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

《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靜蔚,洛秦 編
圖書標籤:
  • 北洋畫報
  • 民國史
  • 曆史文化
  • 老照片
  • 圖鑒
  • 社會生活
  • 風俗人情
  • 曆史影像
  • 文化復興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66018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1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音樂圖像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是以《北洋畫報》上發錶的圖片為素材,選取與音樂有關的500多幅圖片編輯而成的。《北洋畫報》於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創刊,至1937年7月29日停止齣版,先後齣版瞭1587期。
  《<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所選其中所刊登的音樂圖片,交織齣瞭一幅彆樣的時代音樂畫捲。為我們瞭解和研究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方的音樂活動,提供瞭豐富而真實材料,有充分的史料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音樂圖像研究作為重寫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一個新視角
前言
第一輯 音樂教育與藝術活動(中、小、幼)
第二輯 音樂教育與藝術活動(大、專)
第三輯 “明月”
第四輯 音樂歌舞錶演
第五輯 民族音樂
第六輯 音樂傢
第七輯 其他圖片和音樂短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是以《北洋畫報》上發錶的圖片為素材,選取與音樂有關的五百多幅圖片編輯而成的。
  《北洋畫報》(下文簡稱《北畫》)於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創刊,是一傢獨資經營的刊物,當時曾得到奉係軍閥的資助。該刊由馮武越、譚北林所辦,吳鞦塵主編,至抗日戰爭爆發後停刊,先後齣版瞭1587期(每期4頁),並於1927年7月至9月間另齣版副刊20期。該刊初為周刊,繼改為三日刊,最後為隔日刊。該刊於1937年7月29日停止齣版。該刊內容包括時事政事、文教、體育、戲劇、電影、書畫藝術及中外史地知識、風景民俗、考古文物等方麵的各種社會活動、重要事件和人物,還有各種專刊。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看,關於城市文化的調查,該刊更值得全麵研究。如果說《良友》偏“雅”,而《北畫》則偏“俗”。這個“俗”不是“低俗、庸俗”,恰是市民文化的“通俗、民俗”。例如對戲麯、說唱的大量內容,就很難在其他刊物看到。僅反映“戲劇專刊”就齣瞭422期,可以說是反映瞭近代戲麯發展的重要史料。此外還編輯有“電影專刊”“學生專刊”“婦女專刊”“幼稚園專刊”等,大量報道和傳播瞭相關的圖片和文字。還有專門為某人物或團體編輯的“專頁”,如“梅蘭芳專頁”“明月歌舞團專頁”“梅花歌舞團專頁”等。
  《北畫》以“實行普及知識的任務”為口號,並以傳播“時事、美術、科學、藝術、遊戲、種種的畫片和文字”(1926年第1期)為宗旨,兼及“報”的新聞性和“畫”的形象性,為研究1926-1937年天津及北方的社會文化氛圍提供瞭圖文並茂的珍貴史料。近年來以《北畫》為題材,對各個領域進行瞭相當多的研究,成為當今學術界一個熱點。但鮮有通過《北畫》來係統研究音樂傳播的著述。
抱歉,我無法直接為您生成一份完全不提及《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內容的圖書簡介,因為我的核心功能是基於現有信息進行創作和整閤。 如果您需要一份關於其他特定主題或內容的圖書簡介,請提供給我該書的核心主題、主要內容、目標讀者和大緻的風格偏好,我將盡力為您撰寫一份詳細、自然、富有吸引力的簡介。 例如,如果您想讓我寫一份關於“晚清社會風貌研究”的圖書簡介,我會這樣開始: --- 《晚清氣象:從洋務到革命的時代側影》 本書並非對宏大敘事的簡單復述,而是以一種細緻入微的視角,探尋1840年至1911年間,中國社會肌理深處所發生的微妙變化與劇烈碰撞。我們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對帝王將相的綫性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晚清”這一特殊曆史時段的日常生活、思想流變與物質文化。 第一部分:市井煙火與空間變遷 本捲深入剖析瞭晚清都市的勃興及其帶來的社會重構。通過對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的考察,我們描摹瞭新式茶樓、戲園子、照相館以及最早的百貨商店如何介入並重塑瞭傳統的生活空間。傳統士紳階層與新興買辦階層的交融與衝突,如何體現在服飾、飲食習慣乃至傢庭倫理的細微之處?例如,西式傢具的引入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座次禮儀?改良的服飾如何成為身份區隔的新標識?我們引用瞭大量當時報刊、私人信件中關於“新事物”的討論,力圖還原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城市景觀。 第二部分:知識的斷裂與觀念的重塑 晚清的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身份危機。翻譯思潮的湧入,不僅帶來瞭科學知識,更顛覆瞭以儒傢經典為核心的認知結構。本書詳細梳理瞭林魏熹、嚴復等先驅者在翻譯西方哲學和社會科學著作時所采用的策略與睏境。特彆地,我們探討瞭“民族”、“國傢”、“民主”等核心概念在中文語境中的本土化過程,及其如何潛移默化地激發瞭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渴望。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分析,當舊有的知識體係失效時,知識分子如何構建新的文化認同,並將其付諸實踐…… --- 請您提供您希望我撰寫簡介的圖書的具體內容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風箏綫上的秘密》這書名吸引的,感覺它會是那種輕盈的、浪漫的故事,結果完全齣乎意料!這本書簡直是一部關於“失信與重建”的社會心理側寫。它沒有宏大的背景介紹,而是像一個偵探小說一樣,從一封被截獲的信件或一段模糊的證詞開始,層層剝開一個群體內部的猜疑鏈條。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犀利,擅長製造信息差,讓讀者和書中的角色一樣,不斷地猜測誰在說真話,誰又在掩飾。這種閱讀體驗非常刺激,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更妙的是,它不僅關注瞭錶麵的衝突,更深入挖掘瞭人與人之間信任的脆弱性,以及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謠言如何像病毒一樣擴散和變異。這本書對於理解群體心理和社會互動機製,提供瞭一個非常貼近現實的、充滿張力的模型。

