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知识产权局联合主持编撰,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出版并面向公开发行。本书汇集了广州地区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科技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市级部门工作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2016年年度科技运行状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2017年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6年,广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积极实施财政投入和孵化器双倍增计划,在科技政策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靠前与区域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广州也面临着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偏弱,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以及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宜居宜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2017年,随着密集出台的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以广州高新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等 于欣伟,陈爽,邓佑满 主编 于欣伟,女,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广州市政协副、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78~1985年在东北大学学习,分别获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5~2000年调任辽宁科技大学工作; 2000~2006年调任广州大学工作;2006~2013年调任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区长助理、副区长;2013年至今任现职。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及应用,曾先后主持省、市及企业科研项目20余项,获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40余篇,曾分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科研项目被列为高新实用推广技术和国家“火炬计划”,并获“金桥工程”很等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种“年鉴式”的报告文学是抱有一丝警惕的,总觉得年份太早(2017年)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这种顾虑很快就消散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记录那些最新的技术突破,而在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线”框架。它详细描绘了2017年前后,广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政策导向以及主要的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网。这种对基础架构的描摹,即使过了几年,其逻辑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依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我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时间切片”,让我能回溯性地理解目前许多创新成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例如,书中对当时人才引进政策的论述,让我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吸引的那些顶尖人才,他们的落户路径和早期支持是怎么铺垫起来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稳健,用词严谨,没有过度渲染或煽情,只是客观地铺陈事实和数据,这反而让它具备了长期的文献价值,不像那些追逐热点的快餐式报告,读完就忘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邃的藏青色调配上醒目的金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家大型书店的区域发展类书架上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正对着一堆厚厚的区域经济分析报告发愁,心里想着,有没有什么能让我快速了解广州这座城市近些年科技脉搏的书籍。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感觉内容肯定相当扎实。我翻开目录,看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分析”、“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这些章节标题,心里立马有了底。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广州科技政策的专家,但我对珠三角的创新驱动战略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显然是为像我这样希望系统性了解一个城市创新生态的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它不像那些晦涩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梳理的城市体检报告,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让人能一下子把握住广州创新版图的轮廓。特别是看到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介绍,我立刻联想到了近期新闻里提到的几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支撑,让我能从宏观层面去理解这些具体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和长期规划。整体而言,它的专业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呈现方式却做到了足够的亲民,非常适合希望在短时间内建立对广州科技创新体系全面认知的人士阅读。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其他省份的类似报告,发现它们往往过于侧重于描述政府的工作成果,使得报告读起来像一份工作总结。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批判性的视角。它没有回避问题,反而相当坦诚地指出了当时广州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失衡”现象,以及在面对新兴技术浪潮时的“反应速度”问题。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写作态度,使得这份报告极具可信度。它不是一份粉饰太平的宣传册,而是一份旨在推动改进的工具书。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提到虽然广州的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对于“工业软件”这一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这种精准地指出“短板”而非空泛赞扬“成绩”的写作手法,让我深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官方宣传材料,它是真正有助于行业人士制定前瞻性战略的重要参考。
评分我是在一个行业交流论坛上听一位资深投资人提起这本书的,他当时强调,如果你想在广州进行技术型早期投资,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他当时提到,书里对某些特定新兴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分析得非常到位,甚至比一些官方发布的季度简报还要深入。我下载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后,立刻开始“狩猎”那些关键数据点。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效率的部分,这对于评估一个区域的创新成熟度至关重要。我发现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挖掘一手资料的,很多案例分析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具体企业的运营层面,展示了政策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决策的。比如,书中对比了A区和B区在孵化器补贴上的差异化策略,以及这些差异对入驻初创企业成活率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为我们这些关注区域竞争格局的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维度。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广州各个高新区之间的微妙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笼统地认为“广州都在搞创新”,而是明白了“广州的创新是在不同片区以不同方式推进的”。这本书的分析视角,透着一股老练的战略眼光,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编写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为读者着想的细致。它不是一股脑地将所有信息倾泻出来,而是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逻辑。首先是城市层面的整体战略定位,然后是资金投入的结构分析,再到关键人才的分布情况,最后聚焦到重点产业的技术发展瓶颈与突破口。这种层层剥笋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系统的门槛。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这一行业顽疾时所展现的平衡态度。它没有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部门或政策的失误,而是从体制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市场对接的多个维度进行了交叉分析,提供了一套多方位的诊断方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图谱。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跨界沟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共同的语言和框架,让我在与不同背景的广州本地专家交流时,能够迅速建立起高效的对话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