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研究(第六辑)

全真道研究(第六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全真道
  • 道教文化
  • 宗教研究
  • 中国传统文化
  • 内丹
  • 修炼
  • 养生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8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3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真道研究》第六辑共收12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论坛录音整理和一篇学术会议综述。除了大部分都与全真道有关外,它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辑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即首篇为一个论坛的录音整理。我们的想法是,以后《全真道研究》将发表一些就某个热点问题所展开的笔谈、论坛或人物专访,以丰富其内容。同时,《全真道研究》从本辑开始,还会有一个小小的变化,即以后每辑将发表一到两篇与全真道关系不大的道教类文章,本辑中的《道教易学综述》便属于此种类型。


作者简介

赵卫东,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全真道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道教哲学。目前已出版《丘处机与全真道》、《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谭处端学案》、《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形成过程》、《金元全真道教史论》等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全真道研究(第六辑)》是一套专注于探索道教重要分支——全真道的学术著作。本辑延续了前几辑的严谨研究精神,汇聚了国内外多位资深学者和新锐研究者的最新学术成果,旨在深化学界对全真道历史、思想、教义、修行实践、社会影响以及与其他宗教文化互动等方面的认知。本辑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既有对经典文献的精深解读,也有对田野调查的实证分析,更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考察,力求全面展现全真道丰富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一、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度考察 本辑在历史研究方面,着重梳理了全真道自创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对于全真道在北宋末期金代初期的兴起,本辑力图揭示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王重阳及其早期门徒如何在中原地区孕育出这一新的道教宗派。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早期全真道的传播途径、组织结构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回应。 进入元代,全真道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本辑有多篇文献探讨了全真道在元朝的官方地位、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其教义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传播情况。特别是对于丘处机及其弟子在元代边疆和中原地区的活动,如丘处机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本辑提供了新的史料发掘和解读,力求还原其历史真相及其深远影响。研究者们审视了全真道如何利用其影响力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如何在元朝辽阔疆域内建立起庞大的宗教网络。 明清时期,全真道虽然面临来自官方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但其内在生命力并未衰竭。本辑关注了明清时期全真道内部的分化与融合,例如长生道、金丹道等分支的发展,以及各地全真道宫观的兴衰变迁。研究者们分析了全真道在这一时期的教义调整、科仪创新以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同时,本辑也触及了全真道在清朝晚期遭遇的近代化冲击,以及其如何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二、思想体系与教义的精细阐释 全真道的核心思想是其最为吸引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辑有多篇文章致力于深入剖析全真道的哲学基础和教义体系。 首先,对于“全真”之名的解读,本辑提供了多种角度的阐释。有研究者从“性命双修”的理论出发,探讨了全真道如何将内丹修炼视为通往“全真”境界的关键途径。他们细致地分析了全真道关于“真我”、“真性”、“真意”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如何指导道士的修行实践。 其次,内丹学是全真道的标志性修炼体系。本辑有多篇研究深入探讨了全真道的内丹理论,包括其对“精、气、神”的认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的阐释,以及各种内丹功法的操作要领和理论依据。研究者们不仅梳理了早期内丹学的理论雏形,也关注了后世内丹学的发展和演变,力图勾勒出其理论谱系。此外,一些文章还尝试将全真道的内丹学理论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为理解道教的养生智慧提供新的视角。 再者,全真道的戒律与科仪也是本辑重要的探讨内容。本辑关注了全真道对“清静”、“寡欲”、“慈爱”等戒律的强调,以及这些戒律在规范道士行为、维系宗教秩序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全真道独特的斋醮科仪、度人法事、祝寿仪式等的研究,也展现了其作为一种宗教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研究者们分析了科仪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神学理念以及其在维系宗教社群和传承道教文化中的功能。 三、修行实践与社会影响的实证考察 除了理论层面的探讨,本辑同样重视对全真道修行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修行实践方面,本辑关注了全真道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修行活动的具体样貌。例如,对终南山、武当山、龙虎山等全真道名山道观的田野调查,展现了当代全真道士的日常生活、修行方式以及与当地社区的互动。研究者们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记录了道士的晨钟暮鼓、斋戒沐浴、诵经持咒、内丹外炼等场景,试图呈现其鲜活的修行图景。 本辑也深入探讨了全真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多元角色。全真道士不仅是修行者,他们还常常扮演着医者、教师、艺术家、社会调解员等多种社会功能。研究者们分析了全真道在医疗、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留下的印记,以及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并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全真道士的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创作,本辑提供了不少新的发现和深入的解读。 此外,全真道在历史上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得到了关注。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全真道士曾积极参与抗击外侮、赈灾济民等社会公益活动。本辑的文章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全真道在国家危机和民众困苦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声望的变化。 四、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对话与交流 本辑还特别关注全真道与其他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全真道作为道教的重要分支,其与中国传统儒家、佛教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全真道在吸收儒家伦理思想、佛教禅宗理念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研究者们分析了全真道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兼容并蓄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思想体系。