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恰里特山下》讲述了一批边地军人的故事。他们曾是众人羡慕的军校生,却选择留在边疆,成为亲人和同龄人眼中的异类。有的人,因要继续留守边地,妻子与他们离婚;有的人,在苦寒生活中,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人,常常梦见掉入冰窟的战友的脸,想象假如掉进去的是自己,会不会有人下马去救自己……
整本书的书写非常克制,让人看到军人的另一面,在那些犹豫中,他们渐渐变得坚决;在那些困惑中,他们渐渐变得对未来清晰。那大部分人不愿意或不能够守护的,总要有人去做。
董夏青青,1987年生,现为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97年举办个人书法展,2002年获“纪念沈从文诞辰100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黄永玉为其颁奖。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芙蓉》《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数十万字的作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过报道。2011年,入选《人民文学》杂志和盛大文学联合评选“未来文学大家Top40”。2018年获得“人民文学·紫金之星”短篇小说奖。《科恰里特山下》是其首部小说集。
科恰里特山下 /001
高原风物记 /025
在晚云上 /049
苹果 /079
河流/099
高地与铲斗/133
旱獭155
近况/175
双人有余/201
垄堆与长夜/221
何日君再来/243
跋/265
车刚开出连队,七十五就抽搐起来。军医给他戴上吸氧机,来回检查了一下气体的流动。命令我和李健给他捏手捏脚,和他大声说话。一刻钟后,七十五第一次停止呼吸。指导员叫黄民停车,军医给七十五做人工呼吸,掐他人中。七十五醒了过来。
车子继续跑。与其说跑,还不如说在跳。从三连通往山下的几十公里山路,顺河而去。路面常被山溪冲断,在每年秋季早早冻成了冰。山路地势高,路面时常急转直下又蜿蜒而上,穿过像快坍塌的峭壁。每一座山头都有大片骆驼刺。落上雪的茎秆看着又粗又密。没有全萎掉的苔草,沾着一点青绿色的薄冰。太阳把草叶上的霜晒得发白。
依维柯的过道放不下一个担架。右边驾驶座后面两排座位,左边一排座位。只能放在两排座位上担着担架。依维柯车韧性不行,很颠。指导员和军医跪在座椅上扶着担架。我用肩膀扛着担架靠不到座位上的一头,不让担架侧滑。一过五公里的地方,手机信号中断,想和山下联系,问120的车到没到柏油路口也没办法。
今早,李健带他们班做十一收假后的恢复训练。连队对面新修了一座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会晤站,李健让他班上的人往会晤站跑,绕过门口的混凝土堆再跑回来。跑过去的时候,七十五第一个到。他们跑回程的时候,指导员问李健谁会第一个到?李健说,七十五。刚跑出三四十米,七十五扑倒在地。李健看到了,跳起来喊一个士官,让他去看看七十五,那个士官还以为在给他加油,拼命冲刺。李健冲了过去。
七十五说这两天晚上烧锅炉没睡好。李健送他回到班里,他拉开被子睡下了。到中午开饭时,七十五已经昏迷,身体发凉。
车还没到二道卡,七十五第二次停止呼吸。头一偏,手从担架边耷拉下去。
指导员再次叫黄民停车。军医趴上去给七十五连做三次人工呼吸。现在问题不止是蜿蜒狭窄、时有时无的土路,以及被冲断结成冰层的打滑路面。更要命的是与以烽火台为界的对面那个世界中断联系时,逐渐流失的信心。
做第五次人工呼吸时,军医拽了我一把。
等我喊一二三,第三下一起最大力朝他胸口按下去。军医说。
我和军医朝七十五胸口全力按下去,七十五身体向上弹起两三公分,再次恢复了极为微弱的呼吸。指导员贴到七十五脸上去听。
喘气了。指导员说。
李健低下头捶了自己脑袋两下,指导员扶他起来时,他干呕了一声。
没事吧?军医问他。
指导员给了军医一个眼色,示意他扶稳担架。
开车。指导员对黄民说。
我们继续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颠来颠去。依维柯像大地上新长出来的一口棺材。
两个多小时黄民才把车开过烽火台。一上柏油路,信号恢复,车也跑起来。团政委的电话进来,告诉指导员,他和救护车就等在哈拉布拉克乡那一排杨树跟前。团里的人都知道那排杨树。那十几棵树排得整齐过了头。
依维柯停在杨树底下。医护人员把七十五放到一张带轮子的担架上,抬上救护车开走了。指导员带李健上了政委的车跟着救护车。临走前,团政委叫我和军医去人武部,那边安排我们吃住一晚,明天再跟物资车返回连队。
我和军医站在路边。军医盯着涝坝里的杨树叶子,眼睛很久没有动一下。
他用火机点烟,打了两次火都灭了。他猛吸了口气,把烟扔了,用后脚跟把烟踩进了土里。又站住不动了。
我没有催他。我一点也不着急。大概还没有人跟七十五的母亲说这件事。
几年之前,我也有过军医这样的时候——对于本职工作,抱着一种很宏大的看法。那时候,全部生活,无论家庭、事业、个人情感,都在正常、积极的轨道上。女儿在我对人生最得心应手的时期出生。第一次见她,她晃着小小的脑袋。圆圆的、无毛的脸上没有微笑。而那一晚,她的脸警觉地,绷得紧紧的。我也记得她母亲投向我既讶异又悲哀的目光。少见的,没有描画过的眉毛,承担了她脸上绝大部分无措和虚弱的神情。
侯哥,去人武部吗现在?军医问。
都行。我说。
请你喝一口吧。军医说。
可以。我说。
你等我买个火。军医说完,转身往路边一个小商店走。我奇怪他怎么走得那么灵活,刚才看他,好像腿已经断掉了。
军医去的那家小商店旁边的小学,铁门忽然开了。五颜六色的小孩蜂拥而出。有一个穿紫色棉袄的小女孩,走得很慢,边看边舔自己手里的一个苹果,像是决意要把苹果全舔了才下口咬它。她的皮肤不白。那时候四连指导员说京京随我,皮肤黑,我给那狗怂骂了一顿。他说我有孩子了也给你开玩笑不就行了。去年他有了孩子,有段时间每天抱在怀里,听我们聊他孩子时严肃得要死。我们说,你捏着拳头干吗?说你孩子不好就要打人吗?
