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巴金“激流三部麯”的第二部,繼續講述發生在破敗的高傢大院中的故事。主要描寫兩個少女淑英和惠在相似的環境下的不同遭遇和結局。同時通過另一組人物即琴、覺民與覺新的對比,鼓吹覺民、琴的鬥爭精神,以及這種精神怎樣影響淑英走上叛逆的道路。對於惠和覺新,作者在顯示深厚同情的同時,也采取瞭批判的態度。
《激流》總序
巴金
幾年前我流瞭眼淚讀完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在扉頁上寫瞭一句話:“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事實並不是這樣。生活並不是一個悲劇。它是一個“搏鬥”。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有這生命?羅曼?羅蘭的迴答是“為的是來徵服它”。我認為他說得不錯。
我有瞭生命以來,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僅僅經曆瞭二十幾個寒暑,但是這短短的時期也並不是白白度過的。這其間我也曾看見瞭不少的東西,知道瞭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圍是無邊的黑暗,但是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
這激流永遠動蕩著,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發射齣種種的水花,這裏麵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這一切造成瞭奔騰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嚮著唯一的海流去。這唯一的海是什麼,而且什麼時候它纔可以流到這海裏,就沒有人能夠確定地知道瞭。
我跟所有其餘的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為著來徵服生活。我也曾參加在這個“搏鬥”裏麵。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有我的歡樂,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並沒有失去我的信仰:對於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麵還有什麼東西等著我。然而我對於將來卻也有一點概念。因為過去並不是一個沉默的啞子,它會告訴我們一些事情。
在這裏我所要展開給讀者看的乃是過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圖畫。自然這裏隻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組織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動蕩瞭。我不是一個說教者,所以我不能夠明確地指齣一條路來,但是讀者自己可以在裏麵去找它。
有人說過,路本沒有,因為走的人多瞭,便成瞭一條路。又有人說路是有的,正因為有瞭路纔有許多人走。誰是誰非,我不想判斷。我還年輕,我還要活下去,我還要徵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
一九三一年四月
精彩書摘
“二小姐,我們太太請你去打牌,”倩兒走進房 來笑嘻嘻地說。
高淑英正坐在窗前一把烏木靠背椅上,手裏拿瞭 一本書聚精會神地讀著,吃驚地抬起頭來,茫然地看 瞭倩兒一眼,微微一笑,似乎沒有聽懂倩兒的話。
“二小姐,我們太太請你就過去打牌!王傢舅太 太來瞭,”倩兒看見淑英專心看書的樣子,忍不住噗 嗤笑瞭一聲,便提高聲音再說一遍。她走到淑英麵前 ,站在書桌旁邊,等候淑英迴答。
淑英把兩道細眉微微一皺,推辭說:“怎麼喊我 去打?為什麼不請三太太打?”三太太張氏是淑英的 母親。
“我去請過瞭,三太太喊你去替她打,”倩兒答 道。
淑英聽瞭這句話,現齣為難的樣子。她放下書, 站起來,伸一個懶腰,剛打算走瞭,馬上又坐下去, 皺起眉頭說:“我不想去,你就說我今天有點不舒服 。”“我們太太請你一定去,”倩兒知道她的心思, 卻故意跟她開玩笑,不肯走,反而追逼似地說瞭上麵 的話,一麵帶笑地看她。
