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宋拓唐颜家廟碑
定价:88.00元
作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1021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额题:颜氏家庙之碑。此碑又名“赠太子少保颜惟贞庙碑”。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原置于颜氏家祠。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唐建中元年(780)七月刻。战乱祠毁,宋初碑卧长安郊野,后移入西安碑林。四面刻,碑文正书,阴阳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行,行52字。额篆书3行6字,阴额题名10行、行9字。碑阳右下刻宋太平兴国7年梦英大师跋记。颜氏家庙碑为颜真卿72岁时所书,笔力雄健、结体庄密,是颜氏晚年的楷书代表作,艺术上达到高度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要说最近让我感到惊喜的书籍,还得数那本集中展示了明清之际文人画墨迹的画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只是单纯地展示画作,而是深入探讨了“书”与“画”在文人精神追求中的融合。它收录了大量册页和手卷的局部高清图,这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能让你清楚地看到画家在题跋时所用的笔墨功力,那题跋的书法往往能与画作的主题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出一种诗意的氛围。我特别欣赏它对笔墨“湿、浓、枯、润”的解析,通过对比不同画家的作品,直观地展现了墨分五色的奥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充满了雅致的东方情调,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随时翻阅。对于想要提高自己书画修养,寻求跨界灵感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笔墨来表达胸中的丘壑。
评分我最近入手的一本关于篆书集字的字典,简直是中小学书法启蒙的最佳选择。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明确——实用和普及。它收录的都是一些结构稳定、笔画清晰的秦汉小篆范例,避免了那些过于怪异或难以辨认的异体字。所有的字都做了规范的拆分结构图示,非常便于初学者理解篆书的象形和线条组合规律。我试着让孩子跟着这本书练习了一段时间,效果立竿见影,他们对那种圆润均匀的线条很快就产生了兴趣,而且因为结构相对简单,信心也建立得很快。书本的纸张选用了相对较厚的米黄色道林纸,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拓印的黑色显得沉稳大气。更贴心的是,它在每页的边栏还附带了常用的篆书偏旁部首的检索表,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对于想系统学习篆书,但又不想一开始就被复杂的古文字绕晕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极高,是值得常备的工具书。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关于敦煌经卷写经体的研究专著,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早期楷书认识的大门。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经卷拓片原图,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演变谱系,清晰地梳理了从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各种书体特征。书中对那些略显稚拙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早期写经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强调了它们在书法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我过去总觉得这类资料比较枯燥,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图文并茂,注释详尽,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特别是那些对笔画结构进行拆解分析的插图,帮助我纠正了许多长期以来因误读而形成的错误执笔习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让我看到了书法在宗教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民间智慧。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宋代书法大家的汇编,那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几位大家的不同时期风格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比如,对苏轼晚年行书的某些细微转折处理,书中都有专门的图示和文字注解,解释了其书法心路的变化。这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意在笔先”的书法境界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的选材非常精到,很多都是首次以这样清晰的影印方式面世的珍贵墨迹。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于宋四家中小楷的研究部分,以前总觉得他们的楷书不如行书出名,但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其小楷的精致与内敛,同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装帧上,它采用了仿古函套设计,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庄重感,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印刷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飞白,也得到了完美的还原。
评分这部书法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的另一本关于魏碑的书籍,那叫一个令人惊艳。它收录了大量北魏时期的经典碑刻,从原碑拓片的细节到后期摹刻的精妙之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那些钟情于“魏碑”那种雄强古拙之美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的纸张质感非常好,即便是影印的拓片,墨色层次感依然丰富,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提按顿挫和线条的苍劲有力。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个著名造像题记的收录,那些饱经风霜的文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你在临摹时能体会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装订得结实耐用,翻阅起来毫无压力,对于经常需要对照练习的读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研究魏碑演变脉络的学术参考资料,每一个字、每一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力量,值得反复揣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