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推出北京画院出版的《大匠之门》丛书第14辑。丛书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为己任,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
《大匠之门》下设《寻根》《国粹》《承上启下》《书痕印相》《格物致知》《展示典藏》六个栏目,各栏目立足丛书宗旨,关注当下问题,不断思考,精心策划,选定主题。
【寻根】
东来一舸横江上,御风而行无点浪。古人诗文题跋中的“水”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物化为图像时的“水”,则可有千变万化之差,吴道子所绘壁画上中的水“终夜有声”,而许道宁画水,则令山水轴终年潮湿,可见“水”的图像表达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非仅仅作为补景和配景出现,期间各版本《赤壁图》以及马远所绘《水图》则是关于“水”的经典图绘。他们不仅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古人对于“水”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将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予以启示。
文章题目:
“赤壁矶头千古浪”——早期《赤壁图》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郁文韬
河浊浪涛——南宋北望下的马远《水图》 文史研究者翦瞳
(宋)李嵩 赤壁图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横26厘米 【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册页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横2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粹】
梨园与书画的渊源由来已久,许多书画家雅好音律,而戏曲演员也希望通过书画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民国时期“四大名旦”的书画活动尤其令人关注,高超的表演艺术以及对书画的热爱、画界圣手与曲艺名家的书画互动均推动了民国时期京剧与国画艺术的发展。本期栏目的主题为“四大名旦与书画艺术”,力图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艺术原境,还原民国艺坛梨园与书画的一段段佳话。
文章题目:
戏画之间 挑三拣四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段永成
梨园漫画 北京曲剧团职员、竹刻家李清波
散忆戏与画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琪
程砚秋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惠生合影 1949年
【承上启下】
本栏目曾连续策划“津门画派”“长安画派”“新安画派”“海上画派”等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流派,本期重点推介两位民国北京画坛艺术家溥心畬与萧谦中。他们的绘画艺术皆源于传统,他们尊重传统,不仅对中国画技法的深研,还在谙熟传统后,通过个人化的理解加之生活的滋养对艺术的感悟,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貌。溥心畬用笔简约、舒逸传神,骨子里有一种高傲与文人情怀。萧谦中汲古润今,雄浑苍茫,气韵生动,山水画自成一格。
文章题目:
松窗采薇——溥心畬艺术散论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
汲古润今 苍茫化境——浅议民国传统派画家萧谦中 北京文史馆馆员荀潇
《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仿佛打开了我对中国画的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它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邃与宏大。它不是简单的技法堆砌,而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挖掘。我被书中对“笔墨的生命力”的描述所深深吸引。作者并非将笔墨视为一种工具,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魂。他讲解了如何通过“顿挫”、“提按”、“转折”等笔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力量和动态。他认为,每一笔都应该有“起承转合”,有“节奏感”,这样才能让画面充满活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用粗犷的笔触勾勒出山石的轮廓,然后用细腻的线条填充其纹理,再用淡墨晕染其阴影,一下子就将山石的坚硬和厚重感表现了出来。而“墨韵的探索”,更是让我对墨的运用有了新的理解。作者不仅仅讲解了墨的“浓、淡、干、湿”,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墨的“变化”。他认为,墨的变化,在于墨色的微妙过渡,在于墨迹的飞白和枯笔所产生的苍劲之感,在于墨迹与宣纸之间的相互渗透所产生的独特效果。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画家是如何控制笔端的墨量和湿度,在宣纸上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墨色效果。书中对“写意精神的传承”的论述,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写意画,并非是“不画”,而是“以形写神”,是以简练的笔墨,去捕捉物象的神韵和内在的精神。他强调了“得意忘形”的艺术境界,即在充分理解物象的基础上,用最恰当的笔墨去表现其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对物象的细枝末节的描摹。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用他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带我走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底蕴。
评分读完《大匠之门(14)国画》,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种沉静而又澎湃的感受。沉静,是因为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淡雅的色彩,以及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邃体悟,都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浮躁的心。澎湃,则源于那些被激活的艺术灵感,那些对中国画独特魅力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大匠”精神的无限向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法堆砌,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艺术对话。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画的精髓,诸如“气韵生动”、“传神阿堵”等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释出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其堂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写意”的讲解。它并非是随意挥洒,而是基于对物象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将之提炼、概括,并融入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例如,在描绘一株竹子时,作者不仅仅教你如何勾勒竹竿、点画竹叶,更会引导你去体会竹子的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品格,让你在笔墨之间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国画史的片段,简明扼要地勾勒出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特点,让我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国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活态的,是与时代、与民族精神共同进化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调“师法自然”和“师古人”相结合的重要性。他并非一味地推崇古典,也鼓励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个人情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书中对于如何“读懂”一幅画的指导,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教我如何去体会画面的构图、笔墨的运行、色彩的搭配,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深入其中,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家的浪漫,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引人深思。它让我明白,学习国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绘画技巧,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绘画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精神的升华。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像是一杯醇厚的陈年老酒,初尝之下,或许只觉得淡淡的,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浓郁的芬芳和回甘。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才能领略其深邃的艺术魅力。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笔墨神韵”的阐释。作者认为,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流露。他通过讲解“用笔”的各种变化,如“提、按、顿、挫”,以及“行笔”的速度、节奏,来表现出物象的生命力和情感。