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李济深
  • 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传记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45049
商品编码:14262312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

原价:25.00元

作者:李济深; 文明国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645049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是“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的一本,为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李济深先生的部分文集,内容既有其生平自述,又有其家传和日记,还有其对于北伐、国共合作、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建立新中国的见解和主张,内容大多体现其民主进步和团结爱国的情怀,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提要


李济深(1885—1959),字任潮,原名李济琛。1885年出生,广西梧州苍梧人,汉族广府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李济深编著的《李济深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是“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的一本,《李济深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为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李济深先生的部分文集。内容大多体现其民主进步和团结爱国的情怀,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录


第一编 生平略历
家庭出身及学历
参加护法之役的北伐
重整第一师
为统一广东而征战
北伐前后
国共分裂
被扣留在汤山
“九·一八”之后
福建人民政府
组织民族革命同盟
七七事变以后参加全国抗日战争任战地党政委员会
副主任
在广西时期
在敌后工作
日本投降以后
来到南京

第二编 家传
忆母

第三编 日记
离港北上途中日记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第四编 见解与主张
在黄埔军校新年各界联欢大会致词
西安事变中的两则电文
致蔡廷锴将军
对时局意见
就全国各地学潮事发表谈话
求生存唯有反内战
就魏德迈来华发表声明
论封闭民盟事件
除恶务尽
不承认伪选及伪国大的声明
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中共
毛主席电
致罗辛格先生信
反抗凶残的掠夺
为冯玉祥将军遇难发表谈话
电祝华北人民政府成立
就时局问题答法国新闻社记者问
团结建国
——民国三十八年元旦献词
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
——李济深等五十五人于解放区
拥护渡江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致词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周年
庆祝第二届国庆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已由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而光辉
地完成了——为“国际新闻社”作
发扬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的精神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祝贺世界和平大会
欢迎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
就国防部发布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谈话
欢呼新中国建国十周年

