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
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
用眼观世界,用心听世界,眼中皆是心的倒影。
本书包含的42篇文章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雪漠老师在文中强调的是,如何让你自己从内心中找到自我的永恒、改变自己、清凉心灵,解放自我束缚的方法和能力。
世界是心的倒影是作家雪漠透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及多年观察生活、品味人生、感悟心灵后所写的一本心灵修行书。文中讲述的修行方法既能改变人们的“心”,也能改变人们的“行”,进而能改变人们的“命”。对于追求更深层次人生的读者来说,本书带来了集大成的哲学智慧,是一本现代人必读的书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五次获敦煌文艺奖,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深夜的蚕豆声》等;西部文化系列:《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系列等;诗集:《拜月的狐儿》;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家”“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不变的真相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002
无常无法抗拒,但它并不可怕——————————007
流转的因缘,是变化的母亲——————————011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梦境——————————016
“我”是一个巨大的幻觉——————————022
人为什么活着——————————027
第二辑 发现生命本具的宝藏
生命的宝藏,每个人都拥有——————————034
真正的快乐,是心中的一点光——————————040
再大的事情,也不过是记忆——————————045
人生是不断与“自己”交战——————————051
有多少人能清醒地做出选择?——————————056
真正的自由,是智慧的觉醒——————————061
自由在于“心心相印”——————————067
朗然真心,与你常在——————————071
把握机缘,迎接灵性的觉醒——————————076
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没有问题——————————083
第三辑 找到你真正的敌人
对世界和生命,我们有太多的误解——————————090
别落入欲望与贪婪的蛛网——————————095
分别心是万恶之源——————————100
从妄念的幻觉中醒来——————————106
疑是快乐的大敌——————————112
愤怒与傲慢是解脱的绊脚石——————————117
擦亮双眼,远离恶友——————————123
第四辑 生命因智慧而改变
出离心不是一时的情绪——————————130
善知识是灵魂的灯塔——————————136
让善行改变你的心灵——————————142
真正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149
修炼的对象,应该是你的心——————————154
生命因智慧而改变——————————159
保持清醒,倾听内心的声音——————————163
无念中保持一点灵动的觉知——————————168
明白人生如梦,善待自己与他人——————————173
自主命运的清醒与力量来自于真心——————————179
在虚构中建立相对的永恒——————————183
附录 聆听智慧的声音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190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195
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200
信仰与生活之间并无冲突——————————205
恶学说是滋生犯罪的土壤——————————211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216
将大爱种入心田——————————220
不要指望自己能握住流水——————————226
本书对于那些时时为痛苦所困的人,有着别的书不能替代的妙用。在我们整个群体都陷入热恼和焦虑的当下,它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
佛经有偈如是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便是本书智慧的最初源头。但说归说,做归做,有时“理”上的明白,并不能代表“事”上的把握。于是,本书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就是对佛教出世间智慧的最形象的一种世间法表述,它既是智慧的眼光和角度,也有许多的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方法。它既能改变我们的“心”,也能改变我们的“行”,进而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许多人,就是因为“心”的无明,才有了“行”的愚痴,终而有了“命”的多难和夭折。正如我的长篇小说《猎原》中说的那样:“心明了,路就开了。”也正是由于心的升华和智慧的显发,许多原本陷入困厄的人,才实现了超越,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从许多响亮的名字中找到这类的启发。如乔布斯的成功,就得益于禅。而禅,就是大手印体系中的实相大手印。在禅的观照下,连那死亡的阴影,也没能罩住乔布斯的创造智慧,我们才有了能够在当下欣赏苹果系列的那份快乐。
所以,我常说:“命由心造。”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你有什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当你的心由小变大时,你的世界才会由小变大。没有心的改变,绝不会有命的改变。所以,你也可以将本书称为“造命之方”。
在我的身边,依本书智慧而改变命运者,有很多。其中,有患绝症者,有重度抑郁者,有亲人死后痛不欲生者,有对现实绝望而厌世者……他们大多在接触了我的作品后,由心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命的升华。于是,有朋友希望我能够将那种能变心变命的智慧通俗化、非宗教化,专门出这样一本能够让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离苦得乐的小书。
本书的智慧源于传统的大手印,笔者是香巴噶举大手印的传承者。在《光明大手印: 实修心髓》(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我专门介绍过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其圆满次第中,有一种“三支法”,它表达的,就是本书的智慧:“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本书的内容,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通俗化表述和阐发,它远离名相,直指人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要知道,执著是痛苦的来源,没有执著便没有痛苦。但许多时候,我们执著的,其实仅仅是一个概念和幻影。
要知道,我们眼前的一切,终究会消失。无数的物质、无数的财富、无数的人、无数的纠葛,都会随着岁月之水的冲刷消失于无迹,都会像破灭的水泡那样消失于亘古的暗夜。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将来,都会成为记忆。而我们的记忆,也正被一种叫遗忘的大口吞噬着。我们能勉强留下来的,是相似于梦幻那点儿记忆。
