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
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
用眼觀世界,用心聽世界,眼中皆是心的倒影。
本書包含的42篇文章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處理遇到的睏難和問題,雪漠老師在文中強調的是,如何讓你自己從內心中找到自我的永恒、改變自己、清涼心靈,解放自我束縛的方法和能力。
世界是心的倒影是作傢雪漠透過簡潔、樸實的語言,及多年觀察生活、品味人生、感悟心靈後所寫的一本心靈修行書。文中講述的修行方法既能改變人們的“心”,也能改變人們的“行”,進而能改變人們的“命”。對於追求更深層次人生的讀者來說,本書帶來瞭集大成的哲學智慧,是一本現代人必讀的書籍。
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傢一級作傢,文化學者,甘肅省作傢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長。三度入圍“茅盾文學奬”,榮獲“馮牧文學奬”“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奬”等奬項,連續五次獲敦煌文藝奬,作品入選《中國文學年鑒》和《中國新文學大係》。代錶作有西部小說係列:《野狐嶺》《大漠祭》《獵原》《白虎關》《西夏咒》《西夏的蒼狼》《無死的金剛心》《深夜的蠶豆聲》等;西部文化係列:《一個人的西部》《特彆清涼》《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係列等;詩集:《拜月的狐兒》;入選“2015年中國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人文導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肅省優秀專傢”“德藝雙馨文藝傢”“拔尖創新人纔”“領軍人纔”等稱號。
目錄
序言
第一輯 不變的真相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永恒——————————002
無常無法抗拒,但它並不可怕——————————007
流轉的因緣,是變化的母親——————————011
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夢境——————————016
“我”是一個巨大的幻覺——————————022
人為什麼活著——————————027
第二輯 發現生命本具的寶藏
生命的寶藏,每個人都擁有——————————034
真正的快樂,是心中的一點光——————————040
再大的事情,也不過是記憶——————————045
人生是不斷與“自己”交戰——————————051
有多少人能清醒地做齣選擇?——————————056
真正的自由,是智慧的覺醒——————————061
自由在於“心心相印”——————————067
朗然真心,與你常在——————————071
把握機緣,迎接靈性的覺醒——————————076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沒有問題——————————083
第三輯 找到你真正的敵人
對世界和生命,我們有太多的誤解——————————090
彆落入欲望與貪婪的蛛網——————————095
分彆心是萬惡之源——————————100
從妄念的幻覺中醒來——————————106
疑是快樂的大敵——————————112
憤怒與傲慢是解脫的絆腳石——————————117
擦亮雙眼,遠離惡友——————————123
第四輯 生命因智慧而改變
齣離心不是一時的情緒——————————130
善知識是靈魂的燈塔——————————136
讓善行改變你的心靈——————————142
真正的成長,是心靈的成長——————————149
修煉的對象,應該是你的心——————————154
生命因智慧而改變——————————159
保持清醒,傾聽內心的聲音——————————163
無念中保持一點靈動的覺知——————————168
明白人生如夢,善待自己與他人——————————173
自主命運的清醒與力量來自於真心——————————179
在虛構中建立相對的永恒——————————183
附錄 聆聽智慧的聲音
真正的孤獨,是一種境界——————————190
以齣世之心,做入世之事——————————195
做好當下,是最好的終極關懷——————————200
信仰與生活之間並無衝突——————————205
惡學說是滋生犯罪的土壤——————————211
善與惡,如光明總與黑暗相伴——————————216
將大愛種入心田——————————220
不要指望自己能握住流水——————————226
本書對於那些時時為痛苦所睏的人,有著彆的書不能替代的妙用。在我們整個群體都陷入熱惱和焦慮的當下,它無疑是一劑智慧的良藥。
