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我们呈现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牺牲的三位台湾青年李苍降、蓝明谷、邱连球的生命故事。他们出生于日据统治下的殖民地台湾,不得不接受日本所实行的“皇民”和“奴化”教育,对于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感受,自年幼起就具有强烈的抗日精神与祖国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投身到抵抗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历史浪潮中,将自身的理想与祖国的解放、台湾的回归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因而在思想上主动向共产主义靠近并在台湾参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并因此最终在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逮捕、刑求直至处决。
为了不让前人的历史被湮灭而扭曲,《幌马车之歌》的作者蓝博洲持续追寻前人的生命足迹与印记,在历史残酷的喑哑处苦心求索,想方设法搜集史料与人证,最终把这些被岁月尘埃掩埋忘却的身影铺展为时代的证言,见证了李苍降、蓝明谷、邱连球三位台湾青年为理想殉难的热血生命,以及不容抹灭和纂改的历史斫痕。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1987年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出版有《台共党人的悲歌》等二十余部相关著作。现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
●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933 年鲁迅是这么说的,如今蓝博洲也是这样想的。
——汪晖
● 我不认为蓝博洲只是一个『作家』,他是一个写历史的人,他为已经不为人知的台湾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言。
——吕正惠
寻找新民主同志会的同志——李苍降 1
寻找从福马林池捞起的诗人——蓝明谷 80
寻找六堆客家庄农运斗士——邱连球 188
大事年表 221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蜕变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是多么的渺小,又是多么的顽强。那些在历史的角落里被遗忘的生命,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在这里被重新拾起,被赋予了重量。我尤其被其中某个角色的成长轨迹所打动,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在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后,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那种内在的坚定,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选择”的意义,以及在困境面前,我们究竟能做出怎样的抉择。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些朴素却充满力量的对话,以及那些在沉默中爆发的情感。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封面设计有些复古,书名也似乎有些年代感,总觉得会是一本沉闷的读物。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强烈的叙事张力所吸引。故事并非一开始就铺陈开来,而是如同一个逐渐展开的谜团,一点一点地揭示出真相。作者非常擅长营造悬念,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钩子。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读上好几章,完全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书中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画卷。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转折都令人拍案叫绝。读完之后,我甚至有些意犹未尽,还想继续跟随那些人物的脚步,去探寻更多未知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一匹风尘仆仆的马儿,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书名“幌马车之歌续曲”,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浓郁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在广袤的草原上奔驰的幌马车,以及车上载着的故事和人物。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故事,能够让一首“歌”得以“续曲”?这是否意味着前奏已经足够荡气回肠,足以引人入胜?抑或是,那前奏留下的余音,久久不能散去,催生出新的旋律?想象着,在漫漫黄沙飞扬的时代,一辆辆幌马车承载着希望、离别、甚至是命运的转折,它们从何而来,又将驶向何方?车夫的歌声是否还回荡在耳畔,车轮滚动的节奏是否依旧敲击着心房?这其中,又会有怎样的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否会在这“续曲”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展现?单是这份想象,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去倾听那未曾谋面的歌声,去感受那未曾经历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带着希望的释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克制,仿佛在用一种近乎低语的方式讲述故事。它没有渲染过度的悲情,也没有刻意煽动情绪,而是将那些人生中的无奈与遗憾,温柔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失去的故事,关于错过的选择,关于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然而,在这些悲伤的底色中,却流淌着一种坚韧的力量。人物们并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选择带着伤痕继续前行,在失落中寻找新的意义,在平凡中发现微小的幸福。这种力量,没有惊天动地,却如同一颗种子,在干涸的土地上默默地生长。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确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仿佛被一种温柔的力量所拥抱,对于过往的遗憾,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接纳。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作者似乎并不在意情节的快节奏发展,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投注于对细节的描绘。每一次景物的转换,每一次人物的动作,甚至每一次对话中的停顿,都被赋予了细致的刻画。这种细致并非冗余,反而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在细微之处展现出温润的光泽。它让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仿佛置身于那个缓缓展开的世界中,去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去聆听远处传来的细微声响,去观察人物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微妙情绪。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的世界,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却充满了生活最真实的脉络,那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构成我们人生最根本的要素。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仿佛那些纷繁的思绪,都随着书页的合拢而渐渐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