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 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閱讀經典 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賁 著
圖書標籤: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美國大學
  • 經典閱讀
  • 人文教育
  • 通識教育
  • 文化
  • 文學
  • 社科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21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379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博雅人文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24
字數:3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閱讀是爭取自由之路。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作者在美國從事人文教育的書,以作者對人文教育理念的認識、日常授課的教學經曆與體會、個人學術興趣和問題意識為齣發點,可謂經驗之談。本書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一些教學實例來說明,人文教育的經典閱讀——基於教師和學生自由精神和獨立思考的經典閱讀——有兩個基本方麵,一個是知識的,另一個是方法的。通過閱讀索福剋勒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修昔底德、濛田等大師的著作,培養學生思考、提問、討論、錶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對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實踐者列奧·施特勞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對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謂方法論的指導。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當代啓示,經典閱讀是學術和理論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問題意識卻是現實的,在大力推行通識教育的今天,這本關於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啓發作用。

作者簡介

  徐賁,1950年齣生於蘇州,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係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作包括《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明亮的對話》等。

目錄

序言 我親曆的人文教育 / 001
前言 課堂內外的人文經典閱讀 / 021

第一部分 人文教育的課堂思考

一 索福剋勒斯《菲羅剋忒忒斯》
--齣賣朋友的羞恥 / 033
二 歐裏庇得斯《酒神的伴侶》
--神不正義,人怎麼辦 / 041
三 亞裏士多德《倫理學》
--幸福、節製和誠實 / 045
四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
--政治是自由人的公共行為 / 054
五 亞裏士多德《修辭學》
--箴言是怎樣的一種說理 / 060
六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關於密提林的辯論》 / 074
--美國齣兵阿富汗是否正當 / 074
七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在斯巴達的辯論和戰爭的宣布》/ 078
--國王為什麼"說"不過監察官 / 078
八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彌羅斯人的辯論》 / 083
--"修昔底德陷阱"和強權邏輯 / 083
九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人文閱讀的釋義 / 089
十 歐幾裏得《幾何原本》
--幾何學與民主政治 / 099
十一 普魯塔剋《希臘羅馬名人傳》
 --人文課上的常識與普通知識 / 108
十二 《聖經·舊約》之《約伯記》
 --人為何像約伯那樣無辜受難 / 114
十三 路德《論基督徒的自由》
 --宗教的和政治的自由 / 124
十四 鬍安娜《給菲洛蒂亞修女的迴信》
 --辯解與道歉 / 129
十五 馬基雅維裏《君主論》
 --"先知"和"武裝鬥爭" / 137
十六 伽利略《星際信使》和笛卡兒《談談方法》 / 146
 --人文閱讀中的"科學" / 146
十七 濛田《隨筆集》
 --引述與學問 / 158
十八 霍布斯《利維坦》
 --血統繼承與腐敗問題 / 166
十九 洛剋《政府論》
 --人文閱讀中的詞意和理解 / 177
二十 帕斯卡爾《思想錄》
 --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 183
二十一 伏爾泰《老實人》
  --神跡與奇跡 / 187
二十二 美國《獨立宣言》
  --"檄文"的說理與修辭 / 197

第二部分 列奧·施特勞斯與人文教育

一 人文教育和民主政治
--施特勞斯心目中的"偉大著作" / 207
二 人文教育的美國傢園和外鄉人列奧·施特勞斯 / 223
三 神的律法和人的政治
--《列奧·施特勞斯:思想傳記》 / 246
四 古典共和的理念
--施特勞斯的思想遺産 / 261
五 施特勞斯讀色諾芬 / 279

第三部分 西方古典的當代啓示

一 蘇格拉底對話《辯詞》和《剋裏托》中的"公民服從" / 297
二 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中的政治與人性 / 317
三 斯佩羅尼《妙語錄》的詼諧與智慧 / 336
四 馬基雅維裏《李維史論》與共和腐敗的肇始 / 356
五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與政治改革的"政體"問題 / 372

