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存時間的生活 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中國青年齣版社

積存時間的生活 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活哲學
  • 時間管理
  • 自我成長
  • 生活方式
  • 慢生活
  • 人生思考
  • 津端修一
  • 津端英子
  • 中國青年齣版社
  • 實用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安慶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3259
商品編碼:1322632251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積存時間的生活

定價:38.00元

作者: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5343259

字數:200000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有傢真好!送給父親和母親打氣加油的一本書!讓父母晚年生活更美好的枕邊書!
  “熱愛款待,熱愛送禮”,快九十歲瞭,仍受人愛戴的爺爺和奶奶。
  未來確實一天比一天短瞭,無論如何都要心情愉快地活得長長久久。
  好生活不是用錢可以買的,是用時間積存下來的。
  我們努力一生,都想晚年有好生活。
  如果人生的尾巴是青春就好瞭。
  愈老,卻過著愈美麗的人生。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精神充沛。雖然沒什麼錢,卻過著令人羨慕的好生活。

內容提要


《積存時間的生活》我們努力一生,都想晚年有好生活;
  是建築師也是退休大學教授的津端修一,
  和他妻子津端英子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
  過著沒有積蓄,卻令人羨慕的好生活;
  “好生活不是用錢可以買的,是用時間積存下來的”
  用時間等候泥土肥沃、生長齣好的蔬果;
  陪嫁的生活好物還要繼續傳給女兒、孫女……
  在時間的長流中,建立跟大自然的情感關係,
  手腳並用的菜園生活,激發齣兩老驚人的智慧。
  無關乎你有沒有菜園,關乎你要用時間纍積齣什麼好生活?
  你好都能,隻是要趁早開始。

目錄


作者介紹


津端修一,一九二五年—二〇一五年,自由評論傢。東京大學畢業後,先後任職於安東尼?雷濛和闆倉準三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然後進入日本住宅公團。一九六九年以“高藏寺新城計畫”獲得日本都市計畫學會石川奬。曆任廣島大學教授、名城大學教授等職,退休後以自由工作者的身分,繼續從事評論活動。

  津端英子,一九二八年生於愛知縣半田市,老傢是有兩百多年曆史的釀酒廠。一九五○年結婚,闢地種菜,實踐在大地紮根的精緻生活。夫妻閤著的作品有:《懷念的未來生活方式》《閃亮而摩登》《明填也是小春日和》。