他认为,每一笔都应该有“骨”,有“肉”,有“血”,有“筋”,这样才能让画面充满生气。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画家是如何握着画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笔下的线条。而“墨韵”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作者不仅仅讲解了墨的“浓、淡、干、湿”,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墨的“韵”。他认为,墨的“韵”,在于墨色之间的微妙变化,在于墨迹的飞白和枯笔所产生的苍劲之感,在于墨迹与宣纸之间的相互渗透所产生的独特效果。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用淡墨勾勒出远山的轮廓,然后用浓墨点出几棵松树,这种墨色的对比,一下子就让画面有了层次感和纵深感。书中对“写意”的讲解,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写意画,并非是“不画”,而是“以形写神”,是以简练的笔墨,去捕捉物象的神韵和内在的精神。他强调了“得意忘形”的艺术境界,即在充分理解物象的基础上,用最恰当的笔墨去表现其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对物象的细枝末节的描摹。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画的艺术世界。它让我明白了,学习国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并非是瞬间的轰鸣,而是一种如同山间清泉般,悠长而沁人心脾的感受。它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美,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生活智慧。书中对“墨韵”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墨只是黑色,但作者却通过不同墨色的浓淡干湿、枯湿浓淡的变化,展现了墨的无限可能性。他讲解了如何运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以及如何通过“皴法”的变化,表现出山石的不同纹理和质感,让我领略到“墨分五彩”的神奇之处。而“皴法”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从披麻皴、斧劈皴到雨点皴、荷叶皴,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每种皴法的绘画要领,更将其与具体的山石形态和地理环境相结合,让我明白,皴法的运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自然形态紧密相连。我常常在阅读到这一部分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中国山水画中那些苍劲挺拔的山峰,那坚硬的石壁,那层叠的岩石,都仿佛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过来。此外,书中对“赋彩”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中国画的色彩是比较素雅的,但作者却通过对历代名作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青绿山水的明艳,到浅绛山水的温润,再到水墨写意的淡雅,都各有其妙。他强调了“随类赋彩”的原则,即色彩的运用要符合物象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意境。这种色彩观,既尊重自然,又充满艺术创造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书法、诗歌、音乐)的关联,让我明白了中国画并非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它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从表面的欣赏,上升到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悟。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就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却能吐纳出千年的智慧和艺术的精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给我的感受,远超一本普通的艺术教程。它不仅仅是传授笔墨技巧,更是引领我走进中国画那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我被书中对“笔墨”的讲解所深深吸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笔墨定义为工具,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魂。他对“中锋用笔”、“侧锋用笔”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力度、速度、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物象的质感,都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关于“飞白”的运用,书中通过实例分析,让我理解了这种看似“失误”的笔法,实则蕴含着极大的艺术表现力,能够营造出苍劲、古朴的韵味。在讲解构图时,作者更是将“留白”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阐述了中国画为何讲究“计白当黑”,以及留白如何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意境和韵味,甚至可以传达出画外之音。我常常会回想起书中那些意境悠远的山水画,那留白之处,仿佛是无尽的云海,是辽阔的天际,让人心生遐想。书中对不同题材的国画,如山水、花鸟、人物,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山水画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将自然界的宏伟壮丽,通过笔墨的巧妙结合,呈现在方寸之间;在花鸟画部分,我感受到了花草虫鱼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如何用简练的笔触捕捉它们的神韵;在人物画部分,我更是体会到了画家如何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全方位的讲解,让我对国画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关于“师承”的论述,也让我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有了新的理解。作者强调,学习古人的精髓,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他鼓励我们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敢于突破,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本书的语言,时而如诗,时而如禅,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画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也点燃了我对艺术探索的强烈欲望。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初看之下,以为是单纯的绘画技巧讲解,然而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殿堂的大门。作者在字里行间,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国画大师,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显得高深莫测的笔墨技法、构图章法,化作寻常巷陌间的风景,却又蕴含着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意境”的探讨,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山水、花鸟、人物不同题材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如何用点、线、面的组合,去捕捉自然万物的神韵,去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例如,在讲解山水画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皴法、苔点,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景别(如全景、中景、远景)如何通过虚实相间的处理,营造出“可居可游”的空间感;又如何通过云、雾、水的描绘,赋予画面灵动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曾经在山间漫步,或是临水而坐的场景,那些画面与书中的笔墨运用巧妙地结合,让我对国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画得像不像”,而是上升到“画出了什么”。书中对历代大家名作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作者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与匠心。从勾勒初唐山水的磅礴大气,到宋代文人画的淡雅空灵,再到明清时期各流派的个性张扬,作者都能够娓娓道来,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尤其是书中关于“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的阐述,让我对传统国画的精髓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哲学思想的体现,是艺术家与自然、与宇宙对话的载体。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追求,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也是对东方哲学智慧的凝结。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对弈,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意,每一次提问都能得到详尽而充满启发的回应。我期待着书中更多关于色彩运用、墨法变化以及创作心法的深入讲解,相信这扇“大匠之门”会为我打开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指引我走向更深的国画探索之路。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启迪。