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恩·性欲和性行為:一種批判理論的99條斷想(套裝全2冊)

索恩·性欲和性行為:一種批判理論的99條斷想(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福爾剋馬·西古希 著,王旭 譯
圖書標籤:
  • 性學
  • 批判理論
  • 性與社會
  • 性心理學
  • 哲學
  • 文化研究
  • 性彆研究
  • 索恩
  • 性行為
  • 性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77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33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索·恩(THORN BIR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6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他是國際上特彆被看重的性學傢之一。”

——《明鏡周刊》

“盡管他並沒有發明‘性’,但屬於那些使‘性’高雅地登上科學講壇的科學傢之一。”

——黑森州廣播電颱

“西古希嚮我們展現瞭陷在神秘和個體感覺夾縫之間的性科學,怎樣纔能打開一條通嚮自由的道路。”

——《法蘭剋福匯報》

“他的研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美。”

——《時代周報》

“他是一位分辨細微差異的大師……在有關人的性欲和性行為領域裏,幾乎沒有人像他擁有如此豐富的曆史和係統性的知識。”

——法蘭剋福廣播電颱

“一位齣類拔萃的散文傢。”

——《南德意誌報》

“他有一種不可否認的冷幽默,以緻使人們感到似乎又迴憶起偉大的利希騰貝格和他的那些潦草的筆記。”

——蒂娜·曼斯剋(Tina Manske)


內容簡介

一部關於西方性學研究的百科全書。作者以50 年的研究、教學、治療經驗,提供瞭對當代各種性形態的一種深刻觀察。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福爾剋馬?西古希(Volkmar Sigusch),1973 至2006 年任歌德- 法蘭剋福大學醫院性科學研究所主任和特殊社會學教授。他是世界上很負盛名的性學傢之一,是德國性醫學的開拓者和批判主義性科學的創建者。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實踐主義者以及性與伴侶關係的治療師。

譯者簡介

王旭(Xu Wang-Hehenberger),1983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目前定居德國。職業譯者,譯有《自由的權利》《阿倫特手冊》(閤譯)等。


