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博弈(第3版)

身邊的博弈(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誌強 著
圖書標籤:
  • 博弈論
  • 決策分析
  • 策略
  • 經濟學
  • 管理學
  • 心理學
  • 生活
  • 思維方式
  • 商業
  • 談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6189
版次:3
商品編碼:12365291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行為經濟學愛好者

數學不好的人也能讀懂的博弈論


讀者好評如潮 妙趣橫生的行為經濟學

榮獲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奬

入選廣東省百種社科優秀讀物 華文媒體盛贊


內容簡介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近百個故事講述瞭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書中的故事涉及人文、曆史、政治、軍事、經濟、管理、法律、心理行為等領域,展現瞭博弈論的精巧和趣味。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輕鬆、快樂地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博弈論,並掌握競爭的技巧。

生活中處處皆需決策,什麼樣的選擇對你來說纔是*優的?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做到"知彼"?有效的方法就是換位思考。

所以,企業傢要站到消費者的立場,纔能體會到消費者的需求,真正生産齣適銷對路的産品,然後纔能為自己贏得更高的利潤。

麵包師要站到顧客的立場,瞭解顧客的口味,纔能生産齣顧客喜歡的麵包,然後纔能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官員要站到民眾的立場,纔能體會民眾的訴求,然後纔能真正製定齣有益於民眾福利提升的政策。

父母要站到孩子的立場,纔能理解孩子的快樂和苦惱,然後纔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應對成長中的問題。


作者簡介

  董誌強,
  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留學和工作於新西蘭奧塔戈大學經濟係、美國田納西大學經濟係。
  他在近年的研究關注於製度與經濟行為建模研究,製度與發展、勞動經濟問題實證研究,以及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Systems、Economic Letters、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等國內外期刊發錶大量論文,承擔國傢自科基金、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項目等十餘項。
  齣版有《閤謀與公司治理》、《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理性的邊界》、《議價與市場行為》等專著和譯著十餘部。四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奬,六次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他的通俗科普暢銷作《身邊的博弈》曾被譽為"華文媒體盛贊、讀者好評如潮"的博弈論讀物。

精彩書評

  《身邊的博弈》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近百個故事,講述瞭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運用,使讀者能在輕鬆愉快之中,掌握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國際上蓬勃發展且不斷推進著的博弈論知識……在國人中普及博弈論知識,豈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韋森 復旦大學教授(載《南方周末》)

  《身邊的博弈》值得放在床頭上,每天入睡前讀上半個小時;也可以放在衣兜裏,乘公共汽車時打開看一看;當然,如果你被迫參加一些無聊的會議,還可以拿齣來在桌下翻一翻,把本來要被浪費的時間奪迴來……
  ——蒲勇健 重慶大學教授(載《中華讀書報》)

  《身邊的博弈》充分體現瞭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特彆適閤作為非專業人士瞭解博弈論的入門讀物,也是不錯的本科生博弈論課程的輔助教材。
  ——聶輝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載《中國證券報》)

  博弈論的高手也是能嚮不精通數學的人講清楚什麼是博弈論的人,董誌強這本《身邊的博弈》就展現瞭博弈論高手這樣的風采。
  ——李華芳 (美國)偉榖州立大學教授助理(載《上海證券報》)

  可能有很多人會問,董誌強博士會不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為自己謀利益呢?幸好他寫的《身邊的博弈》深受讀者歡迎,這本書可以作為董誌強博士的一個說真話的信號。
  ——周業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載《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書用敘事聊天的語調,用串講故事的方式,將博弈論中蘊涵的深邃思想和專業知識娓娓道來,讓人們透過嚴肅的學術麵孔,盡情地領略和享用博弈論帶給人類的智慧與財富。這是本書作者董誌強的"酷"和"帥"。
  ——王國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載《中國證券報》)

  董先生盡力滿足愛妻的願望,後來乾脆寫瞭一本沒有數學門檻的博弈論科普書--當愛照進博弈論,於是就有瞭《身邊的博弈》……或許,用"當愛照進博弈論"來形容這本書的寫作初衷,更為貼切。
  ——宋普韜略 媒體評論人(載《新京報》)

  一本好的博弈論通俗讀物是能讓不懂數學的人也明白什麼是博弈,董誌強做到瞭。
  ——李崢嶸 媒體評論人(載《新京報》)

  書中的一些內容能給人帶來啓發,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應對"身邊的博弈",從而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事務……對於那些有著遠大誌嚮,孜孜不倦地探求事物背後規律的人,《身邊的博弈》是一本必讀的教材。
  ——臧海平 媒體評論人(載《文匯讀書周報》)

  《身邊的博弈》從戀人的電話開始,全書一直貫穿著這種平易近人的風格,以故事的方式來講述理論和理論的運用,讓每個對博弈論感興趣的人都能避免理論的枯燥,找到博弈生活的樂趣所在。找到快樂的學習,找到快樂的博弈生活。
  ——程凱 媒體評論人(載《中國證券報》)

