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多年來,作者薛曉萍自費到全國多傢養老機構做義工,與老人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同娛樂,結下深厚友誼。作者采訪瞭上百位有著獨特人生經曆和感悟的老人,用無數照片、視頻及錄音記錄瞭老人們生命中刻骨銘心的往事。
本書以11位老人的遺囑為主綫,記錄瞭11個真實難忘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令人扼腕唏噓,有的讓人無限悵惘,有的引人深思……
著名作傢張抗抗、周大新、汪兆騫、北村感動推薦!
人間最後一封信,凝結眠床前最後的深情。
有些話,現在不說,就真的來不及瞭。
薛曉萍:生於195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2006年清明節,薛曉萍的母親、大姨和姨父三位至親相繼離世,悲傷與內疚之下,毅然注銷自己經營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産評估事務所,開始專職做助老義工,十幾年間采訪、調研、居住過全國多傢養老機構,並創建瞭公益平颱“銀齡書院”,在全國各地舉辦瞭幾十場公益講座。著有《青春狼痕》《悅讀福氣》等多部文學著作及十餘部經濟類圖書作品。
懺悔: 爸, 我錯瞭
決裂: 骨肉1 0 年不來見
世間情: 遺産留給小狗而不是兒子
勿忘我: 銘記一生的陌生之恩
愛與救贖: 美人遲暮
一生情: 飛機上,生死關頭定終身
還願: 遭猜忌的秘密
婆媳: 另類麻辣婆媳
最後的心願: 你要好好活下去
特殊情人: 自律與任性
失獨: 最後的“ 情書”
老年人生活啓示錄
——序薛曉萍《人間最後一封信》
汪兆騫
先說幾句閑話,為人作序,常被詬病。依據是明顧炎武《日知錄》中有“人之患在好為人序”,此語也未必。序者,作“敘”或稱“引”,多係對作傢作品詳說和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古有杜預之《春鞦序》,柳宗元之《送薛存義序》,到魯迅,為人作序百篇。事實是,這些序都對原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為人序”,何“患”之有?
筆者當瞭一輩子職業編輯,伏在案頭,窗外春鞦數易,頭由青絲到花白,一直為人作嫁衣裳。閱選其稿,修潤其稿,校對其稿,“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既“入情”,自然就有所悟,而作傢多有“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的雅量,作序順理成章。纔有深淺,序有文野,另當彆論。
退休之後,因文字而結識薛曉萍。她先後拿來三部書稿,希望我為之作序。那時,我正緊張地為自己的七捲本《民國清流》係列做準備,將全部精力和靈魂都投入關於傳統文化,關於人文精神,關於學人風骨等的思考之中。民國文人可歌可泣的人生傳奇及世紀之變經曆著的種種文化苦痛;百年後滄海桑田,也讓我感受著與前賢相似的苦睏而不能自拔。
但我深知業餘作者創作之甘苦,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義不容辭。沒想到,我竟被她的書稿深深打動。“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薛曉萍觀察世界獨有的靈性和眼光,讓我驚喜。其筆觸所呈現的生活中那些豐富的細節,展示的原生態世俗人物及命運的彆樣風景,及故事裏的個人與時代共振的精神頻度,自齣機杼,鸞迴鳳驚。
就這樣,我竟相繼為她在作傢齣版社齣版的《青春狼痕》《情書·情殤》和《悅讀福氣》三部書都作瞭長序。
當我的七捲本民國大師集體傳記,相繼齣版瞭六捲,收官的第七捲也將偃旗息鼓,我並未感到輕鬆。即將與大師們告彆之際,我在叩問自己,這部書是否無愧於曆史,是否對得起那些終身嗬護文化若生命的文化大師,陷入惶惑不安之中時,齣版界的朋友突然登門提醒我,幾年前我嚮他推薦的薛曉萍《人間最後一封信》一書,即將付梓,我曾信誓旦旦許諾為之作的序,也該交稿瞭。韆金之諾,豈能食言,我得感謝薛曉萍,因要為之作序,讓我逃離痛苦的自我的叩問。
如果說前麵提到的薛曉萍那三部書,寫的是個人生活的雪泥鴻爪,歲月漫掩,餘情纏繞,與流年風雨中的焦灼與悲歡,讓我們看到社會人生的種種麵容和風景的話,那麼《人間最後一封信》則是一部關於老人生命及意義的書。書中對老人自我、自尊、真誠、寬容、幸福、孤寂、痛苦、抱怨及至死亡,都有生動深刻的描述和評說。
當薛曉萍的生命也步入夕陽之後,在傢人的支持之下,毅然辭去高收入的會計師工作,開始一門心思地專職到養老機構做助老義工,並組織義工公益團隊,不捨晝夜地到各養老院陪伴老人,陪他們談心讀書,與他們成為知心朋友。此外,她還組建瞭公益團隊——銀齡書院。
作為作傢,薛曉萍一直關注老人群體的生命狀態及精神狀態。老人的“孤燈不明思欲絕,捲帷望月空長嘆”的孤寂感,常常讓薛曉萍肝腸寸斷。
社會急速發展與轉型的過程,父輩子輩兩代人傳統的傢庭關係,發生巨大變化,孝道丟棄,親情疏離,贍養缺失,老人孤寂失落,渴求親情迴應,已成為傢庭常態。老人或在萬籟無聲中流淚,或在金鼓喧闐的節日中沉默。薛曉萍在漫長的助老義工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瞭這一“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的社會問題,誠如諾奬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所說:“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於是,薛曉萍將之置於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轉化為文字形象,在論述中充滿愛憐眷顧之情,同時帶溫暖冷峻的自審。更讓人欣賞的是,她在社會結構和觀念正發生變化時,所持的冷靜、公正和樂觀的態度。沒有因老人閑梳白發對殘陽的孤寂,而否定社會在探索著前行,也沒因物欲橫流而抱怨改革開放,自己不扮演指責社會充當判官的角色,而是將孤老社會問題視為時代變革的一種現象看待,相信隨著人的主體精神提高和社會道德進步,問題會得到解決,人和社會總會和諧。因此《人間最後一封信》對老人孤寂的審美價值,是一種新的開拓。
《人間最後一封信》由幾個真實的人生故事組成一道極具悲愴與歡樂的和諧人生風景。它真實、豐富、生動、精彩、深刻,不輸給虛構的小說。如當真相大白,誤會解除,女兒嚮父親“懺悔:爸我錯瞭”;一對老夫妻住養老院,親人“骨肉決裂”,十年不來探望;“世間情”,兒子恩斷義絕,老母將遺産留給相伴的小狗;戰爭年代,老兵被救“勿忘我,銘記一生的陌生之恩”;“愛與救贖,美人遲暮”,一生等待,與戀人終成眷屬;“一生情,飛機上,生死關頭定終身”……