文摘


積存時間──英子
  “購買的東西要傳給下一代。要買就買好的,不可以買便宜貨。”這是娘傢的教誨。
  結婚後,因為有帆船之類的開銷,沒有錢應付彆的地方,我買東西時更加慎重,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而且品質要好。隻是堪用是不行的,我會耐心地等待買得起的那一天。對,這就是積存時間的生活。
  直到結婚超過十年,我們的傢具纔正式買齊。修一有一天去長野辦事,跟鬆本民藝傢具的師傅聊天,從此就著迷瞭,認為“隻有這個纔是真正的傢具”。後來花瞭三十五年的時間,從餐具櫥、五鬥櫃、衣櫥開始,一件件地買齊。
  好東西會越用越好用。我們兩人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決定的,嫁女兒時,要讓她帶走這些傢具,而不是送給她們一組全新的。我們還叮嚀她們:“這是你們的陪嫁,要小心使用。”每年都要清潔一次,把傢具的抽屜全部抽齣來,和女兒在太陽下擦拭,教她們怎麼保養。結婚以後就要處在和以前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中,難免會害怕。如果身邊有之前用過的器具,也許就會産生受到保護的感覺。
  那邊有一個藍色的直立大火盆,從我祖父之前的年代,它就一直被擺在釀酒店的泥地房間中使用。我哥哥關釀酒店時,把它讓給我瞭。以前客人會圍著這個直立火盆,一邊站著喝茶一邊談生意或聊天。上麵總是擱著一個鐵壺,有白色蒸氣從壺口冒齣來,那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的窯燒齣來的,但是藍色的釉藥很漂亮吧。我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這種色調,現在早晚都可以欣賞到,真的很開心,心情總是會平靜下來。
  修一也為我高興,他說:“生活中有超過一百年曆史的東西在身邊,真是件好事。”不知道為什麼,舊東西就是能讓人放鬆心情。可以像這樣繼承上一代留下來的物品,實在很幸福。要是我們也能夠將這樣的東西留給下一代,那就太好瞭。
  親手營造奠基於生活的資産,就是“積存時間”的意思。
  依時節替換的樂趣──英子
  五月下旬時,我們傢會把拉門換成適閤夏季的蘆葦門。擺在餐櫥架上的餐具也會從陶瓷換成玻璃的,寢具也從羊毛換成麻質。光是更換這些東西,屋裏的氣氛就會完全改變,心情也跟著煥然一新。
  我生長的半田老傢也是這樣,會隨著季節變換,從庫房把器物拿齣來,更換屋裏的擺設。夏天會鋪上藤製墊子,拉門換成蘆葦門,火盆換成用桐木挖空、看起來比較涼爽的白色盆子。鼕天則鋪上厚厚的絨毛毯、哥白林織品譯注的桌布,也換上用屋久杉挖空的火盆。每年都是用同樣的模式更換,真令人懷念。壁龕的掛軸、香颱和香爐也會不斷地變換,年幼的我常常會去窺探:“啊,又換瞭。”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對那樣的生活非常有興趣,畢竟日常生活並不是那麼多彩多姿,日子隻是重復的積纍,以前的人纔會把玩心用在這上麵。
  我也是在六十歲以後纔開始的。年輕的時候並不會去更換拉門或餐具。也就是說,我是在年紀大瞭以後纔慢慢發覺,花這些心思不僅好玩,也很重要。這裏麵隱含著珍惜每一個時節,使生活更豐富的精神。
  喜歡就一頭栽進去──修一
  我們傢沒什麼錢,英子卻能發揮調度的本領,幫我買瞭一身高級西裝、鞋子、手錶等穿戴物品。以前我的穿著算是邋遢的,曾經穿著俄式襯衫,踩著木屐去雷濛事務所上班,被上司罵:“怎麼穿這樣!”結婚大概是我改變的分水嶺,開始穿訂製的西裝,看到英子為她自己挑選的青綠色圍巾、黃色肩背包,就說“這真好看”,跟她藉來用,而逐漸體會到時尚的樂趣。那兩樣東西的顔色都有點顯眼,也得到那時的前輩前川先生的贊賞:“津端,這條圍巾不錯嘛。”我就不禁得意起來,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用。
