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坛的鬼才奇星
揶揄鞭挞人性之恶
典型的艺术至上主义者
黑泽明同名电影名满全球
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
意在发掘,疏于叙述,工于点化
“译文40”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时值四十周年社庆之际,经过精心挑选出版的一套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世界名著、名家翻译作品,并就此创立“译文40”书系。“译文40”作品涵盖了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学经典,囊括了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乱世佳人》、《浮士德》在内的40部作品,经过重新排版设计,以崭新的形式推出。译文名著系列从此开启了“译文40”的新纪元。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芥川的作品,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鲁迅
归根结蒂,‘中国’之于芥川乃是仅仅提供了作品素材的异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一如日本王朝的优雅世界。——伊东贵之
《密林中》乃出色的物语产出装置。——高桥修
罗生门
鼻
手帕
地狱变
蛛丝
橘
舞会
密林中
矿车
阿富的贞操
一篇爱情小说
单相思
侏儒警语
译本序
近现代日本作家中,非以寿终者颇不在少数,芥川龙之介乃其一。芥川一八九二年生于东京。一九一五年就读于东京大学英文专业时以短篇小说《罗生门》步入文学创作之途。而在一九二七年三十五岁时便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日本近现代文学天空于是陨落了一颗光芒正劲的奇星,不知使多少人为之扼腕唏嘘,平添哲人其萎之叹。
芥川确是一颗奇星,一颗放射奇光异彩的哈雷彗星。或许这种比较有些滑稽——他总是使我不期然地想起我国唐代以“鬼才”著称的短命诗人李贺。芥川天资聪颖,博学强记,多愁善感。创作讨厌平庸,讨厌直露浮泛,讨厌隔靴搔痒式的含蓄和自然主义式的写实。行文精雕细刻,立意独辟蹊径,构思缜密严整。虽有“强说滋味”之嫌,却也入木三分。借用颇不客气的流行语来说,可谓喜欢“玩弄深刻”的作家,但不能不承认他玩弄得相当高明。同时他又是高产作家。短短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写了一百四十九篇小说、六十六篇随笔、五十五篇小品文及诸多评论、札记、游记、汉诗、和歌、俳句等作品,译成中文都有厚厚五大本,洋洋二百八十万言。
以题材论,其作品可分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更以历史题材为主。
说来有趣,芥川大学时代专攻时髦的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志》(《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进入大学后仍在《琵琶行》等中国小说天地里留连忘返。有此汉文修养,对日本古典自然触类旁通,别有心会。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沉抉隐,一旦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从王候衙役到市井小民,从寺院高僧到天主教徒,从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远,在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例如《罗生门》、《鼻》、《地狱变》、《密林中》、《芋粥》、《开化的杀人》、《奉教人之死》、《枯野抄》、《阿富的贞操》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有的取自中国古代文史作品,如《仙人》、《酒虫》、《黄梁梦》、《英雄之器》、《尾生的信》、《杜子春》、《秋山图》等。值得注意的是,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并非为了演绎历史典故和翻拍历史人物,而是身披历史戏装的“现代小说”,目的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传达现代人的生命窘态和灵魂质地。如鲁迅在《罗生门》译者附记中所指出的,芥川的作品,“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用日本当代学者的话来说,“归根结蒂,‘中国’之于芥川乃是仅仅提供了作品素材的异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一如日本王朝的优雅世界”(伊东贵之语)。不妨认为,芥川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原典出入自如,布局浑然天成,主题独出机杼,笔致摇曳生姿。
另一类是现实题材。芥川生性敏感,纵然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也往往使其脆弱的神经震颤良久。一般说来,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此类作品主要有《手帕》、《桔》、《矿车》、《一块地》、《将军》、《玄鹤山房》、《海市蜃楼》、《河童》、《齿轮》、《某傻子的一生》等。或写村姑的纯朴,或写少年的孤独,或写乡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写军人的滑稽可笑,尤以描写知识分子苦闷和绝望的精神世界见长。其中《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叠印出作者本人一生的背影,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从中不难窥见作者自杀前的精神状态及自杀的原因。而这些又大多出以机警戏谑的语气,惟其如此,更让人痛切地感受到其灵魂的尴尬和迷惘。也正因为这样,《桔》中离家做工的小女孩从火车窗口抛给弟弟们的几个金黄色的桔子,才在芥川阴沉沉的文学天穹划出了格外美丽动人的抛物线。总的说来,现实题材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历史题材相形见绌,甚至不乏《保吉的手册》等“保吉”系列作品那样的较为平庸之作。
无论得于史料之作,还是拾于现实之篇,其一以贯之者,大约是以下两条主线。