結語 學術的公共性與人文教育 / 387

附錄 人文教育經典閱讀"大學討論班"課程示例 / 410

後記 / 415
《穿越古今的智慧迴響:西方經典中的人性探索與文明傳承》 簡介 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人類文明的火種代代相傳。在漫長的求知之路上,我們如何纔能理解自身,洞察世界,並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穿越古今的智慧迴響:西方經典中的人性探索與文明傳承》並非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扇敞開的大門,引領讀者走進那片孕育瞭無數思想巨匠、塑造瞭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古老園林。本書緻力於挖掘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西方經典作品,通過精妙的解讀和深入的分析,展現它們如何深刻地探討瞭人類的本質、社會的發展、道德的邊界以及美的永恒。它邀請您跟隨先哲們的腳步,一同在文字的海洋中航行,感受智慧的激蕩,汲取文明的養分。 本書的核心在於“經典”二字,這並非意味著我們僅僅羅列書目,而是要深入發掘這些作品的普世價值與時代意義。我們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學科領域,而是跨越希臘羅馬的哲學思辨,穿越中世紀的宗教虔誠,遊弋於文藝復興的人文覺醒,探索啓濛時代的理性之光,直至近現代思想的復雜迴響。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對人類思維方式、價值觀形成和文化景觀産生深遠影響的文本,從中提煉齣關於人性、自由、正義、真理、美等一係列永恒命題的深刻見解。 第一章:哲學之源——理性之光與存在的睏惑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溯西方哲學的源頭,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思考模式的偉大思想。我們將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齣發,理解他對人類德行與知識的追求,以及他通過對話啓發真理的獨特方法。接著,我們將深入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探討他關於理想國、正義的共和國以及靈魂不朽的深刻洞見,理解他如何構建瞭一個超越感官世界的理性秩序。亞裏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學生,卻開闢瞭另一條探索現實世界的道路。我們將剖析他的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瞭解他對事物本質、因果關係和幸福生活的分析,以及他對於“中庸之道”的卓越貢獻。 從古希臘的輝煌走嚮羅馬的實用,我們將審視斯多葛學派的智慧。愛比剋泰德、塞涅卡以及馬可·奧勒留等人的著作,將展現他們在逆境中如何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堅韌,以及他們對於理性控製欲望、順應自然的哲學主張。這些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曆經韆年之後,依然為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安寜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第二章:文學之魂——情感的共鳴與人性的深度 文學作品是情感的容器,是人性的鏡子。本章將通過對西方文學經典的迴溯,展現文學如何觸及人類最深層的情感,刻畫復雜多變的人性,並映照齣社會的麵貌。我們將從荷馬史詩的英雄主義和悲壯命運開始,感受《奧德賽》中奧德賽的堅韌與智慧,以及《伊利亞特》中戰爭的殘酷與榮譽的代價。 古希臘戲劇,特彆是悲劇,將是本章的重頭戲。索福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將帶領我們探討命運的不可抗拒與人類的無知;埃斯庫羅斯的《阿伽門農》將揭示復仇的循環與正義的睏境;歐裏庇得斯的《美狄亞》則將深入挖掘女性在父權社會下的絕望與瘋狂。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對人類情感極限和道德睏境的深刻審視。 進入羅馬時期,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將展現民族史詩的宏大敘事,以及新羅馬的建立與傳承。而進入中世紀,但丁的《神麯》則是一次關於靈魂救贖與信仰的史詩級旅程,它以其宏偉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神學思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曆史的鏡鑒——文明的興衰與時代的印記 曆史是人類經驗的寶庫,它記錄瞭文明的誕生、發展、繁榮與衰落,為我們提供瞭審視當下、預見未來的重要依據。本章將從古希臘曆史學傢希羅多德的《曆史》開始,感受他對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細緻描繪,以及他對人類行為動機的探究。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則以其冷靜客觀的筆觸,分析瞭國傢間的權力鬥爭與人性中的野心,其對政治現實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參考價值。 羅馬的史學傢,如李維和塔西佗,將帶領我們迴顧羅馬共和國的崛起與帝國的擴張。他們的著作不僅記錄瞭曆史事件,更對權力、腐敗以及公民美德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穿越黑暗的中世紀,本書將觸及一些重要的曆史文獻,展現那個時代的信仰、社會結構和思想變遷。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將以其務實的政治哲學,揭示權力運作的殘酷邏輯,引發關於道德與效率的深刻辯論。 第四章:思想的火花——理性、自由與社會秩序的構建 啓濛時代是西方思想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時期,理性主義的光芒照亮瞭歐洲大陸,對現代社會的形成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塑造瞭現代政治、經濟和道德觀念的偉大思想傢。 我們將深入洛剋的《政府論》,理解他對自然權利、財産權以及分權製衡的論述,這些觀點對現代民主政治奠定瞭基石。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將引發我們對“公意”和人民主權的思考,以及他對於人類原始自由與社會壓迫的批判。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將帶領我們理解自由市場的運作原理,以及“看不見的手”如何引導經濟活動。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將挑戰我們對知識來源的認知,以及他關於絕對命令的道德律令,為我們理解道德責任提供瞭深刻的理論框架。 第五章:人文的傳承——藝術、美學與生命意義的追尋 人文主義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對生命本身價值的肯定和對美的永恒贊歌。本章將從藝術與美學的角度,探討西方經典如何展現人類的創造力、情感的錶達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我們將迴顧古希臘雕塑的理想之美,以及古典建築的和諧與比例,理解西方藝術的審美基礎。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不僅展現瞭精湛的技藝,更體現瞭對人體的贊美和對人文精神的歌頌。 浪漫主義的興起,將帶領我們感受詩歌中奔放的情感和對自然的崇拜。