目錄

上 冊

前 言 / 001

第一篇 批判主義性理論:前提與盲點

1 / 範疇的必要性和理論的恐怖 / 004

2 / 作為社會範疇的性欲性行為 / 010

3 / 什麼是性的自然特性? / 014

4 / 性的客觀性 / 020

5 / 性的形態 / 023

6 / 性彆的形態 / 031

7 / 性彆的形而上學 / 035

8 / “神聖的性愛” / 038

9 / 性彆的等級 第一性和第二性 / 041

10 / 愛情的形態 / 045

11 / 性的個人性和性的個人特殊差異 / 050

12 / 社會這個範疇和性學理論 / 057

13 / 普通個人和社會,內在和外在 / 077

14 / 必要性和批判的批判 / 081

15 / 知識作為社會的拜物神 / 086

16 / 生和死的越界或變形 / 090

17 / Hylo matie(人與物相互異化互為客體)的定理 / 096

18 / 性科學的自相矛盾狀態 / 099

19 / 女權主義與性科學 / 105

20 / 對父權製性彆歧視的批判 / 110

21 / 性彆差異和性的個人特殊差異 / 116

22 / 男人和女人關係中的難點 / 119

23 / 性彆差異的邏輯 / 112

24 / 批判主義性科學的邏輯前提 / 132

25 / 實證研究的必要性 / 137

26 / 一個認識論的誤區:絕對的自然 / 139

27 / 一種無謂的尋找:絕對的因果關係 / 145

28 / 一種分離的統一:軀體和心理 / 147

29 / 關於心理分析與性科學的相互關係 / 152

30 / 一種心理性欲性行為理論的基本假設 / 162

31 / 欲望衝動、情欲或本能衝動? / 182

32 / 性科學的精華 / 210

33 / 性的不可再簡約的剩餘值作為性的實質內核 / 215

34 / (人)作為病態和有治療需要的目標客體 / 218

35 / 性科學作為社會建製 / 227

36 / 那麼究竟什麼是性? / 234

第二篇 性的世界:古代和新型的性欲性行為

37 / 登基成為國王的性 / 254

38 / 新性革命 / 261

39 / 生殖與性欲和性行為的解離 / 273

40 / 性彆與性欲性行為的解離 / 275

41 / 變性者和他們的願望 / 279

42 / 自然性彆者和他們的自衛 / 283

43 / “新性彆”和當事者的看法 / 288

44 / 性彆差異、混閤性彆和流動態性彆 / 291

45 / 略帶病態的眼光 / 296

46 / 作為假肢的論點 / 301

47 / 兩性兼有的性彆和它的齣現 / 309

48 / 身體反應與體驗的解離 / 317

49 / 龍涎香,靈貓香,偉哥和自我性刺激的意願 / 319

50 / 陽具、陰莖和象徵符號的規則 / 324

51 / 攻擊與親昵領域的解離 / 328

52 / 兒童情欲和與之相對立的純潔兒童形象 / 332

53 / 兒童的性欲性行為與醫學 / 340

54 / 兒童的睏境 / 344

55 / 性侵、心理創傷和罪犯等範疇之間的差異 / 347

56 / 戀童癖與戀童的性欲性行為 / 352

57 / 個人關係與性體驗的解離 / 356

58 / 戀物癖與當事者的意見 / 358

59 / 性的碎片式彌散 / 370

下 冊

60 / 性商店 / 389

61 / 政治色情與色情愛好者和反色情者的虛僞 / 391

62 / 對性苦難的不閤時宜的服務和作為陳詞濫調的性交 / 395

63 / 在性影院的一次觀察 / 399

64 / 電子性愛作為新興的性欲性行為模式 / 401

65 / 生活與性關係模式的新型聯盟或多樣化 / 410

66 / 男同在運動,或者說:同性戀性欲性行為的分化 / 418

67 / 女同在運動 / 426

68 / 雙性戀者 / 431

69 / 施虐和受虐 / 434

70 / 變態和正常的性欲性行為 / 440

71 / 變態中的“變態” / 452

72 / 從變態行為、性欲倒錯到性癮癖化 / 458

73 / 新動物戀作為新的聯盟 / 466

74 / 網站門戶中性愛和多元之愛作為性和愛的新聯盟 / 478

75 / 不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道德 / 485

76 / 個人親密關係中的道德共識 / 489

77 / 賣淫和性工作 / 493

78 / 艾滋病作為疾病和錯覺 / 502

79 / 變遷作為宏大敘事 / 512

80 / 話語和非話語化的性欲性行為:話語中的人物形象 / 515

81 / 可以澄清和模糊不清的事實 / 517

82 / 青少年的情欲 / 528

83 / 性伴侶間的性欲和性行為 / 540

84 / 銀(白)人的性愛 / 549

85 / 付諸生活的性欲和性行為有利於健康增益 / 557

86 / 對性醫學術語的批判 / 560

87 / 對心理分析學的性高潮理論的批判 / 563

88 / 關於性障礙的短時性 / 569

89 / 弗洛伊德對性欲性行為的告彆 / 575

90 / 無性欲與當事人的觀點 / 581

91 / 自相矛盾的關係 / 591

92 / 自我實現的性和精益的性行為作為一種新的性範式 / 606

93 / 來自新性革命令人深思的新聞 / 612

94 / 新型性理念的退化 / 629

95 / 新型與早期的性欲性行為 / 636

96 / 性的內核 / 656

97 / 尋找一種情欲的藝術 / 661

98 / 珍貴無比的拜神般的愛情 / 677

99 / 正在走嚮終結的性時代? / 686

參考文獻 / 707

索 引 / 740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塊石頭終於從我心裏掉落下來,至此我可以鬆一口氣瞭。許多年前,我那本《反道德(Anti-Moralia ,1990)一書的編審就曾要求我,將我原先發錶在各報刊或書籍中的一些有關性欲和性行為的見解、評論,綜閤整理成一種新的性批判理論單行本。自那以後的許多年中,她的這一敦促一直纏繞著我。本書的齣版,就是在她的敦促下我盡瞭自己最大努力的成果。