《人間最後一封信》敘述故事時,特彆注重挖掘外部事物在人物內心引起的反應和人物的心理情緒與外在環境變化的關係,讀者可從心理的、倫理的和社會曆史的不同層麵對它進行分析。我們麵對的是一個被人遺忘瞭的老人群體的生命肌體。那裏有海洋般寬闊的生命閱曆,平凡卻足以積羽沉舟。那裏有高山般的精神的岩漿,雖老邁卻積儲著巨大的力量,他們的命運是我們命運的一麵鏡子。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其真實性存在於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於藝術邏輯的可能性中,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裏寄托著包括作者在內的老人的人生理想。生活中原本沉悶壓抑的氣息,被蕩氣迴腸的世間真情驅散,但它留下的悲愴性色彩並沒有被淡化,足以給人以警醒。
老人的孤獨晚景和心境,不僅僅是心理感受,它還是一種認識自身和觀看世界的方法,因而也就必然有其曆史性和社會性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間最後一封信》是部老年生活啓示錄。
是為序。
寫於丁酉除夕
我一直認為,好的故事能夠帶我們去到不曾到達的地方,體驗不曾經曆的人生。而《人間最後一封信》,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塵封的記憶,那些被時間悄悄掩埋的真相。書中的敘事手法相當巧妙,時而跳躍,時而迴溯,將零散的綫索一一串聯起來,最終構建齣一個完整而令人唏rou息的故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細節的刻畫,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可能蘊含著重要的信息,需要讀者細心揣摩。這種“抽絲剝繭”的閱讀體驗,讓我樂在其中,仿佛自己也成瞭一名偵探,在故事的世界裏尋覓真相。這種沉浸式的閱讀感受,是很多快餐式文學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那種深邃而略帶憂傷的藍色調,配以燙金的標題“人間最後一封信”,瞬間就勾勒齣一種故事的重量感和宿命感。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手溫潤,仿佛握住的是一段承載著過往時光的記憶。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開始閱讀,但僅從書籍本身散發齣的氣息,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細節上的用心。它不是那種喧賓奪主、設計得過於華麗的封麵,而是恰到好處地暗示瞭故事的基調,引發讀者對“最後一封信”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故事的無限遐想。這種含蓄而有力的設計,成功地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齣,讓我在書店駐足,並最終決定將它帶迴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封信裏究竟寫瞭什麼,它會帶我去往怎樣一個世界,去經曆怎樣的情感滌蕩。這種期待,本身就是閱讀前最美好的序麯。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它迫使我去思考一些我可能從未認真審視過的問題。例如,在生命走到盡頭時,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那些我們曾經執著追求的東西,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價值?書中對於“放下”和“釋懷”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描繪一個英雄式的結局,也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而是以一種平靜、超然的姿態,探討瞭生命的終點,也可能是另一個開始。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宏大命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勇氣。他沒有給齣任何現成的答案,而是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響著書中那些充滿哲理的句子,它們像一顆顆種子,在我心中播撒下思考的萌芽。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靈魂的洗禮。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將極其復雜的情感,用一種極其細膩、甚至有些剋製的方式錶達齣來。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顯得那麼真實,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有著同樣的喜怒哀樂,同樣的掙紮與追求。我尤其被其中某個角色的成長弧綫所打動,他/她從最初的迷茫、脆弱,一步步走嚮堅定、成熟,這個過程的描寫,沒有絲毫的突兀,而是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瞭生命的韌性與力量。書中對於人性的探討,也讓我反思良多。它沒有簡單地將人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現瞭人性中復雜的多麵性,那些矛盾、陰暗與光明並存的部分,纔構成瞭真正鮮活的個體。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人們,有瞭更寬容、更理解的視角。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感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引,為他們的遭遇而悲傷,為他們的堅持而感動。作者對於情感的描繪,非常到位,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緒波動,並將其放大,讓讀者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對話,它們真實而富有力量,字裏行間都流淌著濃濃的人情味。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愛,依然是支撐我們前行的最強大的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最渴望被觸碰的部分。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卻彌足珍貴的情感,並對生活充滿瞭感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