一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鼻》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自卑与自尊,虚伪与丑恶,软弱与做作,同情之心与幸灾乐祸,种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天衣无缝地聚敛于一部短篇之内,委实令人惊叹,使人感慨,发人深省。此篇受到夏目漱石的极大赞赏,成为其进入文学殿堂的叩门之作。《密林中》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于扑朔迷离之中凸现人性的机微、人的无可信赖和无可救药。手法新颖,寓意深刻,虚实相生,玄机四伏,“乃出色的‘物语’产出装置”(高桥修语)。此篇前些年曾改编成电影剧本以《罗生门》为名由黑泽明搬上银幕,获奥斯卡外语片奖。《蛛丝》屡屡入选日本语文教材,是广为人知的短篇之一。主人公在捋着蛛丝向天堂攀援过程中只因动了利己之心便重新堕入地狱中无明的苦海。构思精巧,刻划入微,对比鲜明,而主题依然是诠释人之私欲的根深蒂固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性的无奈与绝望。其他如《手帕》、《阿富的贞操》和《一篇爱情小说》等亦属此线的延伸。芥川有时倒也善于渲染人物的心境涟漪,但极少折射晶莹璀璨的光点,而大多泛起无可疏浚的沉渣。唯见凄风苦雨,不闻鸟语花香。至于《侏儒警语》,虽广涉人生、道德、艺术、政治,林林总总,笔法或冷嘲热讽或含沙射影或单刀直入,但追根溯源,大多离不开对人性恶的赤裸裸的揭示和冰冷冷的剖析,至今读来灵魂亦不禁为之缩瑟。而其文学才情纵使在这种随想录或札记式文体中亦如万泉自涌,顷刻万里。试举一段:“我是穿五彩衣、献筋斗戏的侏儒,惟以享受太平为乐的侏儒,敬祈满足我的心愿:不要让我穷得粒米皆无,不要使我富得熊掌食厌。不要让采桑农妇对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后宫佳丽对我秋波频传。不要让我愚昧得麦菽不分,不要使我聪明得明察云天。……我是醉春日之酒诵金缕之歌的侏儒,惟求日日如此天天这般。”(《侏儒警语?侏儒的祈祷》)。
第二条主线便是对人对人生的幻灭感亦即厌世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对艺术的执著与痴迷,这或许也是出于对前者的一种补偿心理。这点在《戏作三昧》初露端倪,而在《地狱变》中天崩地裂,一发不可遏止。“那被烟呛得白惨惨的面庞,那随火乱舞的长飘飘的黑发,那转瞬化为火焰的美艳艳的樱花盛装……尤其每当夜风向下盘旋而烟随风披靡之时,金星乱坠的红通通的火焰中便闪现出少女咬着堵嘴物而几欲挣断铁链痛苦扭动的惨状……”而作为少女父亲的良秀面对这惨状竟浮现出“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喜悦之情”。也就是说,良秀为了成就艺术而放弃了亲情、放弃了道德、放弃了人性,宁愿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被活生生烧死,而他自己也在画完地狱变相图的第二天夜里自缢身亡——父女双亡的悲惨代价促成了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这无疑是对作者本人信奉的艺术至上主义惊心动魄的诠释。芥川也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出十年自杀而死。“他的死因,一多半或可归于使其心力交瘁的神经衰弱,但剩下的大约一半似乎在于他对人生及艺术的过于真诚、过于神经过敏”(菊池宽语)。事实上芥川也对作品的艺术性采取了极其严肃和虔诚的态度,苦心孤诣,一丝不苟。无论所用语言的洗炼典雅还是心理刻画的细腻入微抑或情节设计的无懈可击,都显示出这位作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为可贵的是,“他有意识地创造了文体——不是陈陈相因的文体,而是一扫庸俗气味的艺术文体”(中村真一郎语),堪称典型的艺术至上主义者。
当然,有争议的作品并非没有,特别是《支那游记》中流露的“中国认识”,里面不难找见国人读起来可能心生不快的词句。芥川于一九二一年三月中旬开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来华旅行,先后到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南京、芜湖、庐山、汉口、北京和天津等地,历时四个月,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上海见了章太炎和李汉俊,在北京见了胡适等人,但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出现的积极动向,更多时候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而对杭州和长沙青年学生的排日行为亦未深入思考其根本原因和加以反省,而仅仅为之反感。他所津津乐道的大多是“支那”和“支那人”落后、颓废、粗俗、脏污、贫穷等“丑陋”的一面——尽管亦是事实——以致在当时就引起了巴金等人的反感和批驳。可以说,对中国古典的向往和对中国现实的鄙视是芥川“中国认识”的一对矛盾。前者使之怀有文化上的自卑,后者催生其现实中的傲慢(“日本优越论”)。这其实也是日本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或精英阶层共同的基本倾向,纵令夏目漱石亦不例外。愈到后来,自卑愈见其轻而傲慢愈见其烈,在结果上成为日本对外扩张和侵华战争所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思想舆论资源和社会基础。不过相对说来,芥川在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对中国的态度还算是比较好的,对日本的穷兵赎武政策也间接地有所批评,甚至在例如《将军》这部作品中表示过反战态度,可以说是较为清醒和有良知的作家。
芥川在他短促的文学生涯中,未留下堪称黄钟大吕的鸿篇巨制,但他无疑是睥睨东瀛近现代文坛的少数几位大家之一,尤其短篇小说几乎无人可出其右,日本每两年颁发一次的著名的“芥川文学奖”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立的。如今山东文艺出版社出以艺术眼光和魄力毅然出版这套由高慧勤先生推敲数载主编的《芥川龙之介全集》,无疑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研究这位重要作家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的文本,委实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最后想顺便说几句或许题外的话。我是二十五年前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苦读的时候最初接触芥川的。恩师王长新教授曾在文选课上重点讲过芥川作品。执笔时间里,眼前每每浮现出先生授课时专注而和善的神情,耳畔传来其抑扬有致的声调,如果拙译中尚有一二处传神之笔,实乃先生精僻的讲解和气氛的感化所使然。令人沉痛的是,恩师已于一九九四年四月乘鹤西去,尔来十余年矣!胶东夜雨,灯火阑珊,四顾苍茫,音容宛在。倘恩师得知生前钟爱的作品经弟子之手而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学术研究得以薪火相传,一定露出慈祥的微笑。