  《身邊的博弈》沒有數學門檻,讀者不需要研究晦澀的數學模型就可以掌握博弈論思想的精髓。
  ——畢光 媒體評論人(載《21世紀經濟報道》)

目錄

目 錄
贊譽
序言 換位:策略思維
1 關於博弈論 /1
博弈的要素 /2
誰應該學習博弈論 /4
思維和策略技巧 /5
讀者和我之間的博弈 /6
2 博弈範例 /8
彆人的紅包更誘人 /9
三方對決:弱者的生存之道 /10
三國風雲:一段曆史的重新解說 /13
是否應置敵人於死地 /15
為什麼隻要1美元不要10美元 /16
教授為什麼這般狠心 /18
教授的圈套 /19
趙高設局 /22
和的基層經驗 /23
分而治之:閤謀與組織中的歧視 /24
理性的昏君 /27
3 囚徒睏境 /30
囚徒睏境模型 /31
現實中的囚徒睏境 /33
如何走齣囚徒睏境 /39
委托–代理關係中被設計的囚徒睏境 /42
“囚徒睏境”究竟有多嚴重 /47
4 智豬博弈與搭便車 /51
智豬博弈與重復剔除劣勢策略 /52
現實生活中的智豬博弈 /55
權利配置與強行搭便車 /59
5 最優反應、納什均衡與其他幾個經典案例 /65
最優反應與納什均衡 /66
電視頻道的性彆戰 /70
懦夫博弈 /73
協調博弈 /76
多重均衡中最可能的結果 /77
沒有純策略均衡的情況 /83
美麗的心靈 /84
6 讓策略混閤起來 /91
策略混閤動機 /92
如何尋找混閤策略均衡 /97
隨機的好處 /102
著名經濟學傢之間的分歧是好事嗎 /108
如何認識混閤策略 /113
混閤策略的麻煩 /117
7 嚮前展望,嚮後推理 /124
逆嚮歸納法 /125
逆嚮歸納法的應用例子 /129
官場的逆嚮歸納 /135
勒索訴訟 /137
價格配閤 /139
以一挾百 /140
理性的局限與非理性行為 /144
8 威脅、承諾與報復 /154
威脅和承諾 /155
曆史與現實中的威脅與承諾 /163
報復的作用 /176
9 談判 /183
生活中的談判 /184
談判的策略 /189
10 集體行動和大規模協調博弈 /210
集體行動的邏輯 /211
現實中的集體行動睏境及其剋服 /218
大規模群體的協調 /230
嵌入博弈與均衡效率 /241
11 重復博弈、長期關係與閤作 /245
重復博弈與閤作 /246
生物界閤作的例子 /254
閤作與閤謀 /260
12 匹配 /263
婚姻匹配問題 /264
蓋爾–夏普利延遲接受配對機製 /268
頂層交換循環機製 /274
從交換房間到拯救人命 /282
匹配理論應用的一些例子 /289
13 投票和選舉 /295
投票中的策略 /296
民主選舉中的策略行為 /302
14 結束語 博弈論常受質疑的幾個問題 /310
贏利數字的問題 /311
以豬、鹿、雞喻人的倫理問題 /313
博弈論是否無助於解釋現象 /314
博弈論是否對理性要求太高且不現實 /315
博弈論是否需要高深的數學 /316
博弈的道和術 /317
參考文獻 /318
後記 /321

前言/序言

序言


換位:策略思維

大清國的盛世華年

乾隆帝南巡杭州。

一對年輕的眷侶,蕭劍和晴格格,正在計劃齣逃。

他們身後,是乾隆帝布下的追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又能逃到哪裏去?

"我們是在往西南走,是不是啊?我們要去大理,是不是啊?"晴格格忍不住問蕭劍。

"應該是。"蕭劍若有所思。 晴格格覺得有點兒睏惑,她猜不透眼前這個男子的想法。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麼會"應該是"?

"你會這麼想,那個乾隆皇帝應該也會這麼想。"看著晴格格一臉疑問,蕭劍接著解釋,"所以,所有的追兵都會往西南追。我們最不能去的方嚮,就是西南。"

不去西南,其他方嚮大概總可以去吧,晴格格心裏暗自思忖。她不知道要不要建議蕭劍考慮北邊,或者東邊。

但是,沒等她開口,蕭劍仿佛已看透她的心思。"北邊,是我們來的路,也是北京的方嚮,我們也不能去;東邊是海,我們總不能跑到海裏去吧?所以,我們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往西走。"

蕭劍果然是行事有謀之人。晴格格感到略微放心:"原來你都計劃好啦?那……那我們往西走,要走去哪兒呢?"

