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汪曾祺作品--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集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生活
  • 散文
  • 经典
  • 茶文化
  • 闲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3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汪曾祺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喜欢慢生活、闲适生活的读者;生活疲惫,需要身心放松的读者;热爱文学的读者。

汪曾祺的文章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是有诗意的。

如果你很辛苦、很累,那么坐下来歇一歇,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品一品自己的人生。

一花一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慢下来的世外桃源。

老舍、沈从文、贾平凹、冯唐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信手拈来。他的文字有烟火气,书中所描述的人间草木,看得人平静欢喜,又生出些淡淡的惆怅来。生活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暂且放置在一边,不如喝茶乘凉聊天去!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文章清新淡雅,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之意趣,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汪曾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 002
花 - 008
草木春秋 - 014
北京的秋花 - 024
云南茶花 - 030
岁朝清供 - 033
紫薇 - 036
腊梅花 - 040

第二章 鸟兽虫鱼
昆虫备忘录 - 044
夏天的昆虫 - 048
草木虫鱼鸟兽 - 052
北京人的遛鸟 - 056
香港的鸟 - 060
录音压鸟 - 062
灵通麻雀 - 065
雁不栖树 - 067

第三章 时令节气
夏天 - 070
冬天 - 074
花园 - 077
葡萄月令 - 082
大地 - 090
酒瓶诗画 - 094
烟赋 - 096

第四章 行者无疆
胡同文化 - 102
泰山片石 - 107
金陵王气 - 121
长城漫忆 - 125
滇游新记 - 129
四川杂忆 - 142

第五章 趣闻轶事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158
闻一多先生上课 - 17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 173
才子赵树理 - 182
金岳霖先生 - 185
七载云烟 - 191
泡茶馆 - 206

