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
原价:28.00元
作者:徐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10124193
字数:122000
页码:1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战争与经济的视角解读历史,透过种种历史事件的表象,分析内含的深层次原因,就能看出:人类战争的发端都是经济原因,自古至今始终如一。
内容提要
回顾人类千年的文明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相互间征战不断,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过去有的解释是当权者的贪欲和恩怨,有人说是宗教和信仰差异,甚至还有人认为女人是红颜祸水 ??其实,若透过种种历史事件的表象,分析内含的深层次原因,就能看出:人类战争的发端都是经济原因,打仗的根本目的都是要争夺人口、财产和土地资源的控制。不论军事斗争的手段怎样千变万化,这个根本原因却是从古至今始终如一。
目录
讲述现代公民社会需要的战争史(自序)
进行战争的动因和基础——经济
第一章 夺地掠人劫财引战端
原始社会是人吃人社会,俘虏往往成了食物
奴隶社会战俘能活命,有组织的掠夺形成战争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战争残酷程度有所降低
商鞅以首级评功鼓励杀戮,秦政残暴终致 “二世而亡 ”
第二章 农业经济能决定中国古代战争的成败
东周以前常备军很少,交战时期通常当天决胜负
秦朝亡于过量的兵役、劳役,西汉由征兵发展为募兵
东汉财权下移导致军阀壮大,董卓进京引发天下崩坏
用兵多少要靠经济保障,古代军队数的记载常有夸张
第三章 曾国藩靠拦路收费发展湘军
湘军建立时朝廷不能发饷,靠卖文凭、卖官获得资金
得不到政府固定薪饷,便靠设 “厘金 ”即拦路收费
湘军裁撤成为大难题,靠分期付款等方式终于解决
第四章 大英帝国为何靠海军越打越富
用海盗当海军,“黑吃黑 ”的打劫搞到船炮之资
打败 “无敌舰队 ”后成为强国,接着再斗 “海上马车夫 ”
特拉法加一场海战,抵消了拿破仑所有陆上胜利
英国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却走向经济衰落
第五章 争夺市场为何会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人发动战争并非天生好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黩武
有欧洲最强的尚武精神,“第二帝国 ”建立后震惊欧洲
科技先行推动经济,德国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建立 “大舰队 ”挑战英国,海陆并重导致分散了力量
布尔战争令德军作出误判,威廉敢于发动战争
第六章 关东大地震怎样刺激了日本“开拓满蒙”
关东大地震天灾引发屠杀,又成为驱动侵略的动因
“大陆政策 ”瞄准满蒙,军事经济手段并重
日本严密控制溥仪,积极准备占领东北
面对经济危机冲击,日本军部发动 “九一八 ”事件
第七章 经济危机怎样促使希特勒上台
一战结束种下二战种子,德国复仇情绪推出希特勒
民族癫狂造就法西斯主义,退伍下士竟然组建纳粹党
下士希特勒发起暴动,上将鲁登道夫充当后台
经济危机使纳粹得票大增,财团、军队支持又是关键
第八章 经济落后于德国的苏联为何能生产出更多武器
希特勒事先轻视苏联,开战后二十几天便感到后悔
苏联建立起强大的重工 —军工业,战前军费投入巨大
为保卫祖国苏联人忍受困苦,勒紧腰带保障军工
希特勒为保证掠夺战争的士气,要求国内消费品生产优先
注重实用而不求精,苏制武器产量高于德国
“冒烟铁筒 ”迫击炮成主角,简易武器仍形成火力优势
作者介绍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干部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曾在沈阳军区边防总队任过战士、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军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二十余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余部,有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有的著作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并发表过一些美术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的书我一直很想读,但总被一些其他的读物吸引走了注意力。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要深入了解军事史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纠葛。我一直认为,战争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影响。从古代的粮草先行,到现代的军工复合体,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在发动和维持战争时,其经济体制所扮演的角色。是资源短缺逼迫征服?还是经济繁荣为扩张提供了动力?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的崛起与衰落,是否与军事投入和经济发展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这些庞杂的线索,将经济学理论与军事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战争经济形态的思考,在这个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战争的经济逻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对我理解当前国际局势和潜在冲突也大有裨益。
评分对于《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这部书,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到具体的军事行动中。战争需要的不仅仅是士兵,更是枪炮、弹药、粮食、医疗物资,以及维护这一切运转的庞大后勤体系。而这些,都直接与经济生产和资源分配紧密相连。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为了维持战争而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依靠税收?还是掠夺?或者是发行国债?战争的胜利是否与经济的韧性、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息息相关?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成本效益分析”在军事决策中的应用,虽然听起来有些冷酷,但这无疑是战争残酷现实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战争对经济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及战后重建中的经济挑战。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宝贵。
评分在翻阅《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之前,我一直对“经济决定论”在军事史中的应用持保留态度。毕竟,战略思想、政治决策、将领的个人能力等等,似乎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部著作时,才逐渐意识到经济基础对于军事行动的支撑作用有多么强大且不可或缺。书中关于工业化战争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庞大的生产能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以及科技研发的投入,都直接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那些看似简单的战术动作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机器在高效运转。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是拥有更发达的重工业就能赢得战争?还是灵活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更为重要?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被经济因素严重制约,最终走向失败的军事案例?这对我理解历史的走向,以及认识经济力量的实际影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启迪。
评分我之所以对《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军事史中一些“隐形”因素的探索欲。除了显而易见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策略,支撑一场场血腥厮杀的背后,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链条。书中能否清晰地揭示这些利益是如何驱动战争的爆发?比如,资源争夺、贸易路线的控制、殖民地的掠夺,这些经济目标又是如何转化为军事行动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宏观层面的分析,例如国家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又或者,战争的胜利或失败,对参战国经济体系又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数据,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力量在战争中的“无形之手”。这对于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战争与经济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中,经济因素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它是一个被动的承载者,还是一个主动的驱动者?《徐焰讲军史:战争与经济》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我渴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经济学的视角融入到军事史的解读中,去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限制或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又或是,战争的频发,如何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经济战”的论述,贸易封锁、金融制裁,这些非传统的战争手段,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分析国际冲突背后经济动因的深刻洞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脉络,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