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学术期刊主编指导——如何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 作者 | (日)上出洋介著;张北辰 |
| 定价 | 96.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02360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作者上出洋介以自己担任11年世界*学术专业期刊的编辑长、从事过大量专业期刊的特辑号、以及国际会议的议事录论文集的编辑长的经验,就如何高效率地写出高水平论文,对年轻研究者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执笔。本书介绍了研究者发表论文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论文的现状,论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方式和技巧,以什么心态和方式去面对和回应审稿人等等,从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读者。从论文执笔到投稿、审查、以致出版的整个过程的台前幕后的各个细节做了详细介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对学术规范和审稿人心理的精准把握,这绝非一般入门指南所能企及的深度。作者显然是深谙“游戏规则”的过来人,他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审稿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票否决项”,这些细节对于渴望在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作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比如,关于引文格式的细微差异如何影响编辑的第一印象,以及在讨论部分如何构建一种既能展现自身创新性,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狂妄的论证语气,书中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我曾多次在投稿后石沉大海,事后复盘总觉得是“运气不佳”,但阅读此书后方才醒悟,很多时候是犯了那些看似微小却致命的“技术性错误”。它像一本“反评审报告”大全,提前预警了那些可能让稿件在初筛阶段就被淘汰的陷阱,这对于提升投稿的“存活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堆砌模式,而是巧妙地将“撰写”与“修改润色”两个核心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机制。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图表设计”的那一章。在许多其他材料中,图表往往被一笔带过,被视为辅助材料,但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如何让图表本身成为强有力的论据,如何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清晰、高效地传达复杂数据。书中对坐标轴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设计一张“自解释性”的图表,都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视觉化指导方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科研传播效率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论文不仅要内容硬核,其“外壳”的呈现方式也必须达到专业水准。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超越了传统“写作指南”定义的学术工具书。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搭建一篇符合规范的科研论文,更深层次上,它是在重塑我们对“高质量学术产出”的认知框架。书中对“创新点如何被清晰界定与论证”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强调,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奇思妙想,而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精准修正或有力补充,而论文撰写就是将这个修正过程透明化、可信化的艺术。阅读至此,我已经不再将写论文视为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而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充满挑战的学术“建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随时翻阅的案头必备良册。
评分初捧此书,便觉一股严谨而又务实的学风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座灯火通明的学术殿堂之中。作者的叙述风格,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带着你一步步勘察科研写作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研究问题提炼”这一环节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要找到好问题”的空泛口号上,而是详尽地拆解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到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缝隙”,并辅以大量生动的案例来佐证其方法论的有效性。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面对宏大科研议题时的心理门槛。读完前几章,我清晰地意识到,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其骨架的搭建远比华丽的辞藻重要,而这本书恰恰聚焦于如何打磨这个坚实的骨架,让人在心底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精妙的构思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写作工作坊,而非枯燥的理论学习。作者非常注重“语境化”的教学,他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而是通过一系列“情景模拟”来引导我们思考。例如,在处理“研究局限性”时,书中提供了至少三种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分别适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并详细分析了每种表达背后的学术策略意图。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对不同学科壁垒的敏感性,使得本书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畴。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个修改建议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惊喜地发现,原本晦涩难懂的结论部分,立刻变得清晰、有力,仿佛论文的“气场”瞬间被增强了。这种即时反馈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大优势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