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精)》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精)》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不包括域外产品和现代陶瓷工艺。编写宗旨是,从中国古陶瓷的历史、技术与鉴赏三大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性的工具书。词目中材料力求新颖,涵盖面力求广泛,解释力求详尽,使之兼具资料性和实用性。本书由冯先铭主编。
前言
凡例
目录
一、类别
二、器形
三、釉彩
四、纹饰
五、窑口
六、款识
七、工艺技术
八、缺陷、修复与作伪
九、人物
附录一:插图目录
附录二:音序索引
附录三:笔画索引
后记
我是一个喜欢触摸和感受实物的人,所以对于书籍,我一向很看重它的触感和视觉体验。这本《中国古陶瓷图典(精)》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纸张的质感很好,厚实而不失柔韧,印刷精良,色彩饱满,图像清晰锐利,即使放大看细节,也不会出现模糊或失真的情况。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在指尖的滑动,以及高清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中国古陶瓷图典(精)》最初是抱着一种“看看也好”的心态,毕竟古陶瓷是个比较专业且小众的领域。但事实证明,我的期待远远被它满足,甚至可以说是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它所涵盖的年代之久远,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的瓷器,期间几乎囊括了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代表性窑口。我看到了早期朴拙的原始陶器,感受到了汉代厚重古朴的陶俑,惊叹于唐三彩的绚烂多彩,迷醉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温润如玉,震撼于元青花的雄浑大气,沉醉于明清彩瓷的繁复精美。
评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古玩市场看到一件与书中某件唐代三彩器非常相似的物件,当时我就拿出这本书对照,通过书中详细的器形、釉色、装饰纹样的介绍,以及对年代的判断依据,我很快就辨别出那件物件的真伪和价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本书不仅仅是艺术欣赏的工具,更是实用的鉴赏指南。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也对比了市面上其他一些古陶瓷相关的书籍。坦白说,很多书籍要么图片质量不高,要么内容肤浅,要么年代划分不清。而《中国古陶瓷图典(精)》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的图片质量是顶级的,每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拍摄,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器物的细节和美感。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中国古陶瓷图典(精)》是一部集学术性、欣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杰作。它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古陶瓷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中国古陶瓷图典(精)》绝对是件宝物,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情有独钟,但苦于资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陶瓷世界的大门。首先,它的装帧就十分精美,厚重而有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一件无价之宝。打开之后,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清晰、细腻的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能够真实地展现出陶瓷器物釉色、纹饰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集,更像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学术专著。作者在文字部分的阐述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考证严谨,论述深入。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器物,书中也会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相应的依据,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陶瓷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陈列瓷器,更是解读历史,它让我在鉴赏美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这种学习体验是多么的丰富和充实。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陶瓷的风格特征进行的细致分析。比如,在介绍宋代瓷器时,它会详细讲解汝窑的开片、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金丝铁线”、定窑的刻划花以及钧窑的窑变釉色,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对比分析,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和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那些古陶瓷爱好者或者收藏家准备的,我认为,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它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陶瓷,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艺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本书,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技术水平,甚至是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
评分我曾无数次地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驻足,仰视那些历经沧桑的古陶瓷,心中总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而这本书,则将那些珍贵的展品“请”回了我的书房,我可以随时随地细细品味。每一件器物的图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从器形、胎质、釉料,到装饰技法、铭文款识,再到年代、窑口、Provenance,无一不包含,而且信息量巨大,绝非简单的图说。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器物背景和历史意义时,能够将陶瓷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不仅看到器物本身,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