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罗振玉
  • 回忆录
  • 名人传记
  • 二十世纪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名人
  • 学者
  • 教育家
  • 自述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45445
商品编码:14269246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

原价:35.00元

作者:罗振玉; 文明国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39645445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是近代着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自述文集,包含了其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概述、为多部作品撰写的序跋,以及他的学术主张等。《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展现了罗振玉学贯古今的深厚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读者了解当时古文字研究的学术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共分三编,分别为“自述与回忆”、“序与跋”、“学术主张”。包含了其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概述、为多部作品撰写的序跋,以及他的学术主张等。

目录


罗雪堂先生传略(代序)
第一编 自述与回忆
集蓼编
扶桑两月记
五十日梦痕录
上虞罗氏枝分谱(摘)
伯兄佩南先生传略

第二编 序与跋
《读碑小笺》叙
《眼学偶得》叙
《殷虚书契前编》序
《殷虚书契后编》序
《鸣沙石室佚书》序
《流沙坠简》序
《国学丛刊》序
《赫连泉馆古印存》序
《石鼓文考释》序
《古明器图录》序
《西陲石刻录》序
《西陲石刻后录》序
《广陵冢墓遗文》序
《海外贞珉录》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敦煌本《尚书》释文残卷跋
日本唐写本古文《尚书·周书》残卷跋
北宋天圣本《齐民要术》残本跋
《丁戊稿》序
《松翁近稿》序
《丙寅稿》序
《增订碑别字》跋
《王忠悫公遗书》序
《辽居稿》序
《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序
《辽居乙稿》序
《辽居杂著》序
《辽居杂著乙编》序
《松翁未焚稿》序
《劳尚书年谱》序
《后丁戊稿》序
《三代吉金文存》序
《贞松堂吉金图》序
升文忠公《津门疏稿》序
《斗南存稿》序
《冷吟诗集》序
《江苏师范学堂一览》序
《佣庐日札》序
《云窗漫录》序
《陆诗授读》序
《车尘稿》序
《殷商贞卜文字考》序
日本古写本《华严音义》跋
《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序
《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序
《松翁近稿补遗》跋
《雪堂校刊群书目录》跋
《亡儿遗著目录》跋
《辽海吟》序

