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风雅

此间风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宋词
  • 婉约派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风雅
  • 情感
  • 传统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7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75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谈文艺创作的文字。作者这类谈文论画的随笔小品,文字一如既往的空疏冲淡,开阖从容,对于艺术创作,不管是书画戏剧,还民俗曲艺,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一派天然的美学情致和生活态度,让人不由地心生感动、向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一个士大夫。”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他的小说作品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汪曾祺的成就的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小说、散文和艺术,尤以前两者见长。粉丝遍及海内外。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20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在中国文坛,他被公认为“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特别大的”。


目录

001 文学散论
097 文艺杂谈
185 文集自序
223 文谭书序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的知识化

这个题目似乎不通。顾名思义,“知识分子”,当然是有知识的,有什么“知识化”的问题?这里所谓“知识”,不是指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全面的文化修养。

四十多年前,在昆明华山南路一家裱画店看到一幅字,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是一个窄长的条幅,浅银红蜡笺,写的是《前赤壁赋》。地道的,纯正的文徵明体小楷,清秀潇洒,雅韵欲流。现在能写这样文徵明体小楷的不多了!看看后面的落款,是“吴兴赵九章”!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赵九章是当时少有的或仅有的地球物理学家,竟然能写这样漂亮的小字,他真不愧是吴兴人!我们知道华罗庚先生是写散曲的(他是金坛人,写的却是北曲,爱用“俺”字),有一次我在北京市委党校附近的商场看到华先生用行书写的招牌,也奔放,也蕴藉,较之以写字赚大钱的江湖书法家的字高出多矣!我没有想到华先生还能写字。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写的字。我们知道,严济慈先生,苏步青先生都写旧体诗。严先生的书法也极有功力。如果我没有记错,“欧美同学会”的门匾的笔力坚挺的欧体大字,就是严先生的手笔(欧体写成大字,很要力气)。我们大概四二、四三年间,在昆明云南大学成立了一个曲社,有时做“同期”。参加“同期”的除了文科师生,常有几位搞自然科学的教授、讲师。许宝先生是数论专家,但许家是昆曲世家,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讲究。我的《刺虎》就是他亲授的。崔芝兰先生(女)是生物系教授,几十年都在研究蝌蚪的尾巴,但是酷爱昆曲,每“期”必到,经常唱的是《西厢记·楼会》。吴征镒先生是植物分类学专家,是唱老生的。他当年嗓子好,中气足,能把《弹词》的“九转货郎儿”唱到底,有时也唱《扫秦》。现在,他还在唱,只是当年曲友风流云散,找一个撅笛的也不易了。

解放以后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搞自然科学的只知埋头于本科,成了一个科技匠,较之上一代的科学家的清通渊博风流儒雅相去远矣。

自然科学界如此,治人文科学者也差不多。

就拿我们这行来说。写小说的只管写小说,写诗的只管写诗,搞理论的只管搞理论,对一般的文化知识兴趣不大。前几年王蒙同志提出作家学者化,看来确实有这个问题。拿写字说,前一代,郭老、茅公、叶圣老、王统照的字都写得很好。闻一多先生的金文旷绝一代,沈从文先生的章草自成一格。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不行了。比我更年轻的作家的字大部分都拿不出手。作家写的字不像样子,这点不大说得过去。

提高知识分子的文化修养,这不是问题么?

知识分子的文化修养普遍地提高了,这对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将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知识分子的文化修养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将会不堪设想。

西窗雨

很多中国作家是吃狼的奶长大的。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很多作家也许不会成为作家。即使有人从来不看任何外国文学作品,即使他一辈子住在连一条公路也没有的山沟里,他也是会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的,尽管是间接又间接的。没有一个作家是真正的“土著”,尽管他以此自豪,以此标榜。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为避战乱,住在乡下的一个小庵里,身边所带的书,除为了考大学用的物理化学教科书外,只有一本《沈从文选集》,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可以说,是这两本书引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屠格涅夫对人的同情,对自然的细致的观察给我很深的影响。 我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但是课外所看的,主要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我喜欢在气质上比较接近我的作家。不喜欢托尔斯泰。一直到一九五八年我被划成右派下放劳动,为了找一部耐看的作品,我才带了两大本《战争与和平》,费了好大的劲才看完。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沉重阴郁的小说。非常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很怪的作家,他好像把文字随便丢来丢去,就成了一篇作品。我喜欢他的松散自由、随便、起止自在的文体;喜欢他对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温情。我认为契诃夫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作家。从契诃夫后,俄罗斯文学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苏联文学里,我喜欢安东诺夫。他是继承契诃夫传统的。他比契诃夫更现代一些,更西方一些。我看了他的《在电车上》,有一次在文联大楼开完会出来,在大门台阶上遇到萧乾同志,我问他:“这是不是意识流?”萧乾说:“是。但是我不敢说!”五十年代,在中国提起意识流都好像是犯法的。