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这一辈从湖南过来的知青,有不少在体制里终老。他们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家庭,尽量跟随时代不掉队。前些年股市还可以的时候,我母亲也赶上了一点运气,给我成家打下了基础。他们的不安全感很强,怕积累的一点点财产忽然蒸发,怕院墙外面一夜之间乱掉。那时我找易敏谈恋爱,他们很高兴。易敏是长沙人,跟她小姨在阿克苏开干果店,还往长沙批发。战友羡慕我,说你多明智,早找好了退路。说这些话的人,因此比我更有上进心,挖空心思调职、搞副业,他们想攒更多的人脉和钱,认为有钱就能从任何乱局中抽身。
今年春天,易敏和我回父母家吃饭。席间说到如果我不离开部队,就先分居。易敏走后,母亲去刷碗。我和父亲坐在客厅沙发,父亲抽着烟。我去够茶几上的火,也想点一根。刚拿上,被父亲一脚踢掉了。
我喜欢易敏,她说话的声调,她穿每件衣服所表现出的,故意和本地女人十分不同的姿态。喜欢别的男人看见她在我身边时露出的眼神。但这两年她越来越焦虑。我的调职停滞不前。结婚时那个年纪持有的完美履历,已开始逐渐失去给她带来希望的价值感。我能感到她注意力的分散,无论白天夜晚,她的热情都更像前两年用剩下的。更重要的,她不想再带京京在阿克苏生活。京京该上小学了,应该去教育环境更好的地方念书,为初中去美国做准备,到时我们在美国再生一个。她姑妈在佛罗里达州。她希望我脱掉军装,先把出国的铺底资金赚出来。
目所能及,社会上掀起了创业和房产的热潮,大家除了谈钱还是谈钱。但除了在部队每天按要求做好分内事,我还有什么额外的才干和本领?也想象不到京京去美国以后会什么样子,还有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如何长大。作为父亲,我没有把握让孩子尊重和依赖。也不相信,自己能先于孩子喜欢那里。
去年元宵,我陪易敏从长沙去宁波看她姑妈。在高铁站安检口,易敏抱着京京,看着我被带到一旁,两位安保人员过来对我进行再一轮检查。我说明身份,找出证件给他们。他们接过证件,对比端详我的本地身份证。再将证件还给我,示意我可以离开。直到列车开动,易敏才开口说话。她说到了宁波想先带京京去医院体检,每天进出超市、银行、商场、饭店这些地方的安检门,辐射会怎样影响孩子的身体?我当然明白,她并非在说体检这件事本身。以前我们还能用不相互威胁的口气谈这件事的时候,我说过很多。讲这是整个世界都在面对的两难局面,一个欧洲和半个亚洲都被胁迫。尽管我也知道,只有不在这里生活的人才会这样谈论它的境况。易敏说,人活着为当下,而不是为了活进历史课本。
我父母支持易敏的想法。他们核算了房产折合人民币多少,去珠海看望了当地教会的朋友,商量搭伴养老的事宜。父亲参加过一位朋友的葬礼,在环南路教堂。在那之后,他每个周末都过去礼拜。我和他聊天,提及过去读书时他给我写信,那时他谈理想,讲信念,在我疲乏和焦躁时,给我心智的指引。而现在,就仿佛既已找到信徒,他便可以放下一些之前的担子。父亲讲,他去教会,和头脑中既有的信仰并不冲突。他被那场葬礼打动了。教友们从教堂陪同家人到360省道边的公墓。下葬时,每人上前撒一把土,献一枝花,之后填土立碑。没有哭闹和吃喝。他希望自己的老年和离世也能简洁、朴素和不动声色。他说,这和易敏追求不背思想包袱的生活一样,并非不体面的、可耻的。父亲说,希望你能代表我和你母亲回到湖南,或者去国外。
下午的阳光照耀黑色柏油路和学校新架起的高高的钢质拒马。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不论是天山百货门前和成都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是少见的高楼后面凋敝的小巷,都在力证自己毫无危险性。现在,这里大概是整个国家治安最为良好的地方,秩序和巨额援建资金都力图帮我们重建信心。房价看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的利好消息不断传入。一部分本地人身处其间,逐渐产生倍受重视的自豪感。同时,时间紧迫,这一切都发生得很快。让另一部分人心怀焦虑,孤立无助。网络新闻和街头议论左右他们的心情。让他们一会儿从沮丧冲上乐观的巅峰,转瞬又跌回谷底。
我的为人,我的生活方式,多少年来,在这个地方具备了自己脆弱的形态。这种脆弱与无能和持有何种学历、办事能力无关。我有自己的老师,同事和朋友,有常去的集市和饭馆,怎么会不习以为常?与此同时,当我开车经过多浪河边的凤凰广场,穿进没有半点装饰的小路,路旁一排1995年建盖的楼房正在拆除。我知道,过去的生活也已被新的洪流全部冲走,不可能为我重现。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游戏的鬼才之作!我得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精妙绝伦的句式结构给“绊倒”,但每次“绊倒”后,都能体验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它的语言密度极高,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解构一首篇幅极长的、结构异常复杂的现代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的手法,那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把过去、现在和潜意识的碎片不断地交织在一起,读者必须像个侦探一样,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快感。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拿起笔做笔记,标出那些关键的意象和重复出现的主题词,试图捕捉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暗码”。坦白说,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过去,你会错过掉这本书90%的精髓。它要求读者投入智力上的努力,去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中来。这种互动性,使得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刷手机边看的休闲读物,它需要你全身心的专注,才能领略到那种数学般精准的美感。
