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公共服务动机在起源、利他性内涵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官僚行为理论,有力地弥补了传统官僚行为理论的不足,为公共组织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组织效能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治理研究中干部管理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吴旭红著的《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尝试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展开跨文化经验研究,通过对中国文化(儒家文化)中有关公共服务动机成分的梳理与分析,构建出本土化的公共服务动机解释框架,从“体制-动机-结果”三维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构维度的建构与测量以及公共服务动机对公共部门职员行为和态度的作用机制,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跨文化发展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吴旭红 著 吴旭红,宁夏灵武人,201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系主任,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MPA中心讲师,宁夏社会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民族地方政府治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方面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参编教材2本,其中,参编重量规划教材《电子政务》1本,参编地方政府与绩效管理创新等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视角上的“去魅”。过去,对于公务员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分化的,要么被过度神化,要么被简单地标签化。《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却提供了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它让我们看到,公务员的行为并非单一动机所驱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比如,书中关于“组织承诺”和“职业认同”对公务员服务意愿的影响,就揭示了体制本身在塑造个体动机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个能够提供清晰职业发展路径、尊重个体贡献、并营造积极工作氛围的政府部门,更有可能激发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热情。反之,如果组织存在明显的弊端,也可能抑制甚至扭曲个体的服务动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规章制度”和“个人价值”之间关系的探讨。有时候,僵化的规章制度可能会让公务员感到束缚,但如果他们能从中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或者能够通过制度的优化来提升公共服务,那么规章制度也能成为一种积极的驱动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公务员的动机,不仅是对个体的研究,更是对整个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解中国公务员体系方面的一个知识盲点。我一直觉得,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总是缺乏一个更深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而《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动机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置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和验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公平感”和“发展机会”在驱动公务员行为中的作用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公务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铁饭碗”的稳定,但这本书却揭示了,个体在体制内的成长、晋升以及对公平待遇的感知,同样是驱动其投入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作者没有回避体制内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境,而是通过对动机的剖析,反过来审视这些因素对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影响。这种客观审视的态度,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真诚和有说服力。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群体的动机,是理解其行为的关键,而对于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深入挖掘其公共服务动机,对于推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这本《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简直是一扇了解基层权力运作的奇妙窗口!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那些穿着制服、在人群中穿梭的身影,日复一日地处理着形形色色的公共事务?这本书就尝试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公务员视为冰冷的机器,而是深入探究了那些驱动他们内心的动力。从微观的个人价值实现,到宏观的社会责任感,再到与工作环境、组织文化之间的微妙互动,作者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动机差异,有时候是出于一份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愿望,有时候则是在层层审批和规章制度中寻求着一种制度性的实现。它让我意识到,公共服务并非仅仅是完成任务,背后承载着更复杂的个体情感和集体认同,也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的独特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想象着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彷徨。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写实的社会画卷,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得以窥见“为人民服务”这四个字背后,更为真实和人性的温度。
评分这本《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就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将中国基层公务员的内心世界,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理解他们的“为什么”比了解他们的“做什么”更加重要。而这本书,正是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切入,对地方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探讨。它没有回避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复杂因素,比如,个体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对个人仕途的考量,以及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良知驱使等等。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个体化的动机,与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舆论环境等宏观因素相结合,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我特别想提的一点是,书中对“成就感”在公务员动机中的作用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项目落地,一次群众的肯定,都能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这种来自内部的、源源不断的自我驱动力,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共服务体系运转的基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冰冷的体制外壳下,跳动着无数鲜活的心灵,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渴望、追求和付出。
评分我之前对公务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道听途说。所以,当我拿到《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审慎的态度。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而且在分析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公共服务动机”塑造成一种高尚的、理想化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去理解。比如,书中对于“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在公务员动机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就让我耳目一新。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基层单位,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有时似乎比专业技能更受重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和互动。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对公务员动机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是处理民生问题的基层窗口,还是参与重大项目规划的部门,其公务员的驱动力可能会有显著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地方政府的运作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公务员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