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董仲舒评传》从董仲舒所处时代人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学术思想沿革为依托,简述了董仲舒治经著述、出仕践儒、建构封建理论大厦的一生,重点评述了其改铸的新儒学体系:自然神论的宇宙观,“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变而有常”的天道观,辨物理、发天意的认识论,“待教而善”的人性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思想,应天改制和应人制礼的进化历史观,取法于天的王道论,独尊儒学的大一统论,继乱世必须“更化”的改革思想,从而明确了董仲舒在中国历史和学术思想目前的地位。《董仲舒评传》突破了以往把董仲舒看作一个思想家的框框,重新树立厂一个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勇于改革、治国的进步思想家的形象。 王永祥 著作 王永祥,1937年生于河北束鹿。现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马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被授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称号,1992年被评为对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著有《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社会历史观研究》(合著)、《谈谈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几个经济规律》(合著)等书以及学术论文60余篇。 天汉二、三年间的事,因而为董仲舒所未见。因此,绝不应夸大这种所谓“土崩”之势对董仲舒思想的影响,也不应视其为董仲舒理论直接针对的对象,并以之作为判定董仲舒思想“”的依据。当然,这并不妨碍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理论家的董仲舒面对已经出现的土地兼并、人民流离失所的形势,及鉴于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而提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理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因为它蕴含的密度太高了。初读时,你会被其流畅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所吸引;而当你沉下心来,带着问题再次翻阅时,会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厚学识和严谨考证。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把握精准得令人赞叹,每一次对董仲舒思想的阐释,都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揭示出其核心价值和时代局限性。它成功地将学术深度、历史厚重感和可读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和思想影响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汉代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传记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学者如何一步步奠定其历史地位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某些关键思想转变时所引用的史料细节,那些往往是其他著作中容易被忽略的侧面印证。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人物的形象瞬间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一个符号化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做出影响深远选择的鲜活个体。阅读体验堪称一流,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进入,并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犹如一座设计精良的迷宫,层层深入,每一章的结尾都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或新的议题,驱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阶段会发生什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点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所有可能的解释都呈现给读者,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比那些一锤定音、不容置疑的论述方式要高明得多。它鼓励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宝贵品质。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严肃的历史传记抱有警惕,担心会陷入冗长枯燥的引经据典之中。但翻开之后,便彻底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简直炉火纯青,它将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深奥的哲学思辨编织得天衣无缝。作者对于权谋的解读相当到位,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国家治理和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它不仅仅是在“评”某一个人,更像是在“解构”一个时代的思想基石是如何被铸造的。读完合上书本时,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与历史巨人的对话,收获颇丰,绝非泛泛之作可比。
评分这部书的文笔实在令人惊艳,作者对历史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一种深度的剖析与重构。读来仿佛置身于汉代的朝堂之上,能切身感受到那位儒家泰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尤其欣赏它对儒家思想演变脉络的描摹,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手法,让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董仲舒思想形成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与妥协,这种复杂性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也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重量与担当。整体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该处磅礴处令人振聋发聩,该处沉静处又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