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毛泽东文集 第五卷 (大32开) | 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 定价 | 22.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23236 | 出版日期 | 1996-08-01 |
| 字数 | 228000 | 页码 | 35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322Kg |
| 内容简介 | |
| 《毛泽东文集》共收入毛泽东文稿803篇,是继《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没有选集这个空缺。《文集》的编辑工作历时8年,分3次出齐。《文集》只选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文稿。对手稿和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编辑工作主要是作史实的核查考订和文字、标点的校订。对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还要花较大的工夫进行文字上的技术性整理。《文集》的注释,大量的是对人物、事件、引语、文件等的注释,还有通过注释介绍与正文内容有联系的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或通过注释订正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广查资料、请教专家、严谨考证,力求把注释作得更完满。 《毛泽东文集》是继《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的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历时8年。《文集》共八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第一、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第一至五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三军协力解决大别山困难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日) 应向全军施行政策与纪律教育 (一九四八年一月九日) 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作战部署 (一九四八年一月九日) 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 把打击面放在真正的封建剥削阶级范围内 (一九四八年一月) 对可以争取的中间派应采取积极争取与合作态度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四日) 征询邓小平对新解放区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四日) 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五日) 边区政权机关不应只代表农民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 新解放区土改斗争策略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对中央一月决定的补充意见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南线三军三个月的作战方针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转发朱德给中共中央信的批语 (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反对职工运动中的“左”倾冒险主义 (一九四八年二月五日) 老区半老区实行土地法应有所不同 (一九四八年二月六日) 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 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 关于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 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的指示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 新解放区土改斗争策略的运用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 人民的革命力量才是真正的优势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各地应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政策和经验的关系 (一九四八年三月六日)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我最初对这套书是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接触的,毕竟是领袖的文集,内容自然是宏大叙事居多。然而,真正翻开后,我发现其中穿插了许多非常贴近实际的讲话和书信,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内容,反而让我觉得亲切了不少。比如,有些关于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虽然时代背景已经远去,但其中体现出的那种对基层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至今读来仍有启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几段论述,那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论述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思想环境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在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思维是如何运转、如何调整和深化的过程。如果你只是想寻找几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可能这本书会显得有些“冗长”;但如果你想探究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提炼、再指导实践的,那么这里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分析。
评分这次购入的第五卷,从内容跨度上看,似乎正好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我个人对这个阶段的文献资料尤其感兴趣,因为那往往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最终形成定论的关键时刻。我花了几个下午的时间,重点研读了其中关于经济建设方针的几次重要会议发言稿。我惊喜地发现,在看似一成不变的官方叙事背后,其实隐藏着非常细致的权衡和反复的论证。比如,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某些早期提法,虽然措辞谨慎,但已经能看出一些超前的思考维度。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还原了思想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呈现了“结果”。对于我这样一名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内部视角”去理解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决策是如何艰难地出炉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参与了一场深刻的辩论,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感,是其他二手资料很难提供的。
评分作为一名老读者,我对这套书的出版质量是高度认可的。第五卷的内容非常扎实,它完整地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内,一系列重大政策从酝酿到最终定稿的完整思想轨迹。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国际关系的一些论述,那种基于对世界格局深刻洞察后得出的战略判断,即便是今天再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集中体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很多当代文章所不具备的。我发现,很多现在被简化或标签化的历史事件,在原始文本中都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铺垫和多方位的考量。这本书迫使读者必须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论断背后的历史重量。它不是让你快速获得知识的书,而是让你学会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有新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也映照出思想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非常耐看,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经典的字体搭配,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习惯把这类书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不仅仅是为了阅读,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说实话,阅读领袖文集,尤其是这样篇幅巨大的合集,对读者的耐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采用了“主题阅读法”——即不求甚解地通读,而是根据自己当前关注的焦点(比如最近在看某个历史时期的纪录片),去书中寻找相应的文本支撑。这种方法让阅读体验变得轻松许多,也更有目的性。我发现,当把书中的文字和现实的影像材料结合起来看时,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决策者的权衡和国家的方向感。对于想要做深度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境,避免了后世解读可能带来的偏差和过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我特别喜欢这种大开本的排版,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费劲,尤其是在长时间阅读一些历史文献的时候,这种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简直是福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看得出来,编者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是下了苦心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无误,这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我目前主要是在对比不同时期他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文本基础。我甚至注意到,有些篇目的注释非常详尽,引用的原始资料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了解特定历史阶段思想脉络的读者,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品。无论是作为案头工具书还是作为深入学习的教材,它的价值都体现在了这些细微的制作工艺和严谨的态度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