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

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長之 著
圖書標籤:
  • 李白
  • 道教
  • 詩歌
  • 文化
  • 曆史
  • 文學
  • 痛苦
  • 唐詩
  • 傳記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388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2741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開風氣之先,在李白研究的角度、方法上做瞭突破性嘗試。以人格分析的視角,追尋詩人“生命的流露”。全書文氣連貫,避免分割考證,而是“深入於詩人世界中的吟味”。


內容簡介

本書以李白的遊曆生活為經,以李白試圖擺脫凡俗羈絆的精神為緯,形成有道教氣質的詩句,深入體察詩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內心之痛苦,解析其詩歌中的豪氣和語言風格的形成。作者李長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質,認為詩人對命運的抗爭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現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卻是現世的終歸無法保留。作者以銳利的觀察,輔以設身處地的理解,刻畫齣鮮活靈動的李白形象。本書名為《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作者李長之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完成的作品,至今仍為李白詩歌研究中的重要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李長之(1910-1978),初名李長植。生於山東省利津縣。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係。先後在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傢、學者,在文學批評和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造詣尤深。齣版有《夜宴》、《魯迅批判》、《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評精神》、《文藝史學和文藝科學》、《西洋哲學史》、《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學史略稿》等二十餘種專著,六百餘篇論文。


精彩書評

既有學術著作銳利的透視,又有散文詩樣耐人尋味的氣韻,是《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在李白研究領域成為常青樹的原因,也是李長之眾多學術專著仍然活躍至今的原因。——於天池


目錄

懷李太白——為本書渝版題

第一章 導 論
  一 瘋狂,夢境,和藝術世界的
    相通與相異
  二 李白的本質:生命和生活
  三 異國的精神教養
  四 遊俠
  五 所謂豪氣
第二章 李白求仙學道的生活之輪廓
第三章 道教思想之體係與李白
第四章 失敗瞭的魯仲連——李白的從政
第五章 李白的文藝造詣與謝朓
第六章 李白:寂寞的超人
  一 李白的情感生活
  二 李白的友誼
  三 瞭解李白之杜甫
  四 李白之身後
  五 李白和山東
  六 李白的風度和勤學
  七 李白與一般詩人之共同點
八 李白之痛苦


精彩書摘

文摘一

懷李太白
——為本書渝版題



周遭,原始生命力的稀薄呀!
上下,沙漠的壓迫!
叫我如何不懷李太白?

真正能夠大笑的人在哪裏呢?
“仰天大笑齣門去”,
那是李太白!

真正有大苦惱的人在哪裏呢?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那是李太白!

除非李太白!
覺醒的廣大的人群呀!
覺醒的深厚的民族呀!
覺醒的,獨立的,活活的生物!——人呀!
快些要求“原始的生命力”歸來!

不安定的靈魂呀,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
君亦為我倒卻鸚鵡洲”,
原始生命力的奔溢呀,
我思李太白!

“我本不棄世,
世人自棄我”,
有誰這樣深深的
(如尼采所說,比深夜更深的)
因為愛世人而換來的哀感的呢?

快些要求“原始的生命力”歸來!
不知道愛李太白的人,
應該快快死掉吧,
因為他的生命早已枯槁。

二十九年八月三十日作

文摘二:




在我的心目中,李白是有一個活潑潑的清楚的影子在那裏的。把這一個活潑潑的影子寫下來,就是這本小書。
這原是我要閤並起來寫的關於中國五個大詩人(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李商隱)的一部大書的一部分,所以這小書中也時時以他們五個人作為對照。——屈原、陶潛、杜甫、李商隱,是同樣在我心目中有著活潑潑的清楚的影子的;我也一定把他們像寫李白這樣寫下來。
現在我請求讀者的是,假若你根本不看這本書,我當然沒有話說,如果你看,我希望順次序看,而且不要跳著看,小地方也要看,引的詩更要看。為什麼呢?因為本書是一篇整個的有機的長文故。小地方,也關連著整個的意義。施賁格勒 (Oswald Spengler)不是從些小地方看文化的形態學麼?我們何嘗不可從小地方看詩人的生命流露?其次,假若你有興緻,我又願意你一次看下去。
在我新近又重自校正瞭一遍之後,我很愛這本小書瞭,你可以看齣這是一句心裏的話。我之愛,是因為其中有著活潑潑的清楚的李白!我仿佛給李白拍瞭一個照似的,我覺得相當真,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有點沾沾自喜。
我們常讀到外國很好的批評文學,那麼親切,有時像傢常。——自然,在傢常之中,總有銳利的透視,耐人尋味的風趣。難道不能同樣寫中國詩人嗎?為什麼一寫起來,就總老氣橫鞦呢?這是我不解的。考證,我不反對,考證是瞭解的基礎。可是我不贊成因考證而把一個大詩人的生命活活地分割於餖飣之中,像饅頭餡兒。與考證同樣重要的,我想更或者是同情,就是深入於詩人世界中的吟味。這些話,我不敢說我做到,可是我是這樣希望,這樣想法。
書中引詩以繆本為主,有時參以王琦輯注本。
謝謝徐仲年教授,他對這本書有著興緻,又由他得以
齣版!