然而,蕭劍的迴答卻讓她備感意外:"我們不往西走,我們往南走。"

"你不是說,我們不往南走嗎?"晴格格徹底迷糊瞭。 她發現,自己永遠看不透蕭劍。他的想法就像他的身世,像謎一樣讓人睏惑。

"剛剛我的分析,那個乾隆大概也會這麼分析。萬一他分析的跟我一樣,一定會把追捕的隊伍主力放在西邊。"蕭劍繼續解釋,"所以,我們不去西邊。我們就往南走。最危險的地方,說不定是最安全的地方。"

"往南走一段,再轉往西南,這樣繞路也不多。更何況,一路上到處都有我的朋友。"看著晴格格疑惑而不放心的眼神,蕭劍又補充瞭一句。

與此同時,在西湖旁的行宮,孟大人領著一班朝臣,恭然肅立,屏息靜聽乾隆帝的訓示。

"朕,要你們立刻集閤這裏所有的武功高手,去追捕蕭劍和晴格格。"乾隆帝的話語透著威嚴。然而一轉念,又帶著些感傷,"彆傷瞭他們的性命,給朕活著帶迴來。"

"臣,遵旨。"孟大人迴復道,"隻是,杭州四通八達,皇上您可有綫索,他們會往哪邊走啊?"

乾隆:"蕭劍心心念念要去的是大理,往西南方嚮追準沒錯。"

"喳,臣領旨。"

"等等,"眾人領旨後正要離開,乾隆又喝住他們,"那個蕭劍心思縝密,他一定知道,我們應該往西南方嚮追。他不會那麼笨。北邊,是他想逃離的地方,他不會去。所以,依照朕的猜測,他們兩個多半是往西邊跑瞭纔對。"

眾人正屏息聆聽,等待著乾隆帝下達新的追捕命令。

沒想到乾隆又叫住他們說:"慢著,朕會這麼分析,蕭劍應該也會這樣分析吧。"他轉嚮孟大人說道:"孟大人,你畫張地圖給朕看看,朕要跟那個蕭劍鬥鬥法……"

教授,您這是在寫武俠小說,還是在寫言情小說?

嘿嘿,都不是。我隻想寫一本關於博弈思維的通俗著作。

蕭劍和乾隆帝

一個聰明穎悟,一個老謀深算。這段逃跑引發的兩人之間的智慧較量,精彩!

它是如此經典,盡管它齣自瓊瑤劇《還珠格格3》,但我還是打算引用它。

一方麵,它可以說明博弈思維無所不在,即使在無須動腦的瓊瑤劇裏也充滿博弈論。不過,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形象地展示瞭博弈思維最重要的元素:換位思考。

當設計逃跑路綫的時候,蕭劍並沒有因為自己想去的地方是大理,就直奔大理。

他把自己放在乾隆帝的立場,充分考慮瞭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綫。

事情並未到此為止,他充分意識到,既然自己會這麼想,那個乾隆帝也會這麼想。結果,他選擇瞭一條極其復雜、足以引發乾隆帝混淆的逃跑路綫。

連跟他一起逃跑的晴格格也暈頭轉嚮。

最能欺騙對手的策略,就是讓自己人都看不懂。難道不是嗎?

可是,乾隆不是晴格格。

這位中國曆史上實際執掌國傢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已見慣廟堂的暗流、江湖的巨瀾,在多年與中外敵對勢力鬥爭的過程中積纍瞭豐富的經驗。

一個初涉江湖的年輕人,如何騙得瞭他?

一句"那個蕭劍心思縝密,他不會那麼笨",乾隆已然把自己放在瞭蕭劍的立場,蕭劍的一切想法,已經全然投射在乾隆帝的心中。

這就是博弈思維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元素:換位思考。

用一句西方諺語來說,就是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思是站在彆人的立場來考慮自己的問題。

的確,蕭劍在設計逃跑路綫時,充分考慮瞭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綫,而乾隆帝在計劃追捕路綫時,也充分考慮瞭蕭劍的逃跑路綫。

事實上,還不止如此。

蕭劍還深知,乾隆已經考慮到瞭自己在設計逃跑路綫時已經考慮瞭乾隆的追捕路綫。

乾隆也深知,蕭劍已經考慮到瞭自己已經考慮到蕭劍在設計逃跑路綫時已經考慮瞭自己的追捕路綫。

而這一切深知,他們也都已深知,也都已深知大傢已經深知……

相比之下,晴格格就沒有那麼多策略性考慮,顯得稚嫩得多。在蕭劍和晴格格逃亡的這個片段中,晴格格看起來似乎是缺乏博弈思維,不諳策略之道的。

蕭劍和乾隆帝在策略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看起來是自然而然的。

僅僅憑藉生活經驗,我們也知道在逃跑時要考慮到如何避開對手的追捕,而追捕時也要考慮到如何盡量防止對方逃脫。

這是為什麼瓊瑤並非謀略傢,卻仍然能細緻入微地刻畫齣蕭劍和乾隆帝之間的精彩博弈。是生活經驗幫助瞭她。

但是,我們人類對於知識的探求,從來沒有滿足於生活經驗。

紅塵萬象紛繁復雜,滿是塵沙滾滾的混淆。我們能經曆的人和事,在大韆世界隻是滄海一粟,個人的經驗遠不足以將那些復雜混淆歸置到理性的秩序中。

因此,我們需要理論或技術。

有沒有一種理論或技術可以用於分析蕭劍和乾隆帝所處的情形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博弈論,或者叫策略理論。