例如,对于全真道如何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以及如何融合佛教的“空”、“缘”等概念来解释其内丹修炼,都有深入的论述。 同时,本辑也关注了全真道在近现代以来与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全真道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被西方学术界所认识和研究。本辑中收录了一些探讨全真道在海外传播、被西方学者解读的视角,以及全真道如何适应全球化时代挑战的研究。 总结 《全真道研究(第六辑)》是一套集学术性、资料性、前沿性于一体的道教研究专著。本辑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历史文献的精读,还是对当下道教实践的考察,都为我们理解全真道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本辑的研究者们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学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史料,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力求为全真道的学术研究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本辑的出版,将为海内外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主要关注道教经典诠释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简直是一座宝库。我发现很多西方汉学家早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相关领域中被引用的频率并不高,而这本书系统性地将一些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那些探讨中国宗教史的重要德文或法文文献纳入了讨论视野,并且进行了细致的中文导读和辨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审视同一历史现象时的差异和互补。比如,它对某一特定道藏版本的流传路径的追溯,就参考了欧洲图书馆的收藏记录,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文献追踪,远非一般国内研究者能够完成。阅读这些注释,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文献的远征”,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挖掘新的知识矿藏。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全面地提问和检索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古典的,它有一种古籍的味道,但又保持了现代学术表达的精确性。读起来有一种庄重感,仿佛不是在看一本近年的出版物,而是在品读一部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它很少使用时髦的、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而是采用一种近乎客观的、冷静的笔调来陈述复杂的历史事实。这种语言的节制性,反而成就了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比如,当描述某一派系在政治清洗中的消亡时,作者只是平铺直叙地列举了受影响的人员名单和财产充公的记录,没有任何煽情或批判,但正是这种冷静的白描,让历史的残酷性以一种更深沉的方式渗透出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对语言的精准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学术伦理的恪守,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品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坦白说,我最看重的是这类深度研究的“新鲜感”,即它是否能提供我从未接触过的新史料或新颖的解读角度。在我看来,这本书成功地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几个固定窠臼。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元明易代之际,全真道内部对于“儒、释、道”三教融合政策的具体反应,这不是简单地谈论三教合一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基层道观的经济结构和财产继承法的变动。作者可能调阅了大量的契约文书或地方衙门的判词记录,从中解读出教团组织面对政治动荡时的韧性与妥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提到了一个在地方志中一笔带过的道士群体,并花了大量篇幅去还原他们的日常言行和精神诉求,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立刻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一个宗教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神学义理层面,更要扎根于社会肌理之中,这种田野视角的回归,是极其可贵的学术进取。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事实或者进行空泛的历史叙事的作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研读其中关于“龙阳祖师”的考证那部分,作者似乎采用了“以物证史”的方法,通过分析几处地理位置上相似的庙宇壁画和神像风格的演变,来反推出某一特定教义在民间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将艺术史、地理学与宗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晦涩的道学思想变得可视可感。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在论述过程中,几乎没有使用绝对化的判断词汇,而是充满了审慎的“或然性”分析,比如“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此种仪轨可能源于北宋晚期……”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补充的地理地图和古代的官府志,因为作者的引述非常精炼,每一个引文背后都似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它强迫你进行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正是我阅读严肃学术著作所追求的体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墨绿色调,配上手写的仿古字体,立刻就营造出一种沉静、深邃的学术氛围。我是一个资深道教文化爱好者,平时接触的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显得枯燥,要么就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显得不够严谨。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这一点。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对于一本研究性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我记得我翻开目录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全真派分支流派的梳理,那部分内容似乎涉及到了很多罕见的碑刻文献的引用,这让我对作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能力有了极高的期待。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用一种比较内敛、克制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学术气质,非常吸引我继续往下读。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那些留白设计,让人在阅读密集信息后能有一个短暂的喘息和思考的空间,这在当代快节奏的出版物中是越来越难得的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