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说净土三经

叶曼说净土三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曼 著
图书标签:
  • 净土宗
  • 净土三经
  • 叶曼
  • 佛教
  • 净土法门
  • 阿弥陀佛
  • 念佛
  • 往生
  • 佛教经典
  • 现代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1239723
商品编码:15562166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叶曼说净土三经

原价:12.00元

作者:叶曼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1239723

字数:70000

页码:1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净土宗的基本三经,因为念佛法门成为净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所以《阿弥陀经》为世所重。古来大德对于本经解说者很多,不过多数是文言文,引经据典,有些比原 |经还更难了解。作者叶曼大师用现代口语讲述,为的是使修净土者,知道念佛法门的出处,想要研究净土宗者不要把《阿弥陀经》看作是一部迷信的经典。

目录



《佛说无王寿经》
《佛说观无二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道安大师与慧远大师
如是我闻
祗树给孤独园
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
诸大弟子
诸大菩萨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目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七宝池、八功德水
池中莲花微妙香洁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众鸟演唱妙法
彼佛寿命无量
众生生者皆是阿蜱跋致
一生补处
不可以少福德因缘
七日念佛一心不乱
诸佛护念
当发愿往生彼国
于五浊恶世说难信之法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静思堂佛学问答

作者介绍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1914年生,现年95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胡适先生亲点探花,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叶曼早年辗转世界各地25年,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学佛教、道家、儒家数十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60、70年代,为传播儒、道、佛三大文化,成立“文贤学会”和“文贤书院”。
1990年,叶曼往来台湾、香港、新家坡、美国等地,共筹得32万美金善款。其中30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其余2万美金捐作云南、贵州等地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13所文贤希望小学。
叶曼著述丰硕,著作有传统文化类9部、社会问题类22部、佛学基础类29部、讲经开示类9部,著作集锦9部,先后在台湾和西方出版发行,广受好评,影响巨大。

文摘


序言



《静观尘世:古今智慧的传承与思辨》 一、 缘起:文明的潮汐与个体生命的锚点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如潮汐般起伏跌宕,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思想瑰宝。从先哲的哲学沉思,到智者的生命洞见,再到宗教的宏大叙事,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在纷繁的尘世中安顿身心,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个体生命,如同置身于无垠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渺小却又独特。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无常,面对欲望、嗔恨、愚痴的纠缠,我们渴望获得一种指引,一种力量,一种能够穿透迷雾、抵达内心宁静的智慧。而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古老智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思,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而是无数前人呕心沥血、实践体悟而得出的生命真谛。 《静观尘世:古今智慧的传承与思辨》一书,便是基于这样的缘起,旨在汇集、梳理并深入解读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个体生命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经典智慧。它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或哲学体系的独尊,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那些具有普适性、能够触及人性根本的智慧火花,并将其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期冀为当下迷茫的众生提供一份澄澈的思考路径。 二、 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四大文明的精神血脉 本书的视野,将首先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四大源头:东方文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和基督教为代表)以及犹太文明。这四大文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下,孕育出了各自独特而又相互辉映的思想体系。 东方智慧的深邃宁静: 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与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儒家强调“仁”与“礼”,关注人伦关系、社会秩序与道德修养,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至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圭臬。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倡导顺应天性、清静无为,在喧嚣的尘世中寻觅一份超然与自在。印度的佛教,更是以其深邃的哲学体系和慈悲的实践精神,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关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以及“无常”、“无我”的洞见,提供了理解生命本质的独特视角。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思想的核心理念,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当下的传承与演变。 西方哲学的理性光辉: 西方文明的基石,在于古希腊哲学对理性、逻辑和个体的关注。从苏格拉底的求知精神,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伦理学,西方哲学不断追问“何为真理”、“何为善”,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则以其关于爱、救赎、永生的教义,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本书将梳理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脉络,考察其如何塑造了西方社会对个体、自由、正义的理解。 犹太文明的律法与盼望: 犹太文明,以其一神信仰、严格的律法体系以及对弥赛亚的深切盼望,在全球文明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其《旧约》所承载的创世记、出埃及记、申命记等故事,不仅是宗教经典,更是关于契约、历史、民族命运的深刻启示。本书将探讨犹太文明如何通过对律法的遵行和对未来的盼望,构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三、 核心议题:个体生命的安顿与超越 在梳理了不同文明的精神血脉之后,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共通的核心议题,即如何在个体生命层面实现安顿与超越。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通往智慧的起点。我们是谁?我们的欲望从何而来?我们的情绪如何运作?本书将从不同文明的视角,探讨“认识自我”的方法与意义。无论是佛陀的内观,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都指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了解自己的局限与潜能,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应对无常与苦难: 生命的本质是无常,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离别忧患?本书将借鉴不同智慧体系的解答。佛教的“四圣谛”提供了理解苦难的框架与解脱之道;斯多葛学派的“理性”与“接受”则教会我们在不可控因素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而许多传统文化中的“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心态调适方式。 建立伦理与价值: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确立和坚守个人的伦理原则与价值追求?本书将探讨不同文明对“善”、“德”、“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些价值。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基督教的“爱”,伊斯兰教的“顺从”,以及现代社会提倡的“尊重”、“平等”、“责任”,都为我们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品格提供了依据。 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追问。本书不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不同智慧体系如何引导人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无论是对“道”的体悟,对“真理”的追求,对“神”的信仰,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奉献中找到归宿,本书都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而启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实践智慧: 智慧并非仅存于书本,更在于实践。本书将强调将古今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行性。如何通过 mindfulness(正念)在忙碌中保持觉察?如何借鉴“非暴力沟通”来改善人际关系?如何从“极简主义”中获得精神的自由?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行动。 四、 思辨的维度:批判继承与时代对话 《静观尘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智慧,而是倡导一种“思辨”的态度。这意味着: 批判继承: 任何一种智慧,都带有其历史局限性。本书将鼓励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不同的思想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盲目崇拜。 跨文化对话: 智慧并非只属于某个民族或文化。本书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展现人类智慧的共通性与多样性。 与时代对话: 过去的智慧,如何回应当下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古老智慧在面对科技发展、全球化、环境危机等当代议题时的 relevance(相关性)与 relevance(适用性)。例如,如何用“不争之争”的智慧处理国际冲突?如何从“万物有灵”的观念中获得环境保护的启示? 五、 结语: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焦虑。我们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锚点。《静观尘世:古今智慧的传承与思辨》一书,正是希望成为这样一盏指路明灯,帮助读者: 拓展视野: 认识到人类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深化理解: 洞察生命本质与个体存在的意义。 指导实践: 将智慧转化为安顿身心、超越自我的力量。 通过对古今智慧的梳理、解读与思辨,本书期冀能够激发读者内在的求知欲与反思精神,引导大家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以一份澄澈的心境,走向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丰盈。它邀请读者与历史对话,与先哲对话,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最终寻回那个平静而有力量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它显然不是那种简单地将三部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学术汇编,而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多维体验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不同角度切入,以保证读者对净土法门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够层层递进,立体饱满。比如,它可能先从宏大的世界观和教义基础入手建立整体框架,紧接着就迅速转入到实践层面,详细论述了念佛法门的具体操作细节和心境调整,这种“先知晓,后践行”的布局,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更妙的是,书中似乎还穿插了大量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小故事和个人体悟,这些“鲜活的案例”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温度,让读者在阅读理论时,能清晰地看到这些法门在真实修行中是如何被应用和验证的。整体来看,这种编排方式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且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闭环。