精彩书摘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寻常光景里的烟火气》 在浮躁喧嚣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被时光悄悄珍藏起来的、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日子?那些清晨窗边透进的微光,午后树荫下的低语,黄昏炉灶旁升腾的炊烟,以及夜半月色洒满的庭院,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名为“生活”的宏大叙事。 这本书,恰是试图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寻常光景”,将它们一一拾起,串联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卷。它不是要讲述惊心动魄的传奇,也非探寻深奥难解的哲理,而是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被大众视野遗忘,却在每个平凡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瞬间。 想象一下,初夏时节,江南的巷陌里,石板路上洒落着斑驳的树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栀子花香,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泥土芬芳。一位老者,坐在自家门前的小板凳上,手里握着一把旧蒲扇,不紧不慢地摇着,目光悠远,仿佛在回味着过往的某个片段。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透着一种安详与淡然。或许,他正想着年少时与伙伴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的时光,或许,他正回忆着与爱人初见的那个黄昏,又或许,他只是静静地享受着此刻的宁静,感受着微风拂过带来的凉意。 又或者,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三五好友围坐在一个稍显陈旧的茶馆里。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高档的茶具,只有几张老旧的八仙桌,几把木椅,以及一个炉子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铜壶。茶香袅袅,氤氲着整个空间。大家随意地摆弄着手中的茶杯,或是捧在手心,感受着温度;或是凑近鼻尖,轻嗅那清雅的香气。话语并不总是围绕着什么重要的事情,可能只是聊聊最近看的一本书,最近遇到的一件趣事,或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点小憧憬。没有压抑,没有伪装,只有最真诚的交流和最放松的状态。话题可以天南海北,也可以家长里短,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谊,每一个笑声都带着舒畅。这种“聊”的状态,本身就具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它驱散了日常的疲惫,消融了彼此的隔阂,让心灵获得短暂的休憩与慰藉。 书中描绘的,便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不刻意追求宏伟的目标,也不沉溺于无谓的烦恼,而是懂得在寻常日子里,给自己留下一份从容与闲暇。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晚饭;是孩子在院子里,天真无邪地追逐着蝴蝶;是邻里之间,互相搭把手,传递着温暖;是读一本好书,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是听一首老歌,让熟悉的旋律,勾起尘封的记忆。 书中那些被细腻捕捉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外在景象,更是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思。它让我们看到,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人们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人们如何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在朴实无华的交往中,人们如何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个关于“老物件”的故事。一个用了几十年的木箱子,表面已经磨损,甚至有些地方还留下了孩童时期的涂鸦,但它承载了太多家庭的记忆,从新婚的嫁妆,到儿女的出生,再到家庭的搬迁,它始终静静地陪伴着,见证着这一切。又或者,是一个关于“手艺”的故事。一位年迈的手艺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在指尖下,将平凡的材料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他的手,粗糙而有力,却饱含着对技艺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对手艺的坚持,不为名利,只为那份传承与匠心,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力量。 书中对于“食物”的描绘,也绝非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承载着情感、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或许是儿时外婆亲手制作的糖点,那种甜蜜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舌尖;或许是家乡特有的风味小吃,那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替代的味蕾乡愁;或许是秋日里,一家人围炉而坐,烤着地瓜,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食物,以最直接的方式,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味蕾的体验中,感受到温暖与幸福。 书中的人物,也并非都是伟岸的英雄,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期盼,也有自己的小确幸。他们可能是一位勤恳工作的父亲,用坚实的臂膀为家人遮风挡雨;可能是一位慈爱的母亲,用温柔的话语,安抚着孩子的童年;可能是一位热心的邻居,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可能是一位执着的梦想家,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心中的追求。他们身上闪烁着普通人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的故事。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老朋友,静静地坐在你身边,用娓娓道来的语气,与你分享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不强求你顿悟什么,也不迫使你改变什么,它只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与放松。它让你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重新感受那些被淡忘的温情。 它鼓励我们,即使身处高楼林立的都市,也能在心中保留一方属于自己的田园;即使面对生活的压力,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心灵的充盈;真正的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平凡。 阅读这本书,或许你会回想起年少时,夏日午后,和伙伴们在老屋的屋顶上,乘着凉风,谈天说地的场景。那种无拘无束,那种自由自在,那种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至今仍清晰可见。又或许,你会想起,在某个微雨的日子,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茶,聊着家常的温馨。茶香四溢,话语温暖,那种融融的亲情,是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在那里,你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初心。它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珍视情感的读者的礼物,一份关于“寻常光景”的,温暖而动人的记录。它提醒我们,生活最美的风景,有时就在那些不经意间,在那些“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的悠闲时光里,在那些平淡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日子里,静静地绽放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简直就是一首写给夏日的诗,充满了一种让人心神荡漾的邀约。“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何尝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一种状态?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停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朋友闲谈,感受微风拂面,简直就是一种奢侈。而汪曾祺先生,他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淡雅的韵味,总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力量。我曾被他描写故乡的点滴所打动,被他笔下的人物所吸引,他总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这本书,我猜想,一定也充满了类似的惊喜。或许里面会有关于他熟悉的家常菜肴的描写,或许会有他对一些老物件的情感流露,又或许,会是一些关于过往岁月的温柔回忆。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种回归生活本真的感觉,一种不再被外界纷扰所打扰的平静,就如同题目所言,安安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悠闲与惬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作者的笔名太有味道了。“汪曾祺作品”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他文字里的那种淡雅、隽永,还有那份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曾读过他关于故乡的文字,那些关于乡村风物、淳朴人情的描绘,仿佛能把我带回一个久远而温暖的年代。而“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夏日特有的悠闲和自在,勾勒出一幅生活的美好画面。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讲了些什么,但单凭这个名字,我就能想象到其中定然充满了生活气息,有那些家常的谈话,有关于食物的描绘,有对时节变幻的感悟,甚至可能有几个关于老友之间偶尔小聚的场景。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对生活不疾不徐的欣赏,就像品一杯温热的茶,在闲适的午后,任思绪在文字的河流里自在地漂浮。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能带来多少震撼和惊叹,更在于它能否让你在读完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余韵,并且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慰藉。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的文字,不像某些作家那样,充满了张力,或者直击灵魂深处。他的文字,就像是山涧里流淌的溪水,清澈,平和,却能滋润心田。我曾经被他写过的昆明,写过的故乡,以及那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所打动,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也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这本书的题目“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我猜想,这本书里或许会有关于美食的描写,有关于老物件的回忆,有关于朋友间的闲谈,更有他对生活琐碎之处的独特体悟。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份久违的安宁,那份不急不躁的生活智慧,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也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评分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仅仅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勾起我对夏日午后最美好的想象。那种知了在树上声声不歇的鸣叫,那种从窗户缝隙里钻进来的斑驳阳光,还有那凉席上微微的汗意,以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水,都化作了此刻心底最柔软的回忆。而联想到汪曾祺先生,我更是充满期待。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充满着一种朴素而又动人的生命力,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对人间烟火气的描绘,总能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我无法预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坚信,它绝不会让我失望。或许里面会有他对一些寻常事物的独到见解,或许会有他对一些老友的思念,或许会有一些关于花鸟虫鱼的闲谈,又或许,仅仅是他在某个夏日午后,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回归宁静的力量,一种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让我在忙碌之余,也能寻回那份属于自己的悠然与自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随性,那种略显斑驳的纸质感,配上“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这几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夏日午后,院子里微风吹拂,一杯清茶在手,什么都不用想,就这么静静地待着。我一直很喜欢汪曾祺先生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态度,总觉得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的世界里,能够保持这份从容,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我猜想这本书里,大概率是充斥着这种气息吧,就像他笔下的《受戒》里的小和尚,《故乡》里的那个充满野趣的童年,都有一种淡淡的、却又绵长的回味。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如何描绘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那些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那些不经意间的点拨,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毕竟,生活不仅仅是奔波和忙碌,更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和体味它。这本书,就像是汪曾祺先生抛给我的一枚橄榄枝,邀请我去一个可以放慢脚步,悠然自得的世界里小憩片刻。

评分

京东做活动真给力,多谢京东!

评分

学习了,增长了知识。

评分

各方面都不错,全5分!

评分

还没看,看起来不错

评分

媳妇的爱

评分

还没看,看起来不错

评分

板式设计比较新颖。和戏曲结合较多,专业人士喜欢。送长辈比较好。

评分

各方面都不错,全5分!

评分

先生的拥趸,线装的很有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