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渝州


文摘三:
李白之痛苦

不過,在說過一切話之後,李白卻還是一無所有:空虛和寂寞而已,渺茫和痛苦而已。
他自己的一切,是完全失敗瞭,“我發已種種,所為竟無成!”(《留彆西河劉少府》)
就根本處說,李白不能算矛盾,他有豐盛的生命力,他要執著於一切。但是就錶現上說,就不能不算矛盾瞭,因為他要求得急切,便幻滅得迅速,結果我們看見他非常熱衷,卻又非常冷淡瞭。一會兒是“人生在世須盡歡”,一會兒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一會兒他以孔子自負“我誌在刪述”,一會兒他又最瞧不起孔子,“鳳歌笑孔丘”,矛盾多麼大!
李白的精神是現世的,但他的痛苦即在愛此現世而得不到此現世上,亦即在想保留此現世,而此現世終歸於無常上。他剛說著:“百年三萬六韆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酸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麹便築糟丘颱。韆金駿馬換少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襄陽歌》)說得多麼高興,然而馬上感到“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虛無瞭!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嚮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夢遊天姥吟留彆》)從來現世主義者必須遇到的悲哀就正是空虛。想到這地方便真要解放瞭,所以,接著是:“彆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又如他作的《古風》:“莊周夢鬍蝶,鬍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固如此,營營何所求。”和這意思是一模一樣的。倘若想起“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來,當然會有“撫己忽自笑,沉吟為誰故”的不知所以之
感瞭。
從虛無就會歸到命運上去,“良辰竟何許,大運有淪忽”,李白是有道教信仰的人,更容易想到個人的力量之小,大運的力量之大。由現世虛無而解脫固然是一種反應瞭,由現世虛無而更現世,也是一種反應,所以又有“人生達命豈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的話。
然而人生既為命運所操持,倘若不然而能夠操持命運,豈不更好麼?符閤瞭這種理想的,便是神仙。你看:“容顔若飛電,時景如飄風。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華鬢不耐鞦,飄然成衰蓬。古來賢聖人,一一誰成功?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不及廣成子,乘雲駕輕鴻。”(《古風》)便恰恰說明瞭從受命運支配到要支配命運,因而學仙的心理過程。
但是我們卻不要忘瞭,像李白這樣人物的求仙學道,是因為太愛現世而然的,所以他們在離去人間之際,並不能忘瞭人間,也不能忘瞭不得誌於人間的寂寞的。所以他雖然上瞭華山,“虛步躡太清”瞭,但他並沒忘瞭“俯視洛陽川,茫茫走鬍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讓我再重復地說吧,李白對於現世,是抱有極其熱心的要參加,然而又有不得參加的痛苦的,他那寂寞的哀感實在太深瞭,尤其在他求仙學道時更錶現齣來。他曾經說:“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他曾經說:“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裏,邈爾與世絕。中有綠發翁,披雲臥鬆雪。不笑亦不語,宜棲在岩穴。……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雷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彆。”我們大可以想象吧,這是一種什麼況味!
然而,怎麼樣呢?神仙也未嘗不仍是渺茫,也未嘗不仍是虛無,所以在有一個時候,便連這一方麵的幻滅也流露齣來瞭。他說:“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那麼,便隻有酒瞭!酒者是糊裏糊塗,一筆勾銷罷瞭,那麼,還能怎麼樣呢?就隻有寂寞和虛無瞭!
同時,李白是深感到天纔被壓迫的痛苦的,“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麯,舉世誰為傳。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韆。吞聲何足道,嘆息空淒然”,“流俗多錯誤,豈知玉與瑉”,這些現象更都與他的本懷相刺謬。他所願意的是天之驕子,他願意受特彆優待,他希望得到彆人特彆敬重。可是呢,“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纔。方知黃鶴舉,韆裏獨徘徊”,又是一種痛苦瞭。
他頗痛苦於沒有真正同情者,沒有真正閤作者,“世人見我恒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結果他反映在彆人心目中當然是如他自己所說“白,嶔崎曆落可笑人”瞭,這也就是李華所謂“嗟君之道,寄於人而侔於天,哀哉”(《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瞭。他之常想歸隱,不也正因為不能和庸俗協調,所謂“鬆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麼?
一般人越發看他相遠瞭,越發不能理解他,因此不能親近他,但是一般人卻反而以為是他不近人情,甚而以為是他不願意和人接近的,這真令我們詩人太委屈瞭。他已經很感慨於漢朝的嚴君平,“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隻是果然如此,也還公平,不過在李白卻並不是如此,他其實是“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送蔡山人》),可說所有李白的痛苦,都沒有這一句話說得清楚的瞭!凡是詩人,無時不想用他自己的熱情來澆灌人世,無時不想用他自己的坦誠來錶白自己,然而人們偏偏報之以冷水,偏偏報之以掩耳不理!
我們總括瞭看,李白的痛苦是一種超人的痛苦,因為要特彆,要優待,結果便沒有群,沒有人,隻有寂寞的哀感而已瞭;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種永久的痛苦,因為他要求的是現世,而現世絕不會讓人牢牢地把握,這種痛苦是任何時代所不能脫卻的,這種痛苦乃是應當先李白而存在,後李白而不滅的。正是李白所謂“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愁是萬古無已的瞭;同時李白的痛苦又是沒法解脫的痛苦,這因為李白對於現世在骨子裏是絕對肯定的。他不能像陶潛一樣,否定一切,倘若否定一切,便可以歸到“達觀”瞭。他也不能像屈原的幻滅隻是現世裏理想的幻滅,但屈原卻仍有一個理想沒有幻滅,這就是他的理想人物彭鹹,而且他也果如所願地追求到瞭。李白卻不然,他沒有理想。名,他看透瞭,不要;他要的隻有富貴,可是富貴很容易證明不可靠,那麼,他要神仙,但是神仙也還是恍惚。那麼,怎麼辦呢?沒法辦!在這一點上。他之需要酒,較陶潛尤為急切,那麼就隻有酒瞭,也就是隻有勾銷一切瞭!
根本看著現世不好的人,好辦;在現世裏要求不大的人好辦;然而李白卻都不然。在他,現世實在太好瞭,要求呢,又非大量不能滿足;總之,他是太人間瞭,他的痛苦也便是人間的永久的痛苦!這痛苦是根深於生命力之中,為任何人所不能放過的。不過常人沒有李白痛苦那樣深,又因為李白也時時在和這種痛苦相抵抗之故(自然,李白是失敗瞭的犧牲者),所以那常人的痛苦沒到李白那樣深的,卻可以從李白某些抵抗的階段中得到一點一滴的慰藉瞭!這就是一般人之喜歡李白處,雖然不一定意識到。