佛經有偈如是說:“若人欲瞭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便是本書智慧的最初源頭。但說歸說,做歸做,有時“理”上的明白,並不能代錶“事”上的把握。於是,本書就有瞭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本書就是對佛教齣世間智慧的最形象的一種世間法錶述,它既是智慧的眼光和角度,也有許多的跟現實生活密切結閤的方法。它既能改變我們的“心”,也能改變我們的“行”,進而就能改變我們的“命”。許多人,就是因為“心”的無明,纔有瞭“行”的愚癡,終而有瞭“命”的多難和夭摺。正如我的長篇小說《獵原》中說的那樣:“心明瞭,路就開瞭。”也正是由於心的升華和智慧的顯發,許多原本陷入睏厄的人,纔實現瞭超越,成為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我們可以從許多響亮的名字中找到這類的啓發。如喬布斯的成功,就得益於禪。而禪,就是大手印體係中的實相大手印。在禪的觀照下,連那死亡的陰影,也沒能罩住喬布斯的創造智慧,我們纔有瞭能夠在當下欣賞蘋果係列的那份快樂。
所以,我常說:“命由心造。”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命;你有什麼樣的心,也就有什麼樣的世界。當你的心由小變大時,你的世界纔會由小變大。沒有心的改變,絕不會有命的改變。所以,你也可以將本書稱為“造命之方”。
在我的身邊,依本書智慧而改變命運者,有很多。其中,有患絕癥者,有重度抑鬱者,有親人死後痛不欲生者,有對現實絕望而厭世者……他們大多在接觸瞭我的作品後,由心的改變,從而實現瞭命的升華。於是,有朋友希望我能夠將那種能變心變命的智慧通俗化、非宗教化,專門齣這樣一本能夠讓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離苦得樂的小書。
本書的智慧源於傳統的大手印,筆者是香巴噶舉大手印的傳承者。在《光明大手印: 實修心髓》(中央編譯齣版社)中,我專門介紹過香巴噶舉奶格五金法。其圓滿次第中,有一種“三支法”,它錶達的,就是本書的智慧:“上師道勝解一切顯現即是上師,於此得決定見;勝解上師即是自心,於此得決定見;勝解自心性即是空性,於此得決定見”;“本尊道勝解一切顯現都是本尊佛父佛母,顯而無自性”;“勝解一切所顯、所聞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決定見”;“如幻道決知一切顯念皆是自心,決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與其所對六塵之自性,則見其自性空,空而能顯,顯不異空,顯無自性,即如幻化。斷除執著分彆,於顯空無執中入深禪定”。
本書的內容,是對這一古老智慧的通俗化錶述和闡發,它遠離名相,直指人心,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
要知道,執著是痛苦的來源,沒有執著便沒有痛苦。但許多時候,我們執著的,其實僅僅是一個概念和幻影。
要知道,我們眼前的一切,終究會消失。無數的物質、無數的財富、無數的人、無數的糾葛,都會隨著歲月之水的衝刷消失於無跡,都會像破滅的水泡那樣消失於亙古的暗夜。
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我們的將來,都會成為記憶。而我們的記憶,也正被一種叫遺忘的大口吞噬著。我們能勉強留下來的,是相似於夢幻那點兒記憶。
許多時候,我們的記憶和當下對那記憶的解讀,決定著我們的當下和未來。
我們能把握的,隻有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決定著當下。我們能把握的,隻有當下。
因為歲月和萬物的變化本質,我們的一切,都免不瞭“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本質是苦的,這便是佛教“有漏皆苦”的含義。也正因為人生是苦的,我們纔需要一種能讓我們“樂”的精神,這便是佛教的世間法意義。當我們實現瞭這一點時,我們就能從苦中解脫齣來,進入清淨之樂,從而實現齣世間意義上的自由。世間法的樂是有條件的,齣世間的樂是無條件的。後者的樂,其實隻是發現真相後的破執和超越。
那真相,便是本書的內容,關於它,在我的《無死的金剛心》中,也有非常形象的錶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閱。
當我們真正讀懂瞭此書,並能生起妙用時,就真的能“離苦得樂”瞭。
是為序。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讀者的個人背景和知識儲備。我發現,對於那些對符號學、古代神話體係或東方美學有一定涉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中的許多隱喻和典故能夠被輕易解鎖,産生豁然開朗的感覺。然而,對於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新手來說,閱讀過程可能會充滿迷霧,因為作者極少對這些深層次的引用進行解釋,他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擁有瞭共同的“語境庫”。這使得這本書有瞭一種圈層化的傾嚮,它更像是寫給“同道中人”的一份密信。我個人得益於過去的一些積纍,得以窺見其中一些精妙的聯係,但同時也清楚地看到,如果缺少瞭這些前期鋪墊,很多人可能會在中途放棄。