第五编 附录
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一九二三年二月中山先生返广州,设大本营。中山先生未返前,是胡汉民代帅,大本营设有驻西江办事处,我是办事处长。大本营也是没有经费的,财政部长古勃勤还要我们筹饷支持大本营。
第一师的势力以后向西江发展到肇庆,沈鸿英部下有一旅人在肇庆。时沈鸿英已有动作,大本营要解决他。我带兵去围肇庆城,工兵营长邓演达和陈济棠、张发奎、陈诚都一齐去,围城攻打不下,由工兵营挖城埋药,爆破十余大缺口,冲进城去,沈部逃跑的不多,都缴了械。我们溯江而上,占了西江。发展如此,梁鸿楷升为第一军长,我升为第一师长兼军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
我们在西江时,办了一个讲武堂,戴戟为堂长。黄琪翔、钱大钧等都来讲武堂训练军队。中山先生返广州后,一切经费,大部靠西江收人来支持。他想办黄埔军校,叫我和廖仲恺筹备。那时,蒋介石从上海跑来看我,并参观讲武堂。我找一些干部去办黄埔,邓演达、严重(邓的团副,人很好)、林伯渠、钱大钧、陈诚等都在那里工作。我因为在西江也要练兵,不能做校长,只做副校长,兼训练处主任,副主任是邓演达。
刘震寰、杨希闵等占了广州,天天开赌,不听命令,中山先生在广州很受气。商团事变时,滇桂军还包庇陈廉伯。我主张立即缴商团的械,请中山先生下命令给我去负责。商团事变解决后,刘、杨还是很跋扈。我带了一两团兵(其中有黄埔学生,北江调来的湘军和我从西江带来的兵)在小北江绕过粤汉路南下来攻广州,才把刘、杨的滇桂军解决了。广州统一了,然后大本营才有点权力,设元帅府,胡汉民为秘书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长,革命政府才象点样子。
那时,大元帅府的权力仅在广州和四邑,东江和南路仍未得手,我奉命去打梧州沈鸿英部,黄绍兹、白崇禧倾向我们,派陈雄来见廖仲恺,又来西江见我,跟我一齐出发,愿为内应。梧州守军旅长陆某投降,我被派兼梧州善后督办,黄绍兹为西江总指挥。我派徐景唐、陈济棠等帮白崇禧打八步,解决了沈鸿英、陆荣廷的军队,统一了广西。这完全是第一师帮他们统一的。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没有参加,因为我不在广州。当时革命力量,还仅及广州及附近各县。北江都解决了,南路是邓本殷、吕春荣的势力,东江是陈炯明的老巢。第一次东征我只派了陈铭枢一旅去参加,收复了惠州,第二次东征是带陈济棠、张发奎去的。
国民党改组时,右派的人很不同意,如胡汉民、许崇智等,因此孙中山先生死后不久,我在西江得到急报,知道廖仲恺先生被人暗杀了。因为廖案,把胡汉民、许崇智赶走了。我回广州,把许崇智的兵缴了械,扣留梁鸿楷等,我接其军长职位。
广东国民政府将各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共编为六个军,我原在第六军,许崇智走后,我调任第四军。这时是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东征时,第一路打海陆丰,我打第二路,从惠州直趋潮汕,程潜任第三路经老隆到五华。时陈炯明在潮汕,林虎在兴梅一带,林虎想断我们后路,派兵由紫金南下。我得到情报,中途转兵北上与林虎兵遭遇于热汤圩,打得非常激烈,终将林虎主力击溃,因为在山地隘路,大军退却不易,主力就被我们歼灭,于是我率部进驻紫金。蒋介石由另路冒险猛进,遇敌反攻,行李尽失,狼狈不堪,由我派兵救援,将敌击溃,来会紫金。
在第二次东征前,我派陈铭枢去打南路,但是失败了,陈铭枢与朱培德由阳江退到四邑。我被命为南路总指挥,带张发奎的兵并指挥陈铭枢。我们另外又叫广西方面向钦廉方面策应,广西亦派兵帮助。时张发奎为副师长,黄琪翔为团长,都很勇敢。我们士气旺盛,一直打到阳江、雷州、琼州。钦廉方面由陈铭枢整顿,张发奎人琼州。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我仍在琼州,因为我在广东的东江、西江、南路方面以及广西方面都有战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当我回到广州时,国民政府开了一个盛大欢迎会,苏联代表团还送了我许多纪念品。
……