最近150 年中,性科學已經積纍瞭大量的數據,展現瞭眾多人的命運,激起瞭無數的辯論,提齣瞭許多論題,在社會中製造瞭頹廢墮落的現象,在世界上投放瞭許多術語,這一切都使我感覺到非常有必要嘗試以一種具有概括性的範疇定義,即以一種具有普遍解釋意義的性理論綱要,來析和研究這些龐大的數據、極其混亂的意見分歧以及記錄成文的經驗事實,這其中也包括我在2008 年齣版的《性科學史》(Geschichteder Sexualwissenschaft )一書中有關對性的肯定、淡化、誤解以及性的私人性的一些描述——期望以綜閤取代分散,剋服隨意性,揭開意識形態的麵紗,而又不必明說:現在這一切究竟是怎麼迴事。一切性理論的有效期,都是受時代製約的,因為人的性欲和性行為並不像血液中的含鹽量,幾韆年來一成不變。20 世紀曾齣現過三次所謂的性革命,最後一次性革命——我稱之為新性革命,開始於30 年前。它對傳統的性彆、愛情和性模式的重新轉義和重新評價,在西方國傢中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我們必須對此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新思考。僅是在技術、文化和個人層麵將生殖從性的領域分離齣去這一事實,就已導緻所有傳統性理論的貶值。但我們卻還糾結於傳統的性理論中,尤其是糾結於西格濛德·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發錶的《關於性理論的三篇論文》(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 ,以下本書或簡稱《三篇論文》,或簡稱《性學三論》)之中。其實我們今天的思想、感受、工作、愛、生活和死亡,已經完全不同於弗洛伊德的那個時代瞭。

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 ucault)幾十年前迴顧以往的性理論時,他在我們的性欲和性行為中看到瞭他所發現的知識和權力規定的四個策略性總和。這四個曆史性特點或重大事件是:對女性身體的歇斯底裏化、兒童性欲的教育學化、生殖行為的社會化和非常態性快感的精神病學化。但在今天,這類觀察已經不再有什麼效用瞭。今天需要我們描述的是女性性欲的覺醒,兒童性欲的禁忌化和對兒童的性虐待,性彆差異的不平等遭遇,性欲與生育意願的分離,異性戀與婚姻作為唯一一種生活和愛情模式的曆史退位,以及對以往被認為是病態的非常態性欲與性行為的文化價值化和部分認可。我們今天的經曆和行為,在一二十年前的中歐民眾看來還是不可想象的: 未結婚而同居生活者,或是公開自己同性戀傾嚮的人,能夠擔任國傢最高官職,並生活在一種得到國傢認可的生活夥伴關係中;可以藉助手術或藥物改變自己的性彆;雙性取嚮者可以同時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保持親密關係;性受虐者和施虐者能夠在電視中公然錶演,無論怎樣相互虐待都無妨大礙;單身男女可以在互聯網上按自己的想象和要求在眾多的網站尋找意中人;各種網站都在展現囊括瞭全球一切不可想象的性愛偏好。正因為如此,戀童癖們也就能夠不受監管部門的阻撓,為獲得性刺激而在互聯網上下載成韆上萬的兒童裸體圖片。即使是食人者,也能在互聯網上找到一個願意被食的人。但與此同時齣現的是女性的性與生育自主權的退化和對性犯罪者的無情懲罰。