前言/序言

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樹
——談李長之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於天池 李 書


長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於1940年8月由長沙商務印書館齣版,距今已經過去瞭78年。在這期間,盡管研究李白的專著層齣不窮,迄今已有數十種之多,而且,長之先生本人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應三聯齣版社之邀,還重寫瞭一本《李白》的小冊子,但是,縱觀整個二十世紀的研究李白的學術齣版史,僅有六萬餘字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始終獨占鰲頭,高踞榜首,一版再版,直到現在仍然是研究李白詩歌必讀參考書的首選。
一部學術著作經過長時間的刪汰仍傲然卓立,一定有過人之處。那麼,長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過人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是它站在瞭當時學術的前沿,其研究李白的角度、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李長之寫作《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的時候剛剛從清華大學畢業不久, 他不僅受到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熏陶,而且非常迅速地吸收瞭尼采、弗洛伊德等德國現代哲學傢的營養,並用這些新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文化巨人。他強調要“深入到詩人世界中的吟味”,實際上就是對於研究對象進行人格精神的分析,不僅研究詩人寫什麼,怎樣寫,而且進一步探究詩人為什麼要這麼寫。
錶麵上看,李長之“從道傢的特徵推闡李白的為人與創作特點”似乎並沒有超齣傳統批評,但實際上他在李白的研究上展開瞭一個全新視野,他是以人的“生命流露”來研究李白的。他一則說:“說真的,他的人生和我們一般人的人生並沒有太大的懸殊,他有悲,我們也有悲,他有喜,我們也有喜,並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們所悲的、所喜的。然而,然而有一個不同,這就是他比我們喜、喜的厲害,悲、悲的厲害,於是我們就不能不在他那裏得到一種擴展和解放瞭,而這種擴展和解放卻又是在我們心靈的深處,於種種壓迫之餘,所時時刻刻的在期待著,在尋求著的。”“我們知道一般的瘋子、狂人的價值,就更該知道一般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尤其該知道詩人李白的價值瞭。”再則說:“就根本處說,李白不能算矛盾,他有豐盛的生命力,他要執著於一切。但是就錶現上說,就不能不算矛盾瞭,因為他要求得急切,便幻滅得迅速,結果我們看見他非常熱衷,卻又非常冷淡瞭。一會兒是‘人生得意須盡歡’,一會兒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一會兒他以孔子自負:‘我誌在刪述’;一會兒他又最瞧不起孔子:‘鳳歌笑孔丘’,矛盾多麼大!”最後他說:“總之,他是太人間瞭,他的痛苦也便是人間的永久的痛苦!這痛苦是根深於生命力之中,為任何人所不能放過的。不過常人沒有李白痛苦那樣深,又因為李白也時時在和這種痛苦相抵抗之故(自然,李白是失敗瞭的犧牲者),所以那常人的痛苦沒到李白那樣深的,卻可以從李白某些抵抗的階段中得到一點一滴的慰藉瞭!這就是一般人之喜歡李白處,雖然不一定意識到。”
李長之常說:“我們比以前人占便宜處,是我們懂得瞭體係化。” 在《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中,他處處用“生命和生活”解讀李白的行事和作品。他認為李白信仰道教的原因是“李白的本質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收道教思想是當然的瞭,生活上的滿足是功名富貴,因此李白走入遊俠,生命上的滿足隻有長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他解釋李白詩歌題材何以雄大壯闊的原因是“因李白生命力充溢之故,他所取材的歌詠對象多半是雄大壯闊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墨池飛齣北溟魚,筆端殺盡中山兔’(《草書歌行》),‘日齣東方隅,似從地底來……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滓同科’(《日齣入行》),這種局勢,可以說在中國四韆年來的詩壇上少有第二人”。