當然,有一個以色列人說得更具體,那就是"研究互動決策(interactive decision)的理論"。 這個以色列人叫奧曼(R. J. Aumann),擁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是一個數學傢兼微觀經濟理論傢。他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原因是他的研究深化瞭我們對人類的衝突與閤作行為的理解。

互動決策

奧曼所謂的互動決策,其實就是指人們在行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情形下所做的決策。

生活中有一類常見的決策,跟他人毫無關係。這就談不上互動,可以稱之為單獨決策或靜態決策。

比如,當一個人獨處時,把時間是用來讀書,還是寫字,或者睡覺,這些都不會對他人産生影響。個人隻需要考慮自己的目標和約束,選擇能最大化自己目標的行動就可以瞭。

生活中另一類常見的決策,是互動情形決策。此時,你的行為會影響他人,而他人也可能對你的行為做齣反應。

比如,舉行一場會談,不同的遣詞用語和是否遵循禮儀,會刺激對方産生不同的反應; 展開一場比賽,攻防決策的有效性將取決於對手的反應,而對手確實會對你不同的攻防決策做齣不同反應;進行一場戰鬥,不同的戰略戰術會對敵人産生不同的影響,而敵人也會對你的不同戰略戰術做齣不同反應。

應該說,互動決策占據瞭我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畢竟人非孤島,這個由成韆上萬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是我們無法逃離的江湖。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聯係、溝通、交往、競爭、閤作。

隻不過,在某些情形下,決策的互動性非常強,比如下棋、打牌、委員會投票、戰爭和外交等;在某些情形下,決策的互動性要弱得多,比如休閑釣魚、鍛煉跑步、總統大選投票、在商場買某件産品等。

一般來說,參與活動的主體數量越少(單個主體除外),互動性就越強;參與活動的主體數量越多,互動性就相對弱一些。

比如寡頭市場上隻有少數幾傢企業,它們的産量和價格決策,都必須先要考慮對手如何決策,然後確定自己的決策。但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互動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每個企業或顧客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因而對其他企業和顧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故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企業和顧客在做齣決策時通常可以不考慮其他企業和顧客。

在那些具有互動性質的情形下,你做決策時必須揣摩他人的可能反應,來優化你將要做齣的決策。

可是,如何纔能揣摩到他人的可能反應?

有效的方法,正是本書關注的策略思維的關鍵之處:換位思考。

當你站在彆人的立場上,你就能想象齣在彆人所處的情形下,他們最有可能做齣什麼樣的選擇。

然後,你就可以知道,什麼樣的選擇對你自己來說是最優的。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做到"知彼"?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換位思考。

所以,企業傢要站到消費者的立場,纔能體會到消費者的需求,真正生産齣適銷對路的産品,然後纔能為自己贏得更高的利潤。

麵包師要站到顧客的立場,瞭解顧客的口味,纔能生産齣顧客喜歡的麵包,然後纔能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官員要站到民眾的立場,纔能體會民眾的訴求,然後纔能真正製定齣有益於民眾福利提升的政策。

父母要站到孩子的立場,纔能理解孩子的快樂和苦惱,然後纔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應對成長中的問題。

而我,本書作者,當然必須要站到讀者的立場,去體會讀者的閱讀需求,纔會寫齣一本讀者喜歡的著作。隻有這樣,我的作品纔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換位思考

在一些簡單的情形中,如下棋、打牌、體育比賽等,即使沒有受過特彆訓練的人也懂得換位思考。

但是在一些相對復雜的情形中,如人際交往、政策製定等,即使受過特彆訓練的人也容易忘記換位思考。

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齣現諸多誤會,甚至引發衝突。很多時候,如果行為主體可以換位思考,這些誤會和衝突,大多可以避免。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讀者耳熟能詳的故事"負荊請罪"。

《史記》記載,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卿,級彆比功勛卓著的廉頗還高。廉頗不服,揚言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因此,藺相如處處避讓廉頗。藺相如的門客認為藺相如太窩囊瞭,提齣辭職,藺相如挽留他們時說:"秦王我都不怕,怎麼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之所以忌憚咱們趙國,就是因為我們兩人在,要是我們兩虎相爭,那就是給敵人提供攻打趙國的機會瞭。"後來廉頗聽到這番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綁著帶刺的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這裏,藺相如站到廉頗和趙國的立場,智慧而妥善地處理瞭他和廉頗之間的衝突;廉頗最終也明白瞭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得到將相和的圓滿結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抱怨不被他人理解,其實也許應該問問:自己是否站到他人的立場,去理解他人瞭呢?

有一個老太太,有一天碰巧兒子和女婿都迴傢來,老太太很高興,頗費心思做瞭一桌飯。

吃飯時老太太問孩子們:"菜好吃嗎?"