這便是整個自我矛盾關係中的一個例子。令人驚訝但也令人遺憾的是,除瞭較少的例外,社會學界盡管麵對性實踐所齣現的如此巨大的社會變革,卻至今仍然沒能看到,應當在社會學研究中對性、文化和社會做一種綜閤性的批判思考(Sigusch,2010b)。即使是心理分析學傢和隻有較少一些專傢從事的學院式性科學研究,也隻是停留在發錶一些零星文章的水平上。其他學科對這一巨大變革或是保持沉默,或是以古老的生物學的陳詞濫調來鬍扯一通。這就導緻瞭他們所討論的,常常是一些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齣的原理,似乎自那一百多年來我們的社會、文化和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劇烈的變化。事實上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早在19 世紀、20 世紀之交就已經從理論角度去思考,“人永遠是他那個時代的一個孩子”這麼一個社會現象。總是被排除在大學之外的作為對性欲和性行為進行係統理論批判的性科學其實是極其必要的,因為我們在幾百年前作為普遍文化模式而形成的原始性欲和性行為,還沒有完全被淹沒在市場形態、冷漠和攻擊性之中。在第二次性革命之後,性醫學甚至對性的微小細節做瞭研究,但現在卻處在一個退卻的狀態,因為神經學首先許諾瞭其研究成果的實用性。由於醫學越來越成為市場經濟的妓女,批判主義的性科學和批判主義的性醫學由於處在醫藥製造業之外,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而關懷或關注那些遭受性虐待的兒童、被強奸的婦女、性飢渴的男人、渴望改變性彆的變性者、戀物癖者,以及在伊朗遭受迫害的同性戀者,無疑是非生産性的,並不會帶來什麼利益。在媒體中,批判主義的性科學也影響甚微,如同在一片乾旱沒有好收成的土地上耕耘,它把肥沃的土地讓給瞭彆的科學。但是,孤獨、唯我、互不相容以及性的神秘化等性的痛苦,仍然在繼續。這些痛苦如今被裝飾在新的性欲和性行為、新的性彆認同和新的性彆組閤模式等範疇的花絮之中,而這些範疇還在爭取社會的文化認可。隻要觀察一下近幾十年來批判主義性科學的研究成果就不難看齣,為什麼在理論和實踐上需要這麼一門科學。就是因為我們當今社會的話語討論和公開發錶的有關性的論題與絕大多數民眾實際的、沒有公開的性生活之間,還存在著這麼一個巨大的鴻溝。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還想申明一下:我在這裏是以生活在歐洲中部並有意識地經曆瞭東德和西德兩種政治體係的一個白人和一個男人的身份,來討論這些問題的。即我既不是一個來自中國的男人,也不是一個來自非洲的女人。我之所以想做如此申明,是因為我相信,“我們的”性欲和性行為作為文化和社會形態的模式,隻存在於歐洲和北美。其次我還想要說的重要一點是,鑒於當今研究現狀和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應當考慮有可以稱為自己獨特研究視野的領域。一個醫學傢對一種研究對象或一個場景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察,當然會不同於一個哲學傢。我的觀察視野中當然有我的醫學專業知識以及在諸多與心理學和哲學臨界的醫學專業中的實習和實踐,其中尤其包括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婦科和性醫學。我的研究工作最初著重於以經驗和實驗為方嚮的社會心理學,以後也從事臨床治療、文化理論和性學史的研究,同時教授作為醫學範圍內的性學教授和作為社會科學範圍內的教授所授的課程。因此,我的這些研究立足點自然是闡釋“性”這個範疇的文化和社會意義,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單純的生理或心理範疇。因為即使是愛情,在第一感覺上也是一種文化和社會事件,而不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反應。為瞭辨認齣這一點,隻要觀察一下自古代歐洲幾韆年以來的曆史事件,就已足夠瞭。粗略地說,文化和社會科學的性理論具有一種普遍性,而心理學的性理論隻具有一種特殊性。可以這麼說,社會理論傢談及的是整個社會的人群,而心理學傢研究的隻是某一個個人,因為沒有某個個人的性認知、愛情和性生活會與除他之外的任何一個人完全相同。因此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就應是:社會、文化和團體的變化,是怎樣具體影響到每個個人的。為瞭展開這一討論,首先必須對單一的個人相應地做一種錶層和深層心理反應的研究。

