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辜鸿铭卷)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出版时间:2015-05-01 |
| 作者:编者:黄兴涛|总主编:戴逸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5-05-01 |
| 定价: 69 | 页数:430 | 印次:1 |
| ISBN号:978730020923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兴涛编的这本《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辜鸿铭卷)》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收录了辜鸿鸣*具代表性的思想论*,为读者揭示一个思想家的风貌,是了解传主的入门书,使读者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全面的认识。
辜鸿铭一生*述不下100万字,主要以英文写作 ,并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语文。黄兴涛编的这本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辜鸿铭卷)》收录和翻译了 他1883年至1927年间的各类论*40余万字。除海南出 版社《辜鸿铭文集》所收论*之外,又新翻译并收录 了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在华外国人》和《未 开化的美国人》等多篇论文,以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 辜氏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黄兴涛,湖北荆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等校访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院长。*有《文化怪杰辜鸿铭》、《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文化史的视野》、《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等*作,译编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等。
导言
中国学(1883)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1884)
为吾国吾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近骚乱(教案)关系论(1891)
《论语》英译序(1898)
尊王篇:总督衙门论集(节选)(1901)
一个中国人为中国的良治秩序和真正的文明所作的辩护
序言
一个中国人对于义和团运动和欧洲文明的看法
为了中国的良治
文明与政府状态或远东问题中的道德难题
致一家英文报刊主编的信(1903)
在华外国人(1906)
《中庸》英译序(1906)
给托尔斯泰的祝寿文(1908)
雅俗辨——译辜鸿铭博士二十五日致《文汇报》主笔书(1910)
中国牛津运动故事(节选)(1910)
自序
雅各宾主义的中国
导论
**章 满人当权
第二章 中产阶级的崛起
第三章 满人重新掌权
第四章 空位期:中国三头执政
尾声
张文襄幕府纪闻(节选)(1910)
不排满
虎门轶事
大臣远略
上流人物
五霸罪人
清流党
孔子教
新算学
孟子改良
践迹
务外
生子
公利私利
权
爱国歌
半部论语
官官商商
禁嫖赌
贱种
庸言庸行
不吹牛屄
马路
不问民
国会请愿书
马拉马夫
夷狄之有君
读书人
女子改良
高等人
费解
不解
狗屁不通
看画
照像
赠日本国海军少佐松枝新一氏序
士说
在德不在辫
自大
依样葫芦
学术
风俗
政体
看招牌
不自贵重
自强不息
关于时局致《字林西报》编辑的信(1911)
中国的皇太后——一个公正的评价(1912)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1915)
序言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妇女
中国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一个大汉学家
附录
反对中国文学革命(1919)
归国留学生与文学革命——读写能力和教育(1919)
宪政主义与中国(1921)
未开化的美国(1921)
所有受过英语教育的中国人应读之文(1922)
读易草堂文集(节选)(1922)
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
上湖广总督张书丙申
《尊王篇》释疑解祸论
义利辨
广学解
《蒙养弦歌》序
《正气集》序
西洋礼教考略
西洋官制考略
西洋议院考略
英将戈登事略
硕儒沈子培先生行略(1922)
辜鸿铭讲演集(1924—1925)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真谛
纲常名教定国论
辜鸿铭论集(1941)
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何谓文化教养
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
东西异同论
什么是民主
告准备研究中国文化的欧美人
中国古典的精髓
辜鸿铭年谱简编
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的晦涩程度,对现代读者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储备,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去适应那种并不迎合快餐式阅读的叙事节奏。我曾好几次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试图理解某一特定术语在当时语境下的确切含义。这种“阅读的难度”,反倒成为了一种筛选机制,它确保了真正愿意深入探究思想源流的人才能触及其核心。那些晦涩之处,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因为思想本身抵达的深度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性。这套文集就像一座等待被仔细勘探的古代遗迹,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解读那些繁复的符号和错综的结构,但一旦破译成功,所得的知识宝藏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初读此书的片段,我立刻被其语言的张力所震撼。那是一种混合着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锐利感的独特文风,犹如一把精工细琢的宝剑,在探讨那些关乎民族命运与文化身份的宏大命题时,显得既沉稳又犀利。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之缜密,构建起一个难以攻破的思想堡垒,尤其是在剖析传统与西学交融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着实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微妙的平衡点,不偏激,不妥协,只是冷静而深刻地揭示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中体西用”概念在新语境下的再阐释部分,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体会那种“胸中自有万卷书”的气度与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何为现代性”的漫长辩论。它不像某些流行的观点输出那样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反而更倾向于提出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在我阅读的那些篇幅中,作者对于“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的解构,展现了他超越同时代局限性的深刻思考。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从看似矛盾的现象中提炼出统一的精神内核,这种能力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尤为珍贵。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到一种不屈服于简单标签化的勇气,促使我反思自己对现有社会结构的既有认知,迫使我跳出舒适区,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去看待当下的困境与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厚重的纸张,泛着微微的古朴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视之感。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出低调而奢华的光芒,那字体选用的样式,似乎也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翁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趣味。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距、行距都经过精心的调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历史照片的扫描件,还是手稿的影印,都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装帧的匠心独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陈列于书架上的艺术品,每次翻开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仿佛是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长者进行一场严肃而又亲密的对话。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恰恰反映了出版方对于所收录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感受是其所蕴含的、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与张扬。在那个被外部强权和西方思潮裹挟的时代,能够以如此清晰、坚定的声音为自身文化辩护,并且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基于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批判性继承,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胜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东方智慧如何回应现代性困境的论述,那是一种充满自信和自信的姿态,它提醒着我们,在学习外来优秀文明的同时,绝不能丢失了立足之本的文化根脉。这本书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古,而是一种面向未来、汲取历史营养的积极姿态,它为当代人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塑自我身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