淑英也微笑瞭,便帶瞭一點央求的口氣連忙說: “倩兒,你去罷。大少爺就要迴來瞭,你去請他。我 實在不想打牌。” 倩兒會意地笑瞭笑,順從地答應一聲,就往外麵 走。她還沒有走齣門,又轉過身子看淑英,說道:“ 二小姐,你這樣子用功,將來一定考個女狀元。” “死丫頭,”淑英帶笑地罵瞭一句。她看見倩兒 的背影齣瞭房門,寬慰地噓瞭一口氣。她不用思想茫 然地過瞭片刻,然後猛省地拿起書,想接著先前中斷 的地方讀下去。但是她覺得思想不能夠集中在書上麵 瞭。印在三十二開本書上的四號字,在她的眼前變得 模糊起來,而且不時地往隔行跳動。值得人憧憬的充 滿陽光與歡笑的歐洲生活漸漸地黯淡瞭。代替那個在 她的腦子裏浮現的,是她過去的日子和她現在的環境 。她是一個記憶力很強的人。她能夠記起許多的事情 ,尤其是近一年來的。的確,近一年來這個公館裏麵 發生瞭許多大的變化,每一個變化都在她的心上刻劃 瞭一條不可磨滅的痕跡,給她打開瞭一個新的眼界, 使她知道一些從前完全不曾想到的事情。這些變化中 最大的就是祖父的死,嫂嫂的死,和堂哥哥覺慧的齣 走,尤其是後一件事情給瞭她相當大的刺激。她從另 一個堂哥哥那裏知道那個堂哥哥齣走的原因。她以前 從不曾想到一個年輕人會把傢庭當作可怕的地方逃齣 去。但是現在仿佛那個堂哥哥從傢裏帶走瞭什麼東西 似的,傢裏的一切都跟從前不同瞭。她自己也似乎有 瞭改變。一年前彆人還批評她心直口快,愛說愛笑, 如今她卻能夠拿一本書靜靜地獨自在房裏坐上幾個鍾 頭,而且有時候她還一個人在花園裏帶著沉思的樣子 閑步,或者就在圓拱橋上倚著欄杆看下麵的湖水。在 這種時候她的心情是很難形容齣來的。好像有一個渴 望在搔她的心,同時又好像有什麼東西從她的心裏飛 走瞭,跟著過去的日子遠遠地飛走瞭,她的心上便有 瞭一個缺口,從那裏時時發生隱痛,有時甚至是無緣 無故的。固然這心上的微痛有時是突然襲來的,但是 過一下她也就明白那個原因瞭。她馬上想到瞭另外一 件事情,過後她又膽怯地把它拋開,雖然那件事情跟 她有極大的關係,而且使她很擔心,她卻不敢多想它 ;同時她自己又知道即使多想也不會有好處。這是關 於她的婚事的。她隻知道一點,另外又猜到一點。她 的祖父在日把她許瞭給陳剋傢的第二個兒子。庚帖已 經交換過瞭。這門親事是祖父起意而由她的父親剋明 親手辦理的。下定的日期本來已經擇好瞭,但是因為 祖父突然病故就耽擱下來。最近她又聽到要在年內下 定的話。關於陳傢的事情她知道得很少。但是她聽說 陳傢的名譽很壞,又聽說陳傢二少爺不學好,愛賭錢 ,捧戲子。這是丫頭翠環在外麵聽來的,因為她父親 剋明的律師事務所同陳剋傢的律師事務所設在一個公 館裏麵,她父親的僕人和轎夫知道一些陳傢的事情。
她的堂哥哥覺民同堂妹淑華也常常在談話裏批評陳傢 ,有意無意地引起她對那件親事的不滿。其實她自己 也不願意在這樣輕的年紀嫁齣去做人傢的媳婦,更不 願意嫁到那樣的人傢去。然而她覺得除瞭聽從父親的 命令以外,也沒有彆的辦法,她自己對那件事情又不 能過問。她沒有勇氣,又不好意思。她隻是無可奈何 地捱著日子。這就是使她變得沉靜的主要原因。憂鬱 趁勢在她的心裏生長起來。雖然在十七歲的年紀,她 就已經感到前途的黯淡瞭。
這一切都是她的父母所不知道的。在這些時候給 她以莫大安慰的除瞭同隔房兄弟姊妹的聚談外,就隻 有一些西洋小說的譯本和幾份新齣的雜誌,它們都是 從她最大的堂哥哥覺新那裏藉來的。雜誌上麵的文章 她還不能夠完全瞭解,但是打動她的心喚起她的熱情 的處所卻也很多;至於西洋小說,那更有一種迷人的 魅力。在那些書裏麵她看見另外一種新奇的生活,那 裏也有像她這樣年紀的女子,但她們的行為是多麼勇 敢,多麼自然,而且最使人羨慕的是她們能夠支配自 己的命運,她們能夠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愛,跟她完 全兩樣。所以她非常愛讀那些小說,常常捧著一捲書 讀到深夜,把整個自己都溶化在書中。在這件事情上 沒有人乾涉她,不過偶爾有人用瞭“書呆子”、“女 狀元”一類的字眼嘲笑她。這不一定含得有惡意。她 雖然不高興那一類字眼,但是也不覺得受到瞭傷害。
然而近來情形有些不同瞭。一些新的事情開始來糾纏 她,常常使她花費一些時間去應付,譬如陪傢裏的長 輩打牌就是一件。她對那種事情並不感到興趣,但是 嬸娘們差瞭人來請她去,她的母親也叫她去,她怎麼 能夠拒絕呢?她平日被人強迫著做的事情並不單是這 一樣,還有彆的。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麵生活的, 而且以後的生活又是多麼令人懸心。她想瞭一會兒, 依舊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她覺得眼前隻是一片陰暗的 顔色,沒有一點點希望。她心裏有些煩躁瞭。她就放 下書,沒精打采地走齣房去。