從我來說,我的研究並不主要圍繞某些個人的特性,如情緒調控、0 0 5挫摺承受力、自我保護行為、符號化暗示能力、自尊心、客觀恒定性和羞恥感等。我不會在這裏提供一種性心理學,首先是我沒有這個能力,其次是我沒有這個願望。因為特奧多爾·W. 阿多諾(TheodorW.Adorno)曾如是說:“抹殺個人特性是意識形態的方法。”(Adorno undKrakauer,2008 :289)。所以我將主要作為一個非心理學傢,卻藉助心理科學來推導齣心理理論的結論。但我也努力使自己不拘泥於某個社會學的術語上,比如不會按社會學的術語來說什麼“愛情是‘對另一個人的整體包容’,而性則是‘親密溝通的共生基本機製’”。我的這一研究定位,也包括瞭作為性的主體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有著對象化客體和客體對象化的前提。這裏必須強調的是性的無規則性和性的反抗性,鑒於性的這些特徵,要想對所有的性樂趣都做齣規定,無疑是在具有普遍性特徵的客觀狀態下,一種對性的反麵圖像和性的反現實性的絕望尋找。主體已經被排除在哲學的許多領域之外,個人的客觀性也已無關緊要,但是如果性科學不想落入虛空,不想與早就如同對待百貨商場的商品目錄那樣地對待性的精神感受的單純性學淪為同類,那麼就必須堅守研究一切:主體、個人、意願和性欲的滿足度。因為盡管當今社會幾乎一切都已社會化瞭,但性的欲望和行為卻仍然具有真實的個人性。

通過追問性批判理論的曆史和理論前提及其盲點,通過區分神秘的性與通常的性關係模式、色情交易的性的不同,以及單純性學在科學理論和實踐中所暴露齣的缺陷,性批判理論將越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將越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批判理論,尤其將與單純肯定或強調漸進的性學保持距離。性作為意識形態、科學和社會模式,當然受製於性批判理論。性作為社會形態之所以受製於批判理論,是因為性的樂趣和權力、欲望和暴力、愛情和交易、性的實施以及普遍物化不隻是在理論傢的頭腦中是鑄刻在一起的,而且也在實際的生活中因其內在的相互糾結而不可分離;性作為一個範疇,由於學科化瞭的性與非學科化的性是相矛盾的,也就揭露瞭任何一門性科學的非真理性;而如果把性作為意識形態,那麼對於健康和快樂的性生活來說,意識形態恰恰就是它的障礙。如果要將我的這些論題濃縮到一個共同的核心,那麼我將會說:所有與性相關的領域,從偉大的愛情到變態的性欲望,都有一個共通點,即都有著一種尚未解開的自我衝突。由於這種起源於普遍原因的衝突沒有得以解脫,因而也就沒有性自身和諧的可能性。橫亙在性的意願與性的滿足之間的那個深淵,隻有藉助一定的客體模式,即隻有藉助性欲和性行為,藉助規則和堅守纔能跨越。但也存在有喚起個人性欲的秘密和由主體互動的愛情而獲得的無法估量的性滿意度,可以用來填補這個深淵。這就錶明我絕不隻是悲觀地看待這一切。我確信正確和較好的方法是,在理論上特彆注重批判,並且這就經常意味著是悲觀的,但在實踐上卻盡可能樂觀地看待這一切。否則,我們作為性醫學者和心理治療師根本無法再對患者進行谘詢和治療瞭。我也絕不如其他一些人那樣消極地看待新的性革命。它帶來的一些自由開放,方便瞭人們的生活。與早先的時代相比,在我們今天的性關係中雙方更加平等,而且我們的親密關係也變得更真誠瞭。我們已經從偉大的哲學傢那裏學習到: 意見和觀察如果沒有範疇,便是盲目的;而範疇如果沒有意見和觀察,便是空洞的。基於這個理由,這本書不僅隻是引進瞭一些範疇,而且也列舉瞭許多當代性文化中的實際範例。在總體上盡量保留瞭所批判事物的原貌,即它原先是什麼,它也就是什麼;不想讓人産生一種印象,似乎我們已經清楚,怎樣纔是一種“正確”的性生活。一種性批判理論並不兼容絕對和最後的確定性。這裏所提齣的一些理論原理和斷想,對我來說,隻是米歇爾·福柯意義上的一個“工具箱”。希望在某種程度上對讀者有所幫助。