兒子實話實說:"不好吃。"老太太心裏就不太高興。

女婿比較靈活,知道老太太心中已經有點兒不快,可不能讓老太太更加不高興,趕緊說:"好吃,比食堂做的,好吃多瞭。"老太太聽瞭很開心,說:"還是姑爺好。"

這不過是一場簡單的言語交流。

但簡單的語言交流可能也需要藝術。

英語中有兩個詞,denotation和connotation,即詞語的字麵意義和人們所理解的隱含意義。

譬如你跟一個英格蘭人分享瞭一段自認為得意的經曆或想法,然後他笑著說interesting,這通常並不是真的說你很有趣,而是委婉地錶達他覺得有點兒無聊。

即便簡單的言語交流,有時也不能簡單地照其denotation去理解,而是要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需求,弄清楚他的connotation。想起一個關於英語的笑話:中國某留學生齣車禍翻下瞭懸崖,美國交警趕到以後問:"How are you?"留學生答:"I'm fine, thank you."然後警察就走瞭。

顯然,老太太問"菜好吃嗎",並不是真的想知道這道菜在客觀上是不是好吃,她一定也沒想過要徵求改進意見以便下次做菜時加以改進。

她的真實意圖,不過是想喚起大傢的關注,能夠對她的辛勞予以認可。

女婿更清晰地理解瞭老太太的情感和需求,但兒子並沒有。又或者,兒子也理解到瞭,但他覺得因為媽媽是自己的親人,他沒有必要麯意迎閤。

這可能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對越親密的人,越說不齣誇奬和贊賞的話。在中國威嚴傢風的傳統文化中,孩子常常在嚴厲的要求和批評中成長,結果等孩子成人之後也缺乏對他人的欣賞,並且總是帶著苛求的目光審視著身邊的人,很少設身處地地考慮身邊那些人的情感和需求。

我自己也曾經曆一件難忘的小事。

有一年,我帶著女兒從邁阿密坐遊輪巡航加勒比海,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

遊輪餐廳的冰激淩機位置稍高,孩子拿瞭杯子去接冰激淩,身高不夠又不願讓爸爸幫忙,踮著腳尖不好使力,結果一不小心冰激淩沒接著還弄到衣服上瞭。

我看到想走過去批評"怎麼這麼不小心",話還未齣口,孩子旁邊一個美國小姑娘說話瞭,"沒關係,不要緊,"她說,並遞過餐巾紙,"需要我幫你嗎?"

我頓時覺得臉紅,無地自容。

小姑娘的行動讓我突然意識到,在孩子的立場上,她現在最需要的是化解尷尬,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挨一頓批評。

感謝那位小姑娘,如果不是她,可能這趟旅行的愉快就會因為我的批評而打摺扣。

更重要的是,她的行為讓我這個博弈論學者深受教育。換位思考,知易行難!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直到內化為一種本能反應,的確是一個需要長期修煉的過程。

這件事情之後,我也在反思。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不缺乏對共情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從過去來說,我們有"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古訓,從現代來說,我們也有"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等口號和標語。

相信我們很多人小時候也聽老人講過葉聖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父親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瞭父親手裏,父親就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傢,要想著人傢接到瞭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傢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傢一手墨水。刀剪一類物品更是這樣,絕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傢。"

這些古訓、口號、故事,本質上都是教育我們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

但是,盡管如此,為什麼中國人的行為中並沒有體現齣卓越的共情能力呢?

我想,成長的教育環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問女兒,更喜歡在美國上學還是在中國上學。

女兒毫不猶豫地選擇美國。

問為什麼,女兒的迴答是:美國學校老師和同學都會誇奬人,不會罵人。

這隻是一個小學生的直觀感受,她一到美國就喜歡上美國的學校。

在這背後,實際上是中美教育環境的不同。美國的教育更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去感受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或者說,更注重親社會性人格(如誠實、正直、友善等)的培養和融入社會;中國的教育教給孩子太多大而無當的道理,卻忽視瞭培養孩子理性融入社會的態度和能力。

我碰到很多美國成人和小孩,他們習慣於尋找你的優點來誇奬一番,實在沒誇的就說你發型漂亮、衣服特彆或者鞋子好看,中國人似乎都沒有這樣的習慣。

我所難忘的一件小事,其實反映瞭一個在中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典型傢長,和一個在美國環境中成長的典型少女,他們之間行事方式的差異。在隨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方麵,中國傢長敗給瞭美國少女。

現在,讓我們轉嚮政策製定領域。

政策製定領域

這個領域缺乏換位思考的例子更多。

經濟學傢布裏剋利在其著作中提到幾個頗為有趣的例子。有一傢生産殺毒軟件的企業,為瞭激勵工程師編程查殺更多的計算機病毒,實施瞭一項奬勵政策:每編程查殺一種新病毒,就可以得到額外的奬勵。在蘇聯,齣租車司機的報酬曾根據行駛的裏程來支付,生産的吊燈則依據産品重量來支付,越重奬金越多。

讀者朋友,你們如何看待這樣的政策?它們會産生什麼後果?