许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和当下对那记忆的解读,决定着我们的当下和未来。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决定着当下。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因为岁月和万物的变化本质,我们的一切,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本质是苦的,这便是佛教“有漏皆苦”的含义。也正因为人生是苦的,我们才需要一种能让我们“乐”的精神,这便是佛教的世间法意义。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清净之乐,从而实现出世间意义上的自由。世间法的乐是有条件的,出世间的乐是无条件的。后者的乐,其实只是发现真相后的破执和超越。
那真相,便是本书的内容,关于它,在我的《无死的金刚心》中,也有非常形象的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
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此书,并能生起妙用时,就真的能“离苦得乐”了。
是为序。
这本书中蕴含的深层情绪基调,是那种难以言喻的、带着某种宿命感的疏离与超然。它不是一本鼓舞人心的励志读物,也不是一部描绘痛苦挣扎的悲剧,而更像是在高空中俯瞰芸芸众生时产生的一种清醒的寂寥。作者的笔触下,充斥着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对存在本质的追问,但其表达方式却是异常克制的,没有过度的渲染和情绪化的表达。这使得作品的基调保持在一种高冷的哲学思辨层面,让人在阅读时,情感上难以完全投入,却在智识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地反射出世界运转的规律,却不提供任何情感上的慰藉。这种疏离感,反而提供了一种奇特的保护层,让读者得以在不被过度卷入情绪漩涡的情况下,冷静地审视那些宏大的议题。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而非情感上的宣泄,对于寻求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难得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个人背景和知识储备。我发现,对于那些对符号学、古代神话体系或东方美学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中的许多隐喻和典故能够被轻易解锁,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对于完全没有相关背景的新手来说,阅读过程可能会充满迷雾,因为作者极少对这些深层次的引用进行解释,他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共同的“语境库”。这使得这本书有了一种圈层化的倾向,它更像是写给“同道中人”的一份密信。我个人得益于过去的一些积累,得以窥见其中一些精妙的联系,但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如果缺少了这些前期铺垫,很多人可能会在中途放弃。所以,它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才能抵达的知识高峰,风景绝佳,但攀登的门槛也相对较高,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提前准备必要的“登山装备”。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跳跃,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互相交织的思维网。作者似乎并不在意建立清晰的逻辑链条,而是更倾向于通过意象的关联和思想的碎片来进行表达。刚开始阅读时,我感到一丝困惑,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找不到明确的出口。不同章节之间,看似主题迥异,但当你深入阅读一段时间后,会突然捕捉到一些若有似无的暗线索,它们像幽灵一样在不同段落间游走,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论点微妙地串联起来。这种结构带来的挑战性是巨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必须自己去搭建那些作者故意留白的桥梁。这种非传统的组织方式,虽然让初次接触的读者感到吃力,但也正是这种“不设防”的自由,才使得书中那些深刻的洞见得以迸发,没有被僵硬的框架所束缚。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家的笔记,未经整理,却保留了思维最初的鲜活和热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抹深邃的墨蓝便让人爱不释手。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内页中蕴藏的无限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不同章节的过渡页采用了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与主体洁白的内页形成微妙的对比,这种细微的处理方式,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拿在手里摩挲,那触感如同抚摸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让人心生敬畏。装帧不仅是保护内容,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容器,将书中的思想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去品味扉页上那几行不甚清晰的古体引文,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足以见得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这本书拿在手上,便有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必须先沉淀自己的心绪,准备好迎接一场精神的洗礼。可以说,光是外在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像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思想深邃的小众哲学译本,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拒绝一切冗余的修饰和无意义的堆砌。初读时,我不得不放慢语速,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却内含乾坤的短句。它没有那种现代畅销书里常见的煽动性或直白的口号,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近乎于禅意的叙述,如同山涧清泉,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汹涌。作者似乎信奉“少即是多”的原则,用最少的文字去触碰最广阔的命题,这要求读者必须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去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我发现,同一段文字,在不同心境下阅读,所得的体悟也截然不同,这正是其高明之处——它强迫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这种需要“努力”才能读懂的文本,反而更具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它将主动权交还给了读者,让每一次重读都成为一次全新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