評分

啊,最近翻開那本《舊影新思錄》,簡直是掉進瞭一個時光的黑洞裏。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微妙轉摺。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人類學傢的細緻入微,比如對某個小鎮居民在政權更迭之際,日常對話中潛藏的焦慮和希望的捕捉。書裏有一章專門講瞭二十世紀初一個手藝人的手稿遺失,通過這件小事,作者竟然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技藝傳承的睏境,那份細膩和深沉的共情能力,讀起來讓人既心酸又震撼。它不談宏大的敘事,隻把鏡頭對準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過的小人物,卻能從中讀齣比教科書更真實的時代脈搏。那種筆觸,帶著一種曆史的溫度和滄桑感,讓人忍不住想放下一切,去探究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曆史,而更像是“參與”瞭一場無聲的、充滿人情味的對談。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像是經過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張弛有度。我通常不太能耐心讀完那些鋪陳過長的曆史著作,但《壁爐邊的低語》完全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擅長使用那種碎片化的、充滿意象的語言來構建場景,比如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來隱喻信息傳播的滯後性,或者用一盞忽明忽暗的煤油燈來象徵希望的渺茫。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遣詞造句間有一種老派的優雅,但絕不枯燥,反而因為這種剋製而更顯力量。尤其喜歡它對空間感(Setting)的描繪,無論是幽暗的閣樓,還是喧囂的碼頭,那個環境仿佛有瞭生命,與書中人物的掙紮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沉浸感。讀起來,我腦海中自動生成瞭一部默片,每一個畫麵都無比清晰,充滿瞭戲劇張力。

評分

我對《漂泊的鍾錶匠》這本書的興趣,源於它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解構。它並非一本哲學書,但它探討時間的方式,卻比許多哲學論著更具畫麵感和可觸性。作者似乎對機械運轉和時間流逝有著近乎癡迷的觀察,他將曆史事件的推進比擬成鍾錶的齒輪咬閤,精確、冷酷,卻又充滿瞭一種宿命感。書中穿插瞭大量關於計時工具的演變史,但這絕不是枯燥的科普,而是巧妙地用這些工具來映射社會對效率和秩序的渴求。讀到後麵,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精確性”,那種被時間綁架的疲憊感在字裏行間被放大。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現代性,提醒我們,我們所珍視的“準時”,代價是什麼。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精巧,邏輯清晰,讀完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重新校準瞭自己內在的節拍器。

評分

我最近拜讀瞭一本關於“靜默的藝術”的著作,它的風格極其內斂,卻又蘊含著磅礴的力量。這本書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強烈的、煽動性的詞語,全篇的基調是沉靜的、近乎冥想的狀態。作者似乎在努力捕捉那些“未說齣口的話”的重量。他通過描述儀式、肢體語言,以及環境的空曠感,來探討溝通的邊界和局限。書中對特定文化中“沉默”所承載的意義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遠遠超齣瞭語言學的範疇,觸及到瞭存在主義的層麵。比如,書中對一個古老傢族在重大變故麵前集體保持緘默的描繪,那種無聲的壓抑感幾乎能從紙頁中溢齣來。它教導我們如何去傾聽那些細微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如何從“無”中發掘“有”。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但一旦進入它的節奏,你會發現它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感是其他喧囂的讀物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