毫不意外,人們會對激勵做齣反應。隻不過,不恰當的激勵常常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

編寫查毒軟件的工程師,偷偷編寫瞭新的病毒,然後再編寫程序來殺掉它。公司發現瞭這個問題,取消瞭這項奬勵計劃。盡管隻有短短的兩周時間,但是已經有工程師拿到瞭高達1700美元的奬金。

蘇聯的齣租車,則在莫斯科郊外的高速公路上來迴飛奔,然而,車裏並沒有乘客。這個國傢生産的吊燈也越來越重,以至於不斷有報道說一些屋子的天花闆被沉重的吊燈拉下來。

華人經濟學傢張五常曾經寫過一篇論文,叫"有屋可住,還是流落街頭"。

他發現,20世紀20年代,香港政府為瞭讓窮人能租得起房子而實施的租金管製政策,結果卻導緻更多人無房可住而露宿街頭。

為何如此?

因為租金管製導緻業主沒有動力維修房屋,故既有房屋損壞較快,而人們也沒有動力購買用於齣租的房屋作為投資,故房地産市場需求裹足不前,開發商也就很少開發新的房屋。

兩個原因閤在一起,結果長期可住房屋供給變少瞭,越來越多的人反而無房可租(住)。

上麵這些最終結果都事與願違的政策,其設計和齣颱的問題齣現在哪裏?

應該說,這些政策的齣颱都有著很好的動機和目的。

隻可惜,政策設計者缺乏換位思考,未能站在政策接受者的立場來思考這些人可能采取的行動,忽略瞭政策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最終使得政策的惡劣結果與良好意圖背道而馳。

所以,偉大的經濟學傢兼哲學傢,寫下巨著《通往奴役之路》的哈耶剋感慨:壞事不一定是壞人乾的,而往往是一些動機高尚的理想主義者乾的;很多暴行和惡政的基礎,恰恰是由一些可尊敬的、心地善良的、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來奠定的。

可是,直到今天,善意的惡政、善意的惡法仍然存在。人們似乎並沒有吸取多少教訓。

在20世紀末,我國北方某城市齣颱瞭"高消費調節費":對高檔娛樂場所(歌廳、保齡球館、高檔桑拿浴室、三星級以上飯店),消費者均需要交納3%的"高消費調節費",所取得的財政收入將用於支持下崗職工再就業和扶貧。

這一舉措號稱全國首創,其動機看起來也極為美好。但是,讀者朋友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服務場所老闆和消費者,你會怎麼做,最後又會導緻什麼結果,這些結果是否能實現政策的初衷?

真實的結果最後是這樣的:人們減少瞭對高檔服務場所的消費,部分消費需求轉移到周邊的城市;需求的減少導緻不少高檔服務場所效益下降甚至關門大吉,這使得高消費調節費的徵收成瞭無本之源,而且原來在這些場所就業的工人也失去瞭工作。

無論是從就業還是扶貧的角度看,這個政策都未能實現其初衷。幾年之後,這項政策不瞭瞭之。

也許,政策的設計者應該記住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警告。他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寫道:

"在政府中掌權的人,容易自以為非常聰明,並且常常對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計劃的那種虛構的完美迷戀不已……他似乎認為他能夠像用手擺布一副棋盤中的各枚棋子那樣,非常容易地擺布偌大一個社會中的各個成員;他並沒有考慮到:棋盤上的棋子,除瞭對手擺布時的作用之外,不存在彆的行動原則,但是在人類社會這個大棋盤上,每枚棋子有它自己的行動原則,它完全不同於立法機關可能選用來指導它的那種行動原則。如果這兩種原則一緻,行動方嚮也相同,人類社會這盤棋就可以順利和諧地走下去,並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結局良好的。如果這兩種原則彼此抵觸或不一緻,這盤棋就會下得很辛苦,而且人類社會必然時刻處於高度的混亂之中。"

有多少人,讀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並為其中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心醉神迷?

又有多少人,讀過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注意到其中"棋子"原理的諄諄教導?

我建議,那些負責政策設計的部門,應當把亞當·斯密關於棋子原理的這段論述印在牆上,讓這些部門的長官每天早上領讀三遍!

奧曼(我們又提到瞭這個博弈論專傢的名字)曾經說:"一切悲劇都源於不當的激勵。對於所有經濟體,最根本的問題都齣在激勵機製上。"

設計恰當的激勵機製,尤需換位思考。

因為,人不是棋子,他們有自己的行動原則。

最後

讓我用一個以色列的寓言來結束這篇不像序言的序言。

話說有一個人雙目失明,在夜間行走的時候卻打著燈籠。

旁人看到後說:"你這不是盲人打燈籠--白費蠟嗎?"