评分那本《科恰里特山下》的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封面设计得挺朴素的,一看就是那种沉下心来做内容的,没有太多花哨的营销噱头。刚翻开的时候,感觉作者的叙事节奏稍微有点慢热,文字也偏向于一种古典的、娓娓道来的风格,不像现在很多小说那样开篇就抛出爆炸性的情节。我差点就把它放下了,但朋友极力推荐,说这书需要耐心。于是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去感受那种沉淀下来的文字力量。 慢慢地,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对于环境的描绘简直是出神入化,无论是山间清晨的薄雾,还是午后阳光穿过树梢洒下的斑驳光影,都仿佛能触摸到。那种气息,那种湿润度,都清晰地刻画在脑海里。更让我震撼的是人物塑造。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复杂的内心挣扎和难以言说的情感。他们的对话里充满了未尽之意,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几句看似平淡的交流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这本书需要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你得把自己完全掏空,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给予的冲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快餐文学,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次回顾,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出来,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宏大命题,都被包裹在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那种韵味,是很多追求速度的当代作品里找寻不到的宝藏。
评分说真的,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对那些根植于特定地域文化背景的典故和习俗一窍不通。作者没有丝毫要为“外来读者”降低门槛的意思,他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某种基础的文化素养。这让我在阅读初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很多场景的张力和人物动机都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最终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志,去理解那些地名背后的历史回响,去探究那些古老仪式的象征意义。当那些背景知识一点点被补全后,原本晦涩难懂的情节突然间亮了起来,像一张老旧的羊皮纸被熨平,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如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复杂、古老且充满张力的文化世界的门。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份未被充分解读的文化遗产,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考古”。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同期的其他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知识与叙事完美融合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但最终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性”的颠覆。叙事者本身似乎就不可靠,他提供的视角充满了主观的臆测、记忆的偏差,甚至是刻意的误导。读者必须时刻警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眼前描绘的场景是“发生过的事实”,还是叙述者为了自我安慰或逃避现实而编织出来的幻象。这种叙事上的模糊地带,造成了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焦虑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神。例如,书中多次出现关键性的场景重复,但细节上却有着微妙的、令人不安的差异。这迫使我不断地在文本中寻找“锚点”,试图分辨哪个才是“正史”。这种后现代的解构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拷问你“你如何确定你所看到的”。这种对叙事本质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层次感远远超过了其情节本身。它成功地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在质疑自己对“现实”的感知,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文学魔法。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漫长而宁静的共振”。它不像那些大起大落的畅销书那样,用戏剧性的冲突来抓住你。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像山风一样,在你察觉不到的时候,已经吹散了你内心的尘埃。这本书的主题——时间的流逝与人面对衰败的无力感——是通过无数个极度细腻的生活瞬间来传达的。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发指:一个老旧房间里灰尘的气味,一个不经意间被遗忘在角落的物件,一次漫长到近乎冗余的等待。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却像一个个微小的引力源,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我读到最后,并不是因为情节达到了高潮而落泪,而是被那种对生命本真的深刻理解所触动,那是一种带着接受和释然的平静。它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绪被捋顺了,脚步也变得更加沉稳,仿佛也曾在科恰里特山下,与那些人物一同经历了那段漫长而真实的岁月,虽然我并不知道具体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但那种被洗涤后的宁静感,是真实存在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