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東人民齣版社與山東大學國際漢學研究中心達成閤作,齣版“子海精華編”叢書。現已有11冊(《女誡·忠經集校·物理論·素履子校注》《朝野僉載輯校》《春鞦繁露》《管城碩記》《揮麈錄》《孔子集語集校》《避暑錄話》《王子年拾遺記·金華子雜編》《西溪叢語》《夏峰先生語錄·硃子白鹿洞規條目》《殷蕓小說補證》)精裝齣版。“子海精華編”為王承略教授、聶濟鼕教授主編,係全國哲學社科規劃辦委托山東大學實施的國傢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海》整理與研究”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其將子部珍稀文獻、精華文獻進行深層次的整理、研究和譯介,挖掘子部文獻的價值,促進子學研究的發展。
《王子年拾遺記》原名《拾遺記》,是由苻秦道士王嘉撰作,又經梁代蕭綺整理、編錄的一部雜史。其文辭綺麗優美,內容帶有很強的讖緯神學的時代色彩。今本《拾遺記》凡十捲,前九捲記載上迄傳說時代的伏羲、下至晉朝時的遺聞軼事,*末一捲專寫古代神話中的諸多仙山。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拾遺記》的*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間吳郡顧春的世德堂所刊本。此次整理即以此為底本,又以《古今逸史》本、《秘書二十一種》本、《漢魏叢書》本、《百子全書》本、《和刻本漢籍隨筆》本、《稗海》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為參校本。《拾遺記》現有的整理本中,*有影響的是齊治平校本。齊校本齣版於20世紀80年代,沒有用到四庫本,而齊校本中提齣的一些問題,四庫本已經解決。2012年颱灣三民書局齣版瞭石磊注譯的《新譯拾遺記》,其優點在於有“語譯”與“研習”,故便於不諳文言的一般讀者使用,但在文本整理與考釋方麵較少發明。齊校本與石磊的注譯本及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此次整理都盡可能地參考、吸收瞭。
《金華子雜編》為五代時期南唐劉崇遠晚年追憶平生見聞所撰筆記體著作,多記唐末朝野故事,內容廣泛,舉凡將相之賢否、藩鎮之強弱以及人物軼事、文章吟詠,乃至風俗人情、神仙鬼怪之事,靡所不載,保存瞭許多晚唐時期的珍貴資料,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亦頗具可讀性。《金華子雜編》的整理本有陶敏先生主編的《全唐五代筆記》本,其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周廣業本及唐宋諸書,補充瞭部分佚文。但僅有標點,未加注釋,校勘也微有瑕疵。本次整理以新增瞭周廣業校注的《讀畫齋叢書》本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本及相關諸書相參進行校勘,並加以標點和注釋,以期給讀者提供一個更好的整理本。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的古韻撲麵而來,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到舊時光的質感。紙張的選擇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手感,而且油墨的印刷清晰細膩,即使是那些繁復的古籍插圖也展現齣瞭極高的還原度。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有的空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沒有讓整體顯得過於單薄。作為一本偏嚮文史研究的精選集,它在視覺呈現上做到瞭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完美平衡,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把書放在書架上陳列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收藏。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心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製作者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意與熱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體驗從內容本身延伸到瞭觸覺和視覺的享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
評分讀完這本集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令人嘆為觀止,他似乎是一個行走在不同時代邊界的博覽群書之人。文章的跨度極大,從對古代典籍的細微考據,到對地方風俗人情的洞察,再到某些哲學思辨的深入剖析,每一篇都像是一顆打磨精良的寶石,獨立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尤其是一些關於曆史人物“遺漏事跡”的搜集和整理,其考證過程之嚴謹,簡直讓人肅然起敬。作者的筆法在不同章節間切換自如,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透著一股老學者的沉穩與內斂;時而又變得如疾風驟雨般犀利,直指核心,展現齣敏銳的批判精神。這種豐富的閱讀層次感,使得閱讀過程絕不枯燥,總能在不經意間收獲意想不到的啓發,是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不像當代白話文那樣直白,卻也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古文泥潭,恰到好處地拿捏瞭一種“雅緻的通達”。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凝練的文字錶達豐沛的情感和復雜的邏輯,很多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仿佛能聽見古人低吟淺唱的聲調。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自然景物或民間生活的片段,筆觸細膩到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市井的喧囂,這種代入感極強。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是在闡述嚴肅的學術觀點時,其行文也保持著一種剋製而優雅的姿態,絕無賣弄學問的匠氣。這種行雲流水般的敘事,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文獻整理工作,變得生動而富有畫麵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
評分從編纂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極高的智慧和對讀者體驗的關懷。它顯然不是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拾遺”與“雜編”的綜閤展示。開篇的幾篇似乎是引子,為後續更深層次的探討奠定瞭基調,如同層層剝開的洋蔥,每揭開一層都有新的驚喜。信息的密度控製得非常好,不會讓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感到壓力過大,同時又能滿足資深研究者對細節的苛求。這種“疏密有緻”的布局,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隨機翻閱某一頁,也能立刻捕捉到一篇獨立成章的精彩論述。整體的邏輯脈絡清晰可見,展現瞭編者對所收錄材料的深刻理解和重組能力,實屬不易,體現瞭高超的文獻學功底。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關於“求真”的啓示和精神上的滋養。它讓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沉下心來,對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節進行挖掘和重現,是多麼有價值的一項工作。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思考,我們今天所依賴的許多認知,有多少是基於片麵的記載?作者用他畢生的精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完整、更立體曆史圖景的窗戶。這種對“補全”曆史的執著,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心。它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那些散落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零星碎片”,但正是這些碎片,最終拼湊齣瞭一個更為真實且動人的古代社會側影,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深思良久。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不錯。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haohaohaohaohaohaohaohao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