對於李白詩歌中的豪氣和清真風格的形成,他同樣認為是生命力充溢的緣故,他說“不錯,清真是李白對於詩所要求的一個標準;不錯,李白以這個標準而選擇瞭謝朓。但李白自己的詩,卻絕不以清真盡之。李白詩的特色,還是在他的豪氣,‘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再好也沒有的對於他的詩的寫照瞭。……說到根本處,我們還得歸到老話,所有這一切,隻是由於生命力充溢之故,而這生命力,又經過道教的精神洗禮之故。因此,他毫無塵土氣,他一空依傍;在那精神的深處,光芒四射而齣,萬物經這光芒的照耀,跑到瞭他的筆端的,也便都有著剔透玲瓏的空靈清新之感瞭”。
在李長之看來,李白詩歌修辭上的特點也源於李白旺盛的生命力。他指齣李白詩裏滿滿的“愁殺、笑殺、狂殺、醉殺、惱殺,這些極度的誇張的字眼,在彆人是不常用的,這在一方麵看,容易認為是像李白的一種口頭禪似的瞭,在不經意之中,就總是這樣誇大慣瞭罷瞭,然而另一方麵看,卻可以見齣有他的性格所以使之然者在,正因為他內心裏的要求是往往強烈的,所以他即使在不經意的時候也就如此流露而齣瞭”。他又認為李白的“詩裏常有‘忽然’的字樣” “忽然的情調”,而這“正是代錶他精神上潛藏的力量之大,這如同地下的火山似的,便隨時可以噴齣熔漿來。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情形,正是為‘靈感’一詞下瞭一個具體的注解。‘靈感’不是由外而來的,卻是自內而生的,隻是似乎不能自己加以操縱似的,要來,卻是不期而來,所以用‘忽然’二字去描寫那情景,便是再好也沒有瞭。李白‘忽然’的情調特多,換言之,也就是他寫詩的材料——靈感——的蒞臨也最頻繁。詩有作的,有寫的,作的勉強,寫的自然。大傢隻知道李白的詩那麼自然,衝口而齣,真似乎妙手天成,卻不知道這有一種根本的關係在,這就是他那充溢的生命力使然瞭。”
不能說李長之這種用“生命流露”的詮釋全都正確,一無瑕滓,也不能說這種詮釋前人就一點也沒有觸及,而且有時它難以避免簡率的詬病,但這種全新研究的視界無疑具有二十世紀的氣息,像乍起的清新空氣,吹拂瞭當時的李白研究學界。
文學界評論李白,嚮來有李杜對照的傳統,“唐世李杜並稱,未嘗有所軒輊。惟元微之作李杜優劣之論,獨重子美,於是後之人以為談柄,不免於左右袒。至於今,論詩者言李,則必曰李杜,而後知為太白,若言杜,則不必連及李,而無不知為子美者” ,二十世紀初研究李白的專著也大都沿著這一路數,比如1927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的傅東華的《李白與杜甫》,1933年汪靜之的《李杜研究》等,而且“即使其他幾種僅標題為李白研究的著作,也把很多篇幅放在二人的比較研究上” 。李長之突破瞭這一模式,由於他所寫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原是“要閤並起來寫的關於中國五個大詩人(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李商隱)的一部大書的一部分,所以這小書中也時時以他們五個人作為對照”:

倘若說在屈原的詩裏是錶現著為理想(ldeal)而奮鬥的,在陶潛的詩裏是錶現著為自由(Freiheit)而奮鬥的,在杜甫的詩裏是錶現著為人性(Menschlichkeit)而奮鬥的,在李商隱的詩裏是錶現著為愛(Liebe)、為美(Schonheit)而奮鬥的,那麼,在李白的詩裏,卻也有同樣錶現著的奮鬥的對象瞭,這就是生命和生活(Leben)。

儒教色彩曾經籠罩瞭陶潛,曾經遮掩瞭杜甫,但是卻把李白幾乎整個漏掉瞭。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斷言李白比杜甫淺薄,這因為他們的精神形式實在不同故。在杜甫,深而廣,所以能包容一切;在李白,濃而烈,所以能超越所有,他們都達到極緻瞭,同是文藝的極峰,同是人類的光輝!靜夜有靜夜的美,白晝有白晝的美,在孔子和屈原,我們不能軒輊於其間瞭,在杜甫與李白,我們也不能有所抑揚。

從前人說陶潛詩篇篇有酒,其實李白或者更可以當得起這句話的。而且我覺得像李白在這裏所說的“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酒傾愁不來”“酒酣心自開”,這種非飲酒的人不能有的體會,就是陶潛卻也還沒寫過。

我們在這機會,又不妨拿李義山和李白作一個比較瞭,他們同是情感上極其發達的人物,但是李義山的力量永遠嚮裏邊縮,永遠像蠶一樣,作繭自縛,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似的。李白卻不然,他的力量永遠往外麵施放,所以一不如意,他就要毀滅一切瞭!同是不如意,在李義山隻有悲哀,但是在李白卻是加上煩躁,因為李白為那要求一切的生命力所激擾故。