我喜欢苏克申,他也是继承契诃夫的。苏克申对人生的感悟比安东诺夫要深,因为这时的苏联作家已经摆脱了斯大林的控制,可以更自由地思索了。

……


《此间风雅》 一、 封面设计与装帧 《此间风雅》的封面,是一场意境的邀约,一次视觉的低语。它选择了极简主义的东方美学,没有喧宾夺主的大幅图案,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留白,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思绪的空间。封面上,一轮素雅的月牙,浅淡地悬挂在泼墨般的夜空中,几点疏星,如同不经意间洒落的灵感,点缀其间。色彩的运用,是低饱和度的青灰与淡墨,仿佛从古老的宣纸上传来的气息,带着岁月的温度和文化的质感。 字体设计上,《此间风雅》几个字,采用的是一种瘦金体,笔画纤细而遒劲,透着一股清逸的书卷气,又隐约可见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与风骨。字体的颜色,是内敛的银灰色,在深邃的背景中若隐若现,不张扬,却足够引人注目。封底,则延续了封面的整体风格,留白处印有作者的简介和部分读者好评,简洁明了,不失格调。 在装帧上,《此间风雅》采用了精装工艺,封面材质选取了进口的特种纸,触感温润细腻,仿佛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生命力。书脊处,烫金或压印的“此间风雅”字样,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的光泽,彰显其不凡的品质。内页纸张,选择了环保无酸的道林纸,微微泛黄的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阅读古籍的亲切感。翻阅时,纸张的轻柔沙沙声,如同低语,也像是在轻声诉说着书中的故事。装帧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在触感、视觉和听觉上,为读者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充满仪式感的阅读体验,与书名所传达的“风雅”意境相得益彰。 二、 内容梗概:时间的低语与文化的脉络 《此间风雅》并非一本讲述具体故事的叙事性作品,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画卷,一曲悠扬的回响,邀请读者在时光的长河中漫步,聆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淡泊、或热烈,共同构筑起人类精神世界的“风雅”之声。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风雅”二字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与呈现。它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领域,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文化范畴。书中的每一篇内容,都是一粒精挑细选的珍珠,串联起来,便勾勒出一幅关于“风雅”的宏大图景。 “风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风”代表着精神的自由、情致的表达、自然的契合;“雅”则意味着品味的高洁、格调的雅致、气质的脱俗。本书试图从历史的长河中,发掘那些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闪耀着“风雅”光芒的人物、事件、艺术品、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催生的精神特质。 书中可能包含的章节,并非生硬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散文、随笔、或者考据兼具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例如,可能会有一章,细腻地描绘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品茗论道,如何挥毫泼墨,如何在山水间寻觅灵感,如何在宴饮酬唱中展露风采。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洒脱与情深,便是“风雅”最生动的注脚。 又或者,书中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风雅”:古琴的幽远,书法的神韵,绘画的意境,园林的布局,插花的巧思。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一弦一柱思华年”,古琴的每一个音符,都可能包含着一段历史的记忆;“笔墨丹青,心迹洞明”,书画的线条与色彩,诉说着创作者的胸襟与情怀。书中将尝试去捕捉这些艺术背后,那份超越物质的、属于灵魂的“风雅”气息。 不仅仅是宏观的文化梳理,《此间风雅》同样关注微观的生活细节。例如,关于茶道的考究,从茶叶的产地、采摘、制作,到冲泡、品饮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细致入微的讲究。一杯清茶,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书中可能会描绘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茶席上,升腾的热气,氤氲着淡雅的茶香,品茶者静心凝神,感受那一刻的平和与美好。 又或者是,关于古典服饰的品鉴,不只是对款式、面料的描述,更是对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内涵的解读。汉服的端庄,唐装的华丽,宋服的素净,在不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雅”表达。书中可能会从一件服饰的剪裁、纹饰,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 《此间风雅》还可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探寻不同文明中的“风雅”之声。例如,日本的“侘寂”美学,其对残缺、朴素、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风雅”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对古典艺术的崇尚,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也闪耀着一种别样的“风雅”之光。本书并非狭隘地定义“风雅”,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不同文化中,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超越功利的美好。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做到“风雅”本身。它不会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也不会流于通俗的市井白话。而是以一种温润、细腻、富有诗意的笔触,营造出一种与内容相契合的阅读氛围。文字本身,也应成为一种美的载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风雅”的气息。 总而言之,《此间风雅》是一次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深度回溯与审美探索。它不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是一位引路人,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风景,在经典的碎片中,感受那些永恒的、超越时代的“风雅”之韵,启发我们对生活、对美、对精神的更深层理解与追求。它提供的是一种视野,一种境界,一种能够安顿心灵、滋养灵魂的文化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便觉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眼前是苍翠欲滴的林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生动鲜活的世界,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忘却了现实的纷扰。尤其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挣扎,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时常在阅读时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绝妙的措辞,每一次回味,都能带来新的感悟。这本书不像是讲故事,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谈,他的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中韵味的佳作。我将它珍藏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当心绪不宁,总会随手翻开一页,便能从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慰藉。这真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开篇的铺陈虽然看似缓慢,实则暗流涌动,为后续情节的爆发积蓄了巨大的能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宏大背景的同时,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那些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那些不经意的日常互动,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让整个故事的肌理无比丰满和真实。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我甚至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随之加速,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是许多作品难以企及的。而当情节转折出现时,那种猝不及防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震撼,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有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又不失深刻的文化底蕴。对于喜欢在阅读中寻找惊喜和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盛宴。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仍然回荡着那些鲜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对白,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它魅力所在。它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古典和典雅的表达方式,大量的典故和古朴的词汇,初看时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工具来理解其深层含义。然而,一旦跨过这个门槛,便会发现这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沉静而高贵的光泽。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准到位,没有丝毫的冗余或多余。它迫使我这个现代读者重新审视语言的力量,去感受那些被日常用语所磨平的棱角。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品味”和“研习”的。我甚至开始模仿书中的一些句式,试图在自己的文字中捕捉到那种韵味,虽然远不及作者的功力,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提升了我的阅读层次,让我对“文字之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匠心。纸张的选择,字体的设计,乃至留白的艺术,都与书中的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它给予读者的实体体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印刷品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页,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纹理,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反而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厚重与珍贵。它传递出一种信息:作者和出版方都视这部作品为瑰宝,值得用最好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这在当下快节奏、追求效率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让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成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感官享受。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它,不让它受到丝毫的损伤,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一种对美和传统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蕴含的哲思,它似乎在探讨一些宏大而永恒的主题,但又避免了空泛的说教。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思考融入到具体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之中,使理论变得可感、可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和“选择”的探讨,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复杂性、多重可能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关注事件的表象,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其背后的动机和更深层次的逻辑。它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引发了长久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会了你什么,而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你思考的能力。它不是提供地图,而是帮你磨砺了辨识方向的罗盘。这种能触及灵魂深处的震撼,是任何娱乐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捏来的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寰的创造能力,实在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