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在字里行间,悄悄地改变了我对中国画的认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笔墨的哲学”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将笔墨简单地视为技巧,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讲解了如何通过“笔”来表现物体的骨骼和筋脉,如何通过“墨”来表现物体的血肉和神韵。他认为,笔墨的运用,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体现,是艺术家与自然、与宇宙对话的方式。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画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融入到每一笔、每一墨之中。而“色彩的智慧”部分,更是让我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认为,中国画的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他讲解了如何通过“随类赋彩”和“尚意”的原则,运用色彩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光影和氛围。他特别强调了“墨与色”的和谐统一,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用淡墨勾勒出远山的轮廓,然后用青绿色晕染其山体,再用浓墨点出几棵松树,这种墨色与色彩的结合,一下子就让画面有了层次感和纵深感,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高远宁静的意境。书中对“构图的艺术”的论述,更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认为,中国画的构图,不仅仅是为了画面的平衡和美观,更是为了传达画家的意图和情感。他讲解了“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等构图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意境和韵味。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画的艺术世界。它让我明白了,学习国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匠心”的传递。它不仅仅是传授技法,更是将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对完美的追求,一点一点地注入到读者的心中。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讲解“笔法”时的细致。他不仅仅告诉你“怎么画”,更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画”。例如,在讲解勾线时,他会细致分析不同线条的含义,粗细、曲直、刚柔,以及它们如何能够表达出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生命力。他提到“十八描”的各种画法,如铁线描、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等,并结合历代名作,生动地展示了这些线条如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尝试着模仿那些线条,去感受笔墨在纸上流动的轨迹。在讲到“墨法”时,作者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墨分五彩”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笔端的湿度和墨的浓淡,来表现出物体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变化。他强调了“积墨”、“破墨”、“宿墨”等技法的运用,让我明白了,墨的运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涂抹,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创造。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将墨色晕染开来,形成朦胧的山景,又在前景处用浓墨勾勒出几棵松树,这种虚实对比,一下子就让画面有了深度和空间感。书中对“设色”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认为,中国画的色彩运用,讲究“随类赋彩”和“尚意”,即色彩要符合物象的天然属性,同时也要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意境。他讲解了如何运用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调色方法,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色彩效果。他特别强调了“墨与色”的和谐统一,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匠”,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国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精妙绝伦的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启迪。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但却在字里行间,悄悄地改变了我对中国画的认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笔墨趣味”的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趣味”,一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他通过讲解如何运用不同的笔法,如“顿挫”、“提按”、“转折”,去表现物象的筋骨、姿态和生命力,让我明白了,笔墨的运用,是艺术家与画材互动、与物象对话的过程,而这种互动和对话,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趣味。而“墨趣”更是让我觉得新奇,作者讲解了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营造出光影、层次和空间感,甚至可以表现出物体不同的质感,比如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冰冷,石头的粗糙。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勾勒出那些水墨画中,若隐若现的山峦,那半遮半掩的月光,那迎风摇曳的竹叶,都仿佛是墨在纸上跳跃的精灵,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书中对“写意”的阐释,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写意并非是“不写实”,而是对物象本质的提炼和升华。它强调的是“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得意”的基础上,“忘形”。例如,在画一只鸟时,不必把每一根羽毛都画得纤毫毕现,而是要抓住它展翅欲飞的动态,捕捉它神采飞扬的神韵。这种“写意”的精神,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追求,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书中对中国画与书法关系的论述,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认为,中国画的笔法很多都来源于书法,如篆、隶、楷、行、草的笔法,都可以运用到绘画中,来表现不同的线条和质感。这种跨界的融合,让中国画的笔墨更加丰富多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是一本关于东方艺术美学的哲学读本。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艺术家们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评分《大匠之门(14)国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茫茫的艺术海洋中,为我指引着方向。它没有直接给你宝藏,而是教会你如何去寻找,如何去驾驭这艘名为“国画”的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笔墨的语言”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将笔墨简单地理解为线条和颜色,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他讲解了如何通过不同力度的笔触,表达出物体的刚柔、粗细、厚薄;如何通过不同墨色的晕染,营造出空间、光影和层次感;如何通过笔墨的飞白和枯笔,来传达出苍劲、古朴的韵味。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条龙的身体,然后用浓墨点染其鳞片,再用淡墨渲染其周围的云雾,一下子就将龙的威严和神秘感表现了出来。而“构图的哲学”部分,更是让我对画面布局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认为,中国画的构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画家的意图和情感。他讲解了“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等构图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意境和韵味。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画家是如何在宣纸上进行“排兵布阵”,如何通过画面的疏密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和统一。书中对“意境的营造”的论述,更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认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意境,不仅仅是景色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的寄托,是画外之音的传达。他通过讲解如何运用笔墨、色彩、构图等多种手段,来烘托画面的意境,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画画,更是教我如何去“看”画,如何去“品”画,如何去“悟”画。它让我明白了,中国画的美,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用灵魂去感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