第三编 学术主张
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论语讲义

作者介绍


文摘


集蓼编
幼罹穷罚,壮值乱离,颠沛余生,忽焉老至。念平生所怀,百未一偿,而忧患历更,譬如食蓼之虫,甘苦自喻。初不必表白于人,惟念儿子辈丁此身世,阅历太疏,故书以示之,用资借镜。我虽学行远愧昔贤,亦粗足为后昆表率。且自叙语皆质实,较异日求他人作表状,以虚辞谀我,不差胜乎?辛未秋,贞松老人书于辽东寓居之岁寒堂。
予家自先曾祖由上虞侨寄淮安,至予凡四叶。同治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子时,生于淮安南门更楼东寓居,乳名玉麟。稍长,先府君名之日宝钰。后赴绍兴应童子试,乃改名振钰,字之日式如。入学后,又改名振玉,字叔蕴。上有两兄,予行居第三。生而赢弱,五岁始免乳。是年入塾,从山阳李岷江先生(导源)受学。一岁之中,病恒过半,故读书之时少。但先王妣方淑人督课严,非病卧床蓐,亦令在塾静坐,听诸兄读书,往往能默记。七八岁,师为诸兄讲授,遂略通文义。师赏其早慧,而虑其不寿,谓先府君日:此子若得永年,异日成就必远大。先王妣亦器异之过诸孙。
先王妣治家严肃,予幼时生长春风化雨中,故性至驯顺,不为嬉戏,以多病。九岁始毕四子书,十三始竞《易》《诗》《书》三经。盖十岁后,病日有加,辍读之日多。是时初学为诗文及小论,师颇赏其有藻理。十四五读《礼记》、《春秋》,尚未竞。十六乃习制举文。是岁三月,先府君送两兄返里应童子试,命偕往。时八股文甫作半篇耳。途中病作,至杭而剧。盖平日尝病喉肿,至是复大作,水浆不能下咽者十九日。延淮安医吴朴臣治之,下以大黄,得大便,乃能食饮。病时,学使太和张霁亭先生(澐卿)已定期案试绍兴,先府君欲令仆送两兄返里就试,留伴予在杭医疗。适孝贞皇后上殡,国恤停试,而予病亦愈,乃以五月初赴绍应试。试毕,先伯兄入上虞县学第二十四名,予第七名。
入学之年,予制举文尚未成篇,临试强为之,疑必不人格。正场前考经古试《卢橘夏熟赋》,学使置予卷第一。寻疑童试不应有此作,乃拆弥封,见年方十六,益疑之。正场提堂面试,并出赋卷令讲释。无误,疑始释。试毕,偕诸生面谒师,询平日所学甚悉,并告以致疑之事。且勉之日:予历试诸郡,未见才秀如子者。然子年尚幼,归家多读书,以期远到,不必亟科名也。呜呼,师之所以期予者厚矣!
是年,先府君以质库折阅,逋负山积。及试毕返淮安数月,得藩司檄,委署江宁县丞,遂往就职,兼谋避债,携仲兄侍左右。以伯兄天资淳厚,乃命予佐先妣主家政。予少时足不逾书塾,罕接外人。至是,府君将债单并令司田租者山阳程西屏,一一与予接洽。予阅单不胜惶骇,汗出如浆。初见司田租者,如接大宾,几不能措一辞,久乃相习。予自揣才力恐不能胜,然但可以纾府君之急,不敢不唯唯于是。毕生忧患自此始矣。
先伯兄、仲兄均幼聘清河王氏女,是年倩冰人来催娶,先妣以两兄均年长,勉应之,遂诹吉。季冬,典质将事,杼柚已空。至除夕之晨,先妣至予书斋,谓岁暮祀先,尚萧然无办,命速为计。因相对雪涕。予乃急奔走称贷,至日昃乃得钱四千,于是始度岁。明年三月,长姊嫔于山阳何氏,又黾勉将事。此为予男女兄弟婚嫁之始,以后间岁有之。加以债家日聒于前,有携家坐索、累月不去者。于是先妣心力尽瘁无余矣,哀哉!
光绪壬午,为乡试大比之年,力不能赴试。先府君以日者推予命,谓当得科第,官京曹,谕勉为此行,乃同伯兄往。试毕,纡道至白下省视先府君,因流览书肆,见粤刻《皇清经解》,无力购买。灯下为先府君言之,府君乃以三十千购以见赐。予自人邑庠为弟子员,自惭经书尚未毕,乃以家事暇补习。至是得此书,如获异宝。闻先辈言“读书当一字不遗”,乃以一岁之力读之三周,率日尽三册。虽《观象》《授时》《畴人传》诸书读之不能解,亦强读之。予今日得稍知读书门径,盖植基于是时也。
予自习训诂考订之学,于制举文未能兼骛。然以先府君属望殷,遂从山阳杜宾谷先生(秉寅)受学。家事旁午,两月间才作三艺。其一为“肫肫其仁”三句。
……