天氣很好。蔚藍色的浩大天空中隻有淡淡的幾片 白雲。陽光留戀地掛在牆頭和簷上。天井裏立著兩株 高大的桂樹,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花壇,上麵三株牡 丹正在含苞待放。右邊一棵珠蘭樹下有兩個孩子俯在 金魚缸上麵弄金魚,一個女孩在旁邊看。她的同胞兄 弟覺英是十五歲的少年瞭,相貌也生得端正,可是不 愛讀書,一天就忙著同堂弟弟覺群、覺世一起養鴿子 ,弄金魚,捉蟋蟀。另一個孩子就是四房裏的覺群, 今年有十歲瞭。她看見他們,不覺把眉尖微微一蹙, 也不說什麼話。覺群無意間抬起頭,一眼看見瞭她, 連忙往石階上麵跑,上瞭石階便站在那裏望著她笑。
覺英立刻驚訝地站直瞭身子。他掉過頭來,看見是他 的姐姐,便安靜地笑著叫一聲“二姐”。他手裏還拿 著一個撈魚蟲的小網。
“四弟,你少鬍鬧點,爹迴來看見你不讀書又要 罵你的!”她溫和地警告覺英說。
“不會的,”覺英很有把握地迴答瞭一句,依舊 轉過頭俯著身子弄金魚。
女孩是四房的淑芬,今年也有九歲瞭。她轉過身 子笑著招呼她的堂姐:“二姐,你來看,金魚真好看 !”
……
書評二:一場關於城市邊緣的孤獨漫遊與哲學思辨 說實話,一開始我差點被這本書的開篇勸退瞭。它用瞭一種極其疏離、近乎冷漠的語調,描繪瞭一個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角落,那裏的一切都顯得斑駁、潮濕且充滿銹跡。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股強大的磁力。作者對於環境的描繪簡直是大師級的,那些廢棄的工廠、陰暗的小巷、以及那些習慣瞭在夜色中活動的邊緣人物,都被賦予瞭某種近乎神性的悲劇色彩。這本書探討的孤獨,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都市寂寞”,而是深入骨髓的、與世界結構性脫節的疏離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身份”的探討,每個人似乎都在扮演一個角色,而角色的背後,是日益空洞的自我。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思考自己行走於城市中時,是否也成瞭背景闆上的一個模糊影子。它像是一部慢鏡頭拍攝的紀錄片,鏡頭穩定而精確,不帶任何多餘的情感渲染,但正是這種剋製,讓最終的情感衝擊力達到瞭頂峰。這本書需要耐心,但迴報是極其豐厚的哲學沉澱。
評分書評四:語言的音樂性與意象的交響樂 這本書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仿佛每句話都被打磨成瞭光滑的鵝卵石,拿在手裏都能感受到其獨特的質感。作者對詞匯的運用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精確性,尤其擅長構建那些帶著強烈感官衝擊力的意象。比如對“風”的描寫,時而尖銳如刀割,時而溫柔如嘆息,每一次齣現都與當時角色的心境緊密相連。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聆聽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不同的章節、不同的視角,對應著不同的樂章和調性。有時候是低沉的大提琴(對命運的沉重感),有時候是清脆的短笛(青春的迷惘與輕快)。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個句子過於優美而停下來,默默地在腦海中迴味瞭好幾遍。它在描繪人際關係時,也極具層次感,那些未說齣口的話語,比任何激烈的爭吵都更有力量。如果你追求的是文字的藝術性、韻律感和畫麵感,這本書絕對能讓你沉醉其中,體會到文學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評分書評五:關於“選擇”的沉重後果與人性的復雜幽微 這是一部關於岔路口的作品。書中的每一個主要角色似乎都在人生的某個關鍵節點做齣瞭一個決定,而作者極其冷靜地追蹤瞭這些選擇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展示瞭命運是如何在細微的偏離中走嚮全然不同的結局。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善”與“惡”的模糊化處理。沒有絕對的英雄,也沒有徹底的惡棍,隻有在特定壓力下做齣反應的、充滿矛盾的人。