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 作者 | 毛泽东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09155 | 出版日期 | 2003-07-01 |
| 字数 | 326000 | 页码 | 360 |
| 版次 | 2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722Kg | |
| 内容简介 | |
| 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前期,即1937年7月至1941年5月间写的40篇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抗日战争时期(上)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英国记者贝特的兰的谈话(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 论持外战(一九三八年五月)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反对投降活动(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 必须制裁反动派(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共产党人》发刊词(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0年一月)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一九四0年一月二十八日)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中国工人》发刊词(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日)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六日)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十一日)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九四0年五月四日) 团结到底(一九四0年七月五日) 论政策(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为皖南事变发表命令和谈话(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这套选集的兴趣,源于我对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持续关注。购买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了“收藏”,不如说是为了“校准”自己对历史脉络的认知。我习惯于交叉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而这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尤其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极其审慎和成熟的理论构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当时国民党方面的宣传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共产党如何通过精妙的政治动员和理论阐释,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论述,其灵活性和目标导向性,至今仍是政治学和战略学研究的经典案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述,那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贯穿了整卷书,是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基石。这本书读起来不费力,但思考起来却很费神,需要反复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战略意图。
评分这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的定价策略确实很有意思,“满58包邮”这个标签,一下子就把这本书从一个单纯的阅读材料,变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商业导向的商品。但撇开价格不谈,光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历史分量是毋庸置疑的。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虽然是普及版,但装帧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论述,那些文字直击当时中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那种对旧制度的彻底批判和对未来蓝图的坚定描绘,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的睡前读物,它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去理解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理论和决策。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完其中关于“游击战术”和“根据地建设”的几篇核心文章,那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论证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非凡的智慧和坚韧。可以说,这本书是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它的价值远超其标价。
评分我对这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的评价,必须聚焦于其作为历史文献的“工具性”。我主要用它来辅助我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早期革命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学术论文。这本书中的若干篇关于财政、贸易和物资调配的文章,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原始数据和政策背景,这些都是二手资料难以替代的。例如,其中对“剪刀差”现象的早期分析,其深刻程度令人咂舌。在阅读过程中,我采取了非常细致的笔记方法,将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后来的历史发展进行对照分析。这种对比视角,让我对当时决策者的远见卓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很少会去评论其政治立场,而是将其视为研究特定时期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宝贵文本。这本书的排版虽然是标准的教科书式,但其内容的密度和信息量是惊人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需要深入挖掘的细节,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它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知识宝库。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有点“凑单”的心态,毕竟“满58包邮”的诱惑很大,但没想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竟如此出乎意料地好。我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一直比较浅尝辄止,但这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的文字风格,相比于一些官方的、高度抽象的文本,要鲜活得多,更有烟火气。比如,在描述战争的艰苦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时,那种质朴的语言,仿佛能把我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一些书信和电报的原文摘录,那种急促、直接的交流方式,比后来的总结性论述更有现场感。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口号和理念,在这本书里都有着扎实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铺垫。对于一个对宏大叙事不那么感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想成长路径图”,让你看到一个伟大思想是如何在实践的磨砺中逐步成型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
评分说句实在话,买这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之前,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时代背景已经相去甚远。然而,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其中关于群众路线、自我批评等核心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这本书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梳理,以及在危机时刻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对于当今任何一个组织或领导者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精妙平衡。它教导人们在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时,必须保持宏观上的信心,但在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操作上,又必须保持十二分的谨慎和细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第二卷中显得愈发老练和自信,不再是早期那种带着探索性的试探,而是充满了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掌控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政治文献,更是一部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