在此我要感謝幾十年來與法蘭剋福性科學研究院的閤作,尤其是馬丁· 丹內剋爾(Martin Dannecker)、阿格內斯(Agnes Katzenbach)、倍倍爾·基施拉特(B¨a rbel Kischlat) 以及賴穆特·賴歇(Reimut 0 0 7Reiche)。我也要再次感謝校園齣版社(Campus Verlag)充滿信任和激勵的閤作。

美因河邊的法蘭剋福,2013 年6 月

福爾剋馬·西古希



現代社會中的愛欲圖譜:欲望、權力與身體的交織 在信息爆炸、思潮湧動的當下,我們對“性”的認知,早已不再是那個被遮掩、被禁錮的幽靈。它以各種姿態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成為社會結構、個體身份乃至文化錶徵的核心要素。然而,在錶麵上的開放與自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運作邏輯?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關係?隱藏著怎樣的對身體的塑造與規訓? 本書,暫且不提書名,而是深入探索現代社會中“性欲”與“性行為”的復雜圖景,旨在揭示其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與權力機製。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生理現象或道德說教,而是試圖通過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解構那些看似自然、理所當然的性觀念,審視其是如何被構建、被傳播,並最終影響著我們對自身、對他人以及對整個社會關係的認知。 第一篇:欲望的建構與社會的烙印 現代社會對“性欲”的理解,遠非天然的生物衝動。它被社會、文化、宗教、科學以及經濟等多種力量所塑造、所定義,並貼上瞭特定的意義標簽。 性欲的“正常”與“異化”: 何為“正常”的性欲?又何為“異化”的性欲?這些界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的變遷、文化的差異以及權力的博弈而不斷移動。本書將追溯“正常”性觀念的形成過程,探討其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控製的工具,如何將不符閤規範的欲望推嚮邊緣,甚至汙名化。我們會看到,從維多利亞時代的壓抑到20世紀的解放,再到當下多元性錶達的興起,每一次觀念的轉變,都伴隨著激烈的思想鬥爭與社會轉型。 身體的規訓與性彆氣質的塑造: 我們的身體,尤其是與性相關的身體,是如何被社會所“觀看”和“規訓”的?本書將深入分析性彆氣質(gender)的社會建構性。它並非簡單的生理性彆(sex)的附屬品,而是通過一係列的符號、行為規範、社會期待以及媒體的呈現,被不斷地學習、模仿和強化。我們將被引導去理解,為何男性被期待陽剛、理性、主導,而女性則被塑造為陰柔、感性、被動?這些刻闆的性彆氣質,如何限製瞭個體的自由錶達,並影響著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模式? 性的商品化與娛樂化: 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下,“性”不可避免地成為瞭一個被高度商品化和娛樂化的對象。從廣告中的性感符號,到色情産業的蓬勃發展,再到社交媒體上對身體的過度展示,性似乎無處不在,卻又常常被抽離瞭其內在的情感與親密性,淪為一種純粹的視覺刺激或消費符號。本書將探討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分析其對個體心理、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價值觀可能帶來的衝擊。我們會被引導去思考,當性被簡化為一種可交換的商品時,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瞭對真摯情感的追求? 第二篇:權力、關係與身體的解放 性欲與性行為,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深深地嵌入在權力關係之中,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和自我認知。 父權製下的性權力結構: 傳統社會普遍存在的父權製,在性領域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本書將剖析父權製如何通過法律、道德、習俗以及傢庭教育等多種途徑,鞏固瞭男性在性關係中的支配地位,並貶低或壓抑女性的性權。我們將探討“男權中心主義”如何滲透到婚戀觀、傢庭倫理以及對女性性行為的評判標準之中,以及這種結構性權力如何導緻性彆不平等和對女性身體的物化。 親密關係的權力博弈: 在非父權製的現代社會,性關係的權力動態依然復雜。即使是在看似平等的伴侶關係中,權力也可能以微妙的方式運作,例如通過溝通模式、情感控製、經濟依附以及對性需求的拒絕或滿足來體現。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權力位置,理解健康的性關係並非單方麵的付齣或索取,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與真誠溝通的基礎之上。 身體的自主權與性同意: 在強調個體解放的時代,“身體的自主權”和“性同意”成為不可逾越的底綫。本書將深入探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什麼是真正的“同意”?它應該如何被錶達?在性行為中,身體的自主權又意味著什麼?我們會被引導去理解,任何形式的性行為,無論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社會交往中,都必須建立在雙方自願、明確且持續的同意之上。任何未經同意的性接觸,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言語上的,都是對個體尊嚴和權利的侵犯。 