  這是我上班時期訂製西裝的記錄。打X的是已經不能穿的,其他的都還可以穿。訂購單也還留著,所以知道價錢。這件是十八萬日元,這件是三十萬日元。雖然薪水不高,英子卻不管價錢多少都幫我做。現在也還有一些上衣我很喜歡。這是用手工織的布料做成的,非常摩登,經過瞭這麼多年也沒有變形,可見裁縫師的手藝有多好。我從來不會晚上去喝酒,整年都在玩帆船,所以一直維持同樣的體型,到現在還可以穿以前的西裝。雖然買的時候很貴,可是好東西用瞭一二十年,就不算浪費瞭。又如桌布、床單,英子也都會買貴的,可是她說:“隻要懂得珍惜,用瞭幾十年,就會變得很劃算。”確實是這樣。
  我也有穿瞭將近五十年的毛衣。那是用愛爾蘭羊毛織成的,以前開帆船時也是穿這個。雖然用得很頻繁,也泡過海水,到現在還能穿,在身上很暖和。平常在傢裏我會穿黑色的剋什米爾羊毛衣,這件也穿很久瞭,齣現破洞時,英子會幫我補。前陣子來我們傢的客人說:“你這件毛衣的花紋很好看。”她指的竟然是縫刺子綉譯注的地方。因為到處都有,看起來很像花紋。毛衣可以穿到這種地步,也是一種樂趣,而且會産生感情。印第安人說:“擅長編故事者能治天下。”我可以瞭解為什麼。
  鞋子也是從一九六○年就開始穿同一種款式。這是一位姓“池田”的鞋匠做的,一隻就有一公斤重,穿的時候會覺得“好重!”。可是穿著穿著,就會覺得這樣的重量很舒適,鞋子也會逐漸貼閤。據說人類身體中左右不對稱的就是腳,所以隻要穿過吻閤自己腳形的鞋子,就沒辦法再穿其他的鞋子。也因為這樣,我每年都會訂製。雖然有人說鞋子越輕越好穿,我卻從很久以前就隻穿這一種,可以順便鍛煉腳力,不也很好?
  夫妻之間要留下空隙──修一
  很多人都說,夫妻關係容易破裂,正因為如此,我纔會覺得溝通技巧相當重要。我到目前為止已經想瞭不少溝通的方法。有時候無心說齣來的話也會引起摩擦,造成問題。
  舉例來說,我們傢碾米時超過十五分鍾就會燒斷保險絲,所以我做瞭一塊木牌,上麵寫著“碾米中,勿忘!”放在旁邊。“啊,我一定要記著!”看到時,不就會這樣提醒自己嗎?放洗澡水時也是不注意就會溢齣來,所以我也準備瞭一塊“洗澡水,勿忘!”的牌子。還有彆的,例如“洗衣服,勿忘!”和對方溝通時,能夠盡量錶達當然很好,但是有時候不說話會比較好。這樣子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不會産生反感。所以我覺得木牌是一種貼心的工具,可以默默地提醒對方,相當有幫助。
  另外,我也想瞭很多種方法,讓我們不必說話就可以溝通。有一種是在菜園工作時用的,我請英子在需要我去翻土時,在那個區塊插上“修一,拜托!”的旗子。
  我看到旗子,就知道要去那裏翻土。結束時,就插上“英子,OK!”的旗子。如果早晨一起床就聽到她說“那邊弄一下”,火氣一定會上來,覺得:“真囉唆!”明明知道對方這麼說並沒有惡意,還是會心煩。但如果依著自己的步調,在有空間的時候走去菜園,看到“修一,拜托!”的旗子,就會老實地接受:“啊,那邊需要我去翻土。”馬上就下去做。
  又比如在交談時,不要求對方立刻迴應,給對方留下空間,關係就會比較融洽。雖然是長年相伴的夫妻,兩人之間還是要保持距離,留下一點空隙。我們兩人也漸漸不需要說話瞭,因為已經形成默契,但是要建立良好的關係,還是需要體貼的心,就算上瞭年紀也是一樣。
  《英子的自言自語》半田是漁夫的城市,人們說話很粗魯。我結婚以前都沒有發現,滿口半田話,可是他這個人很敏感,我那些粗口粗語一定讓他覺得很刺耳。所以為瞭不要講錯話,我的生活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直到現在還是會有“糟糕”的情況發生。日子過得太安穩就會缺乏緊張,所以這時更要綳緊神經。我不想造成彼此的不愉快,所以要盡可能避免産生風波。
  ……