(2005年5月3日于窥海斋)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语言的张力与韵律感。行文流畅,但绝不流于表面,很多句子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美学力量。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可见一斑,即便是描述最残酷或最卑微的场景,也能提炼出一种近乎古典的凝练与力度。这种风格上的统一性,为全书构建了一个稳固而富有质感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力量,很多重大的转折和冲击性的揭示,都不是通过歇斯底里的呐喊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陈述,反而将情感的冲击力提升到了极致。这种克制与爆发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如同精密的乐团指挥,知道何时该让小提琴奏出哀婉的旋律,何时该让定音鼓发出沉闷的震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太快,而是因为某个词语的搭配,某个比喻的奇崛,值得我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并未抱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经典文学改编或译介的作品难免有些隔阂感。然而,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人类在面对生存压力时的“表演性”。每个人都在努力扮演一个“应该”是自己的人,用一套精心编排的台词和肢体语言来应对外界的审视,但这些表演的背后,却隐藏着最原始、最自私的动机。作品没有对任何一个角色进行道德上的裁决,而是冷静地展示了他们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这比直接的谴责更具杀伤力,因为它迫使读者去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自己也可能是那样的“演员”。这种对人类虚伪面具的无情揭示,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适性。它不是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在讲述我们自己,讲述我们所有人,在不同场合下所戴着的、千变万化的面具。
评分这部小说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绝伦,读起来像是在解一个设计极其复杂的谜题。每一章节的转换都像是光影的交错,你以为抓住了一条主线,它却又瞬间分裂成了无数条支流,彼此交织、相互印证,又相互否定。作者似乎钟爱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核心事件,每一次侧写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信息碎片,但最终拼凑出的画面永远是残缺不全的。这种叙事手法带来的阅读快感是独特的,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像侦探一样去梳理、去推敲每一个微小的暗示和矛盾的陈述。更绝妙的是,这种多重叙事的运用,完美地服务了主题的表达——即“真相”的不可捕捉性与相对性。对于那些追求清晰、线性故事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一丝挫败,但对于喜爱深度挖掘和文本互动的读者而言,这简直是一场盛宴,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重读,去捕捉那些之前遗漏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它并非来自宏大的灾难场面,而是源自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困境。作者对于环境的描绘,细致到几乎可以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震撼。情节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断地挑战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我们习惯于相信眼前所见,但在这里,每一个“所见”都被置于审视之下,变得摇摇欲坠。角色们的选择,无论多么令人不齿,似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撑,这才是最令人不安的地方——你无法完全谴责他们,因为在相似的境地下,谁又能保证自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呢?这种对道德光谱的模糊处理,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异常苍凉而深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难题抛给了我们,迫使我们去直面那些光鲜外表下隐藏的人性弱点和生存本能的驱动力。整体而言,这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强度“健行”,虽然累,但收获的思考远超预期。
评分这部作品的氛围营造得真是独树一帜,初读之下,便被卷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之中。作者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简直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处事方式。故事情节的推进并非一泻千里,而是如同迷雾中的探险,每走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以为已经窥见了真相的全貌,下一刻却又被新的线索引向了更深的困惑。尤其欣赏的是那种微妙的心理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和自我欺骗,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他们就在你身边低语,倾诉着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掀开了一层面纱,但总能发现新的褶皱和阴影。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和张力,使得读者无法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陷入了一种持续的、令人着迷的思辨状态。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反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还行吧,纸张质量,外观都可以,最主要的是:世界名著内容值得一看。
评分非常满意,有了京东购物方便!
评分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非常满意,有了京东购物方便!
评分618买的,很划算很便宜很满意
评分质量很好,孩子也喜欢看,就是字有点儿小
评分618买的,很划算很便宜很满意
评分还行吧,纸张质量,外观都可以,最主要的是:世界名著内容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