿的主人。最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平民也加入了东征行列。1096年7到8月间,他们收割完庄稼就上路了。农民不论贫富都满腔热情,佩戴十字标记。有人独行,有人携家带眷。他们以为只要杀死异教徒,死在人间的耶路撒冷,当天国的耶路撒冷降临时,就能参加末日审判。能言善道、鼓吹东征的“隐修士”彼得是这群人的首领,其影响力连教皇也无法与
之相比。十字军的成员大半是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最早居住在莱茵河沿岸。3至5世纪间攻占高卢,在查理曼大帝统治下,势力臻于顶点。法兰克人后来散居在今法、英、德、西等地,中世纪时泛指到东方征伐或定居的西方人。
我向来对那种充满“异域风情”的题材抱有浓厚兴趣,而这套书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它避开了那些老生常谈的交汇点,转而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角落,比如内陆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文明的边境贸易,或者海洋中小岛屿之间相对隔绝却又紧密联系的物种交换。作者在引用一手文献资料时非常审慎,大量的注释和旁白提供了深入探究的路径,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喜欢它那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式的写作风格,比如对特定手工艺品在不同文明中演变轨迹的追踪,让人清晰地看到文化挪用的过程,它既是模仿,也是创新。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让你找不到任何可以质疑的漏洞。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有什么意义”,是一部能让人心潮澎湃,并引发深思的杰作。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轻松“刷完”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学术研究报告,只不过披上了一层引人入胜的文学外衣。每一章都需要我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举个例子,在描述一次重要的贸易路线开辟时,书中没有一味渲染光鲜亮丽的财富积累,而是深入剖析了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重塑和生态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去思考历史的“灰色地带”。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消化一下刚才读到的信息量。这书的后劲很大,读完一个下午,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在看新闻、听讲座时,都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套用进去进行分析。对于那些渴望进行一次真正脑力激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上乘之选,前提是你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这本书,天呐,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没想到完全被里面的叙事方式给抓住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陈述,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剧。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读到关于古代某个集市的描写时,我仿佛能闻到那股香料和牲畜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耳边还能听到各种方言的交织声。更妙的是,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方文化,而是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客观地呈现了不同文明在接触瞬间所产生的火花、摩擦,甚至是误解。那种“碰撞”感,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技术传播路线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知识是如何跨越地理的障碍,悄无声息地改变人类进程的。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种廉价的复制粘贴,而是真正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次漫长的时空穿梭中回来,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任何对人类共同命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深度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中心化”。你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主角或者一个绝对的“好人坏人”。它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和次要事件。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在丝绸之路上贩运货物的普通骆驼商队的生活细节,他们的饮食、他们的信仰冲突,以及他们如何无意中成了文化传递的媒介。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让整个历史画卷显得无比丰满和立体。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家,而是混迹于当时的市井之中,亲历着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瞬间。书中对于不同文化间审美偏好的对比分析也十分精彩,比如对某一种陶器纹饰从东方传入西方后如何被重新诠释和本地化的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拍案叫绝。总而言之,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帝王将相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切入点。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重量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开始阅读的,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种清晰而富有韵律感的行文所吸引。它的语言是优雅的,但绝不矫揉造作,每一个长句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不失文学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跨越数千年、横亘万里的人类互动,凝练成一个又一个清晰可感的故事节点。例如,书中对早期航海技术交流的描述,不是堆砌船只规格,而是聚焦于几次关键的航行失误如何促成了导航知识的飞跃。这种对“失败”和“偶然”的重视,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中的知识点,流畅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展现了文明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被重塑了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