序言


前言
越來越美麗的人生 修一 / 4
思考眼前的未來,積極地生活 英子 / 6
有這樣的傢真好 張芳齡/熟年優雅學院創辦人 / 11
耕土
修一式快樂務農的巧思 修一 / 34
自傢種苗 英子 / 39
從小就熱愛菜園生活 英子 / 42
種菜的開始 英子 / 46
在廣島鄉下次種稻經驗 英子 / 47
自製帶皮果醬,讓人意猶未盡 英子/ 50
收成不佳時更懂得珍惜 英子 / 52
營養又美味的柚餅子 英子 / 54
開始種菜 英子 / 55
利用身邊的東西 英子 / 56
無論如何都要“嗬護” 英子 / 58
決明子茶──自種自喝二十年 修一 / 60
種大麥泡麥茶 英子 / 63
遇見歐洲的菜園 修一 / 73
後迴歸塵土 修一 / 75
可樂餅 英子 / 77
用馬鈴薯做麵包 英子 / 79
竹林的副産品 修一 / 81
無農藥種植的技巧 英子 / 82
與自然和昆蟲共存 修一 / 83
簡單好
舒適的圓木小屋 修一 / 86
依時節替換的樂趣 英子 / 89
鑒賞真品 英子 / 90
積存時間 英子 / 91
四季麻糬.英子 / 93
享受費時耗工的生活 修一 / 95
自己的房子自己維護 修一 / 97
爬上屋頂 修一 / 100
思考適當的居住地 修一 / 103
每個人都要具備“存活的能力” 修一 / 105
騎越野車輕鬆上坡 修一 / 107
所有生活來自於廚房
成為上班族的妻子 英子 / 118
空氣一樣的人 修一 / 120
從可靠的商店購買食物 英子 / 122
知多半島捕到的當地魚 英子 / 125
熱愛款待來客 英子 / 127
韆層麵的迴憶 英子 / 130
味覺的記憶 英子 / 134
送禮的原始體驗──酒糟醃菜 英子 / 138
保持一身輕鬆 英子 / 141
女兒的陪嫁 英子 / 143
廚房是傢庭的中心 英子 / 145
用砂鍋安心 英子 / 147
款鼕佃煮 英子 / 149
昆布佃煮 英子 / 150
女人不論幾歲都不能變得不可愛 英子 / 151
醃梅乾 英子 / 153
用醬油醃梅子 英子 / 154
梅酒和梅子蜂蜜醬 英子 / 154
路蕎 英子 / 156
不想過違反自然的生活 英子 / 157
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 英子 / 159
早晨先喝一杯果菜汁 英子 / 169
八十四歲開始服用營養補充劑 修一 / 170
做蘿蔔乾 英子 / 173
一百次培根 修一 / 175
為瞭做齣好吃的甜點 英子 / 179
四座冷凍櫃和一颱冰箱 英子 / 181
英子式蔬菜冷凍活用法 英子 / 183
重要的法則
依自己的感覺下判斷 英子 / 186
自己的心目中什麼重要? 修一/ 190
錢用完瞭就換個腦袋思考 英子 / 192
男人需要玩具英子 / 194
勝過語言的傳達──關於帆船 修一 / 197
在開船時期待迴程的旅行 英子 / 199
要帆船不要車 修一 / 201
喜歡就一頭栽進去 修一 / 203
婆婆愛吃的斐濟果 英子 / 205
一輩子不受羈絆的老爸 修一 / 209
父親教我如何打掃 英子 / 211
互助閤作,互不乾涉 英子 / 213
夫妻之間要留下空隙 修一 / 215
記錄是寶藏,也是財産 修一 / 217
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 英子 / 219
結語
結語 英子 / 222
結語 修一 / 224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不包含《積存時間的生活》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書名: 《尋覓失落的文明:從兩河流域到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與文化交融》 作者: 袁承誌 齣版社: 東方文化齣版社 內容簡介: 《尋覓失落的文明:從兩河流域到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與文化交融》是一部深度探尋人類文明早期形態與早期交流史的恢弘巨著。本書作者袁承誌,一位深耕考古學與古代史領域數十載的資深學者,以其獨特的跨學科視角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經驗,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文字到中原王朝的青銅禮器之間,文明如何萌芽、發展並相互碰撞的壯麗畫捲。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斷代史或通史,而是聚焦於“連接”與“影響”這兩個核心命題。作者從西方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入手,細緻入微地剖析瞭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等早期帝國的社會結構、法律體係以及他們的世界觀。特彆是對《漢謨拉比法典》的深入解讀,不僅展示瞭古代法律的雛形,更揭示瞭早期城邦國傢權力運作的邏輯。袁教授指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尤其是其在天文、數學和文字記錄方麵的貢獻,為後世文明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知識基礎。他運用最新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和地質學分析成果,對烏爾第三王朝的衰亡進行瞭富有洞見的重新評估,挑戰瞭部分傳統觀點。 然而,本書的真正精髓在於其對地理隔閡的跨越與文化交流的追溯。作者巧妙地將敘事綫索引嚮瞭中亞的廣袤草原與沙漠地帶,即古絲綢之路的早期形態。他詳細介紹瞭自公元前二韆紀晚期開始,在粟特、巴剋特裏亞(今阿富汗北部)地區發現的大量文物,這些文物清晰地展示瞭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觸痕跡。例如,在阿富汗東北部發現的帶有中原風格紋飾的玉器,以及在希臘化城邦遺址中發現的具有波斯影響的金屬工藝品,都強有力地證明瞭在傳統意義上“絲綢之路”形成之前,已經存在著復雜的、多層次的物質與思想傳播網絡。 袁承誌教授花費瞭大量篇幅,梳理瞭印歐語係民族的遷徙及其對歐亞大陸文化格局的重塑。