盲人迴答道:"雖然燈籠並不會讓我看見,但是有瞭燈籠彆人就能看見啦,這樣他們就不會撞上我瞭。"

當然,這不止是一個寓言,比如,汽車的日間行車燈的設計、立法和運用,就體現瞭這個寓言思想的應用。日間行車燈不是為瞭讓駕駛員能看清路麵,而是為瞭讓彆人知道有一輛車開過來。開啓日間行車燈,的確大大降低瞭事故率。

這就是盲人打燈籠中的智慧和道理。

2017年12月15日 於洱海之濱  


掌控局勢:決策智慧與博弈策略的深度探索 導言:在復雜世界中導航 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無處不充斥著互動與選擇。從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到宏觀經濟的重大決策,從商業競爭的硝煙彌漫到人際關係的微妙平衡,每一步行動都牽動著潛在的後果,也麵臨著他人的反應。理解這些互動背後的深層邏輯,掌握預測和影響他人行為的藝術,是成就卓越、避免陷阱的關鍵所在。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具體案例的羅列,而是旨在構建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係統地理解和應用博弈論的核心思想。我們將深入挖掘那些驅動人類互動和決策的核心機製,探究在信息不對稱、利益衝突與閤作可能並存的環境下,如何做齣最優化的選擇。 第一部分:博弈論的基石——理解結構 本部分將為讀者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揭示所有復雜博弈背後的基本構建模塊。 第一章:何為博弈?要素的拆解與定義 博弈並非僅限於棋盤上的對弈,它是一種任何涉及兩個或多個決策者,且決策結果依賴於所有參與者選擇的互動情境。本章將清晰界定博弈的四大核心要素:參與者(Player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以及信息(Information)。我們將通過解析經典的“囚徒睏境”等範例,直觀展示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並引齣理性選擇的初步概念。深入探討“理性人”假設的適用範圍及其局限性,為後續引入行為經濟學視角埋下伏筆。 第二章:純策略與混閤策略的抉擇 麵對不同的情境,決策者可以選擇完全確定的行動(純策略),也可以選擇按照一定概率分布采取行動(混閤策略)。本章將詳盡介紹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一個任何參與者都無法通過單方麵改變策略來改善自身結果的穩定狀態。我們將重點分析如何運用混閤策略來打破僵局,尤其是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s)中,混閤策略如何確保最小化損失或最大化預期收益的“保底”策略。通過對2x2矩陣的深入演算,使讀者能夠熟練識彆和計算不同類型的納什均衡。 第三章:序列博弈與時間維度 許多現實中的博弈並非同時發生,而是按順序展開,後行動者可以觀察到先行動者的選擇。本章聚焦於序列博弈(Sequential Games),引入“博弈樹”這一強大的分析工具。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逆嚮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從終點嚮起點迴溯,推導齣每個理性參與者的最優路徑。這一方法在理解商業談判、法律訴訟和軍事部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因為它揭示瞭承諾、威脅和可信度的真正意義。 第二部分:信息、不完美與不對稱的挑戰 真實世界的決策很少在信息完全透明的環境下進行。本部分專注於處理信息結構對博弈結果的深刻影響。 第四章:不完全信息博弈與貝葉斯推理 當參與者不完全瞭解其他人的“類型”(例如成本結構、偏好或能力)時,博弈就進入瞭“不完全信息”的範疇。本章將引入“貝葉斯納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探討參與者如何利用先驗信念和觀察到的行動來更新自己對對手的判斷。我們將詳細分析信號傳遞(Signaling)和篩選(Screening)的概念,例如企業如何通過質量保證或産品設計來嚮市場傳遞自身質量的信息。 第五章:重復博弈與長期閤作的建立 單次博弈往往導嚮閤作難以維係的悲觀結果(如囚徒睏境的默認結局)。然而,在商業夥伴關係、國際關係中,博弈是重復發生的。本章探討重復博弈(Repeated Games)的動態,以及“互惠”機製如何成為閤作的基礎。我們將分析“觸發策略”(Trigger Strategies),如“以牙還牙”(Tit-for-Tat),並討論在不同摺扣因子(即對未來迴報的重視程度)下,閤作能否成為長期的穩定均衡。 第六章:信息不對稱的後果——選擇與逆嚮選擇 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於行動之前(不完全信息),也存在於行動之後。本章將深入探討逆嚮選擇(Adverse Selection)——即“壞的”個體更容易參與某種交易,以及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即一方在簽訂契約後,因另一方無法完全監督而采取的過度冒險或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將考察保險市場、信貸市場和勞動關係中如何利用機製設計來緩解這些問題。 第三部分:超越古典模型的拓展與應用 本部分將視野從純粹的理性模型擴展到更具現實色彩的領域,探討非綫性、非理性因素以及機製設計的前沿議題。 第七章:演化博弈論與學習過程 傳統的博弈論假設參與者具有完美的先驗知識和計算能力。演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則提供瞭一種更具生物學和社科色彩的視角,關注策略在群體中如何隨時間演化和擴散。本章關注“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解釋瞭在沒有完全理性的群體中,某些行為模式為何能抵抗外來入侵而長期存在,這對理解文化規範和市場慣例的形成極具啓發性。 第八章:閤作、討價還價與非閤作博弈 當多個參與者擁有共同利益時,如何達成最優的集體決策?本章將分析聯盟的形成與解體,特彆是涉及多個決策者的“閤謀”情景。隨後,我們將轉嚮討價還價(Bargaining)問題,應用魯賓斯坦模型(Rubinstein Model)等工具,精確分析在不同的時間偏好和信息條件下,如何劃分“餡餅”——即確定一個公平且穩定的價格或分配方案。 第九章:機製設計——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反嚮工程 如果說博弈論是“分析既有規則下的最優策略”,那麼機製設計(Mechanism Design)就是“設計一套規則,使得參與者的私利最大化恰好導嚮社會最優結果”。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激勵相容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和個體理性(Individual Rationality)的要求,來設計拍賣、投票和資源分配的規則。我們將分析維剋裏拍賣(Vickrey Auction)等經典機製,展示如何通過精妙的規則設計,將自私的參與者引導至閤作的彼岸。 結語:在實踐中磨礪決策之劍 博弈論並非一套萬能的公式,而是一種深刻的思維方式。它教會我們跳齣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預判,去理解環境的約束,並認識到我們自身的行為如何反過來塑造他人的選擇。本書所構建的理論框架,旨在成為您在商業談判桌上、職業發展路徑上、乃至日常人際交往中,一把鋒利而精準的決策之劍。掌握瞭這些博弈的智慧,您將更有能力去駕馭復雜性,並主動塑造您所處的互動環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尤其是那些微妙的、難以言說的“攻防”,其實都隱藏著某種規律。直到我讀瞭這本《身邊的博弈(第3版)》,我纔找到瞭一個很好的框架去理解這一切。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理論,用極其生動的語言描繪齣來,讓你仿佛置身於他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我特彆受觸動的是關於“信號博弈”的章節,作者用一個“真誠的求職者”和“虛假的求職者”之間的博弈,來解釋為什麼有時候,即使是懷有惡意的人,也會試圖發齣“善意”的信號,而我們又該如何去辨彆這些信號。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套路”,有時候感覺自己被騙瞭,但又不知道對方是怎麼做到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輸”,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缺乏對博弈規則的理解。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徹,他不僅指齣瞭問題,還給齣瞭思考的方嚮。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被“點醒”瞭一樣,對很多事情都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不高,覺得“博弈”這個詞聽起來太學術瞭,可能適閤研究人員或者商學院的學生。但我錯得離譜!這本書簡直是一本“生活指南”,我簡直想把它送給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作者的語言風格就像在跟你聊天一樣,一點也不說教,而是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瞭那些曾經讓你睏惑不解的現象。我尤其喜歡關於“重復博弈”的論述,作者舉瞭很多關於長期閤作的例子,比如鄰裏之間的互助,或者公司內部的團隊協作。他解釋瞭為什麼在重復博弈中,誠實和信任往往比短期的利益更重要。這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的一些溝通方式,有時候因為一點點小小的誤會,就導緻瞭不必要的衝突,而如果能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避免。而且,書中關於“納什均衡”的講解,雖然聽起來很高大上,但作者用瞭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例子——“搭便車”現象,來解釋這個概念,讓我茅塞頓開。總之,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和“睏境”,都可以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解決。

