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zui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优雅06:中国花艺》
第yi章 绪论
第二章 先秦花艺
第三章 汉魏六朝花艺
第四章 隋唐五代花艺
第五章 宋辽金元花艺
第六章 明代花艺
第七章 清代花艺
第八章 民国花艺
第九章 当代花艺
第十章 结论
许淑真,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一九八五年担任茶学文学出版社社长。平生致力于中国花艺的研究、撰著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有《中国秉花史》《中国佩花史》等多种著作出版,并收录整理多部花艺经典,范围涵括农学、医学、文学、类书、方志等多个方面。
您会是下一个徐志摩,还是下一个冈仓天心?
自古以来,花艺文化始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尊重花卉生命与尊重花卉祭坛—前者是能歌咏路边野花的识花人,后者是能欣赏数大之美的识花人。
尊重花卉生命,徐志摩做到了。他的《朝雾里的小草花》写道:
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
怦动的,象是慕光明的花蛾,
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
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
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尊重花卉祭坛,冈仓天心做到了。《茶之书·花》云:
有些花以壮丽之死为荣—一如那慷慨纵身、跃向风中的日本樱;只要曾经在吉野或岚山的花吹雪前伫立,亲身感受如山崩之势颓然而下的满天香花,必定能体会这个道理。那一瞬间,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七色彩云,在水晶之河上盘旋起舞;须臾,当它们任欢腾的流水驮负而去时,远处似乎传来了它们的歌声:“春天哪,再会了!我们就要,航向永恒。”
您会是下一个徐志摩,还是下一个冈仓天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是“当下即是本来面目”?
……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非常“有味道”的书。这里的“味道”,不仅仅是指书中所展示的中国花艺的视觉美感,更是一种文化底蕴和生活雅趣的沉淀。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也没有过于炫技的技法展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中国花艺的精髓娓娓道来。书中对花材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名称和特点,更是会讲一些与这些花相关的诗词、典故,让我觉得每一朵花都仿佛有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花道”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中国花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花材的知识,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审美原则,例如“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等。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插花,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美,去欣赏美,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这本书的质量非常高,纸张、印刷都无可挑剔,无论是作为一本阅读的书,还是作为一件收藏的艺术品,都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所传递的“以物言志”、“寄情于花”的东方美学思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人的心灵对话,感受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书中不仅仅是展示了花材的美丽,更是通过花材的组合,传递出一种意境,一种情感。比如,书中提到用竹子插花,不仅仅是展示竹子的挺拔,更在于它所象征的正直、坚韧和虚心。而用莲花,则寄托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情操。这种将自然元素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花艺独具的魅力所在。它让我明白,插花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寄托。我开始尝试着在插花时,去思考花材的寓意,去感受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份情感传递出去。这种创作的过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充实,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与古人的智慧产生了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接触艺术领域的设计从业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敬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中国花艺领域系统性了解的空白。书中从历史渊源、基本技法到风格流派,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释,其学术深度和艺术价值都令人称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花艺风格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花艺的演变和发展脉络。书中不仅有精美的图片作为视觉引导,更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作为思想支撑,使得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厚的文化滋养。它让我认识到,中国花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思潮。例如,书中对唐代雍容华贵的牡丹插花,宋代清雅写意的瓶花,以及明清时期更加精细的盆景艺术的介绍,都展现了中国花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中国花艺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次翻开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禅意的世界。书中的图片精致得如同艺术品,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构图和拍摄,光影、色彩、质感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花艺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四时花卉的章节,从春日娇嫩的桃花、杏花,到夏日热烈的荷花、牡丹,再到秋日沉静的菊花、桂花,直至冬日傲骨的梅花,每一个季节都有其代表性的花材和相应的插花理念。书里不仅展示了各种美丽的插花作品,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美学原则。比如,讲到“岁寒三友”时,不仅仅是展示松、竹、梅的插花,还会娓娓道来它们在中国文人心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传统插花艺术中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高洁、坚韧的情操。我之前对花艺只是略知皮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花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远不止于简单的修剪和摆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一朵花、一片叶的细微之处,如何去感受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命轨迹,并试图将这份感受融入到我与花的每一次互动中。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实践的灵感,我开始尝试着去购买一些简单的花材,在家里的角落里,用心去插上一束花,即使只是随手拈来的几枝,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花艺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之美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美学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插花的教程,更像是一部承载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画卷。书中对花材的选择、器皿的搭配、意境的营造都有着极其细致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花艺在追求“形似”之外,更注重“神似”的艺术追求。例如,在介绍一些文人花时,书中不仅仅展示了插花的形态,更深入探讨了花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意义,以及插花者如何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它让我明白,中国花艺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巧妙地融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艺术上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瓶花”和“盆景”的章节,它们展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却都传递着同样的宁静致远、淡泊雅致的东方精神。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古人抚琴品茶、赏花论道的雅致生活,也让我更加渴望去学习和传承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