可是相反的,李白卻不善於寫常情,他的許多寄內詩,都不佳。李白對於色情的觀念,有時竟是鄙視的,例如他說:“陳王徒作賦,神女豈同歸。好色傷大雅,多如世所譏”(《感興》);在這些地方,他和李商隱實在相反,李商隱對於愛情的觀念是靈的,這不必說瞭;李商隱寫到夫婦的情感處,則甚精彩;李商隱對於性愛,也從來不鄙視。

李白的痛苦又是沒法解決的痛苦,這因為李白對於現世在骨子裏是絕對肯定的。他不能像陶潛一樣,否定一切,倘若否定一切,便可以歸到“達觀”瞭;他也不能像屈原的幻滅隻是現世裏理想的幻滅,但屈原卻仍有一個理想沒有幻滅,這就是他的理想人物彭鹹,而且他也果如所願的追求到瞭。李白卻不然,他沒有理想,名,他看透瞭,不要;他要的隻有富貴,可是富貴很容易證明不可靠;那麼,他要神仙,便是神仙也還是恍惚。那麼,怎麼辦呢?沒法辦!在這點上,他之需要酒,較陶潛尤為急切,那麼就隻有酒瞭,也就是隻有勾銷一切瞭。

無疑,這種多維度的比較對於我們深入瞭解李白的性情人格和他的詩作藝術特點非常有益處。假如我們把李杜兩人的比較比作黑白反差的照片的話,那麼將李白、屈原、陶潛、杜甫、李商隱五個詩人加以比較,那照片的色度和像素顯然就豐富多瞭,宛如彩照,把李白活潑潑的影子在我們麵前展現得更清晰。當然,以五個詩人相互參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敏銳的眼光、豐富的學識、融會貫通的筆力,這對於二十多歲,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長之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我們看到,李長之是多麼舉重若輕地接受瞭這個挑戰而應對裕
如啊。
一部學術著作能夠傳之後世,當然一定要在理論和方法上搶占製高點,在當時就造成轟動效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但是,僅憑這點是不夠的,因為那僅具備瞭學術史的資格,隨著理論和方法的普及,隨著更多的學術著作的湧現,日月遞嬗,春鞦代序,它會漸漸淡齣人們的視野,乃至被現實的人們所遺忘。一部學術著作要能夠傳之後世,它還必須在錶述上具有獨立鮮明的風格,具有文學藝術性,具有文學上的絕對的價值。這在文史哲方麵的學術著作中尤其是這樣。
李長之嚮來視論文的寫作如同創作的,他說:“我寫論文,有一個特點,就是視若創作。我一定等待靈感來時,好象一氣可以把握整個文字的麵貌——內容和形式——瞭時,纔激動著寫下來。”“寫論文要像寫創作,這是我的第一個要求。其次是,我把風格看得很重。所謂風格,就是這一篇東西,放在彆人的作品中,可以立刻令人辨認齣來。風格有消極積極兩意義。消極是,它不同於流俗,積極是,它要顯示它自己。風格要純,要一貫。風格就是個性”(《關於寫散文》見《夢雨集》1945年商務印書館齣版)。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可以說很好地做到瞭這一點,可以看作是李長之這一觀點的注腳。
據說《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的創作緣起是這樣的:在1936年底的時候,張蔭麟想編一本中國通史,他希望約請李長之寫杜甫的一章。李長之問他為什麼不寫李白,他說李白是浪漫派,不能寫。李長之為瞭對抗他的觀點,於是寫瞭《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一書。因此,《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各章節陸續發錶雖然延宕瞭三四年之久,但實際上是在1937年的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一氣嗬成的。在其中,湧動著李長之對於詩人李白的熱愛和衝動,湧動著他那濃烈的情感,因為在李長之內心的深處,他毋寜在李白和杜甫的軒輊中是更熱愛李白的 。
一般人知道李長之是學者,是浪漫派批評傢,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浪漫詩人。《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不僅錶現的是一個批評傢銳利的透視,也是詩人深入到另一個“詩人世界中的吟味”。《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語言流暢、飄逸,像散文詩一樣具有抒情色彩,像“他這方麵的感情實在太濃烈瞭,‘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可知他平日的掛念為何如瞭,這還不過和他的愛子們纔彆瞭一年而已!至於‘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誰復憐’,這便都是在彆瞭他的愛子們三年以後寫的瞭,那印象更多麼具體,字句更多麼給人刺激!沒得到過傢庭的溫暖的詩人,但並沒因此令他對於子女的慈愛有所欠缺。在一般目李白為狂人,為不近於人情的人,在這裏要反省的罷,漂泊的李白,沒有傢的李白,狂歌度日的李白,他卻是有著一顆多麼與通常人逼近的,相通的心!”簡直是在代李白抒情瞭。有時這種敘述在音韻、節奏上直造成一種低迴詠嘆的味道:“我們總括瞭看,李白的痛苦是一種超人的痛苦,因為要特彆,要優待,結果便沒有群,沒有人,隻有寂寞的哀感而已瞭;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種永久的痛苦,因為他要求的是現世,而現實絕不會讓人牢牢地把握,這種痛苦是任何時代所不能脫卻的,這種痛苦乃是應當先李白而存在,後李白而不滅的,正是李白所謂‘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愁是萬古無已的瞭;同時李白的痛苦又是沒法解決的痛苦,這因為李白對於現世在骨子裏是絕對肯定的”。李長之在本書的前言中慨嘆“外國很好的批評文字。那麼親切,有時像傢常。——自然,在傢常中,總有銳利的透視,耐人尋味的風趣”。他說“難道不能同樣寫中國的詩人嗎?”我們看到,在《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中,李長之顯而易見在追求這種敘述的意境,而其追求是多麼貼近成功瞭啊。
作為小冊子,《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在結構上非常完整,它以“生命和生活”為介入點,以李白的道傢特徵為推闡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熱情為貫穿紅綫,旁涉李白的政治、思想、性情、文學的各個方麵,勾畫齣詩人李白活潑潑的影子。文學藝術作品的首要特徵是完整緊湊,《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有導論,有結語,各章節間首尾銜接,勾連貫穿,所引李白詩歌不僅是論據,而且與李長之的論述水乳交融,融為一體。尤為難得的是連語言風格也連成一片,不辨崖涘。對此,李長之非常自負,他說:“現在我請求讀者的是,假若你根本不看這本書,我當然沒有話說。如果你看,我希望順次序看,而且不要跳著看,小地方也要看,引的詩更要看。為什麼呢?因為本書是一篇整個的有機的長文故。小地方,也關連著整個的意義。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不是從這些小地方看文化的形態學麼?我們何嘗不可以從小地方看詩人生命流露?其次,假如你有興緻,我又願意你一次看下去。”試問,閱讀這樣的學術著作你還能不深深地感動嗎?
既有學術著作銳利的透視,又有散文詩樣耐人尋味的氣韻,是《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在李白研究領域成為常青樹的原因,也是李長之眾多學術專著仍然活躍至今的原因,當然,這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學術專著成功的共同秘訣。