他認為,無論是赫梯帝國在安納托利亞的崛起,還是吠陀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滲透,都與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活動息息相關。通過分析齣土的馬具、戰車以及宗教符號(如太陽崇拜的遺跡),作者構建瞭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歐亞大陸早期文明模型。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技術擴散”對文明形態的決定性影響。作者詳細比對瞭歐亞大陸不同區域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軌跡,指齣銅锡閤金的配比、鑄造工藝的精細度往往能反映齣不同文化在資源調配和知識傳承上的差異。在論及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時,他並未將其視為一個孤立的發展體係,而是將其與中亞的“卡拉蘇剋文化”等進行細緻的對比,探討瞭技術交流的可能性,盡管這種交流的路徑和方式仍有待更多考古證據的支撐。他強調,技術的傳播往往先於宗教和政治思想的傳播。 在文化交融的章節中,作者聚焦於藝術風格的“藉用”與“再創造”。他係統地分析瞭公元前五世紀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藝術元素(如翼人獅身像、垂狀紋飾)如何通過中亞傳入東方,並融入瞭秦漢時期的藝術語匯之中。書中收錄瞭大量高清的考古照片和綫描圖,直觀地展示瞭這些跨文化影響的細微之處,例如,漢代畫像磚上騎射人物的服飾細節與薩珊王朝早期雕塑的相似性,絕非偶然。 《尋覓失落的文明》的敘事語言兼具學者的嚴謹與旅行傢的浪漫。作者在描述田野調查的艱辛和發現的激動人心時,展現齣極強的感染力。他不僅關注宏大的帝國更迭,更注重微觀層麵的個人生活遺存——陶罐的形狀、磨盤的使用痕跡、紡織品的殘片。這些“失落的碎片”共同構成瞭對逝去時代生動而立體的想象。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誰影響瞭誰”的答案,而是強調瞭人類文明的復雜性、多樣性與互聯性。作者認為,所謂的“孤立發展”在古代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難以成立的。文明的火種,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總是通過各種不可預見的途徑相互傳遞和激發。通過對兩河流域到絲綢之路沿綫的精細梳理,袁承誌為我們理解全球古代史提供瞭一個富有啓發性的全新框架,它促使讀者重新審視曆史的邊界,並在看似遙遠的古代文明間,找到一條條清晰而又微妙的文化血脈。 對於曆史愛好者、考古工作者以及對人類早期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尋覓失落的文明》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和閱讀樂趣的佳作,它引領我們深入時間的長河,親手觸摸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文明遺跡,感受人類智慧在不同地域的閃光與交匯。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時間”這個概念。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用他們的人生,為我們詮釋瞭什麼是真正的“積存時間”。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所蘊含的智慧,卻足以讓人迴味無窮。我最震撼的是他們對生活細節的極緻追求。無論是烹飪一道菜,還是打理花園,他們都投入瞭百分百的專注和熱愛。這種“慢工齣細活”的精神,在如今這個講求效率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和不安,是因為我們急於求成,忽略瞭過程的美好。津端夫婦的生活,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他們懂得如何去享受當下,如何去感受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陽光的撫摸。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時間不是用來揮霍的,而是用來創造價值,用來沉澱智慧的。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跟著他們一起,漫步在寜靜的田園,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聆聽著鳥兒清脆的歌唱。這是一種滌蕩心靈的體驗,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我對《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的喜愛,可以說是發自內心的。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這兩位老人,用他們的人生,嚮我們展示瞭“活得精彩”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深奧的理論,它隻是樸實地記錄瞭他們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蘊含著令人驚嘆的智慧和力量。我最欣賞的是他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經營。他們之間互相扶持,互相理解,共同創造瞭許多美好的迴憶。這種相濡以沫的感情,讓我這個身處現代社會中的人,感受到瞭久違的溫暖。津端夫婦的生活,是一種“接地氣”的生活,他們不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身邊的美好。他們用他們的行動,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被我們自己一點一滴地創造齣來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生活充滿瞭新的希望和期待。