對身體的重新認知與賦權: 長期以來,社會對身體,尤其是女性身體,存在著諸多僵化的審美標準和刻闆印象。媒體和廣告不斷製造著“完美”的身體幻象,讓無數人陷入身材焦慮和自我懷疑。本書將倡導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身體觀。我們將鼓勵讀者擺脫外界的評判,重新審視和接納自己的身體,認識到身體的多樣性之美,並將其視為個體獨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的身體解放,在於擺脫外部強加的審美標準,擁抱真實的自我,並賦予身體應有的尊重和自主權。 第三篇:性、身份與社會的未來 在多元化日益凸顯的當代社會,對於“性”的理解也變得更加寬廣和包容。 性取嚮的多樣性與身份認同: 從傳統的二元對立,到多元的性取嚮(heterosexuality, homosexuality, bisexuality, pansexuality, asexuality 等)的承認,我們正經曆著對人類性傾嚮認識的巨大拓展。本書將審視不同性取嚮群體在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歧視,探討身份認同的形成過程,以及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會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將反思,如何纔能真正接納和尊重那些與主流規範不同的性取嚮,並為其提供平等的生存空間。 性與個體自由的邊界: 在追求個體自由的道路上,我們如何平衡個人性行為的自由與社會秩序、他人權利之間的關係?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個體性的自由並非無限度的,它必須以不侵犯他人權利、不破壞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我們將探討,在社會轉型期,如何建立新的倫理共識,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性議題,並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走嚮更深刻的理解與連接: 最終,本書希望帶領讀者超越對“性”的簡單定義和標簽化,去探索其背後更深刻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意義。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連接,如何構建更公正、更富有同情心的社會。通過對欲望、權力、身體與社會關係的深入剖析,我們期待能引發更廣泛的思考,從而促成個體與社會層麵的積極變革,讓“性”不再是禁忌的謎語,而是通往自我認知、情感連接與社會和諧的橋梁。 這趟思想的旅程,或許會帶來挑戰,會顛覆既有的認知,但它也必將開啓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與更廣闊視野的大門。它邀請我們一同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審視我們自身,審視那些塑造著我們欲望、行為與關係的無形力量,並最終,去構建一個更加尊重個體、更加平等的社會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晦澀與精確的完美結閤,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腦力體操。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瞭無數次的打磨和壓縮,信息密度大到我需要頻繁地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知識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讓你放鬆身心、隨便翻翻的書籍,它要求讀者帶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去麵對每一個論點。我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消化開篇的幾頁內容,感觸最深的是作者那種不留情麵的批判精神,他似乎毫不猶豫地要掀翻所有既有的認知結構。這種挑戰讀者的寫作方式,對於那些習慣瞭通俗易懂錶達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感到挫敗,但對於我這種熱衷於在文字迷宮中探索的人來說,卻是一種極大的刺激和享受,每攻剋一個難懂的句子,都仿佛完成瞭一次智力上的小小的徵服。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那極簡的排版和微妙的色調,透露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學術深度。我特意在咖啡館裏翻開它,那紙張的觸感,油墨散發的淡淡清香,都讓人忍不住想投入到文字構建的世界裏去。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每一條“斷想”,但光是瀏覽目錄和那些精煉的標題,就足以勾勒齣作者構建理論迷宮的宏偉藍圖。我尤其欣賞它雙冊的設置,這不僅僅是頁數上的增加,更像是兩個互相映照、層層遞進的思維維度,讓人對這次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它不像是那種快消品式的讀物,更像是一件需要時間去品味、去消化的智力盛宴,適閤在安靜的夜晚,伴隨著一杯溫熱的飲品,慢慢享受思想的碰撞與交織。從外觀上看,它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樹立起瞭一個經典著作的形象,值得被鄭重地收藏於書架之上。

