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的本质(思想者书系) | 作者 | (日)新渡户稻造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455445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日本的本质》一书,由著名学者新渡户稻造、著名思想家戴季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撰写而成;内容分别就日本的武士道、日本的国民性、日本人的性格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阐述;该书所选都是近百年来连续再版近百次,销量近千万,翻译成近30种语言,影响极为深远的经典力作。作品条分缕析,全面剖析了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成因,近代政局的发展脉略,崛起为世界强国的秘密。…… |
| 作者简介 | |
| 新渡户稻造,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也是东京女子大学的创立者。他是从年到年间流通使用的日本银行券日元的币面人物;戴季陶,初名良弼,字季陶,笔名天仇。浙江湖州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
| 目录 | |
| 目录 部分 武士道精神 版序 章一种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 第二章武士道的渊源 第三章义 第四章勇 第五章仁 第六章礼 第七章诚 第八章荣誉 第九章忠 第十章自杀及复仇的制度 第十一章武士道的影响 第十二章武士道还活着吗? 第十三章武士道的未来 第二部分 日本的国民性 079 章中国人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要 083 第二章神权的迷信与日本国体 087 第三章皇权神授思想与神授思想的时代化 093 第四章封建制度与佛教思想 097 第五章封建制度与社会阶级 100 第六章日本人与日本文明 104 第七章武士生活与武士道 108 第八章封建时代“町人”和“百姓”的品性 112 第九章“尊王攘夷”与“开国进取” 120 第十章“军阀”与“财阀”的渊源 123 第十一章维新事业成功之主力何在 127 第十二章现代统治阶级形成的起点 131 第十三章政党的产生 137 第十四章板垣退助 140 第十五章国家主义的日本与军国主义的日本 146 第十六章军国主义的实际 152 第十七章中日国际关系与日本南进北进政策 158 第十八章桂太郎 165 第十九章秋山真之 173 第二十章田中义一 184 第二十一章信仰的真实性 195 第二十二章好美的国民 204 第二十三章尚武、平和与两性生活 第三部分 日本人的性格 215 序 言 216 章几个自然条件 219 第二章几段历史事迹 222 第三章明治大帝 225 第四章欧战 228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 232 第六章军人思想之变迁 237 第七章政冶 240 第八章财政经济 243 第九章外交 246 第十章精神上的弱点 249 第十一章黄金时代过去了 251 第十二章结论:物与人 |
| 编辑推荐 | |
| 一部全球视野下透析日本历史文化的颠覆性力作 一部再版近百次、销量累计过千万、影响数代人的经典力作 了解日本及日本国民性的入门读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能将宏大的思想与微小的细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谈论日本的国家认同、历史情结时,又能穿插对日常用品、生活习惯的细致描写,这种跳跃感却不显突兀,反而让整个叙述更加丰满和真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确定性”和“变化”在日本文化中的位置的讨论。这与我之前对日本“保守”、“固守传统”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让我看到,日本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地进行着微妙的调整和演变。书中对一些现代日本社会现象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思想如何与现代文明碰撞,又如何在这种碰撞中孕育出新的可能性。它不是那种一味赞美或批判的论调,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立体的图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也不像一本旅游指南那样浅显,它介于两者之间,提供了一种深度思考的乐趣,让我对日本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非简单罗列日本的文化符号,而是试图去解构这些符号背后的思想根源。作者对“集体主义”和“个体”在日本社会中的张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日本人的行为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日本人就是那种高度统一、服从性强的群体,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在这种集体意识之下,个体是如何在夹缝中寻求自我表达,又是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张力中找到平衡的。它谈到了“本音”与“建前”的区分,这不仅仅是虚伪,而是一种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和谐的智慧。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有那么多的“潜规则”,为什么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种深藏不露的思考方式,这种在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书里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的解读,也让我跳出了以往刻板的印象,看到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文化,不能只看它呈现出来的样子,更要深入探究它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解剖刀,将日本社会一层层剥开,展现出其复杂而迷人的肌理。
评分这本《日本的本质》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国度的神秘大门,但又不那么直接,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一点点揭示着它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日本社会中“暧昧”和“间隙”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容词,而是作者试图捕捉日本文化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却又无处不在的特质。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那些欲言又止的体贴,那些含蓄的拒绝,以及对空间和时间都有着独特理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清晰和直接,反而错过了很多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深层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在某些情境下,恰恰是那些模糊不清的边界,那些留白,才孕育了更深的连接和更多的可能性。它让我不再仅仅将日本视为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开始体会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一种在细节中流淌的精致与侘寂。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对茶道、花道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微小仪式感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这种“本质”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塑造着日本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它更像是邀请我去经历一次心灵的漫步,在那些被精心打磨的文字中,去感受一个不曾完全触及却又无比真实的日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对日本人在“形式”和“意义”之间游走的能力的惊叹。作者对日本传统艺术,尤其是庭园、绘画以及一些日常用品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那种极致的追求。不仅仅是外观的精美,更重要的是背后蕴含的哲学和精神。它让我明白了,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形式本身就承载着意义,而意义也常常通过最精炼的形式得以表达。我开始思考,我们现代生活是不是过于追求“快”和“效率”,而忽略了“慢”和“精”所带来的价值。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物哀”的情感,那种对事物短暂而易逝的美的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它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深刻尊重和珍惜。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考究,那种精准而又富有诗意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静谧的庭院,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檀香,感受到光影在纸窗上投下的斑驳。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通过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和深刻的洞察,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日本是什么”,而是引导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我尤其被作者关于“耻感文化”的论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害怕丢脸,而是一种更深层的、与社会规范和他人评价紧密相连的自我约束。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人会那么注重细节,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书中对“耻感”如何影响日本人的道德观、社会秩序甚至是艺术创作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对日本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用自己习惯的“罪感文化”去解读其他文化,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耻感”的正面价值,以及它在日本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介绍,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中不同道德体系和心理机制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