评分

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评分

冲着汪曾祺的文采买的,被圈粉,满足了一个吃货的无限想象。

评分

早就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文笔优美,非常接地气,值得收藏慢慢品读。

评分

good,特别喜欢汪老爷子的书,这回买来给女儿看,希望她能喜欢。京东发货速度就是快,隔日到达,服务也很好。赞赞赞。

评分

三本书凑齐了,人间有戏,人间草木,人间滋味。

评分

大黑蜂不像马蜂那样会做窠。它们也不像马蜂一样地群居,是单个生活的。在人家房檐的椽子下面钻一个圆洞,这就是它的家。我常常看见一个大黑蜂飞回来了,一收翅膀,钻进圆洞,就赶紧用一根细细的帐竿竹子捅进圆洞,来回地拧,它就在洞里嗯嗯地叫。我把竹竿一拔,啪地一声,它就掉到了地上。我赶紧把它捉起来,放进一个玻璃瓶里,盖上盖——瓶盖上用洋钉凿了几个窟窿。瓶子里塞了好些紫薇花。大黑蜂没有受伤,它只是摔晕过去了。过了一会,它缓醒过来了,就在花瓣之间乱爬。大黑蜂生命力很强,能活几天。我老幻想它能在瓶里呆熟了,放它出去,它再飞回来。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它仰面朝天,死了。

评分

三本书凑齐了,人间有戏,人间草木,人间滋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