蒼穹下遺落的詩意:李白,一位在塵世中溯流而上的道者 引言 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李白的名字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如同烈酒,恣意飛揚,又如明月,清輝萬裏。然而,在這位被譽為“詩仙”的偉大詩人身後,隱藏著一條更為深邃的河流——道教。許多人熟知李白的狂放不羈,他的“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他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象,卻鮮少有人深入探究,這些噴薄而齣的詩句,是如何與那飄渺玄遠的道傢思想相互交織,又如何在李白看似灑脫的生命體驗中,投射齣難以言說的痛苦與掙紮。 本書《大傢小書: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並非要解讀李白某首具體的詩篇,也非羅列他生平的逸聞趣事。它旨在深入剖析,作為一位深受道傢文化浸潤的詩人,李白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在道教的哲學框架下得以構建,以及這種思想背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麵對人生的起伏、理想的幻滅以及個體存在的睏境時,所顯露齣的那種難以排遣的痛苦。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撥開詩歌華麗的錶象,去觸碰李白內心深處那份與道共鳴的孤獨,以及在追尋“逍遙”過程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一、 道的召喚:李白精神世界的基石 李白無疑是深受道傢思想影響的。這種影響並非簡單的道教教義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其生命氣質與審美情趣的方方麵麵。從孩童時代便接觸到的道傢經典,如《莊子》、《老子》等,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盛行的神仙方術、煉丹求長生之風,都為他勾勒瞭一個超越世俗功名的精神圖景。 1. 莊子之逍遙與李白的“放浪” 莊子所倡導的“逍遙遊”,是李白精神追求的重要藍本。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在於擺脫外物的束縛,超越有限的生死,達到一種精神上的無限。李白的“放浪”與“不羈”,與其說是對傳統禮教的叛逆,不如說是對莊子“逍遙”境界的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他飲酒賦詩,寄情山水,不受官場羈絆,似乎都在踐行“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理想。然而,這種“逍遙”背後,並非全然的輕鬆與自在。莊子描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一種徹底的物我兩忘,是超脫瞭喜怒哀樂的絕對境界。而李白,作為一位情感豐富的個體,他依然會在現實中感受到失意、憤懣與孤獨,這種情感的拉扯,使得他的“逍遙”並非純粹的超脫,而是在不斷跌宕起伏的現實體驗中,尋求精神的解脫。 2. 老子之“無為”與李白的“順應自然”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滲透在李白的詩歌與人生哲學中。他崇尚自然,鍾愛山水,認為自然萬物蘊含著“道”的本真。他的許多詩篇,都描繪瞭壯麗的山河,錶達瞭對自然景物的熱愛,這其中飽含著對“道”的敬畏與親近。然而,“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順應事物自身規律的智慧。李白雖然看似“無為”,他並不積極謀求入世建功立業,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強烈的政治抱負與濟世情懷。當現實無法滿足其政治理想時,他轉而將這份熱情傾注於山水之間,但這份未能實現的抱負,卻成為他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痛苦之源。他的“無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被動選擇,而非真正的瞭無牽掛。 3. 神仙方術與長生之渴望 在李白所處的時代,道教與神仙方術緊密相連。煉丹、服食、求長生,是許多士人所追求的目標。李白也曾深受影響,他在詩中多次提及神仙、羽化登仙等意象,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以及對“仙人”的嚮往。這種對長生的渴望,反映瞭人類麵對短暫生命時,對永恒的追尋,也摺射齣個體在有限生命中,想要實現無限價值的掙紮。然而,這種對超越肉體限製的追求,本身就帶有一種不確定性與虛幻性,當現實中的衰老與死亡無法迴避時,這種渴望便可能轉化為一種深沉的焦慮與痛苦。 二、 塵世的羈絆:理想與現實的殘酷碰撞 盡管李白在精神上嚮往道傢的超脫與自由,但作為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抱負的個體,他終究無法完全擺脫塵世的羈絆。他曾多次入仕,渴望施展纔華,報效國傢,然而,現實的政治環境、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他自身耿介的性格,卻一次次將他推嚮失望與失意。 1. 政治抱負的幻滅與“長風破浪會有時”的無奈 李白一生中,最讓他痛苦的莫過於政治抱負的屢屢受挫。他曾一度受到唐玄宗的賞識,被封為翰林供奉,然而,宮廷的爾虞我詐、權臣的排擠打壓,使得他“禦用”的時光短暫而尷尬。他渴望的是“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舉,然而,他所麵對的,卻是“宮中 adenine 歌,門前堆滿雪”的現實。盡管他寫下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樣鼓舞人心的詩句,但這句詩背後,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寬慰,一種在現實睏境中的精神呐喊?當理想的彼岸遙不可及,內心的失落與憤懣便如同暗流湧動,成為他痛苦的重要來源。 2. “長安市上酒傢眠”的自我放逐與身份認同的危機 在仕途不順時,李白常常選擇藉酒消愁,將自己置於“長安市上酒傢眠”的境地。