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草书写法》由邓散木编写。邓散木行草书浸淫于二王书系,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厉而尽显阴柔之美,本书对邓散木的草书写法分进行了重新编排,并节选了部分邓散木的书论,和部分草书范作,书末还附上了古代草书名作欣赏,对当代学习研究书法尤其是草书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邓散木编著的《邓散木草书写法》编写原则以草 书的正规写法为经、变化写法为纬。内容分力八个部 分:首列偏旁写法,分专用、借用两类,前者介绍各 种偏旁的正规草法,后者介绍并借偏旁的写法(并借 俯旁,由于过去创造得太多,这里只选几种比较通常 的作为示范,兼备选择)。其次在草书里“点”和“ 折”占着重要地位,一个字少了一“点”,多了一“ 点”,或少了一“折”,多了一“折”,就会变成另 一个字,很容易混淆误会,所以在三、四、五部分分 别介绍一些字形近似的字。又因有许多是一个字有几 种不同写法和同一写法而又代表两个不同字的情况, 在六、七部分里,也作若干介绍,以引起注意,免得 误写误认。
    
导言
前言
邓散木谈学习书法
  总纲
  执笔
  运笔
  用笔
  临摹
  选帖
草书写法
  一  专用偏旁
  二  借用偏旁
  三  二字近似
  四  三字近似
  五  四字以上近似
  六  同字异写
  七  异字同写
  八  特殊结构
草书范作选登
  邓散木草书选登
  古代草书名作选登
这本书在对邓散木先生个人书风的阐释上,做到了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失细节的精准性。邓老的草书,以其雄健洒脱、又不失法度的独特魅力,在当代草书界独树一帜。本书通过精选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片段,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家面貌的全过程。特别是书中对“筋骨”的探讨,着重分析了邓老如何将楷书的结构力量有效地融入到草书的流动之中,避免了许多流派草书容易陷入的软弱或过于狂怪的倾向。这种深度剖析,对于希望在学习草书时能站得住脚,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的习练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理论支撑。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不仅能看到“形”,更能理解“神”,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一条既尊重传统又富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
评分这本《邓散木草书写法》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了时光的古朴气息。封面采用的纸张质地和色彩搭配,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与书名所蕴含的书法艺术精神高度契合。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匠心独运,既保持了传统帖学的严谨性,又在留白和章节划分上融入了现代审美的考量,使得整本书在视觉上非常舒适。尤其是那些示范字的墨迹呈现,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能被精确地捕捉和再现,这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深入学习草书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最直观、最宝贵的参考资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深厚功力的笔法细节,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邓老的运笔轨迹,这种高质量的印刷和装帧,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远远超出了普通书法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可以说是极强的,它完全摆脱了纯理论书籍的束缚,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每介绍完一种笔法或结构技巧后,紧接着就会有大量清晰的范例进行印证,这些范例的选择极具针对性,几乎涵盖了日常书写和创作中最常遇到的难点。我个人特别喜欢它设置的“疑难点辨析”栏目,里面针对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几个关键点,如“ S”形过渡的自然衔接、“点”的呼应作用等,进行了非常直观的对比分析,直接指出“不可为”和“当为”的区别所在,让学习中的困惑能得到即时的解答,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这种将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摸索,让每一步练习都变得有目标、可量化,真正做到了将复杂技巧化繁为简。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邓散木草书写法》无疑是一次令人心悦诚服的文化享受。它的文字叙述风格非常沉稳、克制,既有学者般的严谨态度,又不失对艺术之美的激情赞颂。作者在引用和阐发时,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既不致于过度美化而失真,也不流于平庸的学院派腔调。特别是书中对于草书“意境”的描绘,那几段描述墨韵与心性的文字,读来令人神往,仿佛能感受到书家在铺毫落纸时那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这种细腻而富有文采的表达,让学习过程充满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它超越了一本技法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迷你读本,让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提升。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组织逻辑之严密与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帖或笔画示范,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由浅入深的训练体系。起初的篇章着重于对草书基本笔法、提按顿挫的微观解析,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抓住要领,避免了许多传统帖学艰涩难懂的弊病。随着章节深入,作者巧妙地将单字结构与连笔的技巧融入进来,展示了草书“一气呵成”的内在气韵。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章法布局和通篇气息的探讨部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教材所忽略的“瓶颈”所在。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怎么写”,更是“如何成篇”,如何让整幅作品在节奏和韵律上达到和谐统一。这种对书法精神的强调,远胜于机械地模仿点画,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复制粘贴,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艺术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