評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叫做《積存時間的生活》的書,它是由津端修一、津端英子夫婦的作品,李毓昭翻譯,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的。這本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迪。我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所吸引,覺得“積存時間”這個詞非常有詩意,也很契閤我內心深處對生活節奏的思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在匆忙地追趕著什麼,而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引導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韻味。作者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將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哲思,通過日常的點滴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所描繪的那種“不急不躁,從容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人際關係的珍視,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生活與書中描繪的場景進行對比,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過於功利,是否忽略瞭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留戀的美好。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烈的衝突,它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瞭最真摯的生活,卻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讓我明白,生活並非一場競賽,而是可以被細細品味、用心積存的寶藏。

評分

《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可以說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生活”的理解。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這對神仙眷侶,用他們樸實無華的生活,為我們展現瞭一種極緻的“經營生活”的智慧。書中的內容,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他們生活方式的寫照。我尤其被打動的是他們對於“斷捨離”的獨特理解。他們並不隻是簡單地丟棄物品,而是從物品中提煉齣真正有意義的部分,將它們升華為一種精神的寄托。這種生活哲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傢中堆積如山的雜物,以及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情感。津端夫婦教會我,真正的富足,並非擁有多少,而是懂得如何去選擇,如何去保留,如何去讓每一個物品,都承載著屬於它的故事和溫度。他們的生活,是一種“有儀式感”的生活,即使是再平凡的日常,也能被他們過得有聲有色,充滿情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被注入瞭一種新的能量,開始渴望將自己的生活,也變成一首悠揚的詩篇。

評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非常特彆的書,叫做《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是由日本的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共同創作的,國內的版本則是由李毓昭翻譯,中國青年齣版社發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奇特,它不像我平時閱讀的那些故事性強、情節麯摺的書籍,反而更像是一部關於“慢生活”的散文集。書中的每一個字句,都飽含著一種平和的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夫婦那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度。他們住在鄉間,耕種著自己的菜園,享受著四季的變化帶來的饋贈。他們對食物的尊重,對勞動的熱愛,對細節的關注,都讓我這個習慣瞭城市生活的讀者,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我常常在想,我們如今的生活,是不是已經離“本真”越來越遠瞭?我們是不是過度依賴物質,而忽略瞭精神的富足?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身上許多被忽略的角落。它沒有說教,沒有批判,隻是用他們自己真實的生活方式,為我們提供瞭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幸福”的定義,或許幸福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需要我們去細心體味,去用心“積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