從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對情感的極緻抒發,到拜倫、雪萊、濟慈等人的詩歌,都展現瞭對個體情感的獨特探索。 本章還將觸及一些文學作品中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中對信仰、罪惡與救贖的深刻探討,以及加繆在《局外人》中對荒謬世界的思考,都將引領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追尋。 結語:智慧的迴響,永恒的啓迪 《穿越古今的智慧迴響:西方經典中的人性探索與文明傳承》並非試圖將古老的經典“簡化”為易於消化的碎片,而是希望通過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展現這些經典作品的內在聯係與思想的深度。本書鼓勵讀者走齣舒適區,勇敢地與那些偉大的頭腦進行對話,在與古老智慧的碰撞中,激發自身的思考,拓展認知的邊界。 閱讀經典,不是為瞭獲得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為瞭開啓一場持續的探索。它是一次關於自我、關於社會、關於世界的深刻旅程。這些經典,如同星辰般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它們的智慧迴響,穿越時空,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引導著我們,成為更深刻、更廣闊的存在。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這片思想沃土的可靠嚮導,助您在經典的光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之鑰,感受文明傳承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凝練有力,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和錘煉,沒有一絲贅述。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當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諸多泡沫和虛假繁榮,直指核心的價值所在。我非常喜歡它在論述過程中,那種不動聲色地將復雜的教育理論還原為最樸素的“人”的培養這一目標。對於那些習慣瞭閱讀宏大敘事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慢熱”,但隻要你沉下心來,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思想慢燉”,每一次咀嚼都能品齣不同的滋味。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教育不在於你學瞭多少專業技能,而在於你麵對未知和復雜性時,是否擁有足夠堅韌的理性底色和豐富的情感儲備來應對挑戰。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被深深觸動的“共鳴感”,仿佛作者就是我多年來在探索個人成長路徑中遇到的那個最理解我的引路人。它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來俯視讀者,而是用一種近乎朋友般的親切感,娓娓道來那些教育理念是如何在真實的課堂上發酵、生長,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尤其是書中對於某些特定文本(比如某一版本的柏拉圖對話錄或莎士比亞戲劇)在不同教學環境下的解讀變化,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簡直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它對“多元視角”的強調,它並不固執於某一單一的西方中心敘事,而是坦誠地展示瞭教育體係在吸收和融閤不同文化聲音時所經曆的掙紮與成功。這使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絕非那些故步自封的教育評論能比擬的,它充滿瞭活力和對未來的期許。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教育實踐。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章節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個精妙的迷宮,引導讀者在不同的主題之間穿梭、關聯。每一部分的論述都像是獨立的一塊拼圖,隻有當所有碎片被放置到位時,一幅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藍圖纔會清晰地浮現齣來。我特彆欣賞它在引用曆史文獻和當代教育數據時的那種高超的平衡感,既有曆史的縱深,又不失現實的關照。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不同質地的絲綫——哲學、曆史、文學、社會學——編織成一張既堅固又富有美感的教育之網。這種閱讀體驗是罕有的,它不僅填充瞭我的知識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活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知識和真理的原始渴求。

評分

坦白講,我帶著略微的懷疑態度開始閱讀這本書,擔心它會落入美化美國精英教育的俗套。然而,它齣乎意料地展現瞭一種清醒的批判精神。作者並沒有盲目地推崇一切,而是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在推行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睏難,比如資源分配的不均、學生興趣的漂移,甚至是某些經典文本在當代語境下可能帶來的解讀偏差。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信度。它提供瞭一種“帶著鐐銬跳舞”的視角,展現瞭在現實製約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理想。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懂得仰望遠方燈塔的迷途者,而是有瞭一張更清晰的地圖,知道前進的道路上可能會有哪些陷阱和暗礁。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全新認識。我一直以為所謂的“人文教育”無非就是讀幾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或者聽一些高深莫測的理論講座。然而,這本書通過非常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美國精英學府是如何將經典文本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與古今思想的對話中構建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僅僅是在羅列課程設置,更是在剖析其背後的教育哲學——如何培養一個有深度、有批判精神的公民。書中對“博雅教育”的現代詮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脫離現實的象牙塔裏的玩物,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工具。那種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緊迫感完美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並且在閤上書的那一刻,立刻想要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它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用來審視和衡量自身知識體係的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