序言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陈诚自述 作者: 陈诚 出版社: (此处留空,假设为某历史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假设为特定历史时期) --- 图书简介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陈诚自述》是该系列中一部极具分量的口述历史著作。本书并非对李济深先生生平事迹的记录,而是完整呈现了国民党资深将领、政治家陈诚(字辞修)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其早年求学、投身革命,到在军事与政治舞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直至晚年致力于两岸事务的心路历程。 陈诚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史上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其自述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来自高层决策圈核心的第一手视角,审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独特性和人物视角的稀有性,它深度剖析了陈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独到见解以及复杂的内心挣扎。 第一部分:戎马初涉与建军之基 本书开篇详述了陈诚的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他出生于浙江青田的一个士绅家庭,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教育,这为他后来的治学态度和治军风格奠定了基础。陈诚自述了如何受到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 他详细回忆了在黄埔军校的严格训练,以及与同期学员(如杜聿明、胡宗南等)之间形成的深厚战友情谊和竞争关系。不同于一般军人的粗犷,陈诚以其精于思考和重视组织训练的特点而著称。他坦言,早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期,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熔炉。他如何从一名连排级军官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书中都有详尽的叙述。 陈诚对蒋介石的早期追随与效忠,以及他如何在“削藩”和统一战争中崭露头角,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他坦诚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他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日后被称为“土木系”的嫡系部队的雏形——即以整训和纪律著称的部队。 第二部分:十年建设与抗日烽烟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和全面抗日战争。陈诚自述了他在军事改革中的努力,特别是在担任军政部部长期间,推行军队现代化、标准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遇到的阻力。他对自己主持的整军工作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如何借鉴德式、美式的军事理论,试图构建一支现代化的国家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是陈诚军事生涯的巅峰。他自述了参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的详细过程。这些章节是研究抗战史的珍贵材料,他不仅描述了战场的宏观部署,更深入到战术层面的细节考量。例如,他对“兵力投入时机”和“后勤保障”的重视,如何影响了战局的走向。他对自己指挥的部队的战绩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坦率地指出了战役中存在的失误与教训。 在日军“一号作战”等关键时刻,陈诚的决策和指挥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回忆了在复杂军事、政治、外交背景下,如何平衡中央军、地方军与友军之间的关系,确保抗日阵线的相对稳定。 第三部分:国共之争与政治沉浮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陈诚的身份开始从纯粹的军事指挥官转向政治角色。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于国共内战期间的经历。陈诚自述了他在东北战场上担任“东北剿匪总司令”的复杂处境。他坦诚地分析了国民党在东北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包括对情报的误判、对政治宣传的忽视,以及在接收日占区过程中引发的内部矛盾。 这些回忆记录了陈诚与中共领导人在东北的几次关键性交锋,以及他对于“军事胜利能否转化为政治胜利”的深刻反思。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如何试图在东北推行“屯垦剿共”的方针,以及为何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最终功亏一篑。 国共内战后期,陈诚转任“行政院长”,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他自述了在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推行“金圆券”改革等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以及改革失败背后的深层体制性原因。他坦言,在内战的最后阶段,政治上的失败远超军事上的失利。 第四部分:台湾岁月与历史回顾 本书最后一部分记录了陈诚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的岁月。他自述了在台湾早期的稳定工作,特别是他作为“台湾省主席”期间,对台湾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稳定所做的努力。他详细回顾了如何平衡军民关系,如何应对“二二八事件”后的社会遗留问题,以及推行土地改革等重要政策的初衷与执行细节。 晚年,陈诚的重心逐渐转向对历史的反思与两岸关系的观察。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自己参与的历次重大历史决策,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进行了冷静的审视。这些回顾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体悟。 《陈诚自述》不仅是一部军事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精英阶层如何应对国家分裂、战乱与现代化挑战的深刻政治自传。读者可以通过陈诚的视角,理解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战略思维的演变,以及一代军人复杂且矛盾的忠诚与挣扎。本书是研究现代中国史、军事史和政治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的出版,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着李济深先生波折而又丰富的人生旅程。他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其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抉择,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通过他的笔触,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国民党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他作为重要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患意识,即使在身处逆境时,也未曾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救国之路。书中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都带着他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反思,这使得历史的叙述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个人情感。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对那个时代以及李济深先生的个人品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镜头感,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李济深先生的笔触,没有时下许多回忆录的浮夸或矫饰,而是以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方式,讲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早年的革命经历,到国民党时期的核心角色,再到晚年的政治生涯,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那些亲历者的视角,往往比官方史书更为生动,也更能揭示事件背后复杂的人性与动机。例如,他对某个历史转折点上的思考,以及他在其中的具体行动,都让我对那位历史人物有了更鲜活的认识。书中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决策过程。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从中学习他的经验,感受他的担当。

评分

这部《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料。李济深先生以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笔调,回顾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任何人和事,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对于政治局势的分析,对于各方势力较量的描述,都显得十分透彻。我能感受到,他是在以一种历史负责人的态度,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书中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努力和选择。读完此书,我不仅对李济深先生本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官方叙事的视角,让历史更显真实和立体。

评分

阅读《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体验。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写照。李济深先生的自述,以其坦诚、客观的笔调,勾勒出他作为国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政治生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斗争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个人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政治博弈,跃然纸上。他如何在中 G 国 G 民 D 党 D 斗争中周旋,又如何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这些都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那个复杂而充满变数的政治格局。除了宏大的政治叙事,书中也触及了他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让这位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读到他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某些片段流露出的些许遗憾和反思时,更是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凡人的真挚情感。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引发了我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思考。

评分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李济深自述》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李济深先生的自述,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的窗口。他不仅是这场历史大戏的参与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书中对他在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记述,以及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看法,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个人反思,那些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思考,往往比当时的决策本身更具启发意义。他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时代局限,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这些都让我对他的智慧和勇气深感钦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折射出一个国家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探索与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