序言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王国维自述 (图书简介) 本册《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聚焦于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另一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王国维。王国维,字伯潜,号静安,是乾嘉学派之后,中国新式学术体系建立过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学者。他的学术生涯横跨传统经学、哲学、美学、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广博与深刻的洞察力。 本书力求通过对王国维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文集、书信、日记、以及相关学者的回忆录进行梳理和整合,尽可能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王国维形象。这绝非仅仅是对其著作的简单罗列,而是尝试捕捉他思想演变的心路历程,以及他面对时代巨变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一、学术的肇始与传统的熔铸 王国维早年受到传统儒家教育的熏陶,其思想根基深厚。然而,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是,他并未固守旧学,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知。本书将详细考察他早期在上海强学会、南洋公学等新式学堂的学习经历,以及他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的影响。 早期的自述性材料,如他少年时期所作的诗文、以及早期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心得,无不透露出其超人的悟性和广阔的阅读范围。我们会着重分析他如何将西方哲学(特别是叔本华的悲剧观和尼采的生命哲学)的理论框架,引入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的阐释之中,为后来的“融会中西”奠定基础。 二、哲学思想的探索与体系的构建 王国维一生对“哲学”的追求从未停歇。本书将重点呈现他在哲学领域的几次重大转向。 (一)叔本华与人生悲剧:本书会细致梳理王国维如何通过德文原著研习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红楼梦评论》中对“人生之苦”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悲剧美学”的构建,是建立在对西方意志哲学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自述性的文字中,常能窥见他对于人生虚无、宇宙终极意义的沉思与困惑,这构成了他思想底色中挥之不去的悲凉色彩。 (二)“二重证据法”的诞生与应用:虽然“二重证据法”更多体现在他的考古和史学研究中,但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严谨的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求真态度。书中将展示王国维早期对手稿、金石资料的敏感性,以及他如何将实证精神从古文字学推广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中,力求将抽象的哲学理论植根于具体的历史事实。 三、美学与文学的开新篇章 王国维在美学和文学批评上的成就,被公认为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先河。 本书将重点展示他如何将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对“意境”的阐发)相结合。他的《人间词话》并非简单的词选评点,而是试图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美学规范体系。从其私人信件中可见,他对于“境界”二字的执着,以及如何试图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提炼出超越时代的审美范畴。我们努力还原他思考“一切之有之,皆为吾心之所遣”这一美学命题时的心路历程。 四、殷墟甲骨文的振聋发聩 王国维对安阳殷墟甲骨文的考证,是其学术生涯的高峰之一。本书不会仅仅罗列其考释成果,而是侧重于展现他如何应对这一全新史料时的震撼与兴奋。 通过对其相关信札和早期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结合《尚书》《史记》等文献,最终“别殷周之真伪”,确立了殷墟王室的世系。这种从“疑古”到“信古”的转变,体现了他在面对铁证面前的学术勇气与修正精神。他对此的自述,常常流露出一种“拨云见日”的快意,以及对中华文明史根源的由衷敬畏。 五、动荡时局中的抉择与终局 王国维的后半生,与中国政局的剧烈动荡紧密相连。从清朝覆灭,到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再到最后在日伪时期的困境,他的处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本书将审慎地探讨他在优待条件下的彷徨。他既不愿事二主,对新政权抱有复杂的态度,又深知自己作为传统士人与学术脊梁所应承担的责任。书中将引用侧面资料,展现他如何在学术自由与政治压力之间艰难维持平衡。 (终局的解读) 王国维的最后时刻,是理解其人格与学术的最后一块拼图。本书不会对历史事件做武断的评判,而是试图通过其留下的只言片语,去触碰一个伟大灵魂在时代巨变面前所感受到的终极困厄和解脱。其投湖的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殉道”——是为坚守某种不可妥协的价值体系,还是对一个旧世界的彻底告别?自述材料中的隐晦与沉默,本身就是最沉重的诉说。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邃而复杂的王国维形象:一位既能驾驭西方哲学思想,又能重建本土学术体系,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求个体价值与时代精神和解的悲剧性学者。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套“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就被“罗振玉自述”这个名字吸引了。罗振玉,一个在学术界、收藏界、乃至政治史中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自述,该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想象中,我以为会读到他对甲骨文、敦煌学的研究心得,对古籍善本的慧眼识珠,亦或是他晚年投身伪满的复杂心境。然而,这本书并未直接铺陈这些宏大的学术成就或政治抉择,而是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生命中的点滴。从童年时代的启蒙,到少年时期的求索,再到中年以后那些不可避免的世事浮沉,他用一种近乎平实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缩影,以及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

评分

当我合上“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这本书时,脑海中仍然萦绕着许多画面。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励志读物,也不是一部宣扬某种政治思想的宣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也映照出一个人在时代中的真实轨迹。罗振玉用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寻找意义。他的自述,没有夸大其词,没有刻意回避,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他的人生。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历史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贴近个体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

评分

对于“罗振玉自述”这本书,我的感受复杂而又深刻。它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更像是一位老者对自己一生回顾的随笔。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但他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着重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影响他人生轨迹的微妙因素。他会描述某个偶然的机遇,一次不经意的交谈,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着那些时代的脉搏。书中蕴含的智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他对生命、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超越了任何具体的时代背景,具有永恒的价值。

评分

读罗振玉的自述,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思考。他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学问有多么渊博,而是通过对身边的人、事、物的细致描绘,巧妙地将他的治学之道、人生哲学渗透其中。我仿佛看到他在灯火阑珊处,翻阅古籍,考证字句,那一丝不苟的精神,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至今仍能感受到。更令我动容的是,他对于过往的回溯,并非一味地歌颂或忏悔,而是带着一种超然的冷静,对人生的得失,对命运的安排,都流露出一种豁达的理解。这种坦然,让我觉得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伟大的学者,而是在倾听一位智者,他将生命的智慧,如同陈年的美酒,缓缓地释放出来,沁人心脾。

评分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罗振玉自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它并非我最初想象的那种枯燥的学术传记。书中的罗振玉,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他会谈及童年时淘气的经历,少年时初尝世事的迷茫,乃至中年时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彷徨。他的文字中,时常闪烁着对故乡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些个人化的情感流露,使得这位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鲜活。我不禁思考,即使是像罗振玉这样在历史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也终究是一个凡人,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种 relatable 的部分,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我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窥见自己人生的某些片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