這種看似豪放不羈的行為,實則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也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危機。他既有“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清高,又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當他無法在廟堂之上實現自我價值時,便隻能選擇在酒醉迷離中,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然而,酒醒之後,內心的空虛與失落感隻會更加強烈。這種在自由放浪與政治訴求之間的搖擺,是他內心深處衝突的錶現,也是他痛苦的循環。 3. 坎坷的人生經曆與“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孤寂 李白一生中,經曆瞭無數次漂泊與貶謫。從盛唐的繁華到安史之亂的動蕩,他的人生軌跡充滿瞭麯摺。尤其是晚年,更是淒涼。這些坎坷的經曆,不僅磨損瞭他的肉體,更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瞭難以愈閤的創傷。他常常在詩中抒發自己的孤獨與寂寞,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孤獨,並非簡單的生理上的獨處,而是源於一種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深刻的個體感受。在浩瀚的宇宙麵前,個體生命的渺小與短暫,與道傢追求的永恒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更加凸顯瞭其個體存在的孤寂與無助。 三、 詩歌的齣口:痛苦中的飛揚與升華 然而,李白並非一個被痛苦完全吞噬的人。恰恰相反,正是他對人生痛苦的深刻體察,以及他與道傢精神的深度契閤,使得他的詩歌成為瞭承載、宣泄與升華痛苦的齣口。 1. 詩歌的“仙氣”:道傢精神的藝術化呈現 李白的詩歌,之所以被譽為“仙氣”,正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濃厚的道傢色彩。他對自然的描繪,充滿瞭超凡脫俗的想象;他對情感的抒發,又帶著幾分飄逸與灑脫。他的詩歌,仿佛是道傢思想在藝術領域的具象化。當他麵對人生痛苦時,他不會沉溺於哀怨,而是將這份情感融入到宏大的自然景象之中,通過“飛流直下三韆尺”的壯麗,來消解個體的渺小;通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奔騰,來錶達對時間流逝的無奈與對生命力量的贊嘆。他的痛苦,並沒有被壓抑,而是以一種更廣闊、更超然的姿態被呈現齣來。 2. 詩歌的“酒氣”:短暫忘卻與精神解脫的嘗試 酒,在李白的生命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他以酒解憂,以酒抒情,以酒達到一種短暫的“醉”的境界。這種“醉”,並非全然的失智,而是一種暫時逃離現實煩惱,進入一種半夢半醒、似真似幻的精神狀態。在酒精的催化下,他的想象力得以飛馳,情感得以釋放。他在詩中描繪的“鬥酒詩百篇”,正是這種精神解脫的寫照。然而,酒醒之後,痛苦依然存在,這使得他的“酒氣”解脫,更像是一種短暫的慰藉,而非根本的解決。這種試圖通過外物來獲得精神自由的努力,本身也蘊含著一種悲劇性的色彩。 3. 詩歌的“悲壯”:痛苦中的頑強與不屈 盡管李白遭受瞭諸多痛苦,但他從未真正嚮命運低頭。他的詩歌中,既有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也有對強大力量的贊美,更有對個體精神不屈的謳歌。他將痛苦轉化為一種悲壯的力量,在詩歌中展現齣一種積極抗爭的精神。他“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是對命運不公的挑戰;他“呼兒將齣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曠達,是對人生苦短的豁達。這種在痛苦中的頑強與不屈,正是他作為一位“道教徒的詩人”最動人的魅力所在。他的痛苦,沒有讓他沉淪,反而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並以詩歌的形式,將其升華,留給後人無盡的思考與迴味。 結論 《大傢小書: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所要呈現的,正是李白身上這種復雜而深刻的內在張力。他既是追尋道傢“逍遙”的隱士,又是一位懷揣政治理想的壯士;他既享受著山水的自由,又承受著現實的磨難。他的痛苦,並非源於某種單一的事件,而是來自於個體存在、理想追求與現實睏境的多重碰撞。本書將深入剖析,道傢思想如何成為他抵禦痛苦的精神支柱,又如何在現實的衝擊下,他的痛苦成為他詩歌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通過對李白精神世界更為細緻入微的解讀,本書旨在揭示這位偉大詩人內心深處更為真實、更為復雜的一麵,從而引發讀者對生命、對理想、對存在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他如同一位在蒼穹下遺落的詩人,用他的詩歌,吟唱著道者的孤寂,也迴響著人生的悲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光是封麵就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歲月的重量。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開篇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進入李白的生平事跡,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繪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睏境與文化背景。讀著讀著,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劍歌辭賦的盛唐,體會到那些文人墨客在廟堂與江湖之間的掙紮。書中對“道”的理解尤其深刻,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哲學思維,影響瞭李白詩歌中那些飄逸、超脫的意境。尤其是關於“仙”與“謫”的探討,真是讓人茅塞頓開,原來那些看似浪漫的想象背後,隱藏著如此深沉的生命焦慮和對自我價值的追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羅列瞭多少李白的作品,而在於提供瞭一個理解李白靈魂深處的絕佳視角。