評分

我一直對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挺感興趣的,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身邊的博弈(第3版)》時,就立刻被吸引瞭。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學術理論書,充斥著各種公式和專業術語,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用一種非常平實、甚至略帶幽默的方式,將復雜的博弈論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我最喜歡的是書裏關於“囚徒睏境”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分析,更是延伸到瞭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比如兩個人閤作完成項目,或者夫妻之間如何處理分歧。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在看似簡單的互動中,也充滿瞭策略和選擇。而且,這本書的深度也很夠,它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解釋,而是深入剖析瞭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利益驅動。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總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讀者著想,引導我們思考“如果是對方,會怎麼做?”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對於理解和解決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真的非常有幫助。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博弈論”這個概念有點抵觸,總覺得它和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朋友強烈推薦我這本書,說是“顛覆認知”級彆的。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結果真的驚到瞭。作者的文筆實在是太吸引人瞭,他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層層剝開博弈論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閤作與背叛”的討論,作者用瞭一個非常經典的“囚徒睏境”的場景,然後一步步分析瞭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們的理性選擇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異。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中的團隊閤作,以及傢庭中的溝通模式。有時候,明明閤作對雙方都有利,但因為對對方的不信任,或者對自身利益的過度擔憂,就會導緻最終的“兩敗俱傷”。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不理性”,恰恰是因為我們沒有看透背後的博弈邏輯。作者還提到瞭“策略性思考”,如何預判他人的行為,以及如何製定最優的應對方案,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人際交往和社會現象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我真的拖瞭很久纔開始看,主要是名字聽起來有點“硬核”,擔心會枯燥乏味。但真正翻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舉的例子都特彆貼近生活,好像就是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關於“信息不對稱”的章節,作者用瞭一個很經典的“二手車交易”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論變得無比具象。我以前也買過二手車,當時總覺得自己是不是被騙瞭,但又說不清是哪裏不對勁。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那都是因為對方掌握瞭比我多的信息,而我卻沒有有效的辦法去獲取和辨彆。這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真的太棒瞭!而且,書中對一些日常決策的分析,也讓我豁然開朗。比如,為什麼在餐館裏,服務員總是推薦那些利潤最高的菜品?為什麼超市裏的某些商品會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背後都隱藏著博弈的邏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變瞭,不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和“怎麼做”。這本書真的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