評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這套書可能不適閤作為快速查找資料的工具書,但它絕對是塑造思維框架的絕佳材料。我發現自己讀完一些章節後,看待日常事件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仿佛被植入瞭一套新的觀察濾鏡。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某些概念的定義,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預設。更令人驚喜的是,雖然內容深刻,但作者在措辭上又保持著一種令人信服的節奏感,使得閱讀過程雖然艱深,卻不至於讓人完全迷失在理論的泥沼中。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長跑訓練,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專注,但最終收獲的,是對整個知識體係更堅實、更有批判性的理解。

評分

坦白講,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種審慎的懷疑態度,畢竟市場充斥著大量打著“批判理論”旗號卻內容空洞的作品。然而,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貫穿始終的那股銳利而冷靜的社會觀察力。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似乎站在一個極高的維度審視著人類社會運行的底層代碼,毫不留情地剖析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結構性問題。這種抽離感讓論述顯得尤為有力,它不是情緒化的宣泄,而是一種冰冷的、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解剖。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書寫這些文字時,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仿佛他已經看穿瞭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這種洞察力,是任何膚淺的評論都無法企及的。

評分

這套書的編排邏輯實在太妙瞭,它不像傳統論著那樣循規蹈矩地鋪陳論據,而是采用瞭“斷想”的形式,將復雜的問題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卻又相互關聯的思想火花。這種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反而形成瞭一種奇特的整體感,仿佛是將一個巨大的、多麵的水晶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片展示。我發現,即使我沒有完全理解某個斷想的深層意涵,它所引發的我自身的好奇心和聯想卻是極其豐富的。這種開放式的、啓發性的錶達,極大地拓展瞭我對相關議題的思考邊界,它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追問更深層次的問題。這種寫作手法,無疑大大增強瞭這本書的耐讀性和生命力,它似乎在對讀者說:“這不是終點,這是起點。”

評分

不錯,快遞小哥很給力,非常好的一本書,趁著活動拿下,

評分

這套書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套書,內容比較特彆。

評分

很可愛的小東西

評分

這本書還是非常不錯的 很好的

評分

翻譯流暢,作者很權威,包裝完整,快遞很快,整體不錯。

評分

又一波活動@,又忍不住買瞭好多書,書房已經放不下瞭。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收藏反復閱讀,活動價購入,完美

評分

物流沒得說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