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老规矩
定价:39.00元
作者:刘一达著,李滨声绘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
ISBN:97871011095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23751563
编辑推荐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作者有一定知名度
刘一达老师当过多年的晚报记者,写作了大量的京味儿小说及散文,作品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很多作品,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有很大影响。
☆配图精美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项“金猴*”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著名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序言
起居篇
门风
家教
请安
接安
问起儿
逆耳敬听
倒“夜壶”
早起一杯茶
有大有小
长者发话才能坐
上桌
吃饭不能吧唧嘴
吃饭别舔盘子碗儿
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不倚门儿
不能踩门槛儿
忌跟人说“坎儿年”
衣帽归位
坐有坐相儿
不“跷”二郎腿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不能勾肩搭背
笔管儿条直
躺着别枕被摞儿
拘面儿
说话要对脸儿
知道眉高眼低
不传闲话
回好儿
不能还空碗
送一不能还一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别挡着外人数落孩子
疼“老疙瘩”
劝“和儿”男不劝女
..
会客篇
出行篇
交际篇
称呼篇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绍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新闻*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文摘
每次翻开《北京老规矩》,都会被它所传递的那种温厚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书中关于“孝敬父母”的篇章,让我几度哽咽。它不是简单地讲述要听话,而是描绘了父母付出的辛劳,以及子女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份恩情。我记得我小时候,父母为了供我上学,付出了很多,省吃俭用,自己却舍不得花钱。现在我长大了,也为人父母了,才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不易。书里还讲到“关爱弱者”,比如在遇到残疾人、老人或者贫困人家时,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楼下住着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奶奶,每天早上,我们院里的几个小伙伴都会轮流去帮她买早点,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看到奶奶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心里也暖暖的。这本书让我看到,那些“老规矩”里,藏着的是一颗颗善良、有爱的心,它们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评分我之前对“老规矩”一直抱着一种模糊的看法,觉得那是过去时代的产物,有些僵化,甚至有点落伍。《北京老规矩》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轻松、接地气的方式,颠覆了我的一些刻板印象。它没有说教,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展现了这些规矩是如何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比如书中提到的“说话的艺术”,讲究的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我以前总是不太注意说话的方式,有时候无意间说出伤人的话,事后才后悔。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自己的言辞,尽量用更温和、更积极的态度去与人沟通。还有关于“办事”的规矩,讲究的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这让我联想到我做生意时遇到的各种情况,确实,诚信是立足之本。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务中的不足,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即使到了今天,很多“老规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评分《北京老规矩》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珍贵的地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这座城市,也重新认识我自己。书里对“时间观念”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北京人讲究“早睡早起”,讲究“按时办事”,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规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高效的做事态度。我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混乱的生活,经常熬夜,工作效率低下,身体也越来越差。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尝试着去调整。此外,书中关于“人情往来”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教你如何去逢迎拍马,而是教你如何在交往中把握分寸,如何去经营人脉,如何去积累信任。我曾经因为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错失了一些机会,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真诚待人,以心换心,才是最好的“规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老规矩”,并非束缚,而是智慧,是经验,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评分不得不说,《北京老规矩》在叙述上真是有一套,它并没有一股脑儿地把规矩堆砌上来,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请客吃饭”那一部分的描写,从提前打听客人喜好,到准备菜肴的讲究,再到用餐时的礼仪,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记得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非常正式的晚宴,当时因为不熟悉餐桌礼仪,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后来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时的“规矩”并非刻意为难,而是为了让客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书里还提到了“送礼”的学问,那可不是随便拿个东西就能打发的,从礼物的选择到包装,再到赠送的时机,都有讲究,这背后蕴含的是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我曾经收到过一份非常特别的礼物,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送礼人是根据我的喜好精心挑选的,这份心思比礼物本身更贵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繁琐的“老规矩”,实则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表达善意和尊重的方式,它让我们在交往中更加得体,也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
评分这本《北京老规矩》简直是我的“怀旧神器”!每次翻开它,脑海里都会涌现出童年时在胡同里奔跑、听着大人们唠家常的画面。书里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甚至是怎么烧一碗地道的炸酱面,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我记得小时候,爷爷总是教导我们要“懂规矩”,那时候不懂,只觉得是束缚,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规矩里藏着的是人情味和智慧。书里讲到“尊老爱幼”,这一点在我家体现得淋漓尽致,长辈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晚辈,有好事也总是先想到家里最小的。还有“邻里守望”,那时候大家就像一家人,谁家有事,街坊邻居都来搭把手,不像现在,很多邻居住了好几年都不认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老规矩”的真正价值,它们不仅仅是陈旧的礼数,更是维系社区情感、传承中华美德的纽带。读这本书,就像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也像在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情义的人。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时代在变,一些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