所以,它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纔能抵達的知識高峰,風景絕佳,但攀登的門檻也相對較高,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提前準備必要的“登山裝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初拿到手時,那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抹深邃的墨藍便讓人愛不釋手。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微微閃爍,透露齣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預示著內頁中蘊藏的無限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獨運,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閱讀氛圍。不同章節的過渡頁采用瞭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與主體潔白的內頁形成微妙的對比,這種細微的處理方式,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拿在手裏摩挲,那觸感如同撫摸著一塊溫潤的玉石,讓人心生敬畏。裝幀不僅是保護內容,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容器,將書中的思想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我甚至會花很多時間去品味扉頁上那幾行不甚清晰的古體引文,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足以見得齣版方對這本書的尊重。這本書拿在手上,便有瞭一種儀式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必須先沉澱自己的心緒,準備好迎接一場精神的洗禮。可以說,光是外在的呈現,就已經值迴票價。
評分這本書中蘊含的深層情緒基調,是那種難以言喻的、帶著某種宿命感的疏離與超然。它不是一本鼓舞人心的勵誌讀物,也不是一部描繪痛苦掙紮的悲劇,而更像是在高空中俯瞰蕓蕓眾生時産生的一種清醒的寂寥。作者的筆觸下,充斥著對時間流逝的沉思,對存在本質的追問,但其錶達方式卻是異常剋製的,沒有過度的渲染和情緒化的錶達。這使得作品的基調保持在一種高冷的哲學思辨層麵,讓人在閱讀時,情感上難以完全投入,卻在智識上受到瞭極大的衝擊。它像一麵冰冷的鏡子,清晰地反射齣世界運轉的規律,卻不提供任何情感上的慰藉。這種疏離感,反而提供瞭一種奇特的保護層,讓讀者得以在不被過度捲入情緒漩渦的情況下,冷靜地審視那些宏大的議題。這是一種智力上的愉悅,而非情感上的宣泄,對於尋求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是難得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像極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思想深邃的小眾哲學譯本,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拒絕一切冗餘的修飾和無意義的堆砌。初讀時,我不得不放慢語速,甚至需要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簡單卻內含乾坤的短句。它沒有那種現代暢銷書裏常見的煽動性或直白的口號,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近乎於禪意的敘述,如同山澗清泉,看似平緩,實則暗流洶湧。作者似乎信奉“少即是多”的原則,用最少的文字去觸碰最廣闊的命題,這要求讀者必須拿齣全部的注意力去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我發現,同一段文字,在不同心境下閱讀,所得的體悟也截然不同,這正是其高明之處——它強迫你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這種需要“努力”纔能讀懂的文本,反而更具持久的生命力,因為它將主動權交還給瞭讀者,讓每一次重讀都成為一次全新的對話。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內容結構非常跳躍,它不是綫性的敘事,更像是一張巨大的、互相交織的思維網。作者似乎並不在意建立清晰的邏輯鏈條,而是更傾嚮於通過意象的關聯和思想的碎片來進行錶達。剛開始閱讀時,我感到一絲睏惑,仿佛置身於一座迷宮,找不到明確的齣口。不同章節之間,看似主題迥異,但當你深入閱讀一段時間後,會突然捕捉到一些若有似無的暗綫索,它們像幽靈一樣在不同段落間遊走,將那些看似分散的論點微妙地串聯起來。這種結構帶來的挑戰性是巨大的,它要求讀者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必須自己去搭建那些作者故意留白的橋梁。這種非傳統的組織方式,雖然讓初次接觸的讀者感到吃力,但也正是這種“不設防”的自由,纔使得書中那些深刻的洞見得以迸發,沒有被僵硬的框架所束縛。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傢的筆記,未經整理,卻保留瞭思維最初的鮮活和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