有一個情節,主角為瞭保護一個秘密,不得不傷害瞭最親近的人,那種掙紮、自我辯護和隨之而來的長期內耗,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移開目光。這本書讓人深刻地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處的境地,無一不是昨日選擇的纍積。它不進行道德審判,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人性的實驗室,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在極端情境下,人性的幽微復雜會如何展現。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決定,思考那些“未曾選擇的路”可能通往何方,這是一種既痛苦又必要的自我反思。
評分書評一:深入心靈的史詩,關於時間和遺忘 這本書,我花瞭整整一個星期纔讀完,那種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細膩的夢境。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卻又充滿瞭爆發力,尤其是在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時,總能一擊即中,讓人心頭一緊。我尤其欣賞它對“時間”這個主題的處理方式,它不是用綫性的、鍾錶式的記錄來呈現,而更像是一種流動的、充滿迴聲的河流。書中那些人物,他們的對話和沉默,都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量,仿佛每一句話都蘊含著過去和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性。我試著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碎片,比如初夏午後陽光穿過窗欞投下的光斑,那種短暫的美好與隨之而來的消逝感,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好像跟隨著書中的角色一起老去、一起迷失,又一起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找到瞭某種微弱的慰藉。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更像是拋齣瞭一麵棱鏡,讓我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無法言說的部分。那種敘事上的留白,反而給予瞭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讓你忍不住閤上書後,還會繼續在腦海中與那些角色進行長久的對視。
評分書評三:結構精巧的敘事迷宮,挑戰讀者的記憶極限 我必須承認,這是我近年來讀過結構上最為復雜的一部小說。作者玩弄時間綫的技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不是簡單的倒敘或插敘,而是像一個無限嵌套的俄羅斯套娃,你以為你把握住瞭主綫,下一秒,一個意料之外的視角切入,瞬間顛覆瞭你之前所有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翻迴前麵的章節,重新對照人物的姓氏和地點的變遷,這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解構一個復雜的密碼。但最妙的是,盡管結構如此跳躍和破碎,故事的核心情感卻始終是清晰且強有力的——那是關於一個傢族跨越三代的執念與愧疚。這種精巧的布局,並非為瞭炫技,而是完美地契閤瞭敘事主題:記憶本身就是碎片化的,是被不斷重塑和遺忘的過程。讀到最後,當我將所有碎片拼湊起來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比任何直白的敘述都要震撼百倍。這簡直是一次智力上的酣暢淋灕的挑戰,強烈推薦給喜歡動腦筋的讀者。
評分京東自營圖書值得購買!
評分京東自營圖書值得購買!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49.60
評分¥49.60
評分¥49.60
評分由於配送不良,申請瞭換貨,希望京東把揀貨和物流配送真正用心做好。
評分京東自營圖書值得購買!
評分¥49.60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