评分

从专业性角度评估,这本书的严谨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巧妙地将严谨性隐藏在了流畅的叙述之下。很多关于佛法传承和历史背景的考证部分,作者处理得非常细致,引用的典籍和注释都显得有根有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基础。然而,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复述”层面,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对现代人心灵困境的深刻洞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疏导者,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面对生活压力、身份焦虑和生死问题时的那种内在挣扎,然后将净土法门的教义,比如“带业往生”的慈悲或“一念相应求”的确定性,精准地锚定到这些痛点上,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灵慰藉和方向感。这种将传统智慧与当下现实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宗教读物范畴,具备了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禅定感”,这在很多同类型的辅导读物中是很难得的特质。它的语言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段落长短错落有致,避免了长时间的文字轰炸带来的疲劳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心境重置”。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涉及境界提升的内容时,所使用的词汇非常微妙,既不失佛法的庄重,又避免了过于直白和夸张的描述,而是倾向于使用一种暗示性的、引导性的语言,比如“如是观想”、“心念清净时”等等。这种含蓄的处理方式,反而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想象力和自我体悟的空间,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与作者共同探索一个内在的境界。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心绪得到了极大的平复,仿佛在喧嚣的闹市中,获得了一处可以安放自己疲惫心灵的宁静角落,这对于一本引导修行的书籍来说,是最高的赞誉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素雅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让人一上手就有种沉静下来的感觉。字体排版上,主标题“净土三经”几个大字采用了略带古朴的宋体,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排版师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装帧的侧边,我注意到他们使用了较为精细的布脊设计,虽然是平装本,但拿在手里却有种精装书的庄重感,这对于一本探讨佛教经典的著作来说,是非常恰当的基调设定。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暖色调的道林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负担明显减轻了不少,墨色过渡自然,没有出现任何洇墨的现象,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细节处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本的开本适中,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视野舒展,翻页时的阻尼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被精心对待过的书,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在向读者传递一种尊重和庄重感,让人在正式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精神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读这本介绍净土法门的著作,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完全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听起来玄奥无比的佛法概念,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语言框架巧妙地重新构建起来。比如在阐述“信、愿、行”这三大要素时,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说教式的语气,而是穿插了一些极具生活气息的譬喻,像是老农盼望丰收的期盼,或者游子思归的迫切心情,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典故时的叙事节奏,他懂得在适当的地方停顿,留白给读者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倾泻信息量,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经文解析,变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会。这种行文风格,对于刚刚接触净土法门,或者对佛教经典抱有敬畏但又担心晦涩难懂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一个既严肃又亲切的入门通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