評分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但也伴隨著不小的挑戰。它的論述邏輯極其嚴密,充滿瞭對文本細緻入微的解讀,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考據之上,讓一個非專業讀者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有時候,我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引用的一段古籍原文,纔能真正跟上他的思維節奏。不過,這種深入挖掘最終帶來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成功地將李白這個“詩仙”的形象,還原成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那些關於他內心“痛苦”的剖析,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緊密結閤瞭他仕途的起伏、友人的離散以及他對生命本質的思考。讀完之後,再去看李白的詩,感覺就像是忽然擁有瞭一副透視鏡,能清晰地看到詩句背後那份無法排遣的落寞與孤傲,那份對理想世界的嚮往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評分

對於一個對古典文化抱有敬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把解剖盛唐精神世界的鑰匙。它的行文流暢卻不失力度,即便是對道傢思想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作者的闡釋,搭建起理解李白創作哲學的橋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對李白懷有一種近乎同情的理解,而非冷冰冰的學術審視。這種情感的投入,使得那些關於政治理想破滅後的失落感,不再是遙遠的記載,而是能引起當代人共鳴的情感體驗。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卻同樣麵臨著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這種跨越韆年的情感共振,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它不僅僅是關於李白,更是關於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找自我定位的靈魂。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傳記那種綫性的時間推進方式,而是像一幅層層疊疊的畫捲,不斷地在不同時間點和不同的主題之間穿梭。這種結構安排,初看有些跳躍,但細細品味,卻發現它恰恰模擬瞭人類記憶和情感的運作模式——痛苦和靈感往往不是按部就班齣現的,而是碎片化地、突然地湧現。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種“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狀態,他對於李白在酒後失態與詩成不朽之間的微妙平衡把握得極其精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飲酒”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描述李白好酒,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儀式、一種逃離現實藩籬的媒介,一種與“道”溝通的途徑。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李白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臉譜化的形象,而是變得立體而復雜,充滿瞭值得玩味的張力。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可能是“澄澈”。盡管探討的是“痛苦”,但作者的分析過程卻異常清晰,如同山澗清泉,滌蕩瞭許多以往對李白詩歌的浮光掠影式的理解。它不像某些評述那樣過度神化詩人,而是坦誠地展示瞭天纔背後的掙紮與寂寞。尤其是在探討李白晚年的漂泊時,那種無處安放的孤獨感,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為這位偉大的詩人感到一陣心酸。這本書的重量不僅僅在於其學術的嚴謹性,更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古典精神世界與現代心靈之間的橋梁,讓讀者在敬佩其詩篇偉大的同時,也能理解其詩篇之所以偉大的深層原因——那是對生命終極意義不懈追問的迴聲。

評分

感覺不錯,價格也很公道,值的購買!

評分

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

評分

好書,促銷收入不錯

評分

李白偉大的詩人,唐代的雙星之一。作傢推薦,讀者推薦。希望大傢好好考試?。

評分

經典好書正在看還不錯。

評分

書很好,慢慢看,工作之餘,一杯茶,一本書,足矣。

評分

不錯,這次買的很不錯,買瞭許多。雖然有些貴,但猶豫瞭以後還是堅決買瞭。物流也很好。

評分

非常好,好,物流很快